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州得名真是源于「万川毕汇」吗?

方舆论坛 2023-03-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巴蜀风物志 Author 邓显皇


万州区得名由来含义商榷


邓显皇/文


万州区因唐置万州,宋元因之而得名,这是众所周知的。而“万”之名,则源出北周之万川郡。关于“万川”之由来含义,清代以来的县志均采纳“大江至此,万川毕汇”这个说法(同治《万县志》卷二:“按邑之名万,昉自周置万川郡,盖取大江至此,万川毕汇为名”“后周改安乡郡为万川,亦以居群川所会为名”, 民国《万县志》卷首:“万川咸汇于吾县,此万县所由名也”。不过既无专门的考证,又没有指出依据所在)


但令人大感疑惑的是,要说“万川毕汇”,在四川盆地内,自涪陵以下各地均可,云阳县、奉节县尤其是巫山县更有资格(杜甫诗《长江二首》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因此,“万川毕汇”之说,犹如“四川”因境内四大江河得名一样,均有顾名思义、望文生义之嫌。“万川”之得名,应有另外的原因。


“川”字本意指河流,后又指平川广野。既然“万川”之“川”并非河流,而今重庆市万州区界内又无平川广野,那“万川”究竟在哪里,“万川”其名究竟有何寓意?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需从检视唐宋有关记载着手,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解析,进而找寻真实的历史。


民国时期《四川行旅图》中的万县


唐宋文献有关记载



检视唐宋史志,记载“万川郡”的主要有《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元明清乃至民国有关史志涉及“万川郡”的记述均源出这三部典籍,几无例外(《新唐书·地理志》“万州”条记载未追溯西魏、北周乃至隋,记载“万州”的《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山南道一”在南宋后缺佚。《元丰九域志》记述仅限本朝,《方舆胜览》有关记载前后矛盾,《舆地纪胜》略于沿革)。


《隋书·地理志》:“南浦,后周置安乡郡,后改县曰安乡,改郡曰万川。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梁山,西魏置,有高梁山。有容溪。”


《旧唐书·地理志》:“南浦,后魏分朐忍县置鱼泉县,周改为万川,隋改为南浦。武德二年置南浦州,贞观八年改万州,以此为治所…梁山,后周分朐忍县置,治后魏万川郡故城。”


后魏、北周时期的万川郡


《太平寰宇记》:“ 万州(南浦郡),今理南浦县。…后魏分朐忍县地置安乡郡及鱼泉县,后又改安乡郡为万川郡,鱼泉县为万川县,兼立南州于此。隋开皇初郡废而州存,十八年改万川县为南浦县。大业三年州又废,并其地复入巴东郡。唐武徳三年,以此地旷源深须资郡府,仍割信州之南浦、梁山、武宁三县,于此置南浦州,领南浦、梁山、武宁三县。八年,废南浦州,以南浦、梁山属夔州,武宁属临州。其年复立浦州,依旧领三县。贞观八年改为万州,天宝元年改为南浦郡,乾元元年复为万州。…梁山县,本汉朐忍县地,后魏废帝分朐忍置鱼泉县,今县即鱼泉县地。周天和二年于此置梁山县,盖以界内高梁山为县名。”



看似矛盾的记载




仔细梳理辨析前述唐宋文献记载,便会发现,存在矛盾之处至少有四:


一是安乡郡建置时间:《隋书·地理志》认为“后周置安乡郡”,而《太平寰宇记》却认为“后魏分朐忍县地置安乡郡”(《旧唐书·地理志》无“安乡郡”记载)。宋以后史志大多采纳《太平寰宇记》的“后魏置郡”说,但其否定《隋书·地理志》“后周置郡”说的依据却不得而知。不过,后魏废帝二年(553年)平蜀后析置州郡县不少,如渝东北新置临州(553年)、开州(553年)、开江郡(556年)、鱼泉县(553年)、梁山县(553年),安乡郡置于其时也是很正常的。


二是万川郡建置时间:从《旧唐书·地理志》“梁山,后周分朐忍县置,治后魏万川郡故城”研判,万川郡置于西魏(即“后魏”)无疑,而且郡治在今梁平区黄土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之前一直为梁山县治),而不是在万县故城(原万州区环城路一带,已淹没)。而据《隋书·地理志》“南浦,后周置安乡郡,后改县曰安乡,改郡曰万川”,则会得出万川郡始于北周(即“后周”),由安乡郡改名而来(《太平寰宇记》有类似记载)。但《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却提示我们,西魏的确存在万川郡,且西魏之万川郡与北周之万川郡名同实异(郡城和辖县均不同),他们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唐代万州辖区示意图


三是隋南浦县之由来:若据《隋书·地理志》,则隋南浦县由北周之安乡县改名;如据《旧唐书·地理志》,则隋南浦县由北周之万川县改名(《太平寰宇记》采纳了《旧唐书·地理志》的观点)。后来的史志综合前述观点,认为北周先改鱼泉县为安乡县,后又改为万川县,隋再改为南浦县。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是有道理的。之所以先改为安乡县,后又改为万川县,均是为了实现郡县同名(北周代魏之初,安乡郡辖鱼泉县,为了实现郡县同名,乃改鱼泉县为安乡县。天和二年(567年),万川郡与安乡郡合并,保留万川郡名称,但郡治移驻长江边上的安乡县,为了实现郡县同名,又改安乡县为万川县)。


四是梁山县建置时间:唐贞观年间魏征、长孙无忌主编的《隋书·地理志》持“西魏置县”说;而五代晋刘昀主编的《旧唐书·地理志》却认为梁山县系“后周分朐忍县置”,北宋太平年间乐史编撰的《太平寰宇记》则进一步明确置梁山县具体建置时间为“北周天和二年”。因《隋书·地理志》成书在前,且其作者均系饱学之士,后人大多采纳了“西魏置县”说。但自《旧唐书·地理志》提出“后周置县”后,北宋《太平寰宇记》甚至进一步明确梁山置县时间,想来其说必有所本,否则不会言之凿凿,这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前述记载之所以前后不一,主要源于采信的文献依据不尽一致,撰写人各有侧重。但若结合起来进行梳理,则会发现并不矛盾。


民国时期的万县地图



还原真实的历史



以上记载看似存在矛盾,但根据前述分析,结合西魏尉迟迥平蜀、北周陆腾“平叛”两大历史事件,我们就可以初步得出如下推论:


(一)万川郡、安乡郡和梁山县、鱼泉县均置于西魏,这是西魏平蜀后加强管控的需要。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八月,西魏攻梁武陵王萧纪而取巴蜀之地后,西魏(其实际掌权者宇文泰也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北周武成元年<557年>追尊为文王、文皇帝,庙号太祖)就在四川盆地增设州郡县(废帝三年正月,“改置州郡及县”(据《周书》卷二“文帝纪下”),有的地方还实行一州一郡一县,虽然有叠床架屋之臃肿,导致人们往往只知管县政区而忽视县的存在,但却有利于加强对巴蜀地区的管控,鱼泉县、梁山县置于其时,并在鱼泉县之上设安乡郡(一郡一县,郡县同治),在梁山县之上设万川郡(一郡一县,郡县同治)。


(二)北周初改鱼泉县为安乡县,后又改安乡县为万川县,这是北周同城郡县同名化的结果。北周时期,凡一郡一县、郡县同城的,大多郡县同名。北周初,考虑到安乡郡、鱼泉县同城而治,为实现郡县一体,遂将鱼泉县改名安乡县。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武帝遣陆腾平定今渝东地区少数民族叛乱,鉴于战乱导致人口减少、土地荒芜,为休养生息,随后撤并了一些郡县,以减轻民众负担。在此背景下,天和二年(567年)万川郡与安乡郡合并,保留万川郡名称,但将郡城从梁山县移驻长江边上原安乡郡城所在地(梁山县仍治原万川郡故城,但郡县分离,故《太平寰宇记》称“周天和二年于此置梁山县”,为了自圆其说,只好说其地在西魏为“鱼泉县地”),并鉴于万川郡、安乡县同城而治,为了实现郡县一体,又将安乡县改名万川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再改名南浦县)。


(三)“万川郡”治城最初应在今重庆市梁平区聚奎镇黄土坎,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一是有文献记载为据,二是郡治其地“万川”才名副其实。按地理特征命名是古今中外最普遍的一种地名命名方式,以西魏万川郡故城(今重庆市梁平区聚奎镇黄土坎)为中心的梁平坝子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按当时市制折合为二十余万亩),堪称“万川”,其中:“川”指“平川”,“万”则极言平川之广,故以“万川”为郡名。其作为蜀地之粮仓,重要性可想而知,以至于在安乡郡与万川郡合并时还要保留其名称。


由于文献记载有限,上述推论目前也不能称之为定论,但在更有力的史料和证据出现之前,这算是一种比较经得起推敲的观点了。也许“万川郡”得名的真相永远都无法还原,但希望通过文献记载的梳理研判和初步的解析推论,追溯一个相对接近真实的历史。




作者简介:邓显皇,四川梁平人,现年58岁。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重庆市万州区民政局、万州区政协机关任职。享受部级劳模待遇。业余爱好:以区划和地名为重点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出版专著《三峡方舆考》(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出版)。





相关阅读


重庆得名真是源于「双重喜庆」吗?

成都得名真是源于「三年成都」吗?

绵阳得名真是源于「绵山之阳」吗?


投稿邮箱:bashufengwuzhi@126.com

喜欢本文,请点个在看或者「分享给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