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生谁无《芳华》?中国难得小刚!

2017-12-16 政经圈十万+




很久不写影评。因为作为一个有证无作品的编剧,我写影评很业余。

 

在影院里踩了几年雷之后,在看电影这件事情上,我变得越来越鸡贼:我习惯了在电影下线之前才决定要不要看,口碑好的就去院线看。口碑一般的,就在电视上花5块钱瞄一眼。

 

不为烂片贡献票房,是一个影迷能为中国电影所做的最大贡献。在看电影这件事情上,我是认真的。我一直认为,中国电影市场之所以会频繁出现质量与票房倒挂的情况,观众应负第一责任。啥样的地种啥样的粮,啥样的观众就会有啥样的电影。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没有无脑随意的支持,就不会有烂片泛滥的局面。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一直带着拯救中国电影的使命感在看电影。对中国电影的票房贡献也越来越小。但在我的电影消费里,贾樟柯和冯小刚是两个例外。无论他们拍什么我都会看,并且会在第一时间看。

 

痴迷贾樟柯是因为气质契合。他的电影,会让我这种小地方出来的青年觉得熟悉。他的电影像一场雪,所有的脏乱差,小穷坏,都在艺术的覆盖下,呈现出一种净肃的审美。

 

痴迷冯小刚则是因为商业上的信任。花60块钱,看一场冯小刚的电影,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从《非常勿扰》到《集结号》,再到《老炮儿》、《潘金莲》、《芳华》。除了《私人订制》,冯小刚的每一部电影都对得起我的那张电影票。

 

评价导演,我主张以最高分评,因为我们评价运动员时也是看他最好成绩。在商业环境里,我们不能要求导演的每部作品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做取舍,不得不在观影水平参差不齐的观众中去求最大公约数。

 

所以,评价导演,看他最优秀的作品就好,他证明过自己可以达到的高度,我们没必要要求人家反复证明。但是,这些年冯小刚的电影一直看下来,我改变了评价标准。也许,以平均分来评价更合理。因为平均分更能体现导演的艺术底线和综合水准。

 

说冯小刚是中国最优秀的导演,可能会有非议。但如果说冯小刚是中国平均分最高的导演,估计不会有太大争议。因为在中国,没有哪位导演可以像冯小刚一样保质高产。我们可能会不喜欢他某部电影的选材,但仅就电影质量而言,他的每部作品都是良心之作。

 



2015年,看完《老炮儿》,我热泪盈眶。我说这是冯导演最好的作品!

身边的哥们说:傻X,别煽情,《老炮儿》是管虎的作品!

我说:我不管,我一直都把《老炮儿》当作是冯小刚的电影。

 

之所以推崇《老炮儿》,是因为这部电影是冯小刚的感恩之作。每个搞艺术的人都欠故乡一部作品。冯小刚用《老炮儿》为自己的故乡立碑,你是否喜欢那个人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冯小刚能够准确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他有能力为他们立碑。

 

《老炮儿》让我感动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做到了完美平衡。在价值观丰富多元,审美高低不齐的当下。搞艺术的人随波逐流不好,过于坚持自我,落个曲高和寡、孤芳自赏也不好。

 

时代不是围着艺术家在转,他们必须找到一条路径,和这个时代达成和解。《老炮儿》就是这种和解的产物。情怀有,思想有、鲜肉有、当下性有。他能把这些复杂的需求完美糅合,并最终塑造了一个气质鲜明的人物,非常难得。

 

 

如果说,冯小刚用《老炮儿》为故乡立碑的话。那么,《芳华》算是他为自己的青春写传。

 

《芳华》的故事背景是70年代的文工团。文艺兵们每天跳舞,唱歌,弹琴。健美的身体,最美的年华,再加上艺术的熏陶。这里成了乌托邦,成了伊甸园。但是很快,他们就将面临时代的冲刷。

 

战争和开放把他们的人生带入动荡。他们的芳华,绕树三匝,无枝可依。革命时代的消退和集体的离散所带来的理想主义失落,成为整整一代人无法遗忘的创痛。

 

活雷锋在战争中,以自杀式牺牲来洗刷自己因为爱情留下的耻辱。但硝烟散尽,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衡量英雄的标准业已改变,对于光荣与耻辱的判断不再重要。曾经集体里的活雷锋,成为了一个卑微的个体户,苟延残喘度余生。

 

影片结尾,人过中年的他们,依偎在墓地旁的长椅上,疲惫、困惑、茫然。在追寻理想和荣誉的道路上他们耗尽精力,而时代的突然扭转把他们从历史车轮上抛下。芳华已逝,剩下的只是平淡。

 

有人说《芳华》的故事离我们太远了,看不懂。我觉得很奇怪,好莱坞科幻大片我们看得懂,穿越清宫戏我们看得懂,父辈们的青春我们就看不懂了?

 

你不是看不懂父辈们的青春,你只是缺乏对青春缺乏敬意!每个人的青春都是转瞬即逝,唯一的区别是我们回忆它时,尝到的是什么味道?有些人的青春值得立碑刻传,而有些的人的青春只有碎碎念。

 


 


《芳华》是一部忧伤的电影,但是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我却笑了。朋友问我为什么笑?我说:于电影而言,冯小刚已经成妖!

 

一场散伙饭,他能让观众热泪盈眶;一段舞蹈,他能让观众觉得镜头还不够长;一个拥抱,他能让你觉得力度正好。他懂中国,懂市场,更懂自己的青春和电影。镜头语言在他那里,已经到了驾轻就熟、登峰造极的地步。

 

看过《长城》,发现张艺谋又做回了摄影师;看过《道士下山》,发现陈凯歌已经错乱;坚守在一线的50后导演里,唯有冯小刚,还在认真地讲述中国故事,还在各种平衡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支点。

 

据说,《芳华》的上映历经磨难。但我觉得冯小刚应该感到幸福。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有才华和机会为自己的青春立传。

 

于我而言,冯小刚导演已经不能再带给我太多惊喜,因为他带给我的惊喜已经够多。我不确定年近花甲、功成名就的冯小刚,还有多少创作激情和欲望,作为普通影迷,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珍惜他带给我们的每一部作品!


【延伸阅读】中兴程序员坠楼事件:男人四十,人生半局 



01


最近中兴42岁程序员被辞退因此坠楼轻生的事情如一道惊雷,在原本平静的通信IT圈炸开了锅。

评论众说纷纭,却多以咒骂企业负心资本家冷血为主,间或有人提到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我的不可替代性。

我来说点真话,我知道我说这些话会被喷,但我还是决定说点真话。逝者已逝,但活着的人必须明白事情的残酷真相,并想一些应对方法。


对于一个处在衰落期的行业,尤其是一个在快速爆发之后逐渐衰落的行业,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在这个行业里面的所有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很多人都知道我现在服务的是互联网企业,但其实我2014年时的大客户是华为,正因为如此,我见证了通信行业最后的繁荣。


那一年我在华为一共出了40个offer,了解行业的人都知道这是难以想象的,但这完全是当时的行业现状导致的:全行业只有中资企业在招聘,而华为是里面最大的一家。


当时以IBM、诺基亚、爱立信为首的外资企业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裁员了,而中国当时是裁员的重灾区。很多人加入华为不是因为喜欢华为,完全是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可是到了2017年,所有通信行业都进入了寒冬模式。


如今通信行业的利润已经比纸还薄,2014年1个项目产生的销售额现在需要5/6个项目顶着,原本以为5G到来可以续命一波,可是前两天我得到的内部信息是5G正式投入商用起码要到2021年。而与此同时,一个公司十几万人都在张着嘴等着吃饭啊!



实话实说中兴还是保全了最后的尊严的,离职的N+1补偿给了,股票也回购了,至于没有按照4块钱回购只有2块,这太正常了:一个公司盈利不好,股价也是会跌的啊,你买股票也得按市场价格来走,不能永远惦记着最高点。


02


40岁之后难过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只不过是没出跳楼这么惨烈的事情大家根本不关注而已:我2014年和通信行业接触的时候,就有这么几个案例:


1、一个外资的中国Sales总监,被公司裁了(毕竟国内市场没的卖了销售也没留着的必要了),因为超过45岁华为也不要,没办法就失业了。先是自己开了个烤肉馆,结果天天招待自己兄弟,半年就把自己的烤肉馆吃倒闭了。然后又凑了点钱投资,也赔的血本无归。现在在家接送孩子上学,偶尔给别人做做行业顾问,收入不确定。幸亏房子买得早,贷款都还完了。


2、一个运营商的省级分公司负责人,被架空了所以想跳槽,给了个offer不满意,没去,自己出来创业,以为靠着自己人脉能有口饭吃,结果没搞起来。幸亏自己老婆手艺好,卖家里自制的小点心,开了个网店,有点收入,经常看他在朋友圈里发她老婆的店铺信息。(南方人自主创业还是能吃苦,这点真的佩服)



3、一个腾讯出来的总监,40岁左右,高薪去了华为呆了半年,因为企业文化等等各种原因又被干了出来,着急得天天睡不着觉问我咋办,我说“你有啥好担心的。”他说“我还有两套房子贷款要还呢,一个月就要还3万多”,我说“你卖一套把另一套贷款还上就行了”。



如果一个行业光景好,你哪怕在一家地方被不公平地对待了,你出去也能再找个地方工作。正是因为一个行业不行了,你才哪怕哀求都希望能留在公司,因为你知道你出去就没有别的地方可去,而你上有老下有小,才会绝望到走上绝路。


而且我也不同意“奉献青春”这种说法

谁也不是雷锋,你在一个公司工作,是因为这里给了你相对不错的待遇和发展空间,我从来没见过谁拿着5000块钱干着基础工作还能在通信行业里干一辈子的。


事实上,10年前的通信就和今天的互联网一样,在当时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华为中兴势头迅猛的时候给员工发12个月的奖金,这不是胡乱来的。你一毕业拿着高于同龄大学生两三倍的工资,30出头就年薪百万,这钱不是白给的。多少华为中兴人30不到就买了房,这难道不是得利于行业本身么?不要说什么你们也加班熬夜,医生、警察、媒体行业,哪个年轻人没加班熬夜过?你不拼?你不拼,不仅40岁要被辞退,30岁还买不了房。


你们享受了行业上升期带来的各种红利,就要为行业下行期的阵痛做好准备。而这个世界上是根本没有一种行业是又能给你高于同龄人两三倍的起薪又能给快速上升空间公司氛围一团和气还能让你快乐工作到60岁的。


03


而你如果问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实话实说:没有办法。


别听什么不断学习新知识,那套对30岁还可能有用,到了40岁,你再怎么学,竞争力也比不过25岁应届毕业生

你选择的行业就是一个快进快出的行业,这个特点是不会根据你本身的努力改变的。为什么互联网大厂那么多38岁以上的总监都自己出去创业了?你以为真的每个人都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互联网创业成本比通信低,这是稍微作为缓冲垫的一点,但这个红利很快也要没有了。



所以,对于通信和互联网行业的人,我真的有这么几条建议:


1、认清现实。

很多人对于自己所处的行业是盲目乐观的,但现状是,通信行业在5G出来之前只会一年比一年艰难,5G出来之后会好一阵,但也到不了巅峰时期的状态了。而互联网的基础红利期也已经过去了,后面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的。



2、千万别让老婆赋闲在家,谨慎生二胎。

婚姻的一大作用是抵御风险,所以不要对婚姻进行自我阉割。有孩子了该让老人帮忙让老人帮忙,该请保姆请保姆,不要牺牲另一半的事业(至少是工作),否则这就意味着你把家庭所有的重担都扛到你自己身上,你想想你拿什么为你40岁之后4个老人+2个大人+孩子的生活负责。

如果老婆赋闲,不要忘记交社保。

而且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IT圈那么喜欢生二胎,坦白讲通信互联网很多都是穷孩子出身,你们的上一辈明明没什么家底,你们属于一旦没工作最容易被打垮的那一部分中产阶级,却偏偏要给自己加最多的压力。


3、尽早理财,谨慎投资。

很多人的现状是有工作的时候闷头工作根本不管理财的事儿,一没工作了一着急就开始胡乱投资,指望靠投资翻本,这是完全错误的,很多人的投资水平根本没到你们能把投资当作工作来做的地步,钱扔出去基本就是打水漂。

相反,理财的观念才是应该尽早建立起来的,其实每一代都有一个除了工作之外发家致富的路径,90年的股市,00年的房子,10年的比特币,哪怕你没赶上最好的,买点茅台腾讯也是好的。

腾讯很多人最后就是靠股票撑过中年危机的。

这样的机会以后不会有这么多了,但是留心周围,总是会有机会的。如果要进行投资,最好把钱交给专业的机构,成功率会比你自己乱投资要高很多。


4、管理欲望

这点其实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人很多时候绝望并不是因为走投无路,而是因为对未来的幻灭。

其实不管你在哪个行业,这年头靠着工作实现财务自由都很难了。那些曾经发了奖金就换的豪车,大概率以后还是要还回去的。

其实人这一生怎么过都是过,不是一定要有大房子开豪车把孩子送出国才算是完满的人生。



我知道在这个话题下说这些话会显得我消费人血馒头,但这些话我不说,10年后觉得幻灭绝望的人会更多。

我宁愿你们现在骂我,以后遇到事情能多想一步早做准备,不要摔得太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