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践行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福建林业
2024-07-19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食物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大食物观是一种全新的食物发展理念,突破了以粮食为主的单一食物来源观念,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体现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满足了人民对食物多样化、营养化、健康化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了大食物观的重要性,“大食物观”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怎样准确理解“树立大食物观”。践行大食物观,必须深入理解其中心要义,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立体式把握大食物观的丰富内涵。大致归纳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从食物来源层次,食物不仅来自耕地,还包括森林、草原、海洋等多种资源空间。同时,食物不仅来自传统的农作物、畜禽、水产等资源,也包括更丰富的生物资源。这意味着要面向山、水、林、田、湖、草等整个国土资源,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第二,从膳食结构层次,不仅指向主粮,同时指向“副”食,注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均衡摄入。同时,大食物观强调食物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注重膳食结构中食物的种类,使膳食结构更加合理。

第三,从产业链层次,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等完整供应链条,通过各个环节的紧密协作,多渠道开发食物资源。同时,大食物观不仅强调各环节的安全,即建立严格的食品标准和监管机制,又强调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即采用绿色高效、节能减排等技术,确保产业链安全可靠、资源节约和生态平衡。

第四,从地域层次,我国地域条件差异大,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形成了区域性、独具特色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塑造了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食物消费结构,形成了各地鲜明地域特色的“土特产”,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食物需求。

第五,从全局出发,食物供给更加丰富多元。为此,我们要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自觉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保护、加强食品安全治理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广泛开发食物资源,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构建新时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而奠定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基础。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着力点。树立大食物观,这不仅明确地体现了保障食物安全的战略意图,而且对国人树立全面均衡的膳食意识、实现多元化的膳食平衡必将产生深远影响,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着力。

一是开发多元化的食物供给渠道。一方面,推动农业生产向多元化、高效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提高食物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有效缓解生产面临的资源紧张、环境压力大等问题,减轻粮食供给压力、缓解供求紧平衡态势。

二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大食物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健康、和谐和平衡的价值追求,尤其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民以食为天”“药食同源”“天人合一”等理念高度一致,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共处的价值理念,大食物观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全面、科学的食物发展理念,意味着新的传承和发展。

三是满足个性化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尤为重要的是,大食物观强调满足公众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鼓励人们树立营养、健康、绿色的食物消费观,推动居民膳食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大食物观看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发展路径。以大食物观来统筹粮食安全,这既是饭碗越端越稳的坚实保障,也是百姓越吃越好的现实要求。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坚持动态跟踪、突出创新支撑、加强宣贯引导,让大食物观落实落地。
  首先,充分挖掘地方土特产优势,优化食物供应结构和布局。以地方特色资源作为独特优势,以特色种养、特色传统食品、功能性食品为重点,开发特殊地域、特殊品种的专属性特色产品,以特性和品质赢得市场。同时,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特点,顺应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新要求,合理规划利用耕地、牧地、渔场、林地等资源,以形成符合市场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一方面,拓宽食物价值链,以加工流通延伸产业链,用标准化技术改造提升乡土产品,做强产品加工。另一方面,以业态丰富提升价值链,将土特产与科技、人文元素结合,赋予乡土特色产品文化标识,做活商贸物流,鼓励地方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线上线下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其次,加强科技驱动,促进食物全产业链升级。围绕食物产业链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一方面,推进现代种业振兴,加强作物品种改造提升和农产品性能优化,发挥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等优势,积极开展农业优势品种育种攻关,同时重点推动生物技术,重视“向微生物要食物”。另一方面,在设施农业、加工技术、食品研发等方面开展攻关,研发适合多样化食物生产的设施设备,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引入设施农业,提升食物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水平。同时,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食品安全水平为重点,面向更广泛的食品领域,优化加工工艺和流程,开发更多高附加值、营养健康的食品。
  最后,加强食育推广和宣传,引导绿色健康饮食观念。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方式,将大食物观、健康饮食和减少浪费的理念纳入学校课程和社区宣传手册,并将大食物观与传统文化结合,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与食物相关的故事、习俗、技艺等,展示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增加人们对食物的敬畏之心,激发人们对食物的珍视和节约意识。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流量优势,制作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新媒体内容,提高公众对大食物观的认识和关注度。另一方面,出台更精准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支持方案,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推出健康菜单、减少分量等措施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健康的饮食消费习惯。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麻吉亮 刘晓洁

一审:姚   斌

二审:刘建波

三审:傅凯峰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争优争先争效 | 福建省林业局领导赴武平县调研林票改革

洋林精神 | 为了那一份沉甸甸的荣誉

争优争先争效 | 福建省林木育种专家组到邵武卫闽国有林场指导特色珍贵阔叶树种子园建设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福建林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