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扼守乍浦城的南湾炮台
乍浦唐家湾炮台(南湾炮台)的位置图
南湾炮台
南湾炮台,位于浙江省平湖市乍浦镇的观山与西常山之间山岙处,又称唐家湾炮台。炮台坐西北,朝东南,背山面海,气势雄伟,扼守入乍浦的海路要道。
清朝前期,为增强乍浦的海防,清廷在乍浦镇的东南海边沿九龙山的九座山峰,自西向东依次修筑8座炮台,依次是:惹山炮台、天妃宫炮台、葫芦城炮台、唐家湾炮台(南湾炮台)、金家湾炮台、西山嘴炮台、陈山嘴炮台、独山寨炮台。南湾炮台就是这8座炮台之一。
历史上的唐家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弥漫过战争的硝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开始攻打中国的粤闽浙沿海。
1842年5月7日,英军为控制长江,封锁京杭大运河,彻底截断清政府的南北经济动脉,以迫使清廷屈从,遂由宁波、定海、镇海三地挥兵北犯。英军进攻江浙两省的海防重镇乍浦,主要是想通过乍浦,寻找进入长江的便捷水路,并企图掠夺乍浦的财富和军需以弥补自己的军事耗费。
1842年5月18日,英舰24艘,其中战舰7艘,装甲火轮4艘,总兵力2300余人,由定海分左、中、右三路进犯乍浦。唐家湾因为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了英国侵略军的进攻重点。其中的左路英军,由(Schroeder)上校率苏格兰来福枪联队第二十六团、五十五团官兵近900余人,从陈山嘴、唐家湾登陆。该地驻守清军是由陕甘兵千总李廷贵、张淮泗带领的376名绿营兵,他们在唐家湾一带的山坡阻击英军一个多小时,英军前锋受挫。此时,英军后援部队赶到。致陕甘兵遭到前后夹击,孤立无援,火器用尽,李、张两千总阵亡,阵地失守,清军溃败。英国侵略军随后向西翻越观山,攻占乍浦镇。
1843年,清廷开始重修唐家湾炮台。
1845年,炮台重修竣工。
1861年,太平军李秀成部攻打乍浦,炮台再度被毁。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在辽东、山东沿海的屡屡战败震惊了中国东南海疆。据民国十二年《平湖县续志》记载:“光绪二十年甲午中东一役,海军战败,南北震惊,沿海各省相率戒严,邑之乍浦镇为浙西第一门户,旧设营汛半已就裁,巡抚廖寿丰阅视各海口要隘,亲莅乍镇择险设防,当檄乍浦镇兼统领寅宇全军及嘉协水师营务处杨美胜添筑南湾炮台一座,秋间开工期年而成,安设阿姆斯脱郎洋炮一尊。沿海筑起长围扼要之处开挖地道,树以松木栅其海涂上,则间插竹签,并于全家湾龙王堂等处设有地雷数具暗中埋伏……..又拨练兵百名分驻邑城,遥相策应,盖自英人入寇后数十年来乍镇海防以次为最重要。”
南湾炮台
配备新式火炮的南湾炮台(唐家湾炮台)建成后,有效增强了乍浦的海防力量。但日军并未来袭乍浦,南湾炮台亦未曾发挥作用。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光绪年间修造的南湾炮台及配置的火炮已经成了古董。面对拥有航空母舰、飞机的日本军队,南湾炮台已经无能为力。
2013年实地行走,从天妃宫炮台到南湾炮台,一路上由谢老伯为我义务讲解,非常感谢老人家。
火炮炮身上“江南制造总局光绪戊子年造”铭文
火炮炮口指向东南方向的唐家湾海面
南湾炮台的后部
目前南湾炮台遗存的这门大炮,按照炮身的铭文记载是江南制造总局在光绪戊子年(1888年)建造的,属于仿西式的后膛火炮。铁炮总重约16.7吨,炮身可20~35度角调节,炮筒长460公分,炮后膛有可开启和闭合门结构,下面基座可平面360度旋转。目前除铁炮部分构件有损缺外,基本保存完整。
火炮东西两侧,用糯米、明矾、石灰、砂等材料夯筑而成的三合土炮台,占地207平方米,炮台残高分别为4.15和4.45米,除炮台表面风蚀剥落外、这处炮台的夯土建筑保存尚好,看上去可能是施加了化学药水。
现在,南湾炮台与天妃宫炮台成了乍浦仅存的两座海防炮台遗址,其余皆毁。按照《平湖县续志》的记载,南湾炮台配置的是英制阿姆斯特朗火炮,可是现在炮台中的是中国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仿西式火炮。那么究竟是《平湖县续志》记载错误?还是现在炮台中的火炮是后搬来的?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黄埔军校网上的一幅图片,说这是抗战时期吴淞炮台的旧图,实际不是。
这就是乍浦的南湾炮台遗址。两张图,连三合土炮台的裂缝位置都一样。
如今的南湾炮台,早已完成了它的海防使命,走进了历史。它的存在,是在提醒国人莫忘那段沧桑悲壮的近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