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汕头市南澳岛海防史
【编者按】 2018年3月,《方舆》网刊第41期曾出过一期“两广炮台”的专题文章,当年发布了汉疆唐土先生所著《两广沿海古炮台》电子书。方舆论坛公众号今年发布了炮台(海防)方面的一些文章,受到部分读者关注。自本期起,炮台升格为专栏,作为公众号的重要特色内容,为研究海防史,保护海防文物,传播海防文化发挥本号绵薄之力。
《两广沿海古炮台》封面
国家级重点文保中的炮台目录
汕头市南澳岛海防史
南澳岛地理位置图
南澳岛,地处闽、粤、台三地交界的海面,位于东经116°53′至117°19′、北纬23°11′至23°32′之间,由37个大小岛屿所组成,陆地面积130.9平方公里(其中主岛面积128.35平方公里),现属汕头市管辖,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此岛北距潮州沿海10余海里,东距西太平洋国际主航线仅7海里,历史上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东亚国家与东南亚、印度洋各国进行海上贸易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素有“闽粤咽喉、潮汕屏障”之称。
宋代,政府鼓励民众从事海上贸易,南澳岛遂成海上丝绸之路的停泊点与中转站。现在的深澳天后宫就始建于宋代。淳熙七年(1180年),杨万里合诸郡水师讨平侵犯南澳的海寇。
宋末元初,流亡的南宋海上朝廷曾在此岛驻跸,留下了宋井等历史遗迹。
明初,朱元璋一反宋元时期政府鼓励海上贸易的做法,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南澳岛被迁民弃地,遂成化外之荒地。
永乐、宣德年间,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有六次途径南澳岛。
嘉靖二年(1523)年,宁波争贡之乱发生,大明王朝的市舶司制度废除,中国东南沿海的走私贸易盛行。
嘉靖二十六年至嘉靖二十八年间(1547-1549),明军摧毁了中国沿海的国际走私贸易中心—浙江舟山岛的双屿港。海上走私集团、葡萄牙商人纷纷南下。这时,幅员三百余里,距大陆仅10余海里的南澳岛,因为从明初开始就没有任何官方管理机构,也没有编入里甲、交纳赋税的"编户齐民",所以逐渐成为海上走私贸易的理想场所。同时,巨额的海上贸易利润也引来了海盗的觊觎。据《东里志》卷一载:“(南澳岛)惟深澳内宽外险,有腊屿、青屿环抱于外,仅一门可入,而中可容千艘。番舶、海蔻之舟,多泊于此,以肆抢掠……长沙尾(长山尾),西跨南洋,近于莱芜澳,为船艘往来门户,海蔻亦常泊焉。”原来自浙江市舶司入贡的日本人,亦“至南澳互市”。据郑若曾《筹海图编.卷三》记载:“(日本人)定期于四月终至。五月终去,不论货之尽与不尽也。其交易乃搭棚于地,铺板而陈所置货物,甚为清雅。刀枪之类,悉在舟中。”一开始,主客双方在买卖过程还相安无事,后来主人欺客,有点霸市的味道,如地方志所讲,潮州市集“居积最多者惟绸绢,往往杂以造丝,又稀薄不可衣,而黠民以此昂其值于诸番,因而为患。”潮州倭祸渐萌。
从1549年以后的近二十年,南澳岛及附近海域成为国际走私贸易及海盗活动的中心。尤其是在嘉靖四十年(1561)前后,浙江海上私商贸易被严厉禁逐,以南澳为中心的潮州沿海变成祸乱的中心,当时社会上甚至有“北卤(虏)南潮”的说法。那时以南澳为根据地或在这里有较多活动的海盗,包括了嘉靖年间漳潮地区所有的重要海盗集团,其主要人物有许栋、许朝光、曾一本、谢策、洪迪珍、林国显、徐碧溪、林道乾、杨老、魏朝义等。作为拥有数万之众的海上武装集团,他们活动的范围已经远远不限于海上走私贸易,而具有明显的政治和军事性质。例如,许朝光除在南澳修宫室、建敌楼、筑城寨外,据清代乾隆年间的《潮州府志》卷三八记载:(许朝光)“分遣其党,据牛田、鮀浦诸海口,商贾往来,给票抽份,分曰买水。朝光居大舶中,击断自姿,或严兵设卫,出入城市,忘其为盗也。”
表1:明代活跃于南澳海域的主要海盗集团
嘉靖四十三年(1565年),潮州总兵俞大猷剿清潮州一带的倭寇。海盗首领吴平逃入南澳,不久又聚众万余、造船百艘,而且勾结倭寇,再度劫掠滨海州县。吴平还在南澳岛的深澳海滨至北角山一线构筑土堡、木城、寨围,以抗官军。
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六月,潮州总兵俞大猷、副总兵刘显率水师三万征讨吴平。吴平依山临海,负隅顽抗,双方相持三月,不分胜负。九月,戚继光率军五千从浙江驰援俞大猷。十月十六日,俞大猷率军分乘战船300余艘,与戚家军合围吴平于南澳岛。二十八日,戚继光亲率3000人从吴平背后的云盖寺登陆,一路披荆斩棘,三天的时间,开通道路至吴平贼寨的背后,与俞大猷的军队海陆夹击,一日夜俘斩贼众3000余人。贼众纷纷溃逃。
至1567年,中国东南沿海的倭患、海寇基本平息。残余倭寇、海盗只得再度远遁,逃往北部湾海域。俞戚联军剿灭海寇吴平于南澳岛的事实,凸显了南澳岛的战略地位,促进了南澳镇的设立。
隆庆二年(1568),明王朝接受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从万历三年(1575)起,明朝在南澳设副总兵,以水兵3000人专守此地,从而限制了海盗集团的活动。然而,隆庆二年开海禁,实行的是"引票制",文引之数有限,又限定贩洋的货物与范围,对海上贸易仍然是很大的妨碍。万历中期以后,南澳又出现了海防废弛的情况,战船裁减,士兵甚至参与走私。万历末年,亦寇亦商的海上武装走私活动再度活跃。当时在潮州沿海活动的海盗集团首领包括袁进、李忠、杨六、周三、钟斌、六香、李芝奇等人,其活动一直延续至明代末年。
崇祯十三年(1640),原为海盗、后受抚于明朝的郑芝龙就任南澳总兵,4年后升任福建都督,总兵一职由其部将陈豹接任。陈豹任此职几达20年之久。明清鼎革之际,尽管郑芝龙于顺治三年(1646)降清,但陈豹管治下的南澳仍然奉南明为正朔,南澳成为郑成功抗清复明活动最重要的军事据点之一。郑成功多次从这里出发进攻大陆沿海各地。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郑氏武装集团一直是东南海上最有实力的控制者,在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基本上独揽了通洋之利,而且以商养军、以军护商,南澳也成为其海上贸易的重要基地。
表2:明代南澳副总兵一览
康熙元年(1662),由于明郑集团内部矛盾,驻守南澳的陈豹降清。同年,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实行大规模的"迁海"政策,南澳岛和大陆沿海数10里居民全部内迁,导致该地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1683年,清廷派施琅率军渡海征台,明郑政权灭亡。清廷随即在南澳设立闽粤总兵府,负责闽南、粤东的海防事宜。
明清两代,从明万历三年(1575年)诏设“闽粤南澳镇”,派副总兵一员专驻南澳,辖左、右营兼领闽南、粤东水师开始;又经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升设总兵;至清末的336年间,共有176任(166人)副总兵、总兵驻守南澳镇,同时还有大批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统领着协、标、营、汛、汛,驻守各自的防区。他们兴建了南澳城、总镇府、雄镇关、猎屿铳城、云盖寺铳城、长山尾炮台、东炮台、西炮台、猎屿新炮台以及闽南粤东数以百计的军事设施。近万名水师官兵,近千门火炮、数十座炮台、数百艘战船成为肆意袭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红夷之克星,也使长期劫掠于南澳海域的山贼海盗失去了盘踞和互市之地。南澳,不愧为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海防的军事重镇。
由于南澳岛特殊的地理位置,背靠闽粤大陆,渡海峡可登陆台湾。所以在历史上,南澳与台湾就存在着紧密的经济文化军事联系。
表4:南澳与台湾军事联系主要人物一览
清代,清廷以三年为限,轮番派遣闽粤两省水师官兵赴台戍守。期间死在台湾的官兵,通常都会迁葬大陆。现在的南澳岛上,还遗存有一处戍台清军墓地。
南澳城,明万历三年(1575年)首任闽粤南澳镇副总兵白翰纪筹建,继任副总兵晏继芳始建,历经多次维修扩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杨嘉瑞首任南澳总兵并于三十四年重建南澳城,历五年余而成。城高2丈2尺,厚6尺,围619丈。城中建南澳镇总兵府。
由于南澳镇总兵府是明清时期闽南、粤东的海防军事指挥中心,分管闽南、粤东海防军事要务,由此造成既管两省军事,又被两省节制的特殊情况。同时还造成南澳岛一岛双属,分署闽粤;南澳城一城双属,周长619丈的南澳城,西北319丈属闽,东南300丈属粤;总兵府署居城正中,左、右二营分界而驻,左营为福建营,右营为广东营;而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之设皆有定数,而海防厅馆、巡检司衙则总掌民事、监仓及治安,厅署齐备,各司其职,在镇一方。如此划分闽粤两省界线,堪称空前绝后。
民国成立后,南澳岛于1912年农历七月设县,由此取代了以前的“闽粤南澳厅”(军民府)。1914年农历十月,南澳全县划入广东省,结束了330多年的“一岛两省共管”历史。
1949—1979年,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南澳岛再次成为海防军事前沿,由解放军驻守。
1970年代以后,南澳岛上的明清时期海防军事遗址陆续遭到破坏,东炮台、西炮台、云盖寺铳城、平水旋转炮台、南澳城、闽粤总兵府、雄镇关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有些甚至遗迹无存。目前能看到遗址有猎屿上下铳城、平水旋转炮台;长山尾炮台,以后分别介绍。
现在的南澳县隶属汕头市,下设后宅镇、云澳镇、深澳镇、青澳镇、青澳旅游度假区、黄花山海岛国家森林公园5个镇(区)单位,共辖33个村、5个社区居委会,人口73000余人。目前已有跨海大桥连接南澳岛与大陆,而且南澳岛海岸曲折,海岸线长77公里,大小港湾66处,其中如烟墩湾、长山湾和竹栖肚等多处具备兴建深水港,辟建万吨级码头的先天有利条件,又濒临西台太平洋的国际海上航线,所以南澳岛发展海洋远运事业的条件非常优越。
备注:表格资料数据取自南澳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