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成长影响因素调查

2017-05-18 千人梦工厂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创新人才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生活、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力量,创新人才资源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已成为第一战略资源。加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探索和推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深刻认识、深入把握顶尖科学家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成长的规律,而领军人才的成长、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与时代发展、成长环境、个人素质紧密相关,而且存在多种难于预测的模式。此外,与一般人才相比,科技领军人才常常肩负着领导团队、维系或营造科研环境的责任,同时其成长和发展也受科研环境、合作团队的影响。

该文为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顶尖科学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的一部分。该课题对我国19所985工程高校理工科科技人才的成长背景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研和分析,并选取了部分青年千人作为案例,对我国优秀青年科学家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较为深入的访谈和分析,为我国加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提供参考。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课题组于2014年以19所985工程高校理工科科技人才为调查问卷访问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并采用描述性分析与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此类科技人才成长的因素进行研究,尝试回答哪些因素会对科技人才的成长造成显著影响。

一、研究范围与方法

目前人们对“科技人才”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解,国内外在科技指标统计方面至今也没有专指“人才”的统一口径。

国际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科技人才概念的是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与欧盟统计局:“在理论上,科技人力资源指的是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在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过程中,专题研究组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专题报告》中指出,与科技人才相联系的概念有“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科技活动人员是指,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R&D人员是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的人员;2011年8月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中指出:科技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从事创造性科学技术活动,并对科学技术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者。本研究以“科技人才”中的R&D研究人员为研究对象。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既是培养科技人才的主阵地,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高校培养并吸引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并且高校分布具有全国性质,对高校科技人才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可以体现在部分数据上:2011年高校R&D人员207042人,约占全国总数的16%(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2013)。高层次的专家队伍也在全国占有了较大的比重。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制度建立至2013年,全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780人,其中来自高校的已达509人,约占全国的65%;全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817人,其中高校有365人,占45%。10年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共资助1171名青年科技人才,其中高校726人,占全国的62%。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9所985工程高校,这些高校代表了国内高校顶尖的科学研究水平。本研究在发放问卷时考虑到地区分布以及学校类型,选取19所985高校理工科R&D研究人员为研究对象,暂不将从事科学技术服务、科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普及的人员纳入研究范围。

目前中国科研项目的获得,是以竞争性方式为主,在竞争性科研项目中脱颖而出的科技人才,其人才特征无疑是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因此在问卷发放样本的选择上,本研究以获得竞争性科研项目或科技人才称号的R&D研究人员为对象,进一步将“科技人才”的范围明确化,在19所985高校理工科R&D研究人员中选取了7个层次的科研项目与科技人才称号获得者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2013年,我国批准的部分科研项目与人才计划的总数为35087人,此次发放问卷931份,回收问卷533份。国家批准项目与人才计划中的科技人才称号分类及此次发放和回收的问卷中的科技人才称号分类情况见图1: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科研项目和科技人才称号的获得人之间会有重复,在2013年实际批准项目的数量统计上,忽略了此因素,将各类项目直接进行加和,在问卷回收的统计上,根据人才获得的最高层次项目进行唯一性统计,得出表格中人才情况回收数据。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本研究调查对象的选择及问卷回收情况相对于2013年科研项目及人才计划国家的实际授予数而言,具有倾向于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特征。

研究共发放问卷931份,回收并有效问卷533份。参与高校的类型、数量及地理位置如图2:

二、研究结论

通过对科技人才成长的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在19所985高校理工科科技人才中,在中年阶段做出最重要文章的杰出科技人才的比例高于在青年阶段做出最重要文章的杰出科技人才的比例;对不同职称层次受访人员上大学前的常驻地性质进行统计,发现除了院士之外,在其他各个职称水平以及总数上都呈现出一种微弱的两极趋势,即居住于省会和来自乡村的科研人员的比例和数量势均力敌,而来自乡镇的人数最少;不论是美国的科学家还是中国的科学家,不论是科技精英还是一般科技人才,其家庭社会经济出身,如果以父亲的职业作为标准来衡量,专业人员、经理和企业主都占了非常高的比例;受访人员在重点高校(985高校)完成本科教育的比例虽然已占大比例(67%),但相比较已有的研究,这个比例并不算高;受访人员在研究生阶段就读重点研究型高校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如果将国内985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的比例相加,在国内研究型机构就读研究生的受访人员比例近80%;86%的受访者都认为学术团队的作用很大或较大,仅有1%的人认为团队的作用很小或较小,说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

本研究采用了6种形式科技人才的成长阶段进行划分:分别为发表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索引论文(SCI、EI、ISTP、SSCI、A&HCI)的时间,发表最重要文章的时间,首次自主申请获得校外课题并获得资助的时间;发表首篇英文论文与发表最重要文章的时间间隔,发表首篇英文论文与首次获得课题资助的时间间隔,工作最用功用时最多的时间与发表索引论文(SCI、EI、ISTP、SSCI、A&HCI)数量较为集中的时间间隔。前3个划分代表科技人才发展到某个阶段的时间点,以进入此节点的时间早晚来判断科技人才成长阶段的不同,后3个划分代表的是科技人才从某个成长节点到下一个成长节点的时间间隔,以此间隔时间的长短来判断科技人才成长的快慢。

在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对照分析确定自变量,以及量化划分科技人才成长阶段的基础上,研究进行了科技人才成长的定量化因素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以下因素对不同科技人才成长阶段具有显著影响,分别为:父亲的职业、母亲的学历、住房、收入、本科就读教育机构、团队成员是否交叉、科研性质。

其中尤其以下几个因素,在科技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作用:

1.从研究的受访人群来看,在中年阶段(35~44岁)做出最重要文章的杰出科技人才的比例,明显高于在青年研究阶段(35岁以下)做出最重要文章的杰出科技人才的比例,这说明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积累,35~44岁是科技人才的科技贡献高峰期,在这段时间要鼓励科技人才专注于科学研究,尽量降低科技人才从事科学研究的干扰因素,提供宽松、充裕的科研条件。

2.科技人才的教育背景对其成长的影响,在已有研究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优势积累理论的影响,大多数的研究将注意力放在了科技人才所受的早期系统科研训练上,即本科教育。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也证实了科技人才本科就读的教育机构,对特定的科技人才成长阶段具有显著影响。本科就读学校是985高校,对于科技人才的发展有正面促进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相比较而言,科技人才本科就读的研究机构,其影响大于科技人才研究生就读的研究机构,换句话说,本科就读机构比研究生就读机构更能够影响研究中定义的科技人才成长阶段。

3.团队成员学科交叉,对科技人才发表重要文章的年龄具有显著影响,其作用体现在团队中成员学科交叉比学科不交叉更能促进科技人才尽早发表重要文章。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交叉一方面能够促进新的科学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能够借助新的科学技术手段解决科学问题,在创新至上的科学技术工作中,学科交叉的以上两个效用,能够使交叉科学研究人员更早发表具有创新性的文章。团队成员交叉,对科技人才发表首篇论文和发表重要论文的时间间隔也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却体现在交叉会使发表的时间间隔变长,这正可体现学科交叉的另一个特点:学科交叉可以促进创新,但是学科交叉的实现并不容易,需要团队成员间较长时间的了解与磨合。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