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带来多重问题
在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的啤酒、蜂蜜、食盐、贝类等食品中检出过微塑料,虽然尚未有微塑料影响人体健康的直接证据,但现下,对海洋生态安全的影响就已经不容忽视。
2004年,发表在Science的一篇文章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微塑料的尺寸还没有共识,但通常认为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也被科学家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
微塑料本身含有增塑剂,并能从环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质,浮游动物、贝类、鱼类、海鸟和哺乳动物等不同营养级海洋生物摄食后,将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此外,微塑料还涉及跨界污染、国际海洋治理等诸多问题。
我国已启动微塑料监测
7月,我国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启航。本次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首次执行北极业务化观测任务,微塑料首次被加入监测项目。这也意味着我国将微塑料监测拓展至亚北极和北极海域。
国家海洋局2016年启动了我国近海的微塑料监测工作。在今年开展的中国大洋第44航次、45航次、46航次、47航次中,我国将首次开展大洋环境的海洋微塑料监测工作。
“极地和大洋航次微塑料监测工作的启动,将有力提升我国在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推进我国海洋微塑料监测融入全球海洋微塑料监测和国际治理。”张微微说。
诸多问题待解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科学文献首次提到了海洋塑料垃圾问题,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本世纪初,随着令人震惊的太平洋 “塑料垃圾带”、无处不在的微塑料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潜在影响的报道,社会对海洋塑料垃圾的研究和关注复苏。
在2014年召开的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塑料垃圾污染被列为全球亟待解决的十大环境问题之一。2015年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并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
“微塑料蔓延至全球海域,但目前对微塑料的海洋环境行为、生态毒性及作用机制的认识尚不完全清楚。”在张微微看来,这也让微塑料成为国际海洋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近年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开展了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微塑料生态环境效应等研究,近日还成立了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中心。
主要开展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标准化监测技术方法研究,为我国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监测提供统一的技术方法,并将组织开展我国管辖海域海洋微塑料监测,尽快摸清我国海洋微塑料分布特征。同时开展微塑料的海洋生态毒理学和生态风险评估研究,以及大洋与极地微塑料监测和调查等工作。
而且,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学家认为微塑料是无法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进入到蔬菜和农作物之中的。但是,研究团队利用含有微塑料的废水进行水培试验和含有微塑料的废水灌溉的沙土培养试验两种方法对植物吸收微塑料过程进行模拟,发现了与先前研究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小麦与生菜两种模型作物的根、茎、叶中都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
这一结果令人十分震惊,植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也已被微塑料所污染。骆永明研究员团队进一步研究了微塑料进入植物内的途径发现,由于塑料颗粒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很容易被植物根系分泌的多糖粘液所“捕获”,在根茎周围富集,植物新生侧根的边缘存在着狭缝,恰恰是这个不起眼的狭缝就成为微塑料进入植物内部的“大门”,与此同时,塑料颗粒本身也具有一定变形性能,它们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挤压变形进入根茎中,跨越了屏障的微塑料进入到根部木质部导管并进一步传输到茎叶组织及植物的“全身”。
研究者还发现,植物中所含微塑料的含量与植物的蒸腾作用强度成正相关,蒸腾作用越强所含的微塑料越多。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微塑料的富集也十分令人担忧,若微塑料无法被植物有效排出,那么它必然会随着食物链被一步步传递,而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必然会深受其影响。
科学家在人类的粪便中也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虽然现在科学家对于微塑料是否可留存在人体内的研究尚不全面。但需警惕的是,最小的微塑料能够进入血液、淋巴系统和肝脏,肠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微塑料本身含有的塑化剂,表面吸附的污染物对人身体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国家政策影响
从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袋购物袋的通知》,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并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
因此,在这里,我们提醒大家尽量少用和不用塑料制品如塑料袋,提倡使用布袋、纸袋和竹筐等环保材料。国家倡导大家使用的无纺布袋,其生产的主要原料为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和黏胶等。无纺布袋就是用聚乙烯等合成材料的小切片编制成的平面结构,它易降解、耐用,使用它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
可怕的塑化剂
在环保中,臭名昭著的塑化剂,它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是塑料污染中最大的污染源。
某些塑化剂的分子结构类似荷尔蒙,因此被称为“环境荷尔蒙”,若长期食用,可能引起生殖系统异常,阳痿,不孕不育甚至导致畸胎、癌症。因此,我们要对塑化剂的添加进行严格管理。
另外,我们还要开展“塑料微粒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毒理学研究”课题,告诫人们这些有毒塑料微粒是怎样进入人体、其危害程度有多大、毒害的分布如何等。
加强对废旧塑料回收的安全管理。废旧塑料制品属于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在对其进行再加工时,需要注意防止塑料粉碎时产生粉尘污染。凡是与饮用水接触的塑料管材、储水设备所用的各种材料(涉水产品)等必须通过卫生部门的检验,同时还要注意,废旧塑料制品在存放地,如垃圾场、废旧收购站等,绝不允许露天焚烧。
微塑料进入人体,无法消化,无法排出,痛苦和折磨将伴随人的一生。许多深受相关病痛折磨的人,只剩下在医院和疗养所哀嚎的悲惨人生,我们不能不用塑料制品,但少吃海鲜,也能代表你的态度。要想塑料微粒不再进入人体,除了防止“塑料”从口入,少吃未知来源的海鲜,保证饮食健康,才能真真正正的防微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