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业分析】“石墨烯” 国内产业现状大摸底

小研 新材料研习社 2022-04-24

 

导读: “一流企业制定标准、二流企业打造品牌、三流企业生产产品”,这句在制造业界早已令人烂熟于心的解读,并不新鲜。在新材料发展的国内外差异上,再一次展现出来,而这一次,带来的却是让中国所深深担忧的……

 

 

石墨烯广为人知的故事,还得从它和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故事说起。俄裔科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并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石墨烯,以此开创性实验摘得诺奖。


(来源:清华大学官网)


从这一年开始,石墨烯制备方法更新换代,层出不穷,石墨烯的大规模产业化由此开始。

 

大规模产业化前夕,发达国家集中于石墨烯功能器件的研发与应用。


未来,石墨烯将在散热材料,晶体管,透明显示材料,超级电容器,锂电,传感器,结构材料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届时,将释放更大的市场空间,进入高速发展期。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企业趋于理性入局石墨烯行业,机构投资谨慎,市场发展处于良性循环;而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下,大浪淘沙留下了一群真心实意在石墨烯行业求生存、求发展的企业,这是宝贵的行业资源。但也在其后的发展留存了许多问题。

 

一、领先但规模小

 

中国石墨烯领域的发展,其实一直在全球前列。国内的石墨烯产业形成了新能源、涂料、大健康、节能环保、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的应用领域,并在超级电容器、晶体管、传感器和复合材料等具体产品开发研制,国内产业的优势在全球领先,但国际竞争剧烈,总体规模并不大。例如排列最靠前的新能源和涂料领域,市场规模仅为65亿和8亿(2019年)。

 

二、核心技术未突破

 

2014年-2019年,中国石墨烯相关专利数量始终位居全球首位,2019年占到全球的70%以上。研究论文引用率和发明专利比起发达国家,多于数量,差于质量,行业认可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产品种类同质化,处于下游产业

 

企业名称上雷同,没有新意,冠以烯旺/烯望、烯碳、墨烯,而且产品大都是保健品(护膝护腰护眼、保暖服饰),护肤品(面膜),散热器、地暖、电暖画,电池负极材料、导电浆料等。近八成下游产品集中在加热器、理疗产品、可穿戴产品、涂料、石墨烯导电添加剂等低技术门槛领域,低附加值产品。

 

国内的企业分化,非常缺乏自我造血能力。截至2019年4月,在工商部门注册,涉及石墨烯相关业务的企业及单位数量达到1以上,但实际开展业务仅3000多家。


2015年开始石墨烯相关企业死亡率上升,2018年接近3.03%,死亡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存活时间不足2年。


对于这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纷纷献言献策,为中国石墨烯行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不拼低价格低成本,追求优质优良

一昧地“拼刺刀”只会耗空企业的元气,要在高品质的石墨烯制成品上做好文章,出好成绩。

 

·加快关键技术的突破,发展“石墨烯+”

核心技术长期不在自己的手里,只会让“卡脖子”的状况一次又一次地重现,使发展的好势头陷入僵局。充分发挥石墨烯材料的独特性能,与传统产业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取得新突破。

 

·资源整合,上下游产业通力合作

“合则两利,分则俱亡”,只有加强协调合作,大规模、低成本宏量制备技术、分散技术、复合技术和应用技术等,需要整合资源,加大攻关。

 

中国经济信息社在常州发布的《2018—2019中国石墨烯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我国石墨烯产业前景广阔,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据中信证券统计,2018年我国石墨烯产业规模约为111亿元,较2017年增长41亿元,同比增长58%。


2018年以来,石墨烯粉体和薄膜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粉体方面,常州第六元素、青岛昊鑫、宁波墨西等多家企业已拥有国内领先的石墨烯粉体生产线。薄膜方面,长沙暖宇新材料科技公司年产量100万平方米的石墨烯膜生产线已开建,预计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二大石墨烯膜生产线。

 

随着石墨烯粉体和薄膜研发生产技术成熟和市场规模扩大,未来石墨烯在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能源发展、高端装备、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入,石墨烯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有望成为各个细分领域不可或缺的部分。‍



整理:新材料研习社

END
往期精彩回顾



【科技】把 “冷冻烟雾” 气凝胶穿到身上
石墨烯如何让人类喝到淡化的海水?
【知识干货】一文读懂改性聚苯醚(PPO)


点击扫码,添加小研一起加入“新材料研习社交流群”                                         

点分享点赞点在看,关注
新材料研习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