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涿怀八泉:尧舜故都古潘泉

汉疆唐土 方舆论坛 2023-02-16

潘泉,位于河北省涿鹿县保岱村。潘泉之名,依该处泉水出泉时的迥旋流溢之势而得。《列子·黄帝》所言:“鲵旋之潘为渊”。张湛注:“本作蟠,水之盘回之盘。”历史上的潘泉,因为与尧舜禹时期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而脍炙人口。

潘泉、潘城、妫汭、历山遗址图(曲辰先生绘制)

尧舜禹时期,定都于潘泉所在地潘邑,潘邑因潘泉而得名。潘泉水外流,即为妫水,妫水隈曲之处称“妫汭”,即妫水拐弯之湾内之地称为妫汭。《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即尧帝聘二女(娥皇、女英)给舜,居妫汭。《说文》解妫云:“虞舜凥妫汭,因以为氏”,此为中国的“妫”姓之始。

潘城中的潘泉遗址 

据《史记.五帝本纪》及《公孙尼子》记载:(舜为庶人时)“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牧于黄阳”。就实际而言,舜的农耕、渔猎、放牧、制陶、作什器等行为之所以能在涿怀盆地顺利进行,就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大的城邑—潘邑作为依托,舜的各项劳动成果可以很快得到兑现或者交换成自己所需的其它产品。而潘泉之水洁净、充沛,在维持潘邑人的生产生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竹书纪年》记载: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帝舜有虞氏……元年乙未,帝即位,居冀。”元年壬子,帝(禹)即位,居冀。”元年癸亥,帝(启)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

尧舜禹时代,尧掸位舜,舜掸位禹,因此尧、舜、禹(初期)的都城都在冀地的潘邑。夏朝建立后,华夏族主体从涿怀盆地南迁中原。也因此,《竹书纪年》中的记载:“诸侯从帝(启)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个人观点,此“璇台”当在泉水盘旋而出的潘泉附近。

商周时期,潘泉所在地属于山戎人占有,在中原史籍中未有记载。

两汉、魏晋时期,潘泉所在地建有潘城的县治,城因泉得名。

汉代的潘城城墙遗址

北魏时期,《魏土地记》记载:漯水又东径潘县故城北,东合协阳关水,水出协溪。又据《魏土地记》记载:“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又北径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再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漯水》中记载:“其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洴泉而已。(协阳)关水又东北流,注于漯水。 这里,明确的记载了潘泉发源于潘邑城中,泉水东流出城,汇入协阳关水(今称岔道河,已干涸),再随协阳关水北流,入水(今桑干河)。

北魏时期,潘泉所在地称燕州(治今涿鹿县保岱村),下辖七郡十二县。后经北疆六镇军变、上谷郡杜洛周造反,北魏军镇压、柔然南下劫掠,燕州一度废弃,沦为废墟。

北齐、北周时期,在潘泉所在地复建燕州,该地域境内人口稀少。

隋初,潘泉所在地称燕州怀戎县(州治、县治均在今涿鹿县保岱村);公元607年,隋朝废燕州,存怀戎县,县改属涿郡管辖。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公元618年十月,怀戎县僧人高昙晟率僧侣造反。他杀了怀戎县令及镇守当地的将领,自称大乘皇帝,立尼姑静宣为耶输皇后{《资治通鉴》作邪输皇后},建年号“法轮”,定都怀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僧尼政权。高昙晟建政后,接纳了从渔阳郡(今天津蓟县)来投的高开道队伍,封高开道为齐王。公元618年底,高开道杀高昙晟,悉并其众。高昙晟的僧尼政权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昙花一现。

唐代的妫州城墙遗址1

唐代的妫州城墙遗址2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朝政府平定高开道割据势力,复建燕州(州治、县治均在今涿鹿县保岱村)。贞观八年(公元 634 年),唐改燕州为妫州(治今涿鹿县保岱村),妫州即因潘泉外流之水——妫水而得名。

公元698年,东突厥南下中原,摧毁妫州城。公元702年,妫州州治、怀戎县治东迁清夷军城(今河北省怀来县旧县城)。此后,清夷军城改成妫州城、清夷水改称妫水、清夷川改称妫川,而真正与尧舜禹时期历史密切相关的潘泉、潘邑、妫水、妫汭的所在地(今涿鹿县保岱村),从此以后却再也没有做过县级以上的行政建制;又因该地历史文化传承屡遭断代,该地很少再被史籍提及,潘泉、潘邑、妫水、妫汭也渐渐被世人遗忘(后世有著书者不查妫州迁治的史实,机械的套用“阪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的记载,以妫州新城(治今怀来旧县城)为坐标原点,把阪泉的地名给东搬到了今延庆县境内,给后世的读者形成极大的困扰。再有,今天出现在北京市延庆区地图上的妫水河在唐代以前称清夷水,它与尧舜禹时期的妫水没有任何关系)。

辽金元时期,潘泉在官方史籍中鲜有记载,且被错记到别处。例如:《辽史.地理志.西京道》记载;“可汗州,清平軍,下,刺史……有媯泉在城中,相傳舜嬪二女於此。”《辽史》首先把潘泉错记为“妫泉”;其次,蒙汉官员不查妫州州治在唐代由妫州旧城(今涿鹿县保岱村)东迁到妫州新城(原称清夷军城,后又称可汗州)的史实,直接把潘泉在妫州(旧)城中的记载套用到了妫州新城(即辽代的可汗州城)中,所以就有了可汗州城中有妫泉(潘泉)的荒谬记载。

明代的舜乡堡城门遗址 

明代,潘泉所在地被称做舜乡堡。潘泉,在明代的地方志中又被称做“龙湫”。据明代的《宣府镇志》记载,明代诗人晏璧曾写诗《龙湫湛碧》曰:

灵湫神物在,水净碧于苔。
流与沧冥汇,源从邃古开。
乘时覃雨露,及候隐风雷。
人切云霓望,宁须祀祷催。

清代、民国时期,潘泉所在地称作保岱村。1950年代,政治运动不断,自然环境破坏严重。1958年,在大跃进的狂潮中,对岔道河搞潜截流,作为岔道河支流,妫水及其发源地的潘泉,地下水脉也遭到破坏,出水量减少。即便如此,当时的潘泉水依然能涌出地表,形成的妫水河还有一丈宽的水面,河水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东流出城,灌溉着保岱村周围数千亩的耕地和果园,泽被苍生。

 

1960年代,潘泉改名为四清大井 

在1963年—1966年的四清运动中,涿鹿县保岱地方为了灌溉更多的农田,深挖潘泉,适得其反,潘泉出水量不增反减。1966年,潘泉更名为“四清大井”,立碑纪念。潘泉之所以叫泉,是因为泉水是主动流出地表的;改称四清大井,说明泉水已经很难主动流出了。四清运动时,潘泉已经遭到彻底破坏。

1970年代,潘泉干涸。一处流淌了万千年、且与华夏文明的形成休戚相关的历史名泉——潘泉,就此从地表上消失。

山因为水的环绕而为青山,土因为水的滋润而为沃土。失去了潘泉、妫水滋润的保岱,变得地表干裂,空气干燥。没有了诗情画意、田园牧歌的环境。

 

干涸的潘泉泉眼 干涸的潘泉泉眼干裂的保岱土地

本人曾于2015年、2016年、2019年三次探访潘泉,在与保岱村当地的老人交谈中,他们讲潘泉以前的出水量大,泉眼深不可测。当时不敢走近泉眼,在潘泉周围,曾有大片的水域,生长着大量的蒲草。保岱村人靠着生生不息的潘泉水生活、生产、灌溉农田与果园。

现在的潘泉遗址有两块石碑,一块写着“潘泉遗址”,另一块写着“四清大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