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大炮台

方舆论坛 2023-03-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访古游记 Author 访古游记

大炮台(Fortaleza do Monte)又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花王堂区的小山上,西侧紧靠大三巴牌坊和圣保禄学院遗址,南邻炮兵马路。炮台由圣保禄学院的耶稣会会士于1617年开始修建,直至1626年才正式完成。大炮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之一,昔日曾是军事防御设施的重心,现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大炮台

大炮台俯视示意图(来自澳门文化局官网)

大炮台建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原为耶稣会圣保禄学院的一部分,是圣保禄教堂(即大三巴牌坊的前身)的祭天台,后被澳葡政府转为军事防御设施。大炮台的建设历时10年,1626年才完成。大炮台与妈阁炮台、东望洋炮台组成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以防范海盗入侵。

大炮台上

大炮台占地约8000平方米,呈不规则四边形,边长均约为100米,四个墙角外突,为西方的棱堡形制。棱堡是一种为防御火炮进攻而被发明出来的堡垒,其实质就是把城塞从一个凸多边形变成一个凹多边形,这样的改进,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给超过一个的棱堡面(通常是2-3个),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重打击。大炮台的设计是较为简单的,四角均有一定的设计盲区,但已足以应对小规模的入侵。

大炮台西南角突出的堡垒

大炮台呈锐角的棱堡

大炮台东北、西南及东南面墙身建基于3.7米宽的花岗石基础上,墙身以夯土砌建,并以蚝壳粉末作灰泥批荡,十分坚实,墙高约9米,往上向内收窄。炮台上子墙高约2米,成雉堞状,可架设多达32门大炮。东南墙两角更设有碉堡。面向中国大陆的西北墙身,主要以花岗石砌筑,子墙较矮且没有炮口设置,这主要显示其对海外的防御作用以及对当时中国政府的友好姿态。

大炮台西面城墙

大炮台南墙上伸出的炮管

大炮台上的子墙与大炮

前膛铸铁大炮

炮台的正门入口设在南城墙上,门前的道路因炮台而得名炮兵马路。大门内设有一些简单居室,是当时的火药储存库。沿门内短短的弯曲坡道,可到达炮台宽敞的大平台,历史上炮台平台上及其下层空间均设有军事设施,如西面棱堡内的弹药库及储水池等。上层的中央是一座三层高的塔楼(现已不存),每一层都装备火炮;旁边另有四排房子,为澳督及官兵的营房,宿舍两侧有台阶与下层入口处相连。炮台内备有水池及军需库,军需库储备充足,足以应付长达两年的包围。这座炮台是当时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并与其他炮台一起,构成一个覆盖东西海岸的宽大炮火防卫网。

大炮台正门与炮兵马路

炮兵马路路牌

大炮台正门

大炮台上的石刻徽章

大炮台正门内

内墙壁龛中的圣母像 

上炮台的弯道

大炮台上完整的保存着数十尊前膛铸铁大炮,展现了炮台的强大火力。在炮台的西南角,树立着一根十字形的旗杆,是炮台悬挂旗帜的位置。在炮台南墙的偏东处悬挂着一口铜钟,是著名的铸炮专家所造,曾被迁往葡国安放,数年前由修女会转赠回澳门。

大炮与澳门地标新葡京大厦

炮台的西南角旗杆

高耸的钢制旗杆

炮台南墙悬挂铜钟处

铜钟

在四百年的历史中,有近350年是军事禁区,从1623年至1740年间,这里更一直是城防司令和澳门总督的住所,直至1965年原营房位置改建成气象台,1966年开放为公共游览区。1996年9月起,政府将气象台原址改建为澳门博物馆,1998年落成启用。大炮台城堡的顶层则为大炮台花园,可以俯瞰澳门风光,并可在此看到不一样的大三巴牌坊

大炮台上的澳门博物馆

从大炮台上看大三巴牌坊

大炮台城墙分别于1992、1993和1996年进行修葺,对墙身清洗进行了清洗、清除表面杂草并用除草剂清除植物的根部,使用原有材料修补墙身裂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