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怀八泉:饮马塞外桓公泉
南水泉,位于今河北省怀来县东花园镇南水泉村,村因泉得名,泉水出泉后沿新九街村、达子营村一线向西北,注入清夷水(公元702年后称妫水)。在历史上,南水泉还有个赫赫有名的名字—桓公泉。
南水泉(桓公泉)的地理位置
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周王室衰落,礼崩乐坏,各个诸侯国弱肉强食,征战不休。在当时,旧的奴隶制生产体系已经没落,井田制瓦解,新的封建社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也就在那时,华夏大地周边的蛮夷戎狄各个部族,刚刚结束了原始社会的愚昧,进入了奴隶社会,他们犹如茫茫大海一样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包围着华夏大地,且不断劫掠、袭扰华夏诸族,华夏民族苦不堪言,华夏文明也岌岌可危,且有可能被蛮夷民族灭亡。其中,尤以北方的山戎族、狄族对华夏诸国的威胁最大。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可以造时势。据《管子.小匡》记载:“(齐桓公尊王攘夷)中救晋公,禽狄王,败胡貉,破屠何,而骑寇始服。北伐山戎,制泠支,斩孤竹,而九夷始听。海滨诸侯,莫不来服。西征攘白狄之地……而秦戎始从。故兵一出而大功十二。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诸侯国,莫不宾服。”就史实而言,公元前664年,山戎族的分支—屠何族、狄族的分支—胡貉族南下,袭扰劫掠燕国国土。燕国不敌,向齐国求援。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挺身而出,他倡导“尊王攘夷”,率军北伐,在燕代之间的涿怀盆地击溃屠何族。山戎人及其分支屠何人,在夏启带领华夏族主体居民从涿怀盆地南迁中原后,已经占据涿怀盆地1400多年,齐桓公灭掉屠何国,迫使屠何人一部融入燕国、代国;另一部北撤漠北草原,成为匈奴族中的屠各部族。现在怀来县东花园镇的南水泉又名桓公泉,就是齐桓公霸业的最佳证明。
齐桓公像
北魏时期,据郦道元的《水经注.卷十三》记载:“清夷水(公元702年后改称妫水河)又西南得桓公泉,盖齐桓公霸世,北伐山戎,过孤竹西征,束马悬车,上卑耳之西级,故水受斯名也。”南水泉(桓公泉)勘称齐桓公征战涿怀盆地的实证。
清代,据光绪八年版《怀来县志.卷三》记载:“水经注,清夷水西南得桓公泉,出沮阳县东,西北流入清夷水。”
时间来到1958年,当时的怀来县与涿鹿县合并,合称怀来县。这样一来,怀来县不仅是战斗英雄董存瑞的故乡,还成了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发生地;再有,抗战时期,涿鹿县、怀来县的南部山区有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平西抗日根据地。结合当时大跃进、公社化的狂飙,怀来县就成了当时中央政府眼中的样版工程县,许多农业活动都被披上了政治的外衣,得以对外宣传。
也就在1958年,南水泉迎来了郭沫若等著名文化名人,他们在南水泉搞了很多文艺创作,以歌颂南水泉村的公社化运动。
画家古元在南水泉街头搞创作
郭沫若、古元在南水泉村的街头搞创作
郭沫若在南水泉村写书法
2020年正月初三,本人到怀来县南水泉村,想要寻找桓公泉遗址,却因新冠肺炎的疫情流行被拒于村外,只得作罢。
桓公泉,不仅是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实证,它还见证了古代中国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思想环境下,整个社会所孕育催生出的灿烂思想文化、迸发出的勃勃生机与强盛国力,尤其还有那一时期中国人身上体现出的悍勇强健、奋发向上的民族性格。那时候作为诸侯国的齐国,都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吊打北方诸多胡人政权。相比后世,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形成后,“罢诸百家,独尊儒术”,结果整个社会在专制之下思想压抑、暮气沉沉。百姓麻木不仁,官员营私舞弊,国家机器臃肿迟钝、整个社会散发出得是靡靡之音。在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打击下,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屡屡败北,不得不走上和亲、甚至称臣纳贡的屈辱之路。这值得当代的中国人做出认真的反思。
再有,桓公泉(南水泉)同样也见证了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在大跃进的疯狂气氛中所营造出的浮夸风与虚假繁荣,这也同样值得现在的中国人做出反思。
个人认为,齐桓公留在涿怀盆地的桓公泉(南水泉)遗址,其历史意义不亚于后世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