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的千年变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巴蜀风物志 Author 知川君
府,是我国古代一个历史悠久的行政区划单位,大致相当于如今的地级市、地区、自治州这一级,从唐代至清代都有府的存在。
成都府,是巴蜀地区设置时间最长的一个府,设立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至1913年由于当时北洋政府的“废府”政策而撤销,成都府在历史上共存在了近1200年,也是巴蜀地区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府。
在这一千余年的历史里,成都府的辖区并非一成不变,也发生过多次变化,下面为大家简单梳理一下。
1894年《四川省城街道图》
1
设置成都府之前的成都行政区划
成都设府之前,一直也是巴蜀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之中,成都属梁州(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但梁州并非一个行政区划,只是一个地域名称,当时的成都属于古蜀国的地盘。秦灭蜀国之后,以成都为中心设置蜀郡。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设益州刺史部(州治雒县,今广汉)起,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益州州治迁往成都,从此成都长期作为益州的州治(一般认为,西汉及东汉前期的州,只是监察区,不是行政区,直到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选派朝廷重臣出任州牧,州才逐渐变成行政区)。
王莽时期,益州曾短时间改为“庸部”。晋武帝时,改蜀郡为成都国。南朝宋、齐之后,仍设置益州、蜀郡。后周在成都设置益州总管府,隋朝大业初年废除益州总管府,隋炀帝时又改益州为蜀郡,直到至唐朝时正式设立成都府。
2
唐、宋时期的成都府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成都府正式设置,是全国设置较早的府。为何成都能率先设府呢?这是因为唐代成都经济繁荣、经济水平全国领先,当时的益州与扬州并列为当时全国最繁华的两大商业都会城市,有“扬一益二”之誉。
当然成都能够设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成都当时曾是唐玄宗“驻跸”之地(其实就是逃难),一度被称为南京,可以算是唐代那一段时间的“陪都”,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成都府,隋蜀郡。……十五载,玄宗幸蜀,驻跸成都。至德二年十月,驾迴西京,改蜀郡为成都府,长史为尹。
唐朝时,成都府辖区比今天的成都市小得多,仅有10县:成都县、华阳县、新都县、新繁县、犀浦县、双流县、广都县、郫县、温江县、灵池县。其中新繁县驻地在今天的新都区新繁镇,广都县驻地在今天的双流区(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古城社区,灵池县驻地在今天的龙泉驿区。
而且今天成都市的郊区县中,在当时很多都“自立门户”,比如彭州当时是濛阳郡,崇州当时是蜀州、唐安郡,邛崃当时是邛州、临邛郡,简阳当时是阳安郡等等。
唐代的成都府及周边地区,图源《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
北宋时期,成都府几经废立,情况十分复杂。
在北宋初年,成都仍然设置成都府,属益州路(成都府路),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时,成都府降为益州,端拱元年(988年)又恢复了成都府。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时,王小波、李顺的农民起义军在青城山起义,攻克了成都,建立大蜀政权,但当年五月起义失败,成都府又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也改名为益州路。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59年),益州再升为成都府,益州路再改成都府路。
就这样几经折腾之后,成都府的设置终于稳定下来。
北宋川峡四路图(图片来源网络),成都府即益州。
北宋时期,成都府的辖区和唐代基本一致,下辖9县:成都县、华阳县、新都县、郫县、双流县、温江县、新繁县、广都县、灵泉县,其中灵泉县就是灵池县在北宋天圣四年(1026)改名的。眼尖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宋代的成都府和唐代比少了一个犀浦县,这是因为在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犀浦县被撤销并入了郫县。
至南宋时期,成都府的辖区仍为这九县。如果和今天成都市的辖区对比,你会惊奇的发现:其实唐宋时期成都府的地盘,竟然和今天的成都的“限购区”基本一致,看来成都哪些区域的房子不能随便买,其实早在唐宋时间就已经定下了。
今天的成都限购区(即绿、黄、蓝色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范围和唐宋时的成都府几乎重合。
3
元、明时期的成都府
就像前面说的,唐、宋时期的成都府,辖区是比较稳定的,也比较小。但从元代开始,成都府开始“扩军”,一举成为一个巨无霸级别的府。
成都府的第一次扩军发生在元代。宋末,蒙古经过几十年战争终于平定了蜀境,并改成都府为成都路(公元1256年—公元1371年),元朝建立之后又创立行省制,成都路属四川行省。成都路的全称是“成都路总管府”,所以习惯上仍称为成都府,据《元史·地理志》载:“成都路,上。……二十年,又割黎、雅属吐蕃招讨司,降崇庆为州,隆州并入仁寿县,隶本府。”
元朝中期,成都路总管府下辖9县7州,9县是成都县、华阳县、新都县、郫县、温江县、双流县、新繁县、仁寿县(唐为陵州,宋为隆州)、金堂县(宋属怀安军),7州是彭州、汉州、安州、灌州、崇庆州、威州、简州。
和今天的成都市对比,可见元代属成都路、今天不属于成都市的地盘有:仁寿县(今属眉山市)、汉州(驻今广汉,辖绵竹、什邡、德阳等县,今属德阳市)、安州(驻今安州区,辖石泉县,今属绵阳市,石泉后改名北川)、威州(即汶川等地,今属阿坝州)等。
元代的成都府(成都路)示意图,图源《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
明朝建立后,成都府迎来了第二次大扩军,洪武四年(1371年),将元代设置的成都路又改为成都府。此后,陆续有一些州、县并入成都府,使成都府达到了历史上最大的辖区,据《明史·地理志》载:“成都府,元成都路。洪武四年为府。领州六,县二十五。”其中成都府直属15县,即成都县、华阳县、郫县、温江县、新繁县、新都县、彭县、崇宁县(原属彭州)、灌县、金堂县、仁寿县、井研县、资县(原为资州,洪武初年降为资县)、内江县、安县(原为安州,洪武年间降为县),6州为简州(今简阳)、崇庆州(今崇州)、汉州(今广汉)、绵州(今绵阳)、茂州(今茂县)、威州(今汶川)。
明代的府下面可以设州,州下面还可以辖县,导致出现了府-县二级制和府-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局面。上面所说成都属辖25县,除成都府直属15县外,还有10个县属于成都府的下辖州管理,这10个县分别是简州下辖的资阳县,崇庆州下辖的新津县、永康县(今崇州市街子镇)、江源县(今崇州市江源街道),汉州下辖的什邡县、德阳县、绵竹县,绵州下辖的彰明县(今江油市彰明镇)、罗江县,威州下辖的汶川县(今汶川县绵虒镇)。
总的来说,成都府在明代所辖范围是最大的,其范围北至今天的茂县、绵阳一线,东达今天的内江市区,南达今天的乐山市井研县。按地盘算差不多有四分之一个四川那么大(当时的四川省不包括今天的甘孜州等地),如果以今天的人口来算,大概有近4000万人,堪称一个“巨无霸”的府。
4
清代的成都府
清朝建立后,对明代的行政区划体系作了一些调整,其中比较重要的改革是废除了明代府下设州、州再辖县的体制,终止了府-县二级制和府-州-县三级制并存的混乱局面。从此府下面设置的州都不再辖县(这类州被称为“散州”),而辖县的州被称为“直隶州”,直属所在省,但级别略低于府(清代,知府是从四品官,而直隶州知州是正五品官)。
在这个背景下,先后有茂州、绵州、资州等从成都府分立出去,成为与府平立的直隶州。所以成都府的辖区相比明代大大缩水。至清代中后期,成都府共辖13县、3散州,共16州县。也就是这首老成都人耳熟能详的顺口溜:
新新彭双什,金堂十六县。
清代辖16州县时期的成都府
民国二年(1913年),在全国性的“废府存道”改革中,成都府被撤销,成都、华阳两县直属川西道管辖,从此存在了近1200年的成都府走入了历史。
5
几句题外话
如今的成都市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就沿袭自清代的成都府,只是拿广汉、什邡换了邛崃、蒲江、大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这是因为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川省被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成都当时已设立成都市,直属省政府,只管辖原成都、华阳两个县的城区地盘,而原成都府的大部分州县都属于第一行政督察区(驻温江),辖温江、成都、华阳、新都、灌县、新繁、郫县、双流、新津、崇庆、彭县等县,但简阳县却被划给了第二区(驻资中),什邡县、广汉县、金堂县划给了第十三区(驻绵阳)。抗战胜利以后,四川省划分为16个区,金堂县被划回第一区,但简阳仍属第二区,广汉、什邡仍属第十三区。
民国时期的行政督察区划分(制图:方舆论坛@周釜俊)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的地级政区也进行了多次重划,但仍然沿袭了民国时期的一些划分,比如简阳、什邡、广汉都划给了其它地区,简阳直到2016年才又“回归”成都市。1983年温江地区撤销后,什邡、广汉二县曾短暂地属于成都市,但仅仅半年后又被划给新成立的德阳市。
另外,可能大家也发现了,邛崃、蒲江、大邑这三个县,从唐代到清代,从来就没有属于过成都府,即使在成都府辖区最大的时候,都是自成一体。
这是因为邛崃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又是川西平原通往藏区的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天府南来第一州”的美誉。所以历朝历代都在这里设置了级别较高的政区,自南朝梁武陵王萧纪(553年)设邛州起,至公元1913年废邛州止,邛崃作为统县政区驻地的历史长达1360年,所以邛州(邛崃)及其管辖的大邑、蒲江二县期间从未归成都府管辖过。而近代随着交通条件的变化,邛崃的地理位置不再突出,加之辖区确实太小,离成都又近,最终未能保住其地位,而是并入了成都市。
参考资料:
1、《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周振鹤主编。
2、《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任乃强、任新建编著。
3、《北宋成都府(益州)路政区沿革考述》,李中锋著。
投稿邮箱:bashufengwuzhi@126.com
喜欢本文,请点个「赞」「在看」或者「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