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圈丨中国家庭农场研究进展与展望

夏雯雯 杜志雄 社科大数据 2022-12-31

CCAD丨“录用经”还不能治愈?快来围观申请试用CCAD数据库啦!


本文转载自公众农村土地和乡村振兴,作者:夏雯雯、杜志雄,来源:经济体制改革2020年01期


  ◆  ◆  ◆  


关注我们并发送关键词家庭农场”,即可免费获取企研数据家庭农场专题数据库部分数据资源。

  ◆  ◆  ◆  


中国家庭农场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简介: 夏雯雯,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杜志雄,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经验总结及效果评估”(17BJY0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农地三权分置的实践研究”(16JZD024); 农业农村部项目“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典型监测(2014—2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  ◆  



摘 要:本文以1998~2018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以“家庭农场”为主题词的800篇CSSCI文献为分析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方法,着重对家庭农场研究的知识演进路径和核心主题进行阐释,发现既有研究文献存在多学科共同关注、研究内容逐渐丰富、研究方法从规范分析趋向实证分析等特征,但仍存在对家庭农场微观层面研究不足等问题。据此,本文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数据等方面提出了对家庭农场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一、引言


家庭农场是政府突出抓好和重点培育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学术界也从理论层面论证了家庭农场的重要性。如,家庭农场在整个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是农户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1]是最适合农业生产的实践者和组织形式,[2,3]且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稳定的主导地位。[4]家庭农场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主体,伴随着其数量的快速增加,家庭农场界定标准不统一、经营规模不连片、融资困难等现实性问题也陆续出现。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家庭农场在实践中健康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良好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当前,家庭农场相关主题的中文文献数量较多,那么,相关文献的整体研究现状、进展和趋势如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解答。已有的家庭农场相关研究综述主要集中于定性分析,[5,6]计量分析文献为数不多,[7]所选时间跨度较小,未能深入分析家庭农场研究的发展脉络、核心研究主题等。
因此,作为对已有文献的补充,通过扩大家庭农场相关文献研究的时间维度,借助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全面而客观地对家庭农场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更为准确地总结出家庭农场研究进展及进一步研究方向。鉴于此,文章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以“家庭农场”为主题词的期刊论文进行深度挖掘,揭示家庭农场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家庭农场研究的发展脉络、核心主题等,为家庭农场的后续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方向。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源,以“家庭农场”为主题词,“来源类别”选择“CSSCI”1为来源数据库,2时间跨度为1998~2018年。3截至2018年12月11日,通过对总目录、纪要等相关程度较低的非学术性文献进行删除后,最终筛选出800篇论文作为分析样本。


2.研究方法

为克服传统文献综述过度依赖于主观性判断的不足,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方法,更为客观地剖析家庭农场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热点主题。知识图谱4通过图形学、集成应用数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模型来探究知识的发展规律,属于科学计量学的范畴。在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时,通过呈现可视化的成像,直观地展现出某一领域的整体图景及研究进展,发现学科领域的核心著者、核心机构、知识演进路径及核心关键词,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形成对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




三、结果分析


1.家庭农场研究现状

通过对作者、机构等反映家庭农场研究现状的文献进行识别,能更好地把握家庭农场研究的知识演进路径和核心主题。

(1)作者

统计分析的800篇文献中共有839位作者,其中发表5篇及以上的作者有14位(见表1),占总发文者的1.67%。其中,姜长云、黄宗智、杜志雄等为家庭农场研究的中坚力量。姜长云较早提出包含小农户、家庭农场等在内的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后续的功能定位和协作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黄宗智认为,中国应该走适度规模的“小而精”的家庭农场;杜志雄属于较早把家庭农场研究从宏观层面转向依据微观数据进行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行为研究的学者。因此,可以推断,家庭农场研究的核心带头人基本形成。

(2)发文机构

800篇研究文献中,署名机构(按二级单位统计)共计550个,发文量10篇及以上的二级机构共8个(见表2)。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等是开展家庭农场研究的主要单位。


2.家庭农场研究的知识演进路径

家庭农场研究的知识演进路径主要在于探讨家庭农场研究从1998~2018年的发展过程,主要从文献的年度、发展脉络和突变词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归纳。

(1)文献的年度分布

文献数量是衡量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重要指标。家庭农场的研究过程根据相关文献数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如图1所示)。整体上,家庭农场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①1998~2012年。该阶段发文量较少,主题的关注度较低。由于政府并未对家庭农场过多关注,因此家庭农场相关研究也并未获得学界的持续关注。②2013~2018年。此阶段发文量实现激增,2013年的发文量是2012年的4.6倍,2015年达到127篇的峰值。2013年家庭农场论文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家庭农场开始成为与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并列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之一。此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家庭农场都有涉及,5从每年100篇左右的家庭农场相关主题研究的文献数量可以看出,学术界也持续保持着对家庭农场研究的关注度。

图1 中国知网CSSCI数据库1998~2018年以 “家庭农场”为主题词的每年发文量(篇)

(2)发展脉络

家庭农场研究的发展脉络可以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家庭农场相关研究的研究视角从经济学、管理学相对单一角度逐渐过渡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金融学、法学等多角度。宁淑惠(1998)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切入,认为发展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制是实现农业增长的有效途径;[8]贾大明(1999)认为,发展家庭农场能够调动农垦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9]张乐柱等(2012)认为,“公司+家庭农场”的组织模式创新了农业经营方式。[10]2015年出现的“法律地位”节点词,表明一些学者开始以法律视角审视家庭农场的发展。高海(2016)认为,应该从家庭农场经营者等角度完善家庭农场的立法构造, 从而健全全国家庭农场的规范性;[11]肖鹏(2016)认为,家庭农场立法的缺失阻碍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和培育,应该首先明确家庭农场的民事主体地位。[12]2016年出现“农村金融”的节点词,表明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到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金融困境。邓道才等(2016)分析了家庭农场的借贷需求和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13]此外,万江红、苏运勋(2016)从社会学角度论证了家庭农场与村庄之间的关系。[14]
家庭农场相关研究的研究内容从论证家庭农场存在的合理性和迫切性转向对家庭农场的具体内涵、法律定位、具体生产经营行为的背后逻辑以及家庭农场健康良好运行的政策保障等进行探讨。2008年以前学者们侧重于探讨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并未把家庭农场当成独立的生产主体进行研究。2013年以后,以家庭农场为独立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开始激增,6研究内容不断广化和深化,出现了诸如“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金融”“适度规模经营”“粮食安全”“经营绩效”等节点词。
家庭农场相关研究的研究方法从规范性分析逐渐侧重于实证性分析。家庭农场提出初期,学者们对其概念、发生机制、效应等从理论逻辑层面的分析明显多于实证分析。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从家庭农场的微观视角进行实证分析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区间、合作行为、社会化服务行为等。赵金国、岳书铭(2017)运用DEA方法得出粮食类家庭农场的最优规模效率为50亩以下。[15]沈茹、王树进(2014)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家庭农场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16]
综上所述,家庭农场研究呈现出多学科逐渐交融、内容逐渐深化、方法从规范分析逐渐趋于实证分析等特征。起初,家庭农场作为新兴的农业生产主体,学者们需要从理论逻辑等层面论证它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后期,伴随着现实中家庭农场数量的不断增多,家庭农场开始成为能够承担国家政策目标实现的生产主体,一系列的问题也陆续出现,如家庭农场的法律地位、融资困境、适度规模区间、生产效率等。因此,学者们围绕家庭农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根据理论基础推断出家庭农场可能面临的问题开展更具体的研究。

(3)突变词分析

为了能够直观展现家庭农场研究热点的历史和未来,对文献进行“突变检测计算”,7得出突变词时序列表(见表3)。81998~2012年的突变词有劳动生产率、小农、家庭承包经营、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等,其中规模经营具有相对持久的突变时间段。规模经营是家庭农场区别于小农户的基本特征,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包括规模经营的优势、规模经营的表现形式、规模对家庭农场生产行为的影响、适度土地规模区间等。2013年家庭农场主题的发文量的激增带来了大量突变词的出现。如,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现代农业、职业农民、财政金融等,侧面说明家庭农场研究开始引起学者的重视,研究内容不断广化。能够发现,2016年未有新的突变词出现,或许表明家庭农场的研究内容逐渐深化。
表3 Burst探测关键突变词时序列表

注:▃代表突变的时间区间。


3.家庭农场研究的核心主题

论文中的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主题的高度精炼,9图2所示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表4所展现出的高频次和中心度10的关键词能够客观地反映出1998~2018年学界所关注的核心主题。11下面主要对表4中出现频次和中心度较高的前5位关键词进行阐释。

图2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追踪文献发现,表4所示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规模经营两类关键词。当前,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家庭农场实现规模经营的主要路径选择,可以认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属于一类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的概念相对宽泛,一般认为,家庭农场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者和推动者,[17]规模经营是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手段之一。[18]因此可以认为,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所涉及的研究内容能够通过 “规模经营”等关键词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展现。当然,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两类关键词所涉及的研究内容,有必要先对家庭农场的内涵做进一步了解。

(1)家庭农场的内涵

学者们对家庭农场的发育形式、特征等存在诸多讨论。在家庭农场发育方面,一些学者认为,家庭农场是我国家庭经营制度的继承和完善,从传统家庭经营的“小农户经济”或种植专业大户中孕育和发展。[19,20]另一些学者认为,家庭农场保留了“小农户”家庭经营的优势,同时又克服了小农户经营的弊端,从而有助于破解中国未来农业市场经营主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难题,是制度成本最低而制度效率最高的农业微观组织形式。[21,22]
那么,如何界定家庭农场?农业农村部认为,它是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化是指经营土地面积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集约化是指农业生产要素能够得到有效使用,并且农业技术和机械化水平较高;商品化指家庭农场的农产品进行市场交易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基本目标。依此为基础,杜志雄、肖卫东更进一步指出,家庭农场是具备职业和收入体面的微观农业经济组织;[23]且家庭农场具有企业的性质,生产主体是新时代的职业农民。[24]反之,也有观点认为,家庭农场只是处于农户与农业企业之间的中间型经营组织。[25]
家庭农场的界定标准中,规模化方面存在一些分歧,主要体现在土地规模的大小。一些学者认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是家庭农场最基本的特征,或者更进一步说,只有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才能称之为家庭农场。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中国人多地少资源禀赋的约束,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完全的背景下,如果过度追求土地规模的增加会挤压小农户的生存空间。所以,各地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界定家庭农场的规模,有时,拥有10亩土地的家庭也可以称为家庭农场,“小而精”的家庭农场模式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26]
综上,家庭农场是当前适合农业生产的生产主体,但是家庭农场的具体界定标准仍未完全统一。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这些年的研究热点。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在整个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27]具体表现为,家庭农场是小规模农户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示范带动者,是组建和领办农民合作社的核心参与者,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原料的主要提供者。[28]家庭农场在整个农业生产链条中,处于农产品的供给方,而其他主体是需求方或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结合体。[29,30]另外,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比,家庭农场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产端,经营绩效最高。[31,32]
综上,家庭农场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主要是农产品的供给方,那么,家庭农场是否能够肩负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生产效率如何?这一系列涉及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3)规模经营

家庭农场的规模经营不仅存在于土地规模扩大的生产领域,也存在于农业生产性服务领域,农业的规模经营可以通过以分工为基础的专业化服务来实现。[33]其中,土地规模是家庭农场区别于小农户的基本特征,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是形成土地规模的路径选择。那么,如何完善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解决土地流入期限较短等制约土地稳定性经营的问题呢?一些学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以搭建便捷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等方式确保土地租金的透明化等。此外,提高农业信贷的可得性,也能够加快农业土地规模化的步伐。[34]
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区间、土地规模对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等是学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要 “适度”,区间应该在6.67~20公顷。[35]另外,土地规模的扩大对于家庭农场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呈现出抑制效应,[36]并不必然带来非粮化现象。[37]
综上,规模经营是家庭农场的重要特征,并且涉及到诸多研究内容,包括规模经营实现之前的推动机制、规模经营实现过程中的规模范围问题、规模经营实现后对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影响问题。已有文献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展开了研究,但诸多问题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如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对农场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影响等。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1998~2018年中国知网(CNKI)中“CSSCI”数据库收录的800篇家庭农场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更加直观且客观地揭示了国内家庭农场研究进展以及核心研究主题。研究发现:(1)姜长云、黄宗智、杜志雄等为家庭农场研究的核心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是开展家庭农场研究的主要单位。(2)家庭农场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98~2012年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论文数量较少,且并未把家庭农场作为独立的研究主体;2013年开始,论文数量井喷式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政策导向性。(3)家庭农场研究呈现出研究视角不断多元化、研究内容不断广化和深化、研究方法从规范研究趋于实证研究的特征。(4)家庭农场研究的核心主题主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规模经营。
基于以上研究进展,为家庭农场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可能的方向:(1)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的良好互动,理论研究要解决如何促进现实中家庭农场良好发展及如何发挥家庭农场作用的问题。结合当前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总体部署,以下关于家庭农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如何从破解融资难、完善农业保险等方面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农业技术的率先使用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带动周边小农户或者是否能够为周边的小农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家庭农场由于存在雇工现象,可以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吸纳的劳动力是否为当地的贫困户?是否能够为解决当地贫困问题贡献一份力量?(2)家庭农场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合作行为、绿色生产行为、农产品销售行为、农资购买行为等较为具体的生产经营行为需要进一步深化。家庭农场作为较为新兴的生产主体,可能会面临小农户以前所面临的生产经营问题,也可能会遇到新的生产经营问题,因此,在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解答。(3)应该注重调研数据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目前,家庭农场研究方法逐渐偏重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往往需要调研数据的支撑,调研数据的质量决定了实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而决定了政策建议与现实的贴合度。

——————————

参考文献:略





·END·



星标⭐我们不迷路!

想要文章及时到,文末“在看”少不了!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数据库


点击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吧


往期推荐


CCAD丨“录用经”还不能治愈?快来围观申请试用CCAD数据库啦!

学术圈丨政策分析方法

学术圈丨黄奇帆:怎么构建“国内大循环”?

经济能否回到疫情前?

瞭望丨黄奇帆解读新基建:万亿级投资如何打造“数字智能生命体”

学术圈丨黄奇帆重磅解读新基建

学术圈丨赛迪观点: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研判


来源丨农村土地和乡村振兴

推荐丨叶武威

排版编辑丨青酱





阅读原文有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