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四研究所:什么是巫山
专注研究8.24万平方公里的重庆大地🔺
造化巫山钟神秀
本期主笔 | 彭怀月
正文中有多幅横图,读图时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山城重庆
集山之大成之城
而重庆万山之中
又有一山最集了这大成之成
其有大气之巫峡
有秀美之十二峰
有绚烂之红叶
有浪漫之云雨
它
就是巫山
1
何处是巫山?
巫山地处重庆最东部
是渝、鄂两地界山
其名称来由说法有二
一为其形如“巫”字
一为以上古名医巫咸而得名
“巫”字天生就带有神秘色彩
上下两横表示天地
众“人”通过“丨”通达两界
所以巫山是连天接地之山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将“巫”字解释为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意为古代能以舞降神的人
延续了数千年的巫文化
深刻影响巫山、巫溪等渝东北和鄂西地区
也是传统巴渝文化重要的组成内容
(不同时期、不同字体的“巫”字,均有通天达地之意)
🔻
自古以来
巫山为长江所切割
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进而沟通盆地内外
成为盆地东部最重要的山地
(世上巫山何其多,唯有此处天下知 摄影@李显荣)
🔻
对于巫山的地理范围
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
商务出版社出版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四川卷》认为
其西南起九盘河源头
与云雾山、金凤山相连
东北至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谷
北部朝阳坪与大巴山云盘岭葱坪、大神农架相接
是燕山运动中褶皱隆起的
东北—西南走向的背斜构造带
整个大巫山
又包含着次一级背斜、向斜构造带
成三列相间排列
长120多公里
宽30~50公里
自西向东
西列是七曜山背斜山地
中列是巫山背斜山地
东列是黄陵背斜山地
(1956年《四川区地形挂图》中的巫山 @重庆地理图书馆)
🔻
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川东褶皱带
及川鄂湘黔隆褶带
三大构造体系在此交汇
岩层软硬相同
使得巫山地质背景十分复杂
(层层叠起的岩石,好似波浪一般 摄影@李记堂)
🔻
侏罗纪时期
这里还是一片海域
而后燕山运动
巫山所在地壳露出海面
接下来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使得地壳剧烈抬起
巫山的雏形显现
(隆起的山体,揭示着当年地壳运动的强烈 摄影@朱云平)
🔻
受到河流强烈下切
巫山地貌上深谷和中低山相间
山底多为500米以下的谷地
山顶则高达千米以上
地势起伏巨大
同时
相比于其他山脉
巫山的走向并不太明显
山体也较为破碎
但也正是因为这份与众不同
为巫山增添了其特有的魅力
2
巫山多神秀
巫山在中国地理上
还是一条著名的界山
它与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起
构成了我国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该线以西为四川盆地
以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巫山两侧地形示意图 制图@张洵)
🔻
位于两大阶梯交界处的山脉
由于地理环境变化多样
往往是极致景观的诞生处
昆仑山如此
横断山如此
巫山也如此
(巫山山脊蜿蜒突兀,田野波浪起伏 摄影@慢步山川)
🔻
巫山突兀的山体
对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
起到了屏障作用
水汽在此聚集降落
巫山成为我国著名的暴雨区之一
I 十二峰
在雨水的侵蚀与江水深切下
石灰岩山体形成座座山峰
登龙峰、圣泉峰、朝云峰、神女峰
松峦峰、集仙峰、净坛峰、起云峰
飞凤峰、上升峰、翠屏峰、聚鹤峰
沿着长江两岸次第分布
峰峰雄险奇秀,美丽迷人
世人称为“巫山十二峰”
(巫山十二峰示意图 @何志宏)
🔻
自西向东
北岸的集仙峰最先出现在视野中
峰顶石柱参差环列
好似一群神仙聚会
显得格外险峻
(集仙峰又名剪刀峰,其山顶岔成两座小峰,酷似一把张开的大剪刀,故而得名 摄影@何志宏)
🔻
名气最大的则是神女峰
其巨石挺拔俊秀宛若少女
为巫山十二峰之最
相传为王母小女瑶姬的化身
云烟缭绕之中更显妩媚
令无数文人墨客心生向往
一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更是名震天下
(神女秋色 摄影@欢乐谷)
🔻
飞凤峰与神女峰隔江相对
山势从西向东延伸
形如一只凌空翱翔的飞凤
直下江中饮水
而实际上
除了这十二座秀峰
巫山更有零星百万峰
峰回路转之间
隐藏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一峰孤石耸立,直插天际,形如一直巨大画笔,被人誉为“梦笔生花” 摄影@李记堂)
🔻
II 巫峡
巫山的另一张名片
就是巫峡
长江自西向东横切巫山背斜
创造了惊人的举世奇观
巫峡又名大峡
它是三峡中最连贯、最整齐的峡谷
一个“大”字足以显出气势之盛
万峰磅礴
锁钥荆襄
(德国魏斯夫妇拍摄的巫峡 1911-1912)
🔻
巫峡两岸山势高耸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III 云雨
峡谷光照时间短
长江和雨水带来的湿润水汽
积郁不散
常常成云致雾
云雾在巫山幻化不定
时而如飞瀑流泉
时而如轻纱薄雾
时而如千军万马
成为巫山最顶级的视觉冲击
诗人元稹说“除却巫山不是云”
到了巫山
别处的云便称不上云了
(在云雾掩映下,山、水、城、桥融为一体 摄影@何志宏)
🔻
IV 红叶
山峰、峡谷、云雨
已让巫山无与伦比
这山上丰富多样的植被
和这自然界的四季流转
则让巫山之美更富层次
(巫山深处,盛开的油菜花、梨花 摄影@巫山的大平哥)
🔻
而到入秋以后
巫山气温急剧下降
陡至的巨大温差
使得长江两岸山上谷间
满山红叶似彩霞
成为了中国最美的秋色之一
(秋天的巫山,层林尽染,霜叶红于二月 摄影@马正伦)
🔻
3
行到巫山必有诗
有了十二峰
有了巫峡
有了云雨、红叶
这天地间最美好的事物已经齐备
只待文人墨客们的才情来染
每穿于巫峡之中
每过于神女峰下
此间胜景之下
挥手便是绣锦华章
(巫峡的夜晚,船只依然往来频繁 摄影@朱云平)
🔻
早在战国时
被誉为“美男子”的宋玉
与楚王共游巫山后
便作《高唐赋》
讲述了一场“襄王有意,神女无心”的故事
书中记载神女对襄王言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本来常见的云雨现象
成为巫山神女瑶姬的化身
有了超越自然的意蕴
(神女峰,世界上最多情的一块石头 @周翔)
🔻
虽然今人对《高唐赋》中所提的巫山
到底是湖北云梦的巫山(又称阳台山)
还是今天分界渝鄂的这一巫山
抑或是其他地方的巫山
尚存在争议
但在大多数文学作品和场景中
提到“巫山云雨”
人们想到的多就是这三峡之巫山
这既反映出巫山的名气之大
也反映出人们对巫山之云雨这一神妙景观的认可
(巫山县高唐观遗址。《巫山县志》载:“城西北半里许,山名高都,为阳台故址,旧有古高唐观。”相传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幽会于此。)
🔻
从此千百年来
巫山在中国文人的心中
已经和其形态一样
连绵千万重
比宋玉更加情感丰富的
是唐代大诗人元稹
他在妻子韦丛离世后
日夜思念
无以寄托
写下了千古名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见过了大海、巫山
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
爱过了韦丛
我元稹再也不会动情了
凄美绝伦
也是从元稹开始
巫山云雨从最初的男女欢爱
演变成了美与忠贞爱情的象征
在唐代才女薛涛眼中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云雨有了更为宏大的意象
承载着家国之痛
(巫山梨子坪的流云,似飞瀑一样壮观 摄影@陈及时)
🔻
其他关于巫山云雨的诗词歌赋
仍数不胜数
李白的“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刘禹锡的“巫山巫峡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
李季兰的“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
都是其中的代表
历代文人的争相歌咏
催生了“巫山高”这种曲名
如“将进酒”“临高台”这般
从南北朝到唐宋
再至元明清
以“巫山高”为题目的诗歌不断涌现
卢照龄、孟郊、王安石等诸多大家
都曾写下各自的《巫山高》
在前人称赞“巫山高高上无极”之后
杜甫也在秋日发现了巫山美景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秋兴之词读起来略有悲伤
但一江碧水、两岸高峡、三峡红叶
在诗中达到了绝妙的统一
(轻舟过红叶碧水,山水人完美交融 摄影@majh)
🔻
当然
神女和云雨固然美且有趣
但巫山远不止这些
高耸壁立的峡谷、滔滔东去的江水
也早以极强的视觉冲击
成为传统绘画中的常见题材
(北宋李公麟《蜀川胜概图》中的“巫山峡”)
🔻
时至今日
巫山依旧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
女诗人舒婷游历巫山后
写下了代表作《神女峰》
风靡全国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
及其插曲《满山红叶似彩霞》
也是巫山深秋美景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80年代初,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的海报)
🔻
超然的自然精致
孕育了巫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至此
巫山不单是有山的雄险秀奇
还有文化的宫墙万仞
对于重庆而言
高山低丘早已见怪不怪
但巫山
是自然造化之山
是钟灵毓秀之山
是人文荟萃之山
这座山
就像这座城
总有你想象不到的精彩
(轻烟细雨中的巫山,多得是诗情画意 摄影@何志宏 )
🔻
🔺这是八二四研究所第15篇文章,欢迎大家转发,让更多人了解8.24万平方公里的重庆,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P.S.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自重庆地理图书馆,部分图片自网络
...The End...
八二四研究所
集地理学、历史学、3S、地图学等背景为一体的最重庆研究小组,专注研究8.24万平方公里的重庆大地
想深度了解重庆,你就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