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县级政区: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
《元史·卷六十· 志第十二·地理三》载: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于今高县庆符镇(原庆符县治所)置“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并记有四十六囤各囤之名。由于史载不详,加以各囤都是以当时土著民族语音而命名,故各个囤在今何处逐渐鲜为人知,笔者爱好地方文史,特将其考证后叙述如下:
一、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的治所和辖区
《元史·卷六十· 志第十二·地理三》中“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条下记云:
“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领豕蛾夷地,在庆符向南抵定川,古夜郎之属,唐羁縻定州之支江县也。至元十三年收附,于庆符县侨置千户所,领四十六囤:黄水口上下落骨、山落牟许满吴、麽落财、麽落贤、腾息奴、屯莫面、落搔、麽落梅、麽得幸、上落松、麽得会、麽得恶、落魂、落昧下村、落岛、麽得享、落燕、落得虑、麽得了、麽腾斛、许宿、麽九色、落搔屯右、麽得晏、落能、山落寡、水落寡、落得擂、麽得具、麽得渊、腾日彯、落昧上村、赖扇、许焰、腾郎、周头、卖落炎、落女、爱答落、爱答速、麽得奸、阿郎头、下得辛、上得辛、爱得娄、落鸥。”
《元史·地理志》所记的“庆符”县辖今高县北部,古为乌蛮、僚人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唐为羁縻定州及思蛾州(豕蛾州)地。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于此地置祥州,隶于梓州路,领庆符、来附二县。宣和三年(1121),并来附县入庆符县,同时废祥州,将庆符县改隶于叙州(见《宋史·地理志》)。
四十六囤所在范围(红线内)
这个千户所下统领四十六囤。其境地系“在庆符向南抵定川”,而“定川”后又称定川溪、定水河、筠连河、宋江河等,今名未改,“定川”流经地域为今高县、筠连两县区域,即已不是庆符县管辖的范围,所以“四十六囤千户所”是“侨置”,即机构设在庆符县城里,辖区却在其县界之外的高州境内,即1953年8月以前的高县地域,包括今天的高县南部和筠连县的东部。
定川溪上游在今筠连县西部,四十六囤的范围是否包括今筠连县呢?笔者认为不包括。元朝时的筠连州辖区仅为今筠连县西部,属永宁路(驻今叙永)不属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所以在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辖区内设立“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就不在今筠连县西部范围内。明朝建立后,改筠连州为筠连县,其辖区仍只有今筠连县西部,此政区一直沿袭到1953年8月高县的四、五、七区划入筠连为止。
元代的千户所系军制,驻各州、县的千户所上属于诸路万户府,下辖百户所。万户府、千户所、以及百户所各设长官名万户、千户、百户,均系世袭军职,为元朝最基本的军队,不仅用来作军队的组织,还用来作为划分行政区域的单位,成为统治人民和掠夺外族人的工具。其掠夺方式主要以“屯田军”别名出现,把垦植的田产摄为蒙古人所有。“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统有的四十六囤为四十六个“军屯田”地区,为垦殖储备粮食及驻扎屯田军之所。
元王朝在川南刚归附后就于庆符县置千户所,其目的十分明显。第一、庆符县当叙州入云南、贵州必经之地,置千户所于此,可作为西蜀后院之屏障。第二、在宋朝今宜宾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虽与宋王朝保持羁縻关系,但叛服不常,元朝在这些地区初定时,立即在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辖领下设上罗计长官司于今珙县上罗乡,设下罗计长官司于今珙县珙泉镇,并各置千户所,控制了今珙县、长宁、兴文等县地。又于庆符县侨置千户所,目的是为了开发当时“蛮人散居村囤,无县邑乡镇”(《元史·地理志》)的高州。这个千户所不但要控制今高县南部和筠连县东部地,而且要成为叙州门户,由此可见元王朝对它的重视和倚赖。
二、四十六囤各囤在今何处
《元史·地理志》中的“四十六囤”都是以当时僚、彝本地少数民族语音而命名,经过走访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现将四十六囤各囤今分为在今高县范围、在今筠连县范围以及无法考证三个部分,分述如下:
1.黄水口上下落骨
在今高县文江镇(即原高县县城)城北两公里之宋江河与南广河汇合处,古今均为交通要地。在清乾隆年间,此地属高县归化乡河右三甲之上土獠坝、下土獠坝,民国时属高县城厢镇。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12月置柏河乡,称剑南村黄水口、石龙村土老坝,今为文江镇剑南村黄水口、石龙村土老坝。土老坝之名,缘于是土老蛮(秃刺蛮)聚居之地。黄水口之名至今未改。距高县文江镇西两公里的宋江河岸有一洞,尚名“落骨洞”。
清道光五年(1825),土獠坝千总段廷杨以行善之名修建黄水口跨宋江河之石拱桥。竣工后桥首修建凉亭,并立桥碑欲垂千古,桥碑正中题:“乐善桥”,两侧为有对联曰:“乌蒙西下方千里;僰道南来第一桥”。道光二十五年(1945) 十月,高县知县郭鉴庚毁去桥头凉亭及桥碑,另建“剑南十三关”城楼,楼侧筑一炮台,城楼后为清代、民国军警防守之哨所,城楼下为驮马、行人经越之城门。清同治元年(1862)九月,清军将领刘岳昭曾率兵至此狙击太平军石达开部。1951年修筑公路,拆除“剑南十三关”城楼,留乐善桥作通车之用。1969年7月11 月,因洪水淹没桥面,发生车毁人亡事故,乃于桥面上再修建一桥成为桥上桥,提高桥面以避洪水。1999年改建公路,在该桥上游约400米新修大桥,并在该桥下游的南广河上修建柳公岩大桥通往珙县。2020年修建宜昭高速,又在柳公岩桥上新建了高速公路大桥,形成了四桥并行的奇观。
2.么九色
位高县文江镇西25公里,与云南盐津县兴隆镇接壤。唐置高州领柯巴县,明代建有街道两条,且为特殊的室内街道,为川滇相邻乡区贸易集散地,清乾隆间,属高县归化乡河左二甲莫久沙,“莫久沙”为“么九色”的方言异写。后来亦名木久沙、可久沙。清末为可久场团治,民国为可久乡治。新中国成立后几经调整,今为可久镇治。
3.山落寡
在高县文江镇东南11公里,明代就形成街道集市。清乾隆间为归化乡河右一甲之山落广,亦名三乐广、沙乐广、嘉乐广。清末为嘉乐场团治。民国为嘉乐乡治。1950年至1956年为嘉乐区、乡治,今为嘉乐镇治。“嘉乐”之名,为“山落寡”雅化而得名。
今高县嘉乐镇龙塘湾崖墓群及石刻
4.水落寡
位于高县文江镇东南18公里,西距山落寡14公里,历史上是南广河航运至此必须停舶卸载转滩之深峡险滩。滩中巨石纵横,滩高水陡,猛浪若奔。明万历元年(1573)为运载明军征剿“九丝蛮”粮饷,成都知府张大壮鸠工凿滩中,督工巡检亦死于恶水。后世各代虽屡凿该险滩,仍因逆水行舟,多次被险滩吞没,是否因此称之为“水落寡”。清乾隆版《高县志》仍明确记载为“水落广”,隶于归化乡河右四甲,并说明有小街一条。清末为趱滩团治,民国为趱滩乡治。上世纪90年代油灌口电站建成蓄水后,险滩已不再现。2019年8月,趱滩乡被撤销并入嘉乐镇。
昔日水落寡,今日趱滩场
5.腾郎
位于高县文江镇东北10公里。其东距珙县巡场16公里,西距今高县县城庆符镇10公里,据乾隆《高县志》记载为归化乡河右四甲腾龙场,“腾郎”与“腾龙”疑为方言记音差异而成,民国为腾龙乡治,新中国成立后仍设腾龙乡。2006年12月,腾龙乡并入文江镇。
6.许焰
地距今高县文江镇腾龙场北5公里,“许焰”之名至今仍存,又记为许晏、许堰槽。清初为归化乡河右四甲之许焰,同治元年五月十六日(1862年6月12日),高县知县张曾彦令团练杨玉林等率兵于此要隘设卡,抵御太平军石达开部第一次入县境。民国为腾龙乡第六保。1960年前为腾龙乡凤岭村,后划入复兴乡,更名陈正村。
7.爱答速
位高县文江镇东15公里。清乾隆《高县志》记为归化乡河右四甲赖得苏。民国二十九年为赖老乡辖地。民国三十四年为籁棚乡治,新中国成立后仍为籁棚乡治,治地更名籁栅坝。1992年12月,并入文江镇。
8.下得辛
位高县文江镇南12公里,清乾隆《高县志》记为在归化乡河右三甲下洛旺。民国为落润乡辖保之下洛旺坝,今为落润镇五星村。
9.上得辛
位于高县文江镇南25公里,地居下洛旺之南。清乾隆《高县志》记为在归化乡河右二甲上洛旺,民国为龙潭乡辖保之上洛旺,其邻近的龙政村为唐置高州之移甫县所在地。1992年12月,龙潭乡并入蕉村镇,上得辛地现属于蕉村镇德平村。
10.腾息奴
位高县文江镇南16公里,清乾隆《高县志》记为归化乡河右三甲腾西铺,“腾西铺”系“腾息奴”名雅化而成。民国为罗家乡辖保,今为罗场镇马店村,一直处在高县至筠连的大道上。
11.阿郎头
位于高县文江镇东南15公里。清乾隆《高县志》记为归化乡河右四甲郎头,民国为云山乡窝塘头。1992年12月,云山乡并入文江镇,阿郎头所在地今为云山乡白云村。
12.赖扇
位于高县文江镇东6公里。清乾隆《高县志》记为归化乡河右四甲籁笏。民国为籁棚乡辖保之赖笏坝。今为文江镇赖笏村,“赖扇”与“赖笏”疑为疑为方言记音差异而形成。
1.落昧上村
在今筠连县城东南20公里,乾隆版《高县志》记为绥来乡四甲德迈上村,“德面”“德迈”之名均为“落昧”雅化而成。民国时期,德面与吴家坝组建为吴德联保,后改为吴德乡。因“吴德”因同“无德”,故更名为武德乡。1953年8月划入筠连县后,德面划入七星乡,七星乡后与中心、温泉并为巡司乡,今为筠连县巡司镇德面村。
2.落昧下村
在今筠连县城东南19公里处,乾隆版《高县志》记为绥来乡四甲德迈下村,在德迈上村之北,村内有十八道溪小河,故名小河。民国时期,属武德乡德面保。新中国成立的1951年,属高县武德乡小河村。1953年8月划入筠连县后,小河村随即划给七星乡,1956年,七星、中心、温泉3乡并为巡司乡,即为巡司乡小河村,现为巡司镇小河村。
3.落燕
在今筠连县城东南30公里,即今沐爱镇驻地,乾隆版《高县志》记为安宁乡上一甲木赖,后写成沐爱。在清朝时期,高县分为归化、绥来“下二乡”和安宁(亦写为安静乡,驻沐爱)、定边“上二乡”,清雍正五年(1727)后,在沐爱场设高县行署,作为高县知县到“上二乡”办理公务的场所。1945—1949年曾从高县分立单独建沐爱县,1950年2月沐爱县并入高县,1953年8月原沐爱县全境划入筠连县。沐爱划入筠连县后,成为筠连县东部的中心,现为筠连县的副中心。
有趣的是,“木赖”源出彝语,是“老二”的意思。沐爱不管在以往属高县时,还是现在属筠连县后,均是区域副中心,一直充当着“老二”的角色。
4.落岛
在今筠连县城东南40公里,乾隆《高县志》记为在定边乡正一甲正洲,即今筠连县镇舟镇所在地。乾隆《高县志》同时记载,镇舟镇是唐朝羁縻高州下属的徙西县所在地。在以往镇舟场下的镇舟河中有一长条形的沙洲,“落岛”“正洲”“镇舟”之名可能都源于此。
1985年时镇舟大桥,其河中的沙洲隐隐若存,“落岛”“镇舟”即源于此
5.落鸥
在今筠连县城东南50公里,乾隆《高县志》记为在安宁乡上五甲木瓯,今为大雪山镇所在地。大雪山镇系在2006年由落木柔镇改建而成,其场镇即名落木柔场,“落鸥”“木瓯”均为“落木柔”记音之略写。“落木柔”源出彝语,“落”为彝族自称,“木柔”有寨堡、仓库之意。
“落鸥”“木瓯”为“落木柔”记音之略写,今为筠连县大雪山镇
6.落魂
在今筠连县城东18公里,乾隆《高县志》记为在安宁乡三甲张家冢,今为筠连县腾达镇小溪村。此地有溪流冲积小坝,人称小溪坝,在民国时期曾设大同乡,坝内居民以张、黄二姓为主。
7.落女
在今筠连县城东南55公里处,乾隆《高县志》记为在定边乡柔九甲落娘,今为大雪山镇四景村。村境主要在乐粮坝内,“乐粮”为“落娘”之雅化书写,“落娘”疑为“落女”易“女”为“娘”而成。村驻地小地名棉布埂,民国时期曾建棉堡乡,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自由乡,1992年12月自由乡并入落木柔镇,2006年7月落木柔改建为大雪山镇。
8.腾日彯
在今筠连县城南面56公里处,清乾隆《高县志》记为在定边乡祥三甲热坝,今为蒿坝镇高石村辖地,热坝之名至今未改。热坝海拔低于蒿坝,接近白水江河谷,气温较蒿坝为高,故名。“腾日彯”与“热坝”之“热”似指同一事物。热坝的地形为一斜坡,有坝之名无坝之实。
9.周头
在今筠连县城南面57公里处,清乾隆《高县志》记为在定边乡柔九甲周村,今为团林苗族乡驻地庙坝。庙坝地形是一个斜坡,有坝之名无坝之实。
10.麽得幸
在今筠连县城东南50公里处,清乾隆《高县志》记为在定边乡正一甲木铎省,今为镇舟镇景阳、金钟二村地,为一小溪沟冲积而成的坝子,后称沙坝子。“木铎省”与“麽得幸”的写法不同,疑为方言发音之异记。
11.落搔
在今筠连县城南面50公里处,清乾隆《高县志》记为在定边乡祥三甲蒿坝,即今蒿坝镇治。蒿坝之名源于清初在蒿草丛生的坝子里建场而得名,“落搔”为彝语,其为何意尚不得而知。
昔日“落掻”,今日蒿坝镇
12.落搔屯右
此囤名在清乾隆《高县志》无记载,但按“落搔”在今蒿坝镇治,而“落搔屯右”即有可能在其附近,而蒿坝镇治附近的坝区只有高桥村一处推断,此囤可能在筠连县城南面55公里处的蒿坝镇高桥村。“落搔屯右”,估计是“落搔囤又”之异写。
以上对上述24囤(在今高县、筠连境内各12个囤)的囤名进行了考证,尚有22个囤因史料缺乏,无法进行考证,此22囤名为:麼得奸、山落牟许满吴、麽落财、麽落贤、屯莫面、麽落梅、上落松、麽得会、麽得恶、麽得享、落得虑、麽得了、麽腾斛、许宿、麽得安、落能、落得擂、麽得具、麽得渊、卖落炎、爱答落、爱得娄。
这些囤名有待于以后的考证,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无法考证了。
三、推论
《元史》对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设置有详细的记载,即表明在最初设置时寄予厚望,但对以后的驻军囤田进程,却连《高县志》《庆符县志》都无记载,民间也无口碑,仅有少数地名经变音异记和雅化后保存了下来。
由此,可以推论出:元朝在庆符侨置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在对高州少数地区进行了短期的驻军屯田后,便没有继续推进。这其中的原因有:一是高州境内山多平坝少,驻军囤田收效甚微,有的高山地区根本无法种田,与设置时的初衷大相径庭。三是驻军囤守与当地僚、彝、都掌各民族争利,时常引发小规模战争,驻守成本太高,还不如“羁縻”省事。
更重要的是在该千户所设置三年以后的至元十六年(1279),元朝灭宋统一了中国,各地战事逐步平息,在此驻军囤田已无必要。所以后来不久,驻军囤田便停止了。到了元朝统治后期的至正年间(1341-1368),夷人袭击设在今罗场镇陈村的高州州治,知州张景良被迫将治所迁往州北面怀远寨(在今高县文江镇的南广河对岸),此时的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早已不复存在了。
作者简介:温涛,曾任《筠连县志》责任副总编,四川省地方专家人材库入库人员,现主要从事四川红茶打造,电话13980394685。
本文转自 巴蜀风物志 公众号,可点击原文链接查看。
扩展阅读:
要步立陶宛后尘,斯洛文尼亚是怎样的国家 | 科西嘉岛有望年底自治,拿皇故里会不会走向独立 | 教皇说北约在俄家门口“狂吠”导致战争,梵蒂冈是怎样的国家? |
打造区划地理旗舰公众号,感谢各位支持,请点个「赞」「在看」或者「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