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心.生 —— 当代艺术作品展 | 戈子馀
展览信息
✦✦✦
策展人语
沛翎团队的艺术作品其魅力在于纯粹自然地营造出迷人的视觉奇观,自然美与艺术美和谐融合,人与自然的亲和力是她们特有的艺术品位与时尚魅力。极具个性的前卫艺术,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与内涵,呈现出令人惊讶的视觉和触觉,色彩斑斓并且栩栩如生,完美演绎着今天我们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
当环保遇见艺术,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和情感,传递警示信息,并期待引起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在试图改变我们城市的行为中,艺术和艺术家从来都没有缺席。我们看到的架上绘画和装置作品,无论如何,以艺术改变世界,或者以艺术唤醒人们对生活反思的尝试,她们一直在继续。
其实环保艺术早在上世纪就已进行,20世界60年代来自英国和美国的艺术家由于不再满足绘画,摄影及其它艺术表现手法的局限性,追求更贴近自然的艺术,选择运用原始的自然材质来创作,实践者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急剧增加,实践范围也在全球不断扩大,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和视觉冲击。
今天我们同样欣喜地看见沛翎团队在艺术创作中巧妙运用随手可见的环保材料拼贴装置,展现给大家的是环保意识的新主张。
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所带来的丰富感官体验,或感动,或震撼,沛翎团队从一个议论性话题转化为更多人践诺践行,不再是空泛的行为,已然成为用艺术诠释文化,倡导环保意识的新势力。
最后,诚挚感谢贤禾美术馆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此次展览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汪东东
✦✦✦
· 本期艺术家介绍 ·
戈子馀
戈子馀,生于中国安徽滁州,先后结业于东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无锡。作品曾在美国沃克艺术中心、新加坡当代艺术馆、K11美术馆、华人当代美术馆、喜玛拉雅美术馆、EGG画廊、林大艺术中心、偏锋新艺术空间、蜂巢艺术中心等机构展出。2018年中国收藏家协会-当代艺术收藏委员会在鸟巢授予“中国最具市场潜力当代艺术家”荣誉奖。
作品被美国、意大利、英国、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艺术机构及藏家广泛收藏:戴德梁行中国区总部 ;意大利收藏机构、Maxmara 股东 著名英国建筑事务所(Norman Foster )中国;台北当代艺术协会理事;华盛顿金融机构;k11上海 执行总监及经理、文和友美术馆、木星美术馆、中国资深专业藏家刘刚等。
✦✦✦
· 艺术家专访 ·
Q:您本次参展中的作品大部分是以空间、线条有关,您觉得您的作品跟心生之间的关联如何?
戈老师:我的创作,它不是灵机一动所谓灵感的东西,它是我的过去与现在生活的感悟与淬(cui4)炼,它是生命中多个线索交叉的结果。
Q:您的创作可能对于观看者来说在理解层面会有一些难度,您觉得要如何诠释您的作品呢?
戈老师:我的作品是开放的,没有标准答案,每位观众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品不同的维度。
Q:《光素》、《笔法》系列的创作理念和背后的故事可以请您说一说吗?
戈老师:我为什么现在做《光素》系列呢?其实与我小时候有关,以前我们农村的孩子是没有上幼儿园的机会,农村没有幼儿园。那么我“幼儿园”怎么度过的呢?三四岁时,父母要下地干农活,我要么被带到田间地头,要么被父母锁在院子里,农村到处都是泥巴,没事就抓地上的泥巴玩。随意的捏来捏去。看到城里的孩子有一把枪,我也捏一把枪。看看我们家养的牛,我也捏头牛,它成为我的伙伴。这种环境下玩泥巴就是自我的游戏,伴我成长。如果讲我们每位艺术家都有艺术的第一口奶的话,我的第一口奶是玩泥塑,我的视觉经验是三维的、立体的。这与城里幼儿园里的孩子接受标准教育大不相同,幼儿园的老师就给你一张纸,一盒彩色笔,但他们的视觉经验是平面的,重技巧的,我的视觉经验是立体的,注重个体化探索。这个就在我的心里种下一颗立体的种子。我上小学以后,我接受的教育是满堂灌、墳鸭式的,是有标准答案的。老师教色彩的时候,他就非常的直接跟你讲答案。比如教色彩时,老师告诉学生:红颜色加白色等淡红色,就表示这空间突出来的。红颜色加黑色,就表示空间深进去了。我很认真按照老师要求调好了暗红色,然后我问老师,我说老师,我手伸不进深色里。可能因为我是个孩子,我的理性思维不发达,我的感性思维偏多,达不到成人对虚拟空间的理解。老师很生气,就说你怎么这么笨。他虽然就骂一句,但是这对我一个非常喜欢画画、在画画方面很自信的我其实打击是非常大。但随着时间推移它也慢慢淡了,但它是埋在心灵的深处,它是受伤的。深深埋藏于内心深处,可能遇到合适的时候它也会跳出来。
大学毕业后,我到城市里工作生活,每天面对都是水泥森林,一个个形状相同的水泥盒子里囚着不同的生命个体,而且人与人的关系已经不像农村的那种亲密了,甚至很冷漠,邻里之间都互不相识。这种现实造成我对自我身份认同有一种强烈的分裂感。我经常会感觉到孤独,因为在农村,去小伙伴家里串门非常简单,非常容易,而且在自然界里看到各种动植物,并且可以跟各种动植物玩耍交流。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完全就在大自然里,跟大自然零距离,是大自然的孩子。所以说当时面对城市化快速发展我非常困惑。非常想逃离这个现实,回到农村,可是我小时候的那种农村景象也不复存在,路面被硬化,老房被拆了,也回不到过去。
那时候我很郁闷,常以写书法疗伤。因为我小时候就写书法。在写书法的过程中,我在触及到我们一些传统的宗教哲学:佛教、道经。如果说我不写书法,我可能永远不会研究这个东西,因为它们很枯燥。但是写多了以后,我就在思考它背后的一些东西。比如说金刚经里面就有一句话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所感兴趣的佛经和道经部分,是它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而且科学界量子物理研究结果与之有共鸣。这时候我对图像性的东西就没有兴趣了,图像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它是变动不羁的,是难以把握的。我要找到世界的本质的、永恒的东西。我们这个世界其实是物质的,我不需要以绘画方式虚拟世界。王阳明的心学让我顿悟:这禁锢人类的水泥森林,恰恰就是我要面对的物,不是逃避,而是面对,把过去与现在浓缩进这一个个空间中,所以说各种线索的交叉,促使我开始做实验,我用同色颜料混合媒介剂做一个个不同的深浅的空间,给而同一色彩在不同深浅空间中自足产生丰富变化,也就是色彩在空间里面是自足的,不需要用绘画手段人为调配色彩与虚拟现实立体空间。我的作品本身就是现实的空间。同时打破颜料自古以来成为画家虚拟现实的工具,还原颜料其固有物性。
平面图像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像素,而我的空间装置最小组成单位是光素。
实验过程不断得到栗宪庭老师、李振华老师、王新友老师的肯定与鼓励。振华老师百忙之中还抽空亲自到我位于无锡的工作室指导,给了我巨大信心,在此再次感谢老师们。我的空间装置作品,都源于我十几年前的实验,只是我在这十几年不断沉淀,不断的优化,无限模糊立体与平面的边界。我不去强调东方,或者西方。其实我们血液里面都有东方和西方,你看我们开的车,做的建筑,穿的衣服。它都不是说是纯粹东方,也不是纯粹西方。我们这一代人的经验是东西方融合。我觉得去人为划分东西方文化会形成障碍,应该是让它自然的去生长。所有的概念化的、自我定义的艺术都是非常局限的和无生命的。
关于《笔法》系列创作因材施法。我的成长过程一直对既定标准保持质疑,包括绘画,我不想用现成的材料和方法来进行绘画,因为熟悉的材料和现成的方法会让你钻入习惯的牢笼,无法挣脱。安徽是文房四宝的发源地,制墨碇的松烟粉很让我着迷,所以呢,我就想用松烟、矿物颜料来进行创作。面对新的材料,必然要寻找适合的技法,不断试错,自制刮笔、竹筒、吹风机…各种“笔”法轮番上阵。
Q:颜料、矿物粉、铅笔、铝板这些都是看似比较坚硬的材料,您为什么会选择这类材料?
A:我在创作中喜欢尝试不同材料,因材施法,不同材质有不同物性,会呈现其不同的光芒。
✦✦✦
· 作品展示 ·
戈子馀
戈子馀
戈子馀
戈子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