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怀八泉:炎黄大战古阪泉
阪泉,位于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的上七旗村,地处涿鹿县的涿鹿山(古称轩辕之山)北麓。阪,古语解释为山坡。《尔雅·释地》曰:“陂者曰阪”。阪泉就是发源于山坡的泉水。
涿鹿县阪泉、阪泉之野(曲辰绘制)
阪泉水,从涿鹿山北麓发源,由南向北流淌,途中经过下七旗村、四堡村,即到古涿鹿城(古称青丘城、轩辕之丘,今称黄帝城)东南,汇入涿水,全程约五华里。历史上,由阪泉水冲积形成的这五华里河谷地带就是阪泉之野。阪泉之野,因为黄帝与炎帝三次大战于此而著称于世。
在4700多年前,包含涿鹿在内的桑干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涿水流域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于当时阪泉泉口出水量大,使得阪泉之水一出泉外流就可以行舟走船。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轩辕之山(涿鹿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遥想当年,华夏族的先民在轩辕之山(又称涿鹿山)上采矿,山下伐竹,把矿石运到山下阪泉处,沿阪泉水将矿石筏运釜山,然后炼铜铸鼎;结合当时国都青丘城(古涿鹿城,又称轩辕之丘)周边,轩辕造车、仓颉造字,荣将铸钟、羲与和占日、常義占月、大挠造甲子、伶伦定音律、嫘祖劝民植桑养蚕与纺织,使得古涿鹿大地上呈现一派百业兴旺、繁华忙碌的景象。
阪泉的卫星地图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又据《大戴礼·五帝德》则云:“(黄帝)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再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涿鹿在上谷,今有阪泉地,黄帝祠。”
由以上史料可证实,独鹿是涿鹿的另一种古称,阪泉之野就是黄帝三战炎帝的古战场。在汉代之前的史籍上,明确记载只有上谷郡有涿鹿的地名,阪泉、阪泉之野、涿鹿城、涿鹿之野、桥山皆在涿鹿境内。
夏朝建立后,由于夏启带领华夏族主体民众南迁中原,阪泉、阪泉之野的历史鲜有出现在夏商周三代的史籍中。
秦汉时期,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亲祭涿鹿桥山黄帝陵,涿鹿城、涿鹿之野、阪泉、阪泉之野所在地的历史才重新出现在中原王朝的史籍中。司马迁作为西汉的史官,曾亲随汉武帝至涿鹿桥山祭祀黄帝陵,对涿鹿这一代地理山川的考察、叙述是可信的。
北魏时期,《魏土地记》对阪泉亦有清晰的记载:“阪泉乱流,东北入涿水。”此处对阪泉水的流向记载的非常准确。
隋唐时期,对阪泉的记载比较少。据《隋书.地理志》记载:“怀戎县……有涿水、阪泉水。”当时的怀戎县县治在今涿鹿县保岱村。阪泉水、涿水均位于怀戎县境内。唐代的《括地志》记载:“阪泉……在妫州怀戎县东(南)五十六里,(南)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此处的妫州怀戎县,州治、县治均位于今涿鹿县的保岱村;此处的涿鹿城,指的是古涿鹿城(治今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以北)。括地志对阪泉的地理位置讲得非常精准。
公元698年,东突厥人南下中原劫掠,摧毁了妫州城,导致妫州州治、怀戎县治在公元702年东迁至清夷军城(今怀来旧县城)。(后世有著书者不查妫州迁治的史实,机械的套用“阪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的记载,以妫州新城(治今怀来旧县城)为坐标原点,把阪泉的地名给东搬到了今延庆县境内,给后世的读者形成极大的困扰。)
唐朝晚期,公元886年(另一说822年),幽州藩镇在古涿鹿城以东六里的涿水之畔,新建矾山县城(治今涿鹿县矾山镇),矾山是釜山的谐音,矾山城可以视为古涿鹿城历史的延续。那时,在阪泉水通向涿水的河谷岸边(在今涿鹿县矾山镇四堡村东南),出现了阪水弥勒寺的佛教建筑。
公元936年,后晋石敬塘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阪泉所在的矾山县为新州属地,新州(治今涿鹿县城)是幽云十六州之一。划入辽国版图后,辽改新州为奉圣州,阪泉在奉圣州矾山县境内。
辽金易代,金随辽制,阪泉依旧在奉圣州矾山县境内。1209年,奉圣州升级为德兴府。
蒙金易代,蒙古军队在桑干河流域大肆杀戮,造成矾山县人口大部分死亡。又由于全真教丘处机赴西域对成吉思汗进行劝诫止杀,收到成效,幸存下来的矾山县百姓为求活命、免受徭役之苦,纷纷加入全真教。在此背景下,全真教尹志平来到矾山县的阪泉,写有诗作:
公元1265年,因人口大量死亡后,当地社会经济迟迟不能恢复,矾山废县,并入永兴县(治今涿鹿县城),阪泉所在地随之并入永兴县,属德兴府(治今涿鹿县城)管辖。公元1266年,德兴府降级,改回旧称奉圣州。
元朝末年的1337年、1338年,奉圣州连续遭遇强烈地震,最大的一次震级达6.5级,造成该地居民大部分死亡且引发了瘟疫。活下来的居民纷纷远遁他乡,元朝政府因此改奉圣州为保安州。
元明易代,保安州在明初已成一片废墟,行政建制被废。
明初,政府持续从山西、湖广等地向保安州故地移民,建立军堡民屯,垦戍边疆。永乐十三年(1415年),保安州行政建制恢复。阪泉以南的河谷地带出现了移民建立的下七旗村、四堡村等村落。新来移民并不了解阪泉、矾山、古涿鹿城的悠久历史。
明万历年间,保安州知州刘必绍游历阪泉,写有诗作:
涿鹿山边涧水流,古今兵战始蚩尤。
寒泉滴滴声如泣,疑是征魂怨未休。
明代,在阪泉以北四里的地方建起了水头寺津。津,古语解释为渡口。由此可知,即便是到了明代,阪泉的出水量依然相当大,源头附近都能行船。
1644年,满清入关。1693年,满清政府在涿怀盆地内实施“弱州强县”的行政区划变革,原属保安州管辖的矾山城、涿鹿城、黄帝泉、阪泉、蚩尤泉一带划归怀来县管辖。
据清光绪八年版的《怀来县志.卷三》记载:“阪泉,矾山堡西八九里、南山下,泉自两崖间平地涌出,旁有滥泉无数合阪泉北流,居人引以溉田,折而东巡矾山堡北,又东北流合涿水,入于(桑干)河。泉南高埠上有祠,相传即黄帝祠……水头寺津,在矾山西南四里。”即便到了清末时期,阪泉的出水量依然很大,周围依然有大量的泉眼分布,那里百泉竞流。阪泉水一路北流,注入涿水。
1958年,据涿鹿县水利局保存的记录记载,当年的阪泉还有每秒1立方米的的流量。在大跃进中,当地为了增加阪泉出水量,扩大耕地灌溉面积,在泉口放上炸药,炸开阪泉,破坏了地下含水层,阪泉出水量不增反减。
1980年代初,涿鹿县上七旗村尚未干涸的阪泉(曲辰先生拍摄)
1980年代初,阪泉彻底干涸。上七旗村在阪泉遗址上盖起了砖厂,阪泉遗址被填埋。砖厂倒闭后,遗址上建起了民居。记载了华夏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阪泉,就此消失于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