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市县区地名由来(更新)
本文刊于《方舆》2014年第2期(总第26期),文章作者署名超巨星(方舆论坛坛友超巨星已改名为超微星,为《方舆》网刊责任编辑)。
文章被“ 宁夏旅行日记”公众号盗用《宁夏各市县名称由来原来这么有智慧,没事读读涨知识!》,以“头条银川”署名,并被声明原创。
剽窃文现已被删除,此文可以完整重发,感谢各位读者。
宁夏政区图(方舆论坛 周釜俊绘制)
宁夏回族自治区
取“夏地安宁”之意命名。
元中统二年(1261年)置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以辖区为西夏故地,故名。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降西夏行省为宁夏府路,隶甘肃行中书省。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升置宁夏行中书省,元贞元年(1295年),革宁夏行省,并入甘肃行中书省。1929年设宁夏省。1954年撤销,并入甘肃省。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
明末清初,宁夏地区一些官吏、文人用“银川”一词形容今银川平原水光潋滟、水映晴光的水乡风光。清雍正年间,“银川”一词逐渐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义,泛指今银川平原引黄(河)灌区。乾隆年间,“银川”一词已初具地名意义,并逐渐成为宁夏府城(今银川老城)的代称。《中国地名语源词典》称银川“因流经市境的黄河为名”,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称“宁夏土质,碱性最重,地面常呈白色,故宁夏古名银川”,一说乃因唐宋银川郡(治今陕西省横山县东党岔镇;银川,少数民族语,意为骢马谷)之名随党项族西迁至此而得名,皆误。
宋代为西夏都城兴庆府,后改中兴府,元置中兴州,明设宁夏卫。1929年为宁夏省城。1944年,宁夏省城改为建制市,正式定名为“银川”。
兴庆区
以历史上西夏国都“兴庆府”之名命名。
1961年,银川市设立城区,因位于银川老城,故名。2002年,改名兴庆区。
西夏区
以历史上西夏王朝之名命名。
1962年,银川市设立新城区,因位于银川新市区,故名。2002年,改名西夏区。
金凤区
以银川别称凤凰城,故名。
1972年,银川市设立郊区。2002年,改名金凤区。
灵武市
取隋灵武郡之名命名。
西汉置灵洲县(治今吴忠市利通区古城镇附近;按:同时置有灵武县,治今青铜峡市邵岗镇附近,东汉废),东汉改名灵州县。隋于灵州置灵武郡。明宣德三年(1428),灵州千户所迁驻今灵武市区。1913年改灵州为灵武县。1996年设灵武市。
永宁县
取“永远安宁”之意命名。一说,取历史上曾设置的永州与当时宁夏、宁朔两县首字而命名。
1938年,宁夏省规划析宁夏(今贺兰县)、宁朔(今青铜峡市)两县置镇河县,取境内镇河堡为名。永宁县,。1940年底,马鸿逵提议将原拟的镇河县改名云亭县,取境内云亭渠(注:1934年,马鸿逵将宁夏县第一、第二民生渠拓宽、连通,为纪念其父马福祥——字云亭,命名为云亭渠;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民生渠)为名。意在为其父树碑立传,遭异议。1941年初,决议改云亭县为永宁县。
贺兰县
以县西贺兰山为名。贺兰,匈奴语,因西晋时匈奴贺兰(一译贺赖、曷赖)部曾游牧于此山,遂以部落名为山名。一说,贺兰,匈奴语,意为駮马,因山上“树木青白,望如駮马”,故名(据《元和郡县志》)。《辞源》称“遥望如骏马,蒙语称骏马为贺兰,故名”,此说误,按:“贺兰”一名魏晋即已出现,为匈奴语音译。
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宁夏县,1941年,因与宁夏省同名,改名贺兰县。
附:(原)宁夏县
取“夏地安宁”之意命名。
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宁夏县。1941年,因与宁夏省同名,改名贺兰县。
石嘴山市
以境内石嘴山(位于今惠农区)为名。石嘴山,因贺兰山与黄河交汇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据《大明一统志》)。清雍正初(1726年左右),今石嘴山区旧城区一带开始形成聚落,山名被借用为地名,史籍中多见“石嘴子”、“石嘴山"“石嘴子山”等。石嘴山“嘴”字的写法,明、清两代史籍均作“嘴”,《民国朔方道志》中始见“嘴”、“咀”并用。解放后国务院公布的三批汉字简化方案也未将“嘴”字简化。1959年,在宁夏为设置石嘴山市给国务院的报告中使用了“石咀山”这一不规范的写法,1960年国务院在设市决定中沿用“石咀山”为市名。1981年,石嘴山市地名委员会根据市名形成的历史渊源,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同意,将“石嘴山”正式定为市名的规范化写法。
1960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惠农县,改置石咀山市。1981年规范为石嘴山市。
大武口区
“大武口”在明代史籍被称为“打硙口”,为沟谷名(今大武口沟),意为“打凿石磨的山口”。此后的文献资料中还出现过“大硙口”、“达武口”等名称,1943年,民国宁夏省建设厅长(李翰园)至此,认为"打硙口"名称不雅,遂改名为大武口,意为武士们在这里打过仗。
1973年设立石嘴山市大武口区,1975年改名第一区,1981年复名大武口区。
惠农区
因境内惠农渠(清代开凿)得名。
1941年析平罗县北部置惠农县,1960年撤县,辖区大部划归石嘴山市。1976年,以原惠农县大部地域置石嘴山市郊区。1987年2月,撤销郊区,复置惠农县。2003年撤销石嘴山区、惠农县,合并设立惠农区。
附:(原)石炭井区
因产石炭(即煤炭)而得名。明代为蒙古族游牧地。蒙古语称这里为“上迭里口”(音译),意为产石炭(即煤炭)的地方。汉族称此地为石炭沟,1941年改名石炭井。民国《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石炭井沟产烟煤,质坚有光,故名为石炭”。
1970年设石嘴山市石炭区,1973年改名石炭井区。1975年改名第三区,1981年复名石炭井区。2002年撤销,并入大武口区。
附:(原)石嘴山区
以境内石嘴山(山名)为名。石嘴山,因贺兰山与黄河交汇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据《大明一统志》)。
1962年设立石嘴山市城区,1973年撤销。1975年设石嘴山市第二区,1981年改名石嘴山区,2003年撤销石嘴山区、惠农县,合并设立惠农区。
平罗县
取“平虏”谐音改字而命名。
明永乐初筑平虏城,取“平定胡虏(对蒙古族的蔑称)”之意命名。嘉靖三十年(1551年)设平虏千户所。清初,忌“虏”字,以谐音改平虏千户所为平罗所。雍正三年(1725年),改平罗所置平罗县。
附:(原)陶乐县
以境内陶乐湖滩命名。陶乐,系取“套虏”谐音改字而命名。明代鞑靼、瓦剌部入居河套地区,被明廷辱称为“套虏”,又因此地多湖滩,故称“套虏湖滩”。清代忌“虏”字,以谐音改称“陶乐湖滩”,属鄂托克旗(今内蒙古境)。一说,明、清时长期为蒙古鄂尔多斯部牧地,蒙古语将黄河两岸的滩地统称为“察汉托辉(护)”,意即“白色的湾子”,简译为“托护(勒)”。至民国初,转音为“陶乐湖滩”。
1929年设陶乐设治局,1941年改陶乐县。2003年撤销,分别并入石嘴山市平罗县、银川市兴庆区。
吴忠市
因吴忠堡而得名。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置吴忠堡,以屯长吴忠的姓名命名。
1950年析灵武县置吴忠市(县级),1960年金积县部分地区并入。1963年改吴忠县。1987年复设吴忠市(县级)。
利通区
因吴忠城区主干道、著名商业街“利通街”而得名。利通街,取“便利交通”之意命名。据记载,“1943年,又将(吴忠堡)迎门渠填平,修成一条路,这便是“利通街”了,取其便利交通之意”(《吴忠与灵州》,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一说“建国前无名,后命现名,取交通通畅之意”(《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地名志》,吴忠市人民政府1987年编印)
1950年析灵武县置吴忠市(县级),1960年金积县部分地区并入。1963年改吴忠县。1987年复设吴忠市(县级)。1998年改利通区。
红寺堡区
红寺堡,原名红寺,因当地红富寺(原址位于今红寺堡镇红海村)简称“红寺”而得名。红富寺,始建于隋唐,后被毁(近年重建并改名弘佛寺)。明正德二年(1507年)在“红寺”地方建堡,名红寺堡(位于今南川乡旧寺堡子村),为军事要塞。嘉靖十六年(1537年)边防内迁(旧堡废弃),重建新红寺堡(位于今红寺堡镇团结村),嘉靖四十年(1561年)毁于地震。
1998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同心县北部设立红寺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自治区政府派出机构,属自治区扶贫扬黄灌溉移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行使县级政府职能。2002 年红寺堡开发区划归吴忠市管理。2009年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
附:(原)金积县
因金积堡(今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而得名。金积堡,以南倚金积山(今牛首山)而命名。金积山,又名紫金山,因土色如金(《明一统志》:“山多赭土,日照其色如金”),故名。
明代筑金积堡。清同治十一年(1872),析灵州西部置宁灵厅,治金积堡。1913年,改宁灵厅为金积县。1960年撤县,分别并入吴忠市、青铜峡市。
青铜峡市
因黄河青铜峡而命名。牛首、峡口两山对峙,黄河穿峡而过,山光水色相映,水体似青铜(一说水面如铜镜),故名。东汉时称上河峡,北魏时称青山峡,唐时称硖石、大石山,宋代始称青铜峡。
1960年由宁朔、金积、中宁等县析置。
附:(原)宁朔县
取“朔方安宁”之意命名。
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宁朔县,1960年撤县,大部改置青铜峡市。
盐池县
因境内多盐池(天然盐湖),故名。
西魏置盐州,元初废。1913年改花马池分州为盐池县。
同心县
因驻地同心城而得名。同心城,曾名“半个城”(一作“半角城”),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城,城内军民同心抵抗,未被攻下,故称“同心城”。
清置平远县(治今下马关镇),1913年改名镇戎县,1928年改名豫旺县,1938年迁治同心城,改名同心县。
固原市
取“故原州”谐音“固原”命名。一说因地势险固而命名。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置原州,唐末废。明正统十年(1445年),于故原州城置固原巡检司,“讳故为固”。景泰三年(1452年),设固原守御千户所。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开城县为固原州。1913年改为固原县。
原州区
以历史上的原州命名。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改高平镇置原州,唐末废。
西吉县
以当地回族中最大教派哲赫忍耶的宗教活动中心(门宦主马震武住地)西吉滩(位于今西吉县西滩乡)命名。西吉滩,系由席芨滩雅化而来;席芨滩,以地多席芨草而得名。
1942年析海原、固原、隆德、静宁、庄浪5县地置西吉县,治穆家营(今吉强镇)。《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称,“西吉滩”似与伊斯兰教典故“希吉来”有关,为阿拉伯语“迁徙”之意。传说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9月由麦加迁到麦地那。后来定该岁首为回历纪元元年元旦。误。
隆德县
取羊牧隆城、德顺军各一字而命名。
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置羊牧隆城(今西吉县将台乡火家集)。庆历三年(1043年),此城划属德顺军,遂取羊牧隆城、德顺军2名之尾、首2字改羊牧隆城为隆德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筑笼竿城(即今隆德县城关镇)。金置陇干县(一作陇平县,治笼竿城),并升隆德寨为隆德县(治今西吉县火家集隆德堡)。元至元年间,裁陇干县入隆德县,迁隆德县治至陇干城(即今隆德县城关镇)。
泾源县
因地处泾水发源地而得名。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析固原州、平凉县、隆德县、华亭县地置化平川直隶厅(治今泾源县),1913年改设化平县,1951年改名泾源县。
彭阳县
因北宋彭阳城而得名。《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称,“因在彭原山之阳而得名”。
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置彭阳城。建炎四年(1130年)地入金,废为彭阳堡。1983年析固原县东部置彭阳县。
中卫市
因袭“宁夏中卫”之名而命名。
明永乐元年(1403年)置宁夏中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中卫县。
沙坡头区
以境内名胜沙坡头命名。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端,“因沙所积,故名。一名沙岭。”(《朔方道志》)
2003年,撤销中卫县,设立中卫市沙坡头区(注:实际未成立)。
中宁县
取中卫县、宁安堡(县治)首字命名。
1933年析中卫县置中宁县,治宁安堡。
海原县
由“海都原”缩略而来。元代,蒙古人称今海原一带为海喇都原,又名海都原。蒙古语意为“美丽的高原”。
洪武二十三年(1390)在此置海喇都营。清代,简称“海喇都城”为海城,置海城县。1914年,因与辽宁省海城县重名,改名海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