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次失败的探店

2015-12-13 原创 好食记


这是食记君为您分享的第55期匠心内容;新朋友点标题下蓝字或搜索微信号haoshiji001关注。


老字号中如果自持‘我是老号,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故固步自封,那么这种老店的传承就是一句空话。


1


福建泉州有种小吃,叫做蚵仔煎(闽南语读:o-a-jian)。蚵仔的学名叫做牡蛎,普通话称蚵仔煎为海蛎煎。


相传是郑成功的发明。


1661年,荷兰侵占台南,郑成功(国姓爷是泉州南安人)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地。郑军势如破竹,荷兰军队败退,荷军一怒之下把米粮都藏了起来。


郑军在缺粮之余急中生智,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了一道美食。


▲蚵仔煎


但蚵仔煎可不是台湾独有的,在闽南、潮汕等地自古就有了,据说是贫苦社会下民众的一种创意料理,用来替代粮食的。


对这种历史悠久的小吃追本溯源是没什么意义的,只需知道很好吃就行啦。



2


11月30日,我们到泉州参加“2015海上丝绸之路美食盛宴”。


到达的第一天晚上,欢迎晚宴现场见到了正在炒制的海蛎煎。

平底锅里,一锅黄绿相间的海蛎煎冒着热气,滋滋做响,煞是诱人。

小份的海蛎煎端上来,绿绿的是青蒜,黄色的是蛋糊,里面隐约透出的是白白的蛎肉。咬一口,蛎肉没有一点腥气,那丰美多汁的嫩滑与青蒜的气息融合在一起,感觉好极了。


这小份的海蛎煎,显然让人意犹未尽。



会议结束,去寻找街巷中最有名气的海蛎煎老店,网上扒拉加沿路咨询当地居民,得到的结果是:中山南路436号。


我们从西街钟楼开始走(具体路程可以百度地图),走得都快吐血了,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中山南路436号。


店面不大,十几平的样子,里面摆放着六七张桌子。店铺的名字叫做“群众牛肉小点”。



咦,说好的蚵仔煎呢?


进得店里,墙壁上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第一道菜就是蚵仔煎。


店中服务员都是五六十岁的阿姨,当时是下午,没到饭点,店中只有一个年轻人吃东西。几个阿姨坐着聊天,说着我们听不懂的闽南语。


这情形,颇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意思。


古语说得好,大隐隐于市。


中山南路够繁华,绝对称得上“市”。在如此繁华的地段,见了这么一个小馆子,而且大家都强烈推荐,自然是隐于市的高手。


拿起相机,准备拍门店照片,却遭到服务员阿姨的制止:“不要拍。”


问其缘由,得到的却是她喉咙里发出的咕噜声。


蚵仔煎端上来了。


吃上一口,确实口感鲜嫩,内馅香滑。可能走太久,对这道菜的期望太高了,和想象中有些差距。


吃过之后,食记君问了服务员阿姨一些问题,比如这家店什么时候开的,老板是谁,咱们店主营什么,有什么历史可讲等等。


但是,得到的回答也是无一例外:不知道。


有个看似活泛的阿姨多说了两个字:我们不知道。



3


店铺的厨房临路,站在路上就可以看到阿姨们做蚵仔煎的情形。



食记君举起相机,做菜的阿姨见状,张张口,想制止,犹豫一下,却没有说话。


厨房门口坐着的一个老伯问:“你是做什么的?”


食记君说明来意,老伯说:“这家店铺没有老板,她们是雇来打工的。好像是……某个餐饮公司的吧,我也说不清。”


做菜阿姨往平底锅里打了五六个鸡蛋,用锅铲搅和了一下;往鸡蛋上加了两勺海蛎肉,翻炒一会儿,将带着蒜苗的稀面糊倒了上去。


▲右下角桶内是混合着蒜苗的稀面糊


食记君问:“阿姨,为什么不用韭菜?海蛎煎不是要用韭菜吗?(海蛎煎通常用韭菜)”


阿姨终于开口了:“这个季节哪来的韭菜。”


又问了好几个关于做这道菜的问题,答案都是沉默。


天晓得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打开方式不对?


我们见再无收获,付了钱就离开了。


真是一次失败的行程。



4


如果一个人的肝有问题,那么他的眼睛肯定看不清;如果肾有问题,他的听力就会受到影响。


内脏之病,只看外表是很难看出的。


但是,疾病的症状必然发作于人们所能看得见的地方,只不过是潜伏期长短的问题。


国营是酒,民营是水。


朋友聚会,招待客人,要喝酒;劳动结束,口渴难忍的时候,我们要喝水。


两者功用虽然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掺了水的酒就令人不快了。


在服务业,如果掺了水的酒还抱着自己是酒的态度,终有一天,会被水所替代。


编外音:


食记君后来走访了一些泉州当地的餐饮人,得知“群众牛肉小点”原是国营,改制以后,承包给了个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公私合营,让绝大多数老字号成为国家所有。90年代改革开放,一些老字号后人重新注册品牌,所以即使同一个产品的老字号,有一些也有了国营与民营之分。

前者也有做的非常好的,后者也有做的走样的。但更多的情形是,前者的固步自封,盲目自大,让慕名而来的吃货们,感到了深深的落差。

这种“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寥落,以及“我是老号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优越感,对老字号的传承,无疑是一种不小的伤害。


文|张冬冬

编|张慧子




近期好文


『微信后台回复彩色字样,如“桂花冬酿酒”查看往期系列』


01▶专栏|桂花冬酿:一朵桂花,一年一次欢唱(桂花冬酿酒)

02▶老字号|不糊涂的面线糊(面线糊)

03▶批不倒,斗不垮,还是那块靳贤书烧饼(靳贤书烧饼)

04▶匠心派|一个洗碗工的逆“洗”之路(上童官)

05▶老字号|一秒变“手残”,克林顿遭遇任性点心(绿波廊)

06▶中国好匠|周元昌:做菜,是潜心的溺爱周元昌


本公众号发布内容均属原创,版权属于观素文化创意工作室。

欢迎转发朋友圈,欢迎投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好食记。

投稿及商务合作,请留言微信后台或发邮箱:1572889817@qq.com

或者加微信zhzdym进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