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导语

鄗,是历史上柏乡县与高邑县共享的一个地名,《说文解字》说:“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囗,与仓舍同义。凡高之属皆从高。”又说:“鄗,常山县。世祖所即位,今为高邑。从邑,高声。”《约注》:“舜徽按:汉之鄗县,后汉改为高邑,在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左传·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郉栾任鄗。在卜辞地名中也有“高”,柏乡 “鄗”与卜辞中的“高”是不是一地,其地望在什么地方?希望能引起学术界注意,特别是研究商代地理的学者进行讨论。本文试就其地望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卜辞地名中的“高”

高,在甲骨卜辞中写作。

孟世凯《甲骨学辞典》中解释说,高有二种用法,一种是商王高祖之省称,二是用于地名。本文仅讨论用于地名的“高”。

“高”的用法见于卜辞中的记事刻辞。以帝乙和帝辛时期卜辞为多。以下为举例:

画入二,在高。

《甲骨文合集》376反,9229;

□未卜,在高贞:王步于...往来无灾。

丁丑卜,贞:王田高,往来无灾,王占曰,吉。

戊寅卜,在高贞:王田,衣逐,二无灾。

壬午卜,贞,王田高,往来无灾。

《甲骨文合集》36753,37494,37533;

癸亥卜,彭贞:自高。

《甲骨文合集》8143。

关于“高”地望,学术界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讨论,胡厚宣认为高即为今日中岳嵩山。陈梦家认为,高为《左传》“晋师待于敖、鄗之间”的鄗地①。郑杰祥从其说,为今河南郑州市西北的古荥镇,敖山当在古荥镇西北,今俗称为邙山。又考证“据《水经.济水注》一,在敖山的西侧就是广武山,广与高同声纽,因此广武山或者就是古鄗山的音变。此地北距卜辞羌地约10公里,它可能就是卜辞中的高地。②

在古文字中,“高”“鄗”相通。

从目前文献中得知,先秦时期至少有三处称为“高”地:

1.为水名。属陕西境内渭水的一条支流,流经之经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其中最大的湖泊,称鄗池。有学者研究,商代即有诸侯封于鄗池一带,称鄗池君。

武王伐纣之后,在鄗池西建立了都城,称丰鄗。古文献中有:“周武王作宫邑于鄗”。鄗又称鄗京,为都邑名称。《荀子·王霸》:“武王以鄗(镐)。”《国语·周语》:“杜伯射王于鄗。”《管子·封禅第五十》:“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即指周武王所建的都邑丰镐。

2.为山名。《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师在敖、鄗之间。”杜预注:“荥阳京县东北有管城,敖、鄗二山在荥阳县西北。”《水经注·济水》:“济水又东,迳敖山北,《诗》所谓‘薄狩于敖’者也。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迁也。”学者多认为在今河南荥阳市广武山地区。

3.为地名。《左传》记载:“哀公四年(前491年)秋七月,齐陈乞、弦施、卫宁跪救范氏。庚午,围五鹿。九月,赵鞅围邯郸。冬十一月,邯郸降。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十二月,弦施逆之,遂堕临。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

《左传》记载中的“鄗”在今柏乡县境内。

文物部门调查在柏乡县北二十余里固城店村有鄗城城址。现地面上有两处古城墙遗迹,一段在村西南角,一段在村东北角。其中一段残墙长约55米、高3米,从断裂面可清晰看到坚硬的夯土层。城址内暴露有箭镞、绳纹砖石、陶片、瓷片等。③

关于“鄗”的历史记载,多见于春秋之后文献。如左传、国语等、史记等。但其柏乡境内的“鄗”地历史十分悠久。因为柏乡“鄗”邑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台地,相传有尧城,民国版《柏乡县志》记载:“沿革:按柏乡禹贡冀州之域,为古侯国,相传尧时筑城于此,一统志:柏乡城在唐山县东北二十二里。城冢记:尧所筑也,指旧城。春秋时属晋,为鄗城。周安王二十一年,三卿分晋,赵实取之地遂属赵。”又“城池:尧城,托今柏乡县南十七里小里村。”而“鄗”地望在今柏乡县固城店。④

根据文物部门调查,在柏乡县境内有着十分丰富的文物遗迹,已经发现文化遗址有以下:

1.柏乡南滑遗址。位于柏乡县南滑村西偏南20米。  北临古泜河,遗址区内原有三个大土丘,现存土丘一大一小两个,大的土丘呈正方形,边长60米,封土高7米,在大土丘的西面断崖可以观察到文化层,有厚约2米深的灰土层和袋形灰坑,出土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遗物。龙山时期的遗物有,磨光黑陶片、陶器把手、磨制石器和蚌刀。商代遗物有陶鬲的足和裆。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有陶豆、陶壶。

赵菅遗址。位于柏乡县龙华乡赵菅村。现断崖处暴露着明显的灰土层和灰坑,遗址分三层,下层文化层厚约1.5米,包含物有陶片、石器蚌片、兽骨等,陶器有鬲、鼎、小口园唇缸、豆钵等;二期文化层厚约1米,以陶片为主,大都是灰陶,以素面为多。三期包含物主要是砖和瓦,有简瓦,板瓦和普通灰砖。根据文物部门调查,遗址属商、西周至秦汉时期。

赵村遗址。位于柏乡县城西6.5公里赵村北,现存遗址长约200米,宽150米,面积约三万平方米。断崖处暴露着明显的文化层和灰坑,文化层可达1.5米,包含物有陶片、石器、骨器,陶片为灰陶、加沙灰陶、加沙褚陶、少量加沙红陶四个陶系。从陶片可以分出器形的有:鼎、壶、豆、鬲、缸、深腹小口瓶等。其中以鬲的分档变化较大。采集到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镰、石铲等;骨器有:骨针、骨锥及经加工过的骨片和半成品,另外还采集到一只青铜剑尖头。据文物专家分析,遗址属早商至战国时期。

杨村遗址。位于柏乡县城西6公里杨村村东,南靠柏镇公路。此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00米,遗址的东岸断崖处暴露出明显的灰层及灰坑,文化层有1.04米,文化包含物有陶片、蚌片、鹿角化石等,其陶片有泥质灰陶,加沙灰陶,少量泥质红陶几大陶系,出土器物有残陶鼎、陶鼎,细把豆,青铜残剑等。古河底沙中还现大量人骨和兽骨,葬式不明。此遗址认定为战国时遗存。

 2010年省市文物部门在柏乡县小里发现古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仰韶文化时期的珍贵文物,同时也揭露出大量的文化遗迹。小里遗址遗存面积约6万平米,文化遗存的年代距今约5700至6300年。文化遗物有陶器、骨器、石器、蚌器等。陶器的组合有:釡灶、钵盆、鼎盂、壶罐;石器有石磨棒、石磨盘及石铲等,除此还有大量的骨器,如骨锥、骨针等。在发现的陶器中有一件红陶埙引人注目,埙的发现对研究河北地区,特别是邢台地域6000年的音乐及乐器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里冈遗址中,共发现建筑遗址9处,房基内还保存着灶台烧火痕迹。这些文化遗物和遗迹现象说明,柏乡县小里冈在远古时期就是人类十分重要的聚居地,也印证了地方文献中的记载。

从目前调查情况看,商代的北土“井”为商王畿地区,“井”即邢,在卜辞中有“井方”。孟世凯先生在《甲骨文中井方初考》一文指出:“井方自商王武丁、文丁时期,历约一百余年是臣服于商王朝的诸侯,称作井伯。”“从1978年河北元氏县出土的西周墓中青铜器‘臣谏簋’铭文中证实周初所封的井侯,其地就在今河北邢台市。周初去商未远,一个较重要方国的族居地如果不遇上重大事件,不可能很快迁徙改变,故甲骨文中的井方地望很可能就在今天的河北南部,包括邢台市在内的一带地区,但是作为商北土的一个诸侯国来说,其活动范围有可能超过今天的河北邢台地区。”⑤

我们知道当前在学术正在讨论邢台南部有商代“苏”,沙河有苏人亭。一般来说地名的使用有一定的连续性,春秋时的地名“鄗”有可能上追到西周或更早,甚至到商代,考古调查也证明,在柏乡境内及其周边发现了许多仰韶文化时期、商代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这说明柏乡在很早之前乃至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时就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地,并且其文化发展有一定的连续性。从文字演变上看,作为城邑名的单字在春秋战国时增加“邑”旁。如卜辞中“井”,在西周金文中还写作“井”,到了春秋战国时,在“井”字加邑,如在柏畅城出土的“邢令二年戈”中的“邢”字即为此例。联系到“鄗”的演变也是这样,也就是说此地的地名在春秋之前应为“高”,到了春秋之后在“高”加邑旁,才写作“鄗”,成为古鄗城的专用字。如果这样,卜辞中地名“高”的地望有可能即在柏乡境内。

春秋后期,周王室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使一些有实力的诸侯国逐渐坐大。春秋初期,卫国毁灭邢,鄗邑(柏乡、高邑)地域归属于卫国,后又划为晋国赵卿。三家分晋后,鄗邑(柏乡、高邑)就成了赵国的属邑。

前305年,赵武灵王伐中山,收复鄗城,前287年,齐国伐赵,取邢、任、鄗诸城;

前258年,信陵君窃符救赵,赵赐信陵君以鄗为汤沐邑。

前251年,赵孝成王十五年在此发生了鄗代之战。鄗代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在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居于鄗邑的氏族, 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鄗氏。

鄗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属于稀少姓氏,在百家姓中位列1000位。调查鄗姓多分布于山东一带,以柏乡为郡望,以鄗邑而得姓。



“鄗城”及其他

“鄗邑”地望基本上没有大的争议。在今河北省柏乡县西固城一带,今有遗址。

产生疑惑的是唐人注释《后汉书.光武帝纪》时所遗留下的问题。

唐人在注释中解释:“鄗,县名,今赵州高邑县也。”

鄗,在后汉时即高邑,属常山国。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常山国,元氏、高邑、都乡、南行唐、房子、平棘、乐城、九门、灵寿、蒲吾、井径、真定、上艾”十五城。

在高邑下唐人注释:“故鄗,光武更名。刺史治。有千秋亭,五成陌。光武即位于此矣。”

而在“鄗南千秋亭”下注:“...其地在赵州柏乡县。水经注曰:亭有石坛,坛有圭头碑,其阴云常山相陇西狄道冯龙所造,坛庙之东,枕道有两石翁仲,南北相对焉。”⑥

柏乡一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当时为侯国,即所谓“汉以此侯封,始有柏乡之名”(《赵州志》),传三世后国除,但故城仍存。据唐代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载:“隋开皇十六年于汉鄗城南十八里改置柏乡县,遥取古柏乡,县以为名。”宋代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记载:“遥取汉柏乡之名。”

为什么称为柏乡?《六书精蕴》一书中说:柏,阴木也。木皆属阳,而柏向阴指西,盖木之有贞德者,故字从白。白,西方正色也。柏人,是指这里有有德之人,柏乡,是指这里是有德之乡。

《隋书.地理志》记载:“赵郡开皇十六年置栾州,大业三年改为赵州。统县十一,户十四万八千一百五十六。”“柏乡开皇十六年置。”

关于鄗县故城,清光绪版《赵州属邑志》引“元和志:北齐天保七年,移高邑县于汉房子县东北界,去旧城三十里。今高邑县是也。”并注明“高邑故城在柏乡县北二十二里,新志俗名王莽城,今有固城镇。”至此,古高邑县改名柏乡县,今高邑县沿用古高邑之名。

柏乡宋代时曾为镇,《元丰九域志》记载:“熙宁五年省柏乡、赞皇二县为镇入高邑。”高邑属赵州。“赵州,县四。望,平棘。望,宁晋。上,临城。上,高邑。”注:“高邑,州西南四十二里。五乡,柏乡、赞皇二镇。有赞皇山、济水。”


余论

柏乡县历史悠久,素有“槐阳福镇”的美誉。人杰地灵,涌现出许多名人志士。总面积268平方公里,总人口19万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发达。被誉为“光武中兴地,神花牡丹乡”及中国葡萄之乡等称号。文化资源丰富,有仰韶文化时期的小里冈遗址,古鄗城遗址、千秋亭遗址和崇光寺等。还有大量的刘秀文化传说、汉牡丹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加以保护和利用,将会在转型升级,加快文化产业建设、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大有作为。我们曾建议柏乡重点打造汉牡丹文化品牌,发展形式多样的“花经济”,以建立有独特地域文化特点的生态文化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