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同富裕看嘉兴丨桐乡:物质精神双手抓携手共富在路上

本文转载自浙江新闻客户端(2022-07-23)

原文链接(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897418


7月22日上午,2022“嘉里共富”全国融媒体采风行的脚步来到桐乡市,走进企业、镇街、乡村,感受物质、精神“双富裕”的美丽文明新桐乡。
濮院:时尚小镇实现产业共富新跨越
首站,采访团来到国内产业规模大、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分工专业的毛针织服装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桐乡濮院。
 
“宝宝们,这几件是今年的新款哦,趁着假期我们搞一波活动,赶快下单哦!”“这条衣服有四种颜色,每条都很显瘦,质感也超好!”……浙江喜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直播间内,一派热闹景象,主播、助播、客服、运营人员等人配合默契,将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服装款式细致地推荐给屏幕另一头的消费者。
 
新冠肺炎疫情让实体服装店铺经营面临挑战,当更多人把战略重点倾斜到线上时,喜歌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实体门店上充分挖潜。供应商产品销售情况以及各直营店情况实现数字化管理;大数据分析把握市场行情和客户需求,从而更精准地提升管理工作;量身定制的专业培训提升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没有市场的淡季,只有思想的淡季。”在公司董事长陈贤喜看来,2020年是一场大考,只有经营能力强的公司才能在竞争中占得上风。
 
逆势交出高分卷,喜歌并非个例。通过“主播+电商+市场”的模式,濮院整合各类资源,围绕毛衫时尚产业特色,汇聚直播平台生态庞大优质流量,开展线上线下商家培训赋能,全方位提升企业直播能力和企业业绩,帮助企业、商户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既推动濮院实现产业升级,也走出了一条依托电商产业发展富民的新路子。
 
如何实现村集体经济跨越发展?濮院也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记者来到桐乡市规模最大的抱团项目之一,位于省级开发区——濮院针织产业园区的濮院数字时尚星城。这个集科研、设计、生产、展示、发布、营销、教育、金融、文创为一体,包括人才配套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时尚总部中心、发布展示中心、教育研发中心和数字平台中心等功能的项目,通过依产集聚、借市聚财、对口协作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濮院毛衫产业链。
“按照因村制宜原则,依托毛衫产业与市场的区位优势,以强村为引领,携手经济薄弱村,集中精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濮院特色的新路子。”濮院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全镇13个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473.22万元,其中有2个村突破千万。
以新时尚产业为牵引,激活共富密码。从2005年至今,濮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448元增加至43709元,年均增长10.82%;全镇总人口从13.39万人提升至20.55万人,新濮院人从9万人提升至15.7万人,濮院毛针织服装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
今后,濮院将继续以新时尚产业发展为主线,通过以文兴业、以文塑城,全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全面奏响“风雅桐乡”的时尚濮院乐章。
石门:农旅小镇探寻美丽共富新篇章
第二站,采访团来到桐乡市石门镇,欣赏“寻梦江南、水韵石门、果菊飘香、百花田园”的美丽共富新图景。
 
“我们给每头过了7日龄的猪崽都植上了智能生物耳标,耳标就挂在耳朵上,将伴随着它们的成长。”在华腾未来牧场,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智能生物耳标是华腾实现智能化养殖的核心产品,虽然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片,但其中暗藏着大大的玄机。
智能生物耳标由华腾牧业自主研发而成,内置数据识别芯片和供电系统。在嘉华牧场,1.5万多头生猪都佩戴着这样的智能生物耳标,实行“一猪一码”。借助智能生物耳标,工作人员可实时监测追溯生猪存栏、出栏、定位等情况,并利用物联网技术配合环境控制系统、自动饲喂系统和智能机器人等,实现生猪养殖全生命周期精密智管。
以数字引领“三农”建设,正点燃着石门镇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实施数字赋能强化行动,以互联网技术推进数字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与综合运用频频现身农业产业,石门湾智慧农业云平台和数字乡村系统成为石门农业科技产业“心脏”和“眼睛”。如今,一场数字化农业浪潮在田间地头加速推进,透过一个个数字化应用场景,石门农业的未来逐渐清晰。
走进位于桐乡市石门镇北部的墅丰村,一进村便能看到错落有致的民居和丰子恺漫画,极具雅意。近年来,墅丰村将“一图感知墅丰”数字乡村系统升级为“云上乡村”综合应用,将数字化信息全部集成到未来乡村系统,系统对接民政幸福家、智慧养老数据可视化、农文旅融合服务、数字图书馆、互联网学校、生活垃圾智慧监管云等15个应用,集成研发系统模块64项,打造更具实用性的2.0版本,农村集体“三资”、土地流转、农户帮促等事项都可以一屏感知、线上解决。
丰子恺是石门的一张文化金名片,更是石门的文化瑰宝。如今的墅丰村,处处洋溢着丰子恺的文化气息。子恺元素已然成为“风雅桐乡”最鲜明的标识,也为石门镇蝶变跃升、跨越发展注入了精神支撑和内生动力。
 
通过未来乡村建设,墅丰村生产、生活、生态方式进一步优化,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乡村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精神共富齐头并进,呈现出一幅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画卷。
 
在石门镇,抱团致富、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历来就是各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石门镇东池村是养蚕大村,为克服小农户种养模式不稳定导致的收入低问题,该村创新开展“蚕桑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抱团经营模式,通过统一桑园管理、统一蚕种订购、实施小蚕共育、统一饲养技术、统一鲜茧投售的经营模式,提高了村民养蚕的积极性。目前,全村有600户村民养蚕,户均增收1.1万元。
洲泉:工业小镇开拓共富新路径
第三站,采访团走进桐乡市洲泉镇。近年来,洲泉通过夯实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等民生基础,为企业打牢“人才底座”“保障底座”,引导企业持续反哺助力社会共享美好,不断探索“政企携手,幸福洲泉”的“共富新路径”。
 
教育共富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走进洲泉中心小学环南校区,高标准的教学设备和高质量的教学环境让人耳目一新。课堂上,老师运用多媒体设施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在伯鸿校园书屋开展家校共育、亲师合作,起到优师引领作用……今年兰园幼儿园也将投入使用,为谱写洲泉教育新篇章、擦亮“学在桐乡”教育品牌注入澎湃动能。
推进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当前,洲泉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创新“九川活水”工作法,疏堵结合,推动农村婚宴开支“减负”,引导文明办酒风尚,激活公益反哺意愿,实现物质精神双富裕。
 
在此基础上,洲泉镇以建设文明新风城镇为愿景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通过呼吁村民从简办席,将省出的钱捐入“移风易俗·共富基金”,促进助学、助医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激发移风易俗在培育文明风气、推进共同富裕之中的积极作用。南庄村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制定“移风易俗新风”管理制度,结合农村放心厨房,提早在公开栏公示办酒农户关于酒席的相关信息,包括办酒时间、桌数、菜单、厨师健康证等,制定农村集体聚集安全应急处理预案、领导小组,并及时更新信息。
 
近年来,洲泉积极打造各类服务品牌,完善救助举措,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救助活动,为洲泉打造均衡富庶发展、共同富裕典范贡献慈善力量。桐乡首家“爱心医院”落户洲泉镇中心卫生院,并成立了慈善救助基金,专门用于当地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
变输血为造血,当下的洲泉正通过推进村企互助慈善项目,打造慈善共助首善之地,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洲泉实践”添砖加瓦。
 
在富民增收方面,洲泉镇致力全域奔富,精准助农,通过打造低收入农户全域“奔富计划”,以飞地认养、奔富大棚、大米抱团、农旅代销等举措为全镇所有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注入新活力。
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村企联动、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当天采风行活动最后一站来到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众多媒体人共同解锁这里的“共富密码”。

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位于桐乡市南部,是名副其实的桐乡“南大门”。2017年8月,桐乡经济开发区与高桥街道实施“区街合一”。五年来,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重大项目与微改精同步进行,城市品质逐步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一幅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正在精心描绘。
“以前自家种桑养蚕,一年下来辛苦不说也赚不了多少钱,现在在绣球花基地上班,一年四季不间断,每个月都有2000块钱的稳定收入。”三村村村民卫莲凤高兴地说。原来这些年来,三村村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引进了一系列欣欣向荣的特色产业,其中卫莲凤所说的绣球花基地——云之垚花卉就是最早落地于此的项目。
绣球花铺就了一条农民致富路,也扮美了三村村的共同富裕路。去年,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杭州康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浙江)有限公司三方牵手,签订中科康成种苗农业合作项目。这一项目也落址三村村,该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人次,辐射周边农户增收上亿元。
“多个产业项目的落地,为村民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不少村民既流转了土地,也在家门口当起了‘打工人’,实现了双收益。”三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晓良介绍,村企共建“村企合作”模式,为村集体每年创收了100余万元,激活了村级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目光转到漕泾村,“强企·兴村”计划的实施也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得益于“强企红管家”队伍和“兴村导师”队伍的组建,漕泾村村企业之间互动交流更加频繁,联系越来越紧密,真正实现了企业强与乡村兴的双赢。“现如今,村里在引进产业项目时都会请教‘兴村导师’,并在‘兴村导师’的科学建议下,明确了将高质量的果蔬产业作为未来漕泾村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说起这些年村企结对的变化,漕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锋很是感慨。
今年,漕泾村还和德盛铁路合作打造“共享菜园”项目,聘请全村低收入村民负责日常种植、打理等工作,每人每月可获得收入,而后续产出的蔬果也将直供企业员工和食堂,这样一来不仅能丰富职工“菜篮子”,也将为低收入村民蹚出一条增收致富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