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讨论 | 公交企业应当接受从“躺着数钱”到“跪着要钱”的身份转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综合交通枢纽站 Author CatherineSpace

点击蓝字,一键关注 

走进《公共交通资讯》,及时掌握公交领域的行业政策、管理理论、科技信息、专家观点和先进经验... ...


【安全】31种承担全部责任的道路交通事故情形

【学习】纯电动公交车驾驶员安全节电操作法


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出行需求愈加旺盛,很多城市的公共交通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不过那时候除了一些大城市之外,基本没有什么财政补贴,任何支出包括购车都需要公交企业自掏腰包,公交需要想尽办法增开线路,增加班次,增加客运量。那个时候车辆、燃料和人员成本都相对较低,总的来说公交行业基本能够做到稳赚不赔“站着赚钱”,但因为国营“条条框框”比较多,加上一种“铁饭碗”思维,限制了发展,服务水平和运营范围始终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公交的进一步扩张需要财政的支撑,但当时财政还承担不起公交的快速发展,因此很多城市开放了社会资本进入公共交通领域。民营公交极大的缓解了当时乘车难的局面,不仅给国营公交带来了强有力的竞争,也为国营公交狠狠的上了一课,只要肯努力,不可能不赚钱,不可能不能扩展,不可能不能提高服务水平。买不起车不要紧,买小的,车小不要紧,多跑几圈就行了,只要车动,就有人坐,只要服务热情,就有更多的人来坐。这个时期,国营公交也开始放下身段,和民营公交相互厮杀,相互竞争,相互补充,都在“跑着赚钱”。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财政能够承担得起国营公交的各种支出,加之民营公交的无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客运市场,也造成了很多隐患,于是民营公交在很多城市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国营公交重新回到“一家独大”的局面,也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随着国家对公共交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公交行业进行财政补贴,促进公交进一步良性发展。公交企业不再需要厮杀,安安稳稳、按部就班发展即可,钱不够的时候找财政要一点,相当于“坐着等钱”。

但是,近年来新能源车辆的购置补贴和运营补贴的出现,却让很多公交企业动了歪脑筋,甚至图谋不轨。经过这些年的“喂养”,让大多数国营公交变得有些“虚胖”,看起来实力雄厚,但实际毫无战斗力。管理人员不知道如何优化线网结构,如何提升运营水平,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城市哪里需要公交,公交线网和发车班次无法和城市发展同步,更不知道如何管理一线人员,一线司乘人员队伍不稳定,频繁流动,进一步增加管理难度,只有看起来花不完的钱。还有些地方将补贴用于建设远超需求的场站和维保设施,购置过于豪华的车辆,并没有将补贴用于实际需要的地方,如扩大公交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和提高一线员工待遇等方面,甚至还会为了管理方便而故意将线路负优化,降低客流量,减少投诉和危险系数。这种填鸭式的发展让公交养成了很多坏毛病,甚至还变成了“躺着数钱”。

以某城市为例,通过公开数据可知,2012年12月,运营车辆730,司机约1100,日均客流37.85万,日均收入43.52万;2018年12月,运营车辆1076,司机约950,日均客流28.50万,日均收入41.19万。2012年12月时只有三分之一的线路使用空调车,其余线路票价1元(起价),同时,2012年燃料成本高,当时燃油/燃气补贴远没有后续新能源补贴高,而根据该市新能源公交车购置情况推算,2019年全年新能源车辆运营补贴约5700多万,基本能够相当于全体司机(不含管理人员)9-10个月的工资、社保、公积金了。虽然客流下降明显,但收入并未出现明显下降,再加上各级财政补贴购车,基本相当于“躺着数钱”。

对于中小城市,回顾过去的这10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10年,城市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半径相对增加,对公交来说原本是好事,但有些城市这10年却是很多公交客流急速下降的10年。很多城市都默认将客流下降视为正常现象,并将其归咎于以共享单车为首的其他交通出行新势力的影响,殊不知,造成客流下降的第一原因是公交自身。实际上,在客流显著下降之前,公交首先遇到的是用工难,再到用工荒。年轻人很难来做公交,物流快递、外卖、网约车都比公交更划得来,收入高,时间灵活,甚至还“挖”走了大量一直勤劳肯干的老公交人,造成公交人员紧张,于是公交企业只能靠增加工作时间来保证运营,由半天班改为全天,在岗时间(并非驾驶时间)由原来6-9小时增加至12-15小时,而且很多城市将司机在站等候发车、车辆检修、打扫卫生等在岗时间不计入工作时间,更不计算报酬,把一个人当两个人用,收入没有却明显增加,进一步造成人员流失,班次减少,运营水平开始出现下降,公交开始变得不靠谱起来,无法保证既有线路的运营状态,更无法增开线路弥补盲区,由于司机劳动强度的增加,服务态度上也会出现各种问题。与此同时,飞速发展互联网以及快递和外卖,让一部分人的出行“转化”为线上或者由他人代劳,出行意愿下降。随着交通出行方式的多样化,加之人们收入的增加,更加追求出行品质,公交不再是出行的唯一选择,尤其是对于中小城市,网约车、出租车以及停车费的价格都很容易接受。

在2015年之后,在强有力的运营补贴面前,有没有人坐车已经不是问题,用着0元购包邮还赠充电桩的公交车,只要每年跑够3万公里,发工资的钱就到手了,随便跑一跑拉几个人,其他费用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开拓新市场、优化调整既有线路?客流下降并不意味着收入减少,甚至还能减少服务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疫情到来后,因防疫需要,很多地区公共交通持续停运、反复停运,更削弱了公交在市民心中的地位。

虽然疫情期间因为各种原因,“不鼓励乘坐公共交通”,但总体来看,疫情并不是造成客流下降的根本原因,反而是某些城市公交服务水平倒退的借口。现在部分城市的公交运力,甚至还不及2021年的水平。某城市从2021年底开始,公交逐渐变得不靠谱,不仅间隔突然增大,还停运的不少线路。直到2023年7月都没有恢复正常,虽然8月起部分线路增加了一些运力,除了个别线路外,大部分线路的运营班次仍仅相当于2019年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大部分线路间隔都在二三十分钟(这已经比有些城市好很多了),虽然间隔较大很大,但车上的客流却仍旧寥寥无几。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博弈后,该城市还是选择了斥资近3亿元购买公交车补充运力,但是乘客一旦适应了其他交通方式,就很难再次改变习惯。对于中小城市,出租车价格和停车费上涨十分困难,除非使用一些非常手段,严查非机动车各类违章,严查机动车违停、以空气污染为由实行单双号等,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

虽然新车尚未到位,公交人也在努力,部分线路也确实尝试增加班次,但是虽然班次多了,但客流几乎没有任何提升。在高铁站,公交线路基本能够覆盖城区主要区域,一群公交的工作人员在用喇叭大声介绍公交线路,但是出站的乘客依旧径直走向出租车,甚至都不会用正眼来看工作人员,即便出租车也需要排长队,等20分钟半小时,除了偶尔一两个回头看看公交站牌的人,剩下的人要么叫网约车,要么就叫亲友来接。
长痛不如短痛。
公交要拿出足够的诚意,至少一段时间内应当不计成本,才有可能长痛变成短痛。虽然现在客流不足,但是不能再扭扭捏捏的,不如放手一搏,部分客流不佳的线路不要急于缩短或者停运,容易在舆论上让努力白费,后续等客流稳定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目前要做的就是不计成本的增加班次,延伸线路,延长时间。
1、大量增加班次
首先,班次不仅要基本恢复2019年的正常水平,部分重点线路还要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延伸线路、延长营业时间。这样一来,不管白天晚上,无论在哪里,公交车在马路上的能见度高起来,大家能看得见了,自然选择乘车的人就多起来。

“老公,你看高铁站到家门口的公交晚上开到11点呢,2块钱就回来了,下周五就不用去接我了,大晚上的跑一趟多累。” 


“爸爸,学校到家的公交放学的时候3分钟就一趟,我已经是大孩子了,和同学一起坐公交就行了,不用你们接送了。” 


“闺蜜你看,又开了一条公交线路,你来我家不用打车了,2块钱就到了,晚上10点还有车,来回就能节约30多块钱,可以多买点好吃的。”


“孩子,你们年轻人挣钱不容易,公交刷卡才1块5,来回才3块钱,今天我们刚坐了一下,司机服务特别好,下次来看我们的时候就别开车了,多危险,还堵车。”

2、重新启用月票卡

月票能够增加乘客的粘性,毕竟用不完的次数不能浪费,还能够沉淀资金。

3、积极开拓新业务

开拓新业务不是不务正业,不是无休止的砍掉常规线路搞各种五花八门的定制公交,公交需要做的不是把共享单车、网约车、出租车等其他交通工具干死,而是想尽办法把常规线路客流保持住,不能为了有限的一些定制公交乘客而放弃更多乘客,定制公交本身就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产物,没有了运营补贴,无法坚持低票价政策,再加上公交限速低,运营速度慢,和其他交通方式相比优势不明显。

比如和一些景区、公园、博物馆、剧院等推出联票,观众在购票时可以领取公交免费乘车券若干张,尤其是一些相对偏远的景点,由上述单位对一定的比例分担公交票价,既可以降低上述单位停车的压力,还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游览和消费。和长途客运企业合作,长途客运车辆到达后,乘客可领取公交乘车券一张,免费乘公交离开客运站,能够有效疏解客运站周边交通压力,减少黑车干扰。还可以实行公交进校园,与高校协商,将一部分公交线路延伸进入校园内,对于学校来说还会降低学生乘坐其他交通方式带来的风险。

4、充分重视高校学生

很多孩子尤其是小城市、县城或者农村的孩子,因为家庭的过分呵护或者一直寄宿等原因,上大学之前从未离开过家乡,从未出去旅游甚至有可能从来没有乘坐过任何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能力很差。上大学之后,操作简单的网约车往往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个“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之前三年,大部分高校进出都有着严格给管理,学生出行需求锐减,网约车更加成为他们的出行首选。新学期开学在即,在火车站、汽车站、校门口增加公交的宣传,给外地新同学带来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这对后续培养他们乘坐公交的习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还可以考虑免费发放带有金额的公交卡、日票、月票或下载乘车App赠送现金。

5、充分重视近郊区域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半径逐渐增加,距离中心城区较远的区域,尤其是拆迁安置区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潜在乘客,此类区域原本进城不便,年龄偏大的居民私家车拥有率相对较低,电动自行车、三轮车续航里程有限,无法满足进城的需求,出行半径较小,靠谱的公共交通能够引导他们出行,将生活方式由村民向市民转变。

6、适度放松内部管理

不用死抠各种管理细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无关紧要的方面适当减少一些处罚项目,让司机工作时稍微能够放松,反而更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新成员加入,稳定职工队伍。衣服少系一个扣子罚200,少说一个您好罚200,一只手挠痒痒没在方向盘上罚200,晚点1分钟罚200,早点1分钟罚200,超速了1km/h罚200……这车还怎么开?(最离谱的某山西城市:乘客追车从后门上车,司机花了3分钟劝其从后门下去重新前门上,目的是“每个乘客都要说您好”。)

7、适度免费乘车

无论宣传工作再到位,一样会有很多人视而不见。如何让大家重新回到公交,让大家上车是关键,用喇叭喊,不如通过实际行为来让利。虽然之前公交不靠谱,但是免费一段时间,自然会让一部分乘客发现公交现在还是可以靠得住的。

综上,使乘客重新回归公交,并非不可能,但也并不容易,这个过程甚至有可能超过两年。对于前些年习惯了“躺着数钱”的公交人应当适应这种角色转换,从拉不完的人到拿不完的补贴再到求着乘客来坐车。求大家来乘车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一种常态,“跪着要钱”是一种态度上的转变,不是一种侮辱,也并非看不起公交人的努力,而是公交人通过自身努力,完全能够扭转现在的局面。关键的是,不知道公交的耐心和毅力能否撑过这段时间。

还有就是,都说这三年大家都变“穷”了,要真穷,那按说坐公交的人应该增加才对。

案例:公交如何从零发展

雄安新区容城县,历史上公交始终不是很靠谱,尤其是城区线路,客流始终不足。2015-2016年借着补贴,容城县才开始搞起城区公交,因为城区面积不大,电动自行车、三轮车续航足以绕县城好几圈,公交客流一直可以忽略不记。2017年随着雄安新区的成立,前往容城的人员逐渐增加,但是容城县公交因其线路不合理,服务范围有限,发车班次不理想等原因,客流仍没有明显提升,全县公交日客运量仅几百人次。

随着容东片区逐步建成,2021年7月1日,全新的雄安公交从零开始试运营,12月开始正式运营,并于2022年4月完全取代原容城公交。新的雄安公交发车班次多,营业时间长,相较原来的公交有了质的飞跃,两年以来开通数条新线路,都可以保持较高的发车频率(8-12分钟间隔),全部执行06:00-21:00的营业时间,远超大部分地级市的水平。经过两年的发展,再加上容西等片区相继建成,公交线路的客流增长迅猛,据悉,目前县城及容东、容西片区公交(301、302、303、306、310、311、315)日客运量达2万人次,相对于片区前阶段的人口来说已经是相当不易,目前很多地级市的大部分公交线路都无法达到这个客流。

容东、容西片区居住的大部分都是原来的村民,原来几乎从来不乘坐公共交通的他们也逐步习惯甚至喜欢公交出行,因此,高频次、末班晚、靠谱的公交,是能够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的。

反面案例:爱坐不坐,看不清拉倒

本图并未压缩,它确实是这样的。

作者:CatherineSpace
来源:综合交通枢纽站

更多阅读

【学习】驾驶员应急处置原则及操作要领

【学习】乘客干扰驾驶员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自燃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湿滑路面行驶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爆胎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紧急躲避障碍物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驾驶视线不良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突遇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驾乘人员突发疾病的应急处置方法

【学习】公交车碰撞时的紧急脱险方法

【学习】公交车侧翻时的紧急脱险方法

【学习】公交车起火时的紧急脱险方法

【学习】公交车落水时的紧急脱险方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