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州文旅盛宴启幕:再现运河风华,绘就“两河”新画卷

网信德州 2024-04-29


  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4月27日,2024德州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将在德城区举行。大会以“大德之州·又见运河”为主题,通过黄河大集、古玩交流会、大运河露营地嘉年华等系列活动的举办,再现南运河德城区段文化底蕴及自然景观之美,展示“两河牵手”连通廊道项目丰硕成果。

  德州因黄河生、因运河兴、因文化而厚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抢抓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积极融入全省“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突出资源禀赋,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持续擦亮“大德之州·好运之河”文旅品牌。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69%,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6%,旅游业呈现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两河牵手”工程获评国家乡村旅游精品路线、黄河国家风景道典型段、山东省旅游风景道等,成为德州新的城市名片。


项目建设打造新看点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
  4月21日,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项目建设传来最新进展,主副馆已经完成主体施工,正在进行二次结构及外立面装修工作。  作为我市“两河牵手”工程重大项目之一,自2023年2月开工以来,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便备受关注。投资25亿元,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包含1个主馆、6个副馆以及望帆楼、见可园。“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项目以运河手造为主线,涵盖了自然科普、工艺美术、非遗文化、运河文化等六大主题,将成为历史文化集中展示的窗口,大运河文化经济带的重要地标性建筑。”德城区政协副主席、区文旅局局长高玉林介绍,项目预计2025年对外开放。

  “两河牵手”是黄河与大运河深层次的融合。我市坚持高位推动,规划引领,制定印发《德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大运河(德州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统筹两河沿线各县市区、重点片区等文旅发展规划编制,形成指导全市文旅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体系。  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目前全市在建文旅项目47个,计划总投资583亿元,其中24个项目被列入山东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名单。当前,在京杭大运河沿岸,除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项目外,滨水文创园、九龙湾文旅融合园等“一廊六片”重大项目建设均已全面展开,集中展示漕仓遗址、古村聚落、运河水街、工业遗存等历史文化景观,打造“水上行、岸上游”沉浸式体验新场景。在黄河沿岸,引进山东坤河旅游开发公司等知名企业,建成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欧乐堡梦幻世界等一批文旅项目,打造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带动黄河文化博物馆群、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等20余个项目相继落户,形成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在“两河牵手”沿线,夏津县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禹城市的大禹文化产业园等一大批文旅融合项目也在稳步提升。

  重点项目支撑引领,节点建设多点突破,沿线风光串珠成链、连片成景,共同组成两河流域的大美画卷。层出不穷的新看点,不断激活了文旅发展的新动能。“我们还策划完成‘两河牵手’数字孪生项目,系统展现黄河、大运河德州段人文特色、秀美风光。”市自然资源局局长杨洪利表示。


延伸产业链条做好“融合”文章
  4月21日,在位于“两河牵手”工程最南端的齐河县马集镇潘庄村黄河第一驿站,来自济南的游客曹鑫正带着孩子在黄河文化广场拍照打卡,不远处的民宿白墙青瓦极具古风韵味。“我们专程等孩子放假的时候来打卡,带孩子感受一下黄河的浩荡和乡村风情。”曹鑫说。

  如今,赏美景、住民宿、品黄河三宝已经成为马集镇的特色。“我们深挖‘两河牵手’背后的经济效益,创新打造以农促旅、以旅带农的产业模式,将水产文化、黄河文化、旅游消费文化作为产业整合的纽带,高标准打造游客集散中心、休闲垂钓中心、农耕研学中心和产城融合四大板块,丰富文旅供给,在实现村级增收群众致富的同时,真正推动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齐河县马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成强说。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市不断挖潜黄河、大运河内涵式资源,深化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推进旅游从“吃住行游购娱”向文化创意、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拓展。  深化农文旅融合,立足“吨半粮”“德州味”等优势,培育和发展集生产、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景观农业,推进景区化村庄建设,带动乡村旅游。深化工文旅融合,制定工业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引导本地特色企业建设集企业文化展示、产品制作体验、园区厂房观光于一体的工业旅游项目,争创国家级、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深化康文旅融合,加强旅游与康体、养生产业融合,投资58亿元打造东海天下温泉康养小镇,黄河国际生态城省级旅游度假区入选全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化体文旅融合,依托四女寺风景区、禹城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发展竞技赛事基地,沿运河130公里的自行车赛道、全程马拉松赛道已建成投用,全面助力特色体育名城建设。

  同时沿黄河、大运河两岸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依托景区、水域、湿地开放露营地30余处,提供营位2000多个,满足人们走出城市、走进自然的文旅需求。充分考虑沿线群众、游客和市场运营主体等需求,优化完善沿线服务设施。坚持“主客共享、快进慢游”思路,沿线合理布局服务驿站、停车场、露营地、民宿餐饮、公共厕所等设施配套,满足多元化需求。


挖掘文化禀赋接续注入品牌内涵

  4月23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主办的“两河牵手 网红走单骑”主题活动举行,来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十余位网络达人齐聚德州,深入“两河牵手”工程一线采风。抖音短视频创作者沐子酱对黄河、大运河两岸悠久的历史文化印象深刻:“乘坐画舫悠游其中,终于走出书本,亲身感受到了运河魅力。”

  两河牵手,牵起的是文化,也为我市文旅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两河牵手’沿线5县18个乡镇详细旅游资源的普查,我们筛选挖掘出一批优质资源,成为推动文化‘两创’的重要基石。”市文旅局局长于吉军介绍。近年来,我市注重挖掘“两河”丰厚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用黄河、大运河两条线“串”起散落于全市各地的文化“珍珠”,讲好德州故事。

  深挖历史文化,讲好“德州故事”。深挖大禹治水、董子弘儒、桃园结义、四女孝亲等历史典故,实施德城黄河涯礼堂、齐河尹屯等“两河”遗产遗址保护项目,让游客体验“德”文化独特魅力。弘扬冀鲁边革命纪念园、渤海军区教导旅等革命精神,创排红色音乐剧《兵出渤海湾》,代表山东赴疆巡演。建设东盟风情园,举办东盟文化交流周活动,推动海丝文化与运河文化深度融合,加强与东盟国家融通互鉴、合作共赢。

  传承地域文化,亮出“德州绝活”。打造特色文化演艺中心,将两河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演艺作品创作。瞄准国家、省级奖项策划选题,推出文艺精品100余部,开展演出活动3000余场,杂技剧《山水国潮》成功晋京展演。传承八极拳、运河号子、一勾勾戏曲等地域表演艺术,开展传统文化展演活动8200余场次,夏津马堤吹腔等8个典型案例入选全省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创新非遗文化,叫响“德州手造”。加强德州黑陶、红绿彩等非遗保护传承,建立全市手造资源库,首批107家非遗工坊和8大类1085项“德州手造”项目入库。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价值,在全省率先建成“山东手造·德州有礼”手造一条街,打造运河产业园和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借助互联网或文化创意,推动更多“手工作坊”实现产业化、品牌化转型。牵头成立全国首个大运河手造联盟,将运河沿线28个城市特色手造工艺汇聚起来,形成“制造、展示、体验、研发、营销”五位一体格局。


来源:德州日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