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圈丨马费成:数智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数智新文科 企研大数据 2021-06-02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数智新文科




 

        

大数据并没有“告诉”我们世界如何运作,而仅仅是呈现给我们需要解读的材料。大数据时代更需要科学想象力。

——马费成



编者按


      “数智新文科”公众号依托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创建,旨在“把握数智机遇、挖掘数据价值、推动范式变革、助力文科建设”。公众号将定期推介已开发的数据平台和应用工具,推送讲座论坛、研究报告、学术训练营等资讯信息,致力于成为国内外数据驱动型学术研究的交流服务平台,为新文科建设提供综合性数据支撑、工具服务和理论指导。

      作为公众号的首篇推送,我们推荐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马费成教授于2019年4月在武汉大学第六期院长论坛上的报告,该报告以“关注当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影响”为题,详细介绍了他对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理论、方法的独到见解,通过生动的案例系统阐释了当今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处新的技术环境、新的数据来源、新的研究范式、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进而提出需要重视和关注的关键问题。




教授简介


马费成




        马费成,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图书情报与文献学评审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评审组成员,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国际信息系统学会(AIS)中国分会(CNAIS)副主席。主要从事情报学理论方法、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与数字经济、数据分析与知识网络等领域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和常规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重大专项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国家教学名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等称号;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0余项。



01丨全新的技术环境

从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场景中可以看出,全新的技术环境连同理念的创新将会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产生深远且不可忽视的影响。


(1)现实世界的转化路径和介质:数字化


       数字化是一个时代感很强的术语,也是一种常见的现实应用场景,能够将复杂多变的信息对象,如声音、颜色、图形、图像等,转换为二进制,由计算机统一处理。从而人们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空间)去研究原来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2)物质载体与信息数据的有机融合: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物物互联”。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取之不尽的数据是科学新发现的源泉,物联网所带来的研究魅力在于数据的获取空前方便。


(3)即时可用的计算环境:云计算


       云计算的概念从2006年的搜索引擎大会上提出,到现在已经10多年。它主要是指一种计算资源的共享,带来数据分布式存储和计算,这种分布式存储和计算使得研究人员不再担心传统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局限。更大的临时存储空间和计算环境给了研究人员一个信心:面对复杂的研究对象,不需要做过多的精减。


(4)移动泛在的万能工具:智能手机和终端


        人人持有的智能手机和终端形成了信息获取和信息生产的泛在环境。数据通过移动手机和终端不断产生、不断传递,使得信息传递模式、人类信息行为表现都呈现出新的特征,而且移动信息服务又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样的变化不仅为研究信息传播、用户行为提供了支持,而且也丰富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途径。


(5)无孔不入的时空分析: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上世纪60年代研究地理的学者提出来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存储、检索、分析、显示空间的定位数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所以要重视GIS技术,因为其研究对象不仅有时间属性,还有空间属性。人文社会科学中很多现象并不能像自然科学研究中用数学、物理、化学的方法来测量,但是GIS技术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空间的拓展和深入提供了可能。


(6)数字与现实世界融合:VR/AR技术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技术借助3D模型、感知交互、渲染处理、网络传输等技术,将仿真和现实物理空间融为一体,建造第二自然(也可以称为拟象),实现对物理空间的原型事物的模拟和构建,以及对无原型事物的生成和创造。这类技术可以充分模拟现实世界可能发生的现象、发展的状态,未来可能会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或者试验场。


(7)全领域的智慧赋能:人工智能技术




02丨不断拓展的问题域


03丨新的数据来源

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来源越来越多样化,数据类型越来越丰富,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


04丨新的研究范式

着眼于未来智能研究和智能系统的发展,从牛顿定律过渡到默顿定律,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将协同工作,相互支持,平行执行,这将是下一代的人工智能和智能系统运作范式。此外,各种感应探测、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等数字化生活使得社会活动的像素不断提高,使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更细粒度的数据形式呈现,进而整个“社会”的像素不断提升。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聚焦映射为大数据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像素”的提升促进了数字“成像”的发展,使得通过数据世界可以更清晰地描绘社会经济活动情境。大数据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与真实世界之间的拟态环境,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正在转变为“数据+模型+分析”的“数据密集型研究”。大数据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四点变化:研究对象变成了总体、大数据改变了基于假设检验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手段有所变化、传统的统计调查方式亟需改变。


05丨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06丨增加研究人员的参与度



07丨相关研究案例


百度大数据解读春运



MogIA 成功预测美国大选结果



信息传播:真相VS谎言


       MIT研究人员分析了Twitter面世以来被300万用户转发过的12.6万条有争议的新闻报道。

       最后发现,相比准确报道,假新闻和谣言在社交网络上总能触及更多人群、渗透更深,并且传播更快。


科学破解文学争议



社会思潮研究



文化艺术中心的变迁



数字人文图像语义与营造复原



银行股权分析



08丨需要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论坛研讨




        武汉大学第六期院长论坛由校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主持,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出席论坛,各文科学院系、科研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马费成教授报告结束后,与会文科院长及科研机构负责人围绕信息时代大数据给人文社科研究带来的新挑战,结合本单位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布局谋划等实际工作,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窦贤康

武汉大学校长





       我们一定不要干自缚手脚的事,推进学校文科发展要建立科学、灵活的人才评价机制,加大经费及政策支持力度,选择突破点建设特色文科数据库。同时,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跨学科交流障碍,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文理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合作。

韩进

武汉大学校党委书记





        我们今天跳出了学科看学科,运用交叉融合的思维从整体看局部。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文科发展需要加强战略谋划,选取重点突破的领域进行推进;人文社科研究要在把握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的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实现自身的新发展。






相关文献


[1] Vosoughi S, Roy D, Aral S. 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 Science, 2018.

[2] 龚为纲,蔡恒进,张严,胡玲玲.大数据分析下主要社会思潮的总体态势:以民粹主义为例.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8.

[3] Schich M, Song C, Ahn Y Y, et al. A network framework of cultural history. Science, 2014.



编辑:丁思文  尉子仪

审校:夏义堃  王娇霞


·END·

星标⭐我们不迷路!

想要文章及时到,文末“在看”少不了!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数据库


点击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吧


往期推荐


专题报告丨5G系列文章之我国通信行业发展史

资讯丨武汉编制全市“产业地图”,完善“3851”产业体系发力数字经济

资讯丨互联网人才大迁徙:新基建人均月薪17895元,核心人才缺口420万

专题报告丨长三角三省一市生物医药产业规划一览

政策资讯丨浙江发布首部省域公共数据开放立法,8月1日起施行

专题报告丨农业专栏之生猪产业篇

学术圈丨34页PPT!赛迪发布《中国区块链产业全景图》(可免费获取)


来源丨数智新文科 

推荐丨杨奇明





阅读原文有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