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炮台】江浙门户——乍浦海防史

汉疆唐土 方舆论坛 2023-03-16

乍浦的地理位置图

乍浦,位于浙西沿海的杭州湾北岸,现属浙江省嘉兴市管辖。乍浦以水得名,中国的东南沿海,凡内河通海处曰“浦”,因嘉兴府内东注之水皆汇集于此而入海,故曰“浦”,亦称乍川。

乍浦南临大海,北靠杭嘉湖平原腹地,东联上海,西接杭州,具有“肩挑沪杭、背负太湖”的地理优势。它是护卫江浙两省门户的海防重镇,军事地理位置异常重要,故有“江浙门户”、“东南重镇”的美称。乍浦之北,有内陆水道通往太湖周边的长三角腹地;乍浦之南,有天然海港联系东洋、南洋,故水陆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现在的乍浦港已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它与东北角长江出海口的上海港、东南角甬江出海口的宁波港在华东沿海已构成三足鼎立之势。

乍浦的海防史,可谓悠久。早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就曾在该地设置驻军。

唐贞元五年(789年)设乍浦下场榷盐官;会昌四年(844年),设乍浦镇遏使。

五代时期,吴越王亦在乍浦设镇遏使。

1246年,南宋在乍浦开埠,设市舶提举司,该地商业贸易兴盛。同期,宋军在该地设立水寨,以统制领之。

元代,在乍浦设市舶司,港口桅樯林立、商船云集,商贸极为发达。

自明初始,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受到倭寇的袭扰。《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嘉兴之乍浦、澉浦,皆倭寇窥犯之地,列郡之门户也。”洪武十九年(1386年),信国公汤和始筑乍浦守御千户所,累土筑城,城形正方,驻军1120人。

明代的乍浦所城

 乍浦所城,在平湖县东南27里。洪武十九年信国公汤和置乍浦守御千户所,累土筑城,城形正方。永乐十二年都指挥谷祥始用石甃。正统八年久雨倾颓,侍郎焦宏、参政俞士悦奏令杭嘉湖三府葺治。景泰二年,都指挥使王廉添设城楼四,后废。嘉靖三十三年,知县刘存义增筑并建敌楼10座,城周9里13步,高2丈,广1丈5尺,窝铺27座,陆门4 座,北水门1座;壕周1630丈,深8尺,阔10丈;吊桥四座。崇祯十一年,知县李怀玉又开设了东南水门1座。 

乍浦在明代遭遇的倭患:

乍浦城东南的海边,是天目山余脉的九龙山,九龙山是一系列山峰的统称,其中最主要的九座山峰自西向东依次是、雅山(又叫惹山)、苦竹山、汤山、观山、龙湫山、晕顶山、高宫山、益山、独山。九龙山诸峰东西连绵逶迤,长达13公里。在冷兵器时代,构成了乍浦城一道天然的海防屏障。明代,中国东南海疆频受倭寇袭扰,明军在九龙山地域多次与倭寇交战。

从明代永乐十四(1416)年开始,倭寇即窜犯乍浦;至嘉靖三十五(1556)年胡宗宪率领部队在乍浦沿海全歼徐海等倭寇,前后有140年之久,期间留下了不少乍浦抗倭灭寇的历史故事.以下为详情:

永乐十四年(1416年),倭寇开始侵扰乍浦。

永乐十六年(1418年)六月,倭寇登陆金家湾。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倭寇犯梁庄。

正统七年(1442年)七月,倭寇登陆乍浦,

正统八年(1443年),倭寇再次登陆金家湾。六月,倭寇又进犯独树林,乍浦百户徐荣率当地官兵路德等与倭寇决战,终因孤不敌众,全部战死。

景泰二年(1451年),乍浦城添建城楼四。

明朝中叶,中国东南海疆被倭寇袭扰日益严重,作为中国江浙海防门户的乍浦首当其害。

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倭寇又进犯乍浦。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倭寇40余人从乍浦包家埭登陆袭扰乍浦。在随后几年时间里,倭寇又屡屡进犯乍浦,所到之处,抢劫奸淫,烧杀掳掠,惨绝人寰。倭寇之患愈演愈烈,当时进犯乍浦沿海的倭寇有:盘踞在江浙一带的张士诚、方国珍残部等,这几股势力流窜海上,纠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海盗旗团,还有以王直(明史误作汪直)为首及徐海、陈东、麻叶的倭寇。

自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乍浦多次被倭寇袭扰、攻破,并曾一度沦为匪巢。《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一.浙江三》记载:“嘉靖三十二年,倭据乍浦犯杭州,官军败却之。”《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三十四》也有记载:“时两浙皆被倭,而慈溪焚杀独惨,余姚次之。浙西柘林、乍浦、乌镇、皁林间,皆为贼巢,前后至者二万余人。”

《乍浦志》的记载更为详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二十一日,倭寇转到乍浦,驻扎天妃宫,与百余新到倭寇汇合,驻乍浦备倭把总王应麟率兵将这股倭寇团团围住,倭寇眼看陷入险境,立即在乍浦抢掠船只突破重围出逃。这股倭寇在乍浦天妃宫吃亏突围后的第三天,在海上纠集数百倭寇驾驶七艘海船再次登陆乍浦,四出劫掠。巡抚王杼派参将汤克宽率兵300人增援围剿倭寇,倭寇眼看难以取胜,大部分倭寇只得乘船逃跑,所剩40余名倭寇在逃往高公山后,被参将汤克宽率领的官兵歼灭。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五月初四,倭寇纠集37艘海盗船停泊在乍浦龙王堂-带,企图再次登陆。九日,倭寇趁着倾盆大雨的恶劣天气突然袭击乍浦,从四面登城而入,等到麻痺大意的守城官军发现,倭寇已经进城并沿路大肆屠戮淫掠,守城官军只得展开巷战,这一仗,乍浦守城官军千户王镗父子遭杀,指挥陈善道、百户陈绶、冠带总旗张儒等都战死。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九月十二日,倭寇又有10余艘海船停泊天妃宫。乍浦参将卢镗、汤克宽立即率领官兵分几路在观山等处围歼倭寇,这一战役,消灭倭寇40余名,但官军也有损失,松阳叶千户、嘉兴沈队长战死。是年,倭寇又连续三次进犯乍浦,乍浦民众深受其害。

嘉靖三十三年(1554)三月,倭寇200余人再次进犯乍浦,而刚调到乍浦的400名处州兵(今丽水)饥惫应战,损失大半。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正月,倭寇夺舟进犯乍浦,焚掠村镇。四月二十,倭寇又乘8艘大船再次袭扰乍浦。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三月,由海寇头目徐海及陈东、麻叶亲率的海寇两万人自柘林出发直攻乍浦。同年,胡宗宪被朝廷任命为浙直总督,率领部队到浙江乍浦开展抗倭斗争。胡宗宪调集了北到辽东,南到广西共20余路约七、八万大军,将倭寇驻地沈庄团团围住。据《明史》的记载,胡宗宪先施离间计,诱使海寇头目徐海擒拿陈东、麻叶,交于官军;而后又在乍浦沿海一带全歼徐海等倭寇余党。据说徐海当时被歼后,屍体在独山港镇一处河浜内发现,后来这条河浜就叫鬼煞浜。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明政府在乍浦建立水寨,常驻水师。此后,浙西沿海的倭患渐渐平息。 

清代的乍浦海防:

清代前期的乍浦城及海防炮台(地图方向:上东下西左北右南)

1644年,满清入关。在击败江南的南明势力后,处在江浙海防门户的乍浦的海防随即提上了日程。

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廷移嘉兴协右营守备(正五品武官)一员驻防乍浦,马步兵900名,拨防沿海及内汛。

1684年,施琅率军攻克台湾、明郑政权降清,清廷解除海禁。乍浦被列为东南沿海15个开放口岸之一,设有海关,成为江浙沿海往来交通枢纽,日渐繁盛,据说当时乍浦的商业人口一度达到了六万余人。

清朝前期,因为乍浦的军事重要性,清廷在此修筑乍浦城,梁庄城,独山巡检司三座城池,还有山寨14座,峰堠5座,炮台8座。这8座炮台沿九龙山的九座山峰,自西向东依次是:惹山炮台、天妃宫炮台、葫芦城炮台、唐家湾炮台(南湾炮台)、金家湾炮台、西山嘴炮台、陈山嘴炮台、独山寨炮台。

雍正六年(1728年),乍浦城东北隅建八旗水师营。雍正七年(1729年)竣工,占地261亩,驻扎官兵1600名。同年,清廷移杭州满洲右翼副都统觉罗富森驻乍浦,领八旗兵左右两营,设协领(正三品武官)五员、佐领(正四品武官)十一员、防御(正五品武官)八员、骁骑校(正六品武官)十六员、理事同知(正五品文官)一员、笔帖式(汉义“书记手”,正六品至九品文官)一员,营房3200间,堆子房16所。又设海防署、理事同知署,另有教习、舵水、绿营兵400名,营房400间,置战船22只,大炮110尊。

乍浦虽是浙江省嘉兴府平湖县属下的一座小城,行政级别低,但经济、军事地位重要。满清入关后,派驻八旗军,领以副都统。故乍浦之于浙江,犹如虎门之于广东、厦门之于福建。

乾隆五年(1740年),满洲八旗水师营改筑砖墙,建南门一座。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为防敌人入侵,在水师营的南北水门各建水闸一处。

乾隆年间,乍浦已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大港,经济愈加繁荣。到乍浦港通商贸易的境外商船,远及日本、琉球、安南、暹罗、爪哇、吕宋、文莱等国家。《乍浦志》云:“珠香象犀玳瑁之属,贾胡囊载而至。南关外灯火喧阗,几虞人满。”

清代的乍浦港,不仅是中国对外通商贸易的口岸,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康熙年间,乍浦港已有生丝、丝绸以及书籍、文房四宝等出口日本。到了清乾隆年间,有大批书籍从乍浦出口到日本,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最伟大的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就是从乍浦起航到了日本的长崎。《平湖县地名志》记载:“清乾隆癸丑年十月二十日(1793年11月23日)调南京王开泰的寅贰号商船从乍浦起航,试驶日本,船上载有67种中国图书,其中有《红楼梦》一书。十一月初六(12月9日),船抵长崎。”就目前所知,这是《红楼梦》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乍浦纪念红楼梦出海的海红亭

摩崖石刻为:“红楼别浦”

鸦片战争爆发时的乍浦海防:

鸦片战争爆发时,乍浦一直是清军在浙江的军事防御重点,在宁波、镇海、定海失陷后,乍浦驻防清军超过了7000人,为浙江清军驻防人数最多的地方。除了有本省兵、陕甘兵、山东兵、还有不少本地雇勇等。 


英军登陆乍浦的作战路线图

1842年5月,英军从定海、镇海、宁波三地北上,英军有2300余人,有军舰24艘,分左中右三路进攻乍浦。英军攻击乍浦,一是为了探测进入长江的便捷水道,以便切断京杭大运河这条中国南北经济的动脉,迫使清廷屈服;另一个原因就是想夺取乍浦丰富的物质财富,以弥补自己的战争消耗。

长达近200年的闭关锁国,使得清军的火枪、火炮、火药、船舶制造技术远远落后英军,在中英双方的军官指挥作战能力,士兵的训练实战能力、后勤补给能力方面,清军与英军同样差距甚远,可以说中英双方军队的战斗力不在一个档次上,因此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

据《中国海防史》记载:“1842年5月18日晨,英战舰7艘、武装汽船4艘及运输船驶近西行汛、天后宫、唐家湾、黄山岭一带海岸,在舰炮火力掩护下,对乍浦发起进攻。其右纵队由黄山岭、唐家湾海岸登陆。登陆英军分为两股,一股攻东、西常山,遭守军抵御受阻;另一股攻占陈山,尔后配合中央纵队进攻观山。”唐家湾因为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重点。在唐家湾的北山坡,清军千总李廷贵、张淮泗率376名陕甘兵抵御英军进攻一个多小时,最后千总李廷贵、张淮泗战死,阵地被英军攻克。“中央纵队由牛角尖登陆后,绕至观山东北,进攻守军侧背。左纵队由天后宫南岸登陆,以主力进攻乍浦,另以一部配合中央纵队进攻观山。观山的清军遭英军三面围攻,经激烈战斗后退守天尊庙,激战3小时,终因寡不敌众,200余人几乎全部战死。”又据《清通鉴》记载:“隆福率旗兵200余人,守卫城郊天尊庙,以劣势武器顽强击退英军四次进攻,大部壮烈战死。隆福本人于火起后,始突围而出,英兵穷追,隆福掣佩刀,奋刺英兵数名,然后自刎。佐领额特赫与防御贵顺二人……受重伤而死。天尊庙一役,英军死7名,伤44名,校尉军官亦有死伤。乍浦城陷后,英军大肆杀掠,四处纵火……民人被杀甚多,积尸塞路填河,水为不流。”

战后,朱翔清著的《埋忧集》称:“英夷破乍浦,杀掠至惨,积尸塞路,或弃之河中,水为之不流,城内外除满营被焚外,南门吊桥至税关及万安桥一带商肆房舍2000余间被付之一炬。”又据沈筠的《壬寅乍浦殉难录》记载:“将弁死者有韦逢甲、长喜以下17人,《清史稿》韦逢甲有传,附有另16入名单。旗兵阵亡者为279人,汉兵阵亡者400人,共计679人。民众殉难者约1500余人。”

乍浦之役,中方人员的伤亡,乍浦当地史料有自己的记载:“乍浦保卫战驻乍浦守军阵亡的有:正二品副都统1名,正三品协领1名,翼领2名,正四品佐领5名,正五品防御3名,正六品骁骑校11名,七品和八品校官7名,满洲八旗兵279名;汉兵正五品海防同知1名,正六品千总2名,正七品把总6名,正八品外委2名,汉军调防兵658名,乡勇600余名。死难平民1200~1500人。”

乍浦之役,清军中汉人士兵遇英军一触即溃,为英军鄙视;但满洲旗兵的拼死作战又令英军感到诧异。

关于乍浦之战中英军的伤亡数字,中英两国统计数字有显著的不同。茅海建著《天朝的崩溃》中记载:“(乍浦之役)击毙英军9名,击伤55名。即便如此,乍浦之战中英军付出的代价远远超出了厦门、定海、镇海,为整个鸦片战争中英军伤亡的第三位。因乍浦失守,清廷将扬威将军奕经、侍郎文蔚、杭州将军特依顺、浙江巡抚刘韵珂交部严加议处。

1842年5月28日,英国侵略军撤离乍浦,至洋山停泊,接着入侵吴淞,挑起“扬子江战役”。1842年5月19—28日,英军盘踞乍浦十日,乍浦一带米谷及民间贵重财物被劫一空,掳掠牛600余头、鸡6万余只,“牛骨鸡毛,积如山丘”。临撤走时,英军将乍浦炮台、子弹库、修理厂一切军事设施彻底破坏,70多门铜炮全被作为战利品掳走,还再次纵火焚镇,沿海塘、天妃宫延烧数里,关帝庙、潮阳庙、军功庙、葫芦城及普照禅院尽化灰烬,乍浦精华之区全被毁灭,百年未能恢复。

乍浦一战,位于乍浦城东南的金家湾、唐家湾、保安城(葫芦城)都被英军炮火摧毁。

1843年,清廷开始修复葫芦城(保安城)、金家湾炮台、唐家湾炮台。在唐家湾增筑营房20间,在金家湾增筑炮台并建造营房20间,在保安城建营房40间。

1845年, 葫芦城炮台(保安城)、金家湾炮台、唐家湾炮台修复竣工。

自1860年起,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江浙地区。清军与太平军在嘉兴地区展开三年的拉锯战,地处杭嘉湖平原中心地带的乍浦屡遭兵焚。1861年,乍浦城的满洲旗营被毁,城外的天妃宫炮台、唐家湾炮台、金家湾炮台、保安城(葫芦城)等炮台亦被毁。

1864年,太平天国覆灭。据战后的《平湖县志》统计,包含乍浦在内的平湖县人口损失约80%,物质财富损失无法统计。本来繁华富庶的乍浦元气大伤,而这时的上海港已经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英法联军的军事保护而异军突起,大批富商巨贾纷纷迁居上海,于是上海成为了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中心。乍浦,因为战乱兵焚而无可奈何的衰落了。

图为1870年代初的乍浦沿海

图为1870年代初的乍浦海港

图为1870年代初的乍浦港口,内河港口与海港可以连接互通

图为1870年代的乍浦城墙

图为1870年代的乍浦军事防御设施

图为1870年代的乍浦军事防御设施

1870年代初的乍浦城内景象

自1874年起,中国东南的海防危机又趋严重,乍浦的海防再度提上日程。这一年,乍浦沿海的天妃宫炮台、保安城炮台、陈山嘴炮台得到重修,并配备部分西式火炮。

据《清史稿.浙江海防》记载:“光绪六年(1880年),谭锺麟以浙省沿海各口,巨舰之可深入者,距省最近为乍浦,次则宁波之镇海、定海、石浦,台州之海门,温州之黄华关,旧有砲台三十馀座,惟海门镇砲台建筑合法。其澉浦之长山,乍浦之陈山,定海之舟山,海门镇之小港口各砲台,咸加修改。”

1890年,萨承钰奉清廷之命考察中国沿海的炮台。他在《南北洋炮台图说》中明确记载:天妃宫炮台及周围炮台,配置钢炮一尊,铁炮七尊;守台官员两名,守兵七十二名(详见后文)。保安城(又名葫芦城),改建于同治十三年,配置大小洋炮十二尊,设守台官员一名,守兵五十名(详见后文)。

陈山嘴炮台:“陈山嘴石心土皮炮台一座,在唐家湾直南,紧封彩旂门,去城六里,台基如圆月式,光绪元年建成。炮洞五间,高一丈,上用架木为梁,三合土作顶,厚三尺,围墙外用三合土舂实,围墙内用条石叠砌,厚一丈二尺,炮口门圈见方五尺,内安铁炮五尊,药子合配。台内官厅兵房共五间,药房一间,厨房一间。后围墙中间及左右各开一门,以便出入,守台官一员,守兵五十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在朝鲜、辽东屡屡败于日军,震惊了中国东部沿海各省,各省海防设施再度加强。同年,乍浦重筑唐家湾炮台(现称南湾炮台),配置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仿西式后膛火炮一门。

应该说,光绪年间修建的这些炮台,有效增强了乍浦的海防力量,也提高了浙西沿海的海防实力。只是从清末的光绪年间至民国早期,浙西沿海未再遭遇外来海上入侵,这些炮台也就只能防患于未然了。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面对着拥有航空母舰和空军的日本军队,乍浦这些光绪年间修建的海防炮台及配置的火炮,都已经成了古董,海防作用微乎其微。即便如此,天妃宫炮台还是惨遭日军轰炸,破损严重。

1937年11月23日,乍浦沦陷于日寇。

1941年4月23日,国民党暂编第32师一度收复乍浦,击毙日军50余名,枪决日伪商会会长陶德坤。

1944年6月,日寇撤出乍浦。

当战争的硝烟散去之后,和平发展自然成了乍浦的主题。如今的乍浦海港,又称嘉兴港,是杭州湾北岸的最佳的天然良港,拥有各类万吨级泊位12个,千吨级泊位7个。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到的要在乍浦建设东方大港的设想,现在已经成为事实。


天妃宫炮台遗址

南湾炮台遗址

现如今,乍浦的海防遗址仅存天妃宫炮台、唐家湾炮台(南湾炮台),乍浦城墙和其余炮台皆毁。历史,只有以实物佐证,才能被称为信史。毁掉了实物再去夸夸其谈,信史也会被认为是传说。因此,要保护好仅存的两座炮台遗址,莫让乍浦的信史变成传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