查看原文
其他

【舆知】北部湾门户——龙门岛海防史

作者:汉疆唐土 方舆论坛 2023-03-16
历史从龙门走过,留下许多传说
——北部湾龙门岛海防史

汉疆唐土

龙门岛地理位置(谷歌地图)

龙门岛,位于北部湾的钦亷沿海,扼钦州湾的内水—茅尾海通向外海的咽喉要道,面积约10平方公里,现属钦州市管辖。因该岛通向钦州湾外海的出口两侧,山脉蜿蜒起伏如龙状,东西对峙如门,故名“龙门”。

在钦州湾中,龙门岛与它周围的一百多个小岛星罗棋布,岛岛相望;山环水绕,泾泾相通,合称龙门七十二泾;此处海域风景宜人、海产丰富,亦是钦州的海上屏障。这些岛屿以及岛周围生长着的红树林,能有效减轻钦州湾外海的狂风巨浪对钦州湾内水——茅尾海的冲击。在古代钦亷沿海航路艰险的情况下,这里的水泾就成为海上航运的必经之地,龙门岛北部就成了船舶避风港。

古代的龙门岛,东扼钦亷,西接交趾,南出钦州湾外海可直驶南海、印度洋,北进茅尾海沿钦江、渔洪江可深入钦亷内陆,地势险要,实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秦汉至唐朝的和平时期,龙门岛是中国商船通往南洋、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中转站。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远在西汉时期,中国的出口船舶就“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开航。”这是有关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书面记载。在当时,中国的商船满载着丝绸、陶瓷、茶叶等商品从徐闻、合浦起航,为避海上风险,必须缘北部湾海岸西行,途经乌雷山、龙门岛、企沙半岛、江山半岛;再缘北部湾海岸南行,才能驶往南海的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再向南抵达占城、真腊、暹罗,后经马来半岛东海岸南行到爪哇、三佛齐、在满勒加(马六甲)海峡转向西北进入印度洋,远航到天竺、锡兰、波斯、大食及非洲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印度洋、南海各国的商人也乘船携带犀角、象牙、珍珠、珊瑚、玳瑁、翡翠、香料等奇珍异宝源源不断的从海外沿北部湾海岸北上,途经龙门岛,最后到合浦、徐闻、广州,把商品运进中原。

战争时期,龙门岛的历史更是丰富。从秦汉到五代时期,交趾一直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每当交趾有战乱发生,必有中央军队南征平叛,水师战船多从合浦出发,沿海岸西行,经乌雷山、龙门岛、企沙半岛、江山半岛前往交趾。东汉马援赴交趾平定征氏姐妹的造反,东吴陶璜讨伐交趾的杨稷、毛炅,唐朝中期的杨思勖平定安南梅玄成的叛乱,唐朝后期的高骈驱除入侵安南的南诏人等等,都曾途径龙门岛。例外的是,隋朝将领刘方平定交趾李佛子的叛乱及南征林邑国,钦州刺史宁长真出动水师助战,钦州龙门岛一带当为始发港。

北宋时期的龙门岛(中国历史地图集)

宋代,交趾从中国独立,直属变藩属。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水平的提高,海上丝绸之路不必再沿钦亷海岸驶向南洋,但龙门岛依然是宋朝与交趾进行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对外贸易发达的宋朝在钦州沿海有如洪寨(今钦州长墩岛)、博易场(今钦州城内钦江东岸大路街)与交趾商人“互市”。交趾人以鱼蚌来易斗米尺布者,谓之“交趾疍”。交趾富商来博易者,必自其永安州通牒于钦,谓之“小纲”。交趾国遣使来钦博易,谓之“大纲”。交趾商船运载沉香、光香、熟香、珍珠、象牙、犀角之类的货物沿海路北上经龙门岛赴如洪寨或者博易场交易,也购回他们日常生活必须的生生之具。

但宋朝实行的重文抑武的国策,使汉人丧失了强悍尚武的民族习性,民族性格被软化,不仅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失利,而且使得刚从中国独立的交趾也萌发了问鼎中原的意向。

至道元年(995年),钦州如洪寨兵马监押卫昭美上言:“交趾战船百余艘寇如洪寨,掠民居、劫廪食而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广西南路转运使上言:“交趾贼船泊如洪寨江口,已戒邕、宾州巡检使臣防护边境”。

熙宁八年(1075年)冬,交趾国“李常杰北伐”,八万交趾兵分水陆入侵北宋的钦州(今灵山)、亷州(今合浦)、邕州(今南宁),地处钦亷沿海军事要地的龙门岛首当其冲。三州失陷后,交趾兵杀戮宋朝军民约10万人。

熙宁九年(1076年),宋将郭逵、赵卨陶弼率30万宋军南征交趾。宋军水师战船由杨从先率领,从广州沿海岸西进,途径龙门岛,杀向交趾。1077年,交趾国主李乾德战败请降。

南宋时期的龙门岛(中国历史地图集)

1257年,蒙古军队从大理进攻安南北部。为防止蒙古人再度上演”假途伐虢”一幕,借道安南北部海路进攻广西,南宋政府从广东、福建调水军10000人增强钦州海防,龙门岛遂成前沿。

据《宋史.理宗本纪第四十四》记载:“宋理宗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十一月丙辰,李曾伯兼节制广南,任责边防……。” “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九月壬子,诏蜀、广、海道申严防遏。甲寅,诏安南情状叵测,申饬边防……十二月辛丑,诏李曾伯城筑关隘,训练民兵峒丁,申严防遏。” “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正月辛酉,大元遣偏师自大理由广南抵衡州……五月壬申,李曾伯、史岩之并落职解官,曾伯坐岭南闭城自守,不能备御……以致败绩。”

同一事件,由宋末元初人编注的《宋史全文资治通鉴》记载:“宝祐六年(1258年)五月甲戌,上曰:“李曾伯奏欲屯万兵于钦州,以为交人声援。”大全奏:“昨朝廷令就钦州屯兵,正与曾伯所奏同,但兵数更需斟酌。”上曰:“秋风不远,宜早区处。”六月辛已,上曰:“安南求援之情颇切,所当严兵以待。”

由此可知,在南宋末年,钦州沿海的龙门岛、企沙半岛、乌雷山一带,李曾伯曾率宋军大规模筑城设关、屯兵戍守;蒙古军队也确有从大理经广南北上。

1285年,灭宋后的蒙元军队途径龙门岛,二侵安南。

从明代起,由于明帝国与安南的宗藩关系、世界航海时代的到来、明清改朝换代的战争,使得龙门岛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历史地位。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水师扬威异域。明帝国武功之盛,一时前所未有。在此大背景下,明朝的藩属国安南内乱,且袭扰明朝边境,给了明军南征的借口。

1400年,安南国黎季犛篡位,杀戮陈朝宗室。1406年,明朝大理寺卿薛嵓、聂聪护送安南旧主陈天平回国,皆被黎氏伏杀。同年,明成祖朱棣派将军张辅率军二十三万南征安南,将其郡县化,改为交趾布政使司。

永乐十四年(1416年)五月,为便于明朝与交趾的海上航运,张辅上奏:{“自钦州天涯驿,经猫尾港(今钦州龙门港)至涌沦佛淘(今越南芒街),从万宁县抵交趾,多由水道,陆行止二百九十一里,比丘温故路近七驿,宜设水马驿传,以便往来。”成祖从之。}这说明龙门岛在明朝与安南的海上贸易航线上,扮演着重要中转港的角色。

明代龙门岛(中国历史地图集)

宣德二年(1427年),因为明朝官吏贪暴,更因为安南人的持续反抗,明廷放弃交趾布政使司,安南重获独立。此时本不属安南管辖的钦西七峒有四峒(澌廪峒、古森峒、鉴山峒、博是峒)在土著峒长黄金广、黄宽、黄子佼、黄建带领下叛附安南。安南在新占地区设立万宁州、新安州、永安州、丫葛卫、金勒所等军政建制,安南边界进一步向东北方向推进,东至防城江,北至华石、那梭一带(现在属于防城港市的江平、江山半岛、光企半岛那时成为安南国永安州辖地)。龙门岛遂成海防前哨,这也给安南海盗劫掠钦亷提供了便利条件。

嘉靖十九年(1540年),为收回钦西四峒,明朝兵部尚书毛伯温率十四万水陆大军压境。安南国莫登庸被迫在镇南关向明军投降,承诺归还钦西四峒,当时集结于钦州乌雷山海域一带的明军水师军队人数达12000余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朝与安南陆疆重新划界,收回钦西四峒;但沿海失地并未收回。

明朝中期以后,明帝国陆地防御收缩,水师也从远洋回撤,趋向保守。其海防战略体系具体划为:御海洋、固海岸、守河港、守内河、战原野、严城守。龙门岛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明代海防战略中承担了固海岸的角色。

但同时期的欧洲因文艺复兴,欧亚远洋贸易却是迅猛发展,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船队纷纷远航到东亚,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更加畅通了。新大陆的发现、太平洋东西新航线的开辟、美洲及日本的银矿得到大量开采,中国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日本的国际贸易额激增。当时以北部湾为中心的海域是国际海洋走私贸易的中心区域,倭寇、海盗活动猖獗。日趋保守的明帝国与日益兴旺发达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还有东邻的日本在中国近海发生了一系列海战。龙门岛及周围海域在那一时期多次发生了抗倭、打击安南海盗的战争。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安南莫氏部将范子仪、范子流剽掠钦廉。钦州百户许镇与之战于龙门港,阵亡。明朝后来调抗倭名将俞大猷在龙门海域擒获范子流。

万历十八年(1590年),明廷在北部湾涠洲岛设涠洲游击将军,有战船60艘,官兵1800名,巡防北部湾海域。其下有设疍总一员,配战船六艘,驻守龙门港,巡防钦州湾。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倭寇入侵钦州,被明军击败。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安南海盗翁富(又名武永祯)拥众700余人跨海袭击钦州,龙门哨官林起龙抵抗不力,海盗登陆袭破钦州城,劫掠二日,杀钦州学政李嘉渝及百姓200余人,焚城外房屋一百三十余间。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正月二十六日,翁富再攻钦州,明军巡海把总祝国泰、百户孔榕、哨官朱子连以铳炮御敌于龙门,因弹尽阵亡。钦州同知曾遇带领守城明军击退海盗。同年九月,明总兵孔宪卿、副总兵杨应春率军进驻钦州,征剿翁富。十月,明军水师进攻安南国花封,捣毁翁富巢穴,翁富逃匿。

1644年三月,李自成进北京,明亡。五月,满清入关,清军在中原各地的野蛮屠杀激起了明朝军民的激烈抵抗。

1647年,清军首次占领钦州。

南明军队抗清基地龙门岛,明朝宗室郡王居住地——王城坳、王府村(天地图)

1650年,南明将领邓耀、杨彦迪收复龙门岛。随着明朝宗室江夏王朱蕴铗、益阳王朱俨锦、光泽王朱俨铁等人,还有南明阁部大臣、礼兵二部尚书郭之奇、巡抚张孝起、凌海将军陈奇策等数十名南明高级官员的聚集于此,因此龙门岛不仅成为南明永历政权与郑成功海上集团联系的中转站,还是粤西沿海的抗清根据地。南明将士人数达两万余人,囤粮二十万石。南明军队在这里铸炮造船、煮海屯田,编练水师;同时截断安南至钦州的海运航线,设快马舟于长墩岛,发展海上走私,尽入山海之利。他们以龙门岛为基地,在粤西沿海与满清政权展开激烈的拉锯战。虽然龙门岛曾三度被攻陷,但在南明将领中,杨彦迪坚持武装抗清达30年之久。

16602月,清朝尚可喜、耿继茂派遣清将张玮率军分五路攻打龙门岛。427日,龙门岛被攻陷。南明巡抚张孝起被俘,绝食七日而死。邓耀败走安南,后遭安南追杀,复返广西入千隆山寺为僧。杨彦迪在邓耀兵败后,与其弟杨三率舟数十艘投奔郑成功。

1661年正月,杨彦迪奉郑成功军令,从金厦回师,攻克龙门岛。同年,邓耀被满清执杀。

1662,郭之奇被满清执杀。同年,杨彦迪攻破清军雷州府白鸽门水师营寨,杀清军守备房星,因战功被明郑政权晋职礼武镇总兵。

1663,尚可喜派清军再度攻陷龙门岛,杨彦迪被迫撤出。但他没去台湾,而是南撤到安南国海牙州黄辅国处休整,然后回师粤西沿海继续抗清。

1666年,杨彦迪在北部湾海上歼灭了清军的巡海舰队,斩清军副将江起龙、都司王万国于海上。同年,满清政府强令安南国王缉拿杨彦迪,他才离开安南去台湾。

1673年冬,吴三桂起兵反清,“三藩之乱”爆发。清高雷总兵祖泽清(祖大寿之子,吴三桂表弟)先起兵响应叛乱,后又降清。

1677年三月,祖泽清诱杀吴三桂的水师将领谢厥扶,吴三桂的水师力量遭到重创。

1677年秋,杨彦迪奉郑经的军令从台湾出发,率军第三次占据钦州龙门岛。此后,他屡屡率军袭击粤西沿海的清军。

1678年3月,祖泽清二度叛清造反,响应三藩之乱。据清人陈舜系著的《乱离见闻录》记载:“高雷总兵祖泽清叛,有冼杰成等叛乱者“既往龙门,勾海寇杨二(杨彦迪)为害……近水居民,一时从乱,十日内多至十数万。”杨彦迪从龙门岛赴雷州半岛,如何能在十日内招兵十几万?他怎么解决军粮供应?这是有待商榷的。他确实同吴三桂的军队有协同作战,但是他抗清复明的宗旨未变。

1679年初,清朝廉州镇总兵佟国玺率军攻克龙门岛,复明已无望。杨彦迪和另一位南明将领陈上川一起,率领3000将士,乘50艘战船南迁广南国,为明代的中国保留下了一支文化与血脉的香火。这些明军将士与当地人通婚,他们及其后裔被称做明乡人。(明乡人在湄公河三角洲开垦沼泽荒野,发展商贸,建起了商贸城市——柴棍。后来,法国人殖民越南,柴棍被改名西贡。)

在追杀南明军队的战争中,清军在钦州沿海冲过安南边界,占领了今江山半岛、光企半岛的大部,清朝与安南的边界线也随之南移,但是龙门岛的海防军事重要性并未降低。

清代的龙门岛(中国历史地图集)

1684年,鉴于龙门岛对钦亷海防的军事重要性,清廷设龙门协水师,驻副将统领;隶属高雷廉总兵管辖。龙门协分左右二营,左营水师八百二十三人,右营八百十一人,共有官兵1634人。水师战船12艘,其中大米艇三艘,中米艇四艘,小米艇一艘,捞缯船三艘,艍船一艘。龙门协水师官兵巡防北部湾,标志着明代的涠洲游击水寨体系向清代的龙门协水师的转化。

1717年,清两广总督杨琳在粤海沿岸大规模修筑炮台,缉私防盗。钦亷沿海的冠头岭炮台、八字山炮台、大观港东炮台、大观港西炮台、乌雷墩炮台、牙山炮台、鹰岭炮台、香炉墩炮台、长墩东炮台、长墩西炮台、莲园港炮台、南港炮台、石龟头炮台等皆隶属于龙门协管辖。

清代前期,广东设有五个官营造船厂建造水师战船,高州的芷蓼造船厂是其中之一。1737年,芷蓼造船厂迁至龙门岛,专门负责为龙门协水师建造外海战船。由于满清统治者自清初就实行迁界禁海、限制海洋贸易的政策,导致中国被世界航海时代抛弃;由此造成民间造船行业的技术落伍。清军的水师战船越造越小,越造越简陋,根本无法承担远洋缉私作战的任务。后来民间的米艇船型竟然成了清军水师的主力战船,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更为恶劣的是“海禁”及“限海”还导致水师官兵海洋水文地理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在巡海遭遇风暴时,经常被飘到异域甚至葬身大海。雍正六年(1728年)初,龙门协水师副将景慧巡海时,遭遇风暴漂没。同年冬季,该协右营把总谢廷炎巡海时亦被风漂没。

乾隆末至嘉庆初,清廷海防渐弛,海盗乌石二多次劫掠钦州湾。还有安南西山政权因连年征战造成财力匮乏,为补财政亏空,资助大批海盗劫掠中国沿海。1801年,龙门协水师副将舒万年上报两广总督吉庆:“探得安南国王有给盗首郑七诏书,著郑七召集匪党收复富春之事。”当时的龙门协水师,战船陈旧、官兵训练不足,对付大股海盗有心无力。

鸦片战争前夕,清廷海防的松懈与腐败到达极点,粤西海盗活动猖獗。

1839年十月,广东水师大鹏营参将赖恩爵因中英“九龙海战”有功,晋升龙门协水师副将。他在粤西沿海缉私捕盗,历大小战事三十余次。1841年九月底,赖恩爵晋升福建南澳镇总兵。

1843年,龙门协水师副将张斌在巡捕海盗时,竟然被海盗夺去火炮和关防,后被贬戍新疆。

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两广总督张之洞调高雷亷罗四镇总兵官梁正源驻防北海,龙门协水师副将李庆云与之配合,增强了从冠头岭至龙门岛的海防军事力量。法国军舰几次窥视,见清军有备,撤走。

1888年,清廷设北海镇总兵,龙门协水师划归北海镇管辖,直到清朝灭亡。

龙门岛的将军楼遗址(汉疆唐土拍摄)

民国建立后,龙门岛上仍设驻军。1923年,北洋政府任命申葆藩为钦亷镇守使,他在龙门岛上修筑有一座三层的将军楼。

“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日军对中国沿海实行全面封锁。随着上海、广州、厦门等沿海港口的沦陷,从越南的海防、先安到广西南宁的桂越公路就成了国际抗日援华物资的重要运输线,大量的武器弹药通过桂越公路运进中国内地,支撑着中国抗战。为了防止日军登陆龙门港,占领钦州、南宁,切断桂越公路。广东省政府于1939年春,命令钦县县长王公宪,迅速征集民工,拆毁钦州城墙,以砖石材料堵塞龙门港。王公宪征集全县三十七个乡镇民工三千多人拆城,还在龙门外的硫磺山掘取石头。堵海工程由龙门乡乡长郭文辉负责,以船运砖石到港口投落,此项工程历时半年,但因填筑的石墙被海水冲散,起不到作用。

1939年11月15日,进犯钦州湾的日军舰艇(图片来源网上)

1939年11月15日,日军在钦州湾龙门岛海面(图片来源钦州360网)

 

日军在钦州湾沿岸的龙门岛、天堂围登陆。(图片来源腾讯网)

 

19391115日,日军攻占钦州龙门岛(图片来源钦州360网)

 

1939年进犯钦州的日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将

1939年11月15日,日寇声东击西,佯攻北海,实打钦州。他们出动海军第四、第五舰队(司令官为近藤信竹中将),掩护其陆军第21军(下辖第五师团和台湾混成旅团,司令官为安藤利吉中将)30000余人,乘坐百余艘汽艇、橡皮艇,在飞机的配合下,在钦州湾的龙门岛、企沙半岛的天堂围、犁头咀登陆。当时的钦廉沿海,国军防御空虚,只有两个新编师。部署在龙门岛、企沙半岛、犁头咀的中国陆军46军新编第19师55团、54团在日本海空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损失惨重,随即被登陆的日军第五师团击溃。日军于16日占领防城,17日占领钦州,然后沿邕钦公路北上。22日,日军兵分六路强渡邕江,24日占领南宁,切断了桂越公路;并且占领了南宁以北50公里的军事要地昆仑关。   

1949年后,驻岛解放军官兵填海筑路,龙门岛成陆连岛。

196485日,北越海军在北部湾公海袭击美海军“马多克斯号”驱逐舰。不久,美海军航母“星座号”出动数十架次战斗机袭击北越的鱼雷快艇基地和油库,史称“北部湾事件”。

196412月,鉴于北部湾的紧张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组建海军龙门巡防区,团级单位建制,隶属南海舰队。海军龙门巡防区担负了当时属于广东省东兴县、钦州县、合浦县以及北海市一带海域巡逻警戒的防务,在上述地区16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上,戍卫海疆。

1969年,海军龙门巡防区扩编为龙门水警区,升格为师级单位建制。越南战争期间,龙门水警区曾派出扫雷艇帮助北越扫雷。防城县鱼澫岛建成港口,开辟了军援越南的“海上胡志明小道”。

1986年初,龙门水警区改编为北海水警区,指挥机关迁北海市,仍归南海舰队序列。

因为特殊的历史及地理原因,越南的安危与钦亷休戚相关。越南不稳,钦亷不安;钦廉不安,岭海骚动。无论越南作为中国的直属领土、藩属国、还是独立国家,这已经成了一条规律,而联接越南和钦亷的关键节点就是龙门岛。

岛上的海防标语(汉疆唐土拍摄)

龙门岛的码头(汉疆唐土拍摄)

海岛上的桉树林(汉疆唐土拍摄)

龙门岛近海的水产养殖(汉疆唐土拍摄)

 

龙门岛近海的水产养殖(汉疆唐土拍摄)

龙门岛近海的水产养殖(汉疆唐土拍摄)

龙门七十二径(汉疆唐土拍摄)

龙门七十二径(汉疆唐土拍摄)

龙门七十二径附近的孙中山铜像(汉疆唐土拍摄)

2013年,实地行走龙门岛,除了将军楼,岛上的海防历史遗址如古炮台、水师营寨已经踪迹全无,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经发生过波澜壮阔的海战历史。没有了物证,我只能说“历史从龙门走过,留下许多传说。”

后记:就海防军事作用而言,龙门岛与其西南侧的企沙半岛、东南侧的乌雷山是一体的。20163月,广西自治区文物考古所派出专业考古人员进驻防城港市企沙半岛的皇城坳皇城(王城坳)遗址,启动防城港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物考古挖掘工作。

防城港市企沙半岛的皇城坳(王城坳)

皇城坳(王城坳)的考古发掘现场

 

皇城坳(王城坳)的考古发掘现场

皇城坳(王城坳)的考古发掘现场

皇城坳(王城坳)的考古发掘现场

 

皇城坳(王城坳)的考古发掘现场

皇城坳(王城坳)的考古发掘现场

广西自治区考古所整理的皇城坳城顶岭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

广西自治区考古所整理的皇城坳城顶岭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

广西自治区考古所整理的皇城坳城顶岭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

20172月,经过对位于龙门岛西南的、防城港市企沙半岛的皇城坳部分地域的实地考古发掘,广西文物考古所认定:“发掘出的皇城坳遗址为南宋时期的城址,皇城坳一带发现众多宋代遗址群”;具一定的等级规格,属于官方机构”;“有些设施可能具有防御功能;“各遗址表土还发现青花瓷等晚期遗物,表明南宋之后仍有人在此活动”;“时代混杂,难以断代”;“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这个结论,可以印证《宋史.理宗本纪第四十四》的记载,确与南宋末年的历史相关。那么,与南明抗清历史相关的王城坳(皇城坳)、王府村遗址发掘,何时展开?还能展开吗?王府村,已被防城港市列为“生态铝”废渣赤泥堆场;皇城坳已被列为XX钢铁厂废渣堆场和焦油冶炼厂。防城港的地方那么大,为何非要毁掉历史文化古迹建垃圾场?有些人,虽然长着一副中国人的面孔,但是却干着摧毁中华历史文化古迹的勾当。笔者只想问一句,这些人究竟是不是中国人?

 

此文2014年首发于广西红豆网;2018年发于《方舆》网刊;现补记重发方舆论坛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