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曝光常熟童工,新媒体不配谈情怀?

2016-11-23 萃大叔 剑客会



传统媒体从业者的犬儒化

将陷都市类纸媒于万劫不复之境地


文丨萃大叔



梨视频曝光常熟童工,事发地官方应对大致得体。视频11月21日上午发布,当地官微“常熟发布”当天晚上就作出回应,称已将涉事作坊工头拿下,市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就非法雇用童工现象展开拉网式排查。虽是危机公关的惯常动作,但反应速度足够快。这说明我们的政府还是有进步的,至少态度端正。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地媒体及媒体人。常熟广电旗下公众号“i常熟”发文称:请相信,像这类“两头在外”却又让常熟背锅的黑作坊,常熟城的百姓比谁都深恶痛绝——所谓“两头在外”,意指开黑作坊的是安徽人,童工则多来自云贵贫困地区,搞出了事还要我们江苏常熟人擦屁股。这个诡辩逻辑,也算是奇葩之极了。


更奇葩的是,江苏某报记者在其个人公众号就此事发文,矛头直指梨视频。之前揭露社会阴暗面,都是传统媒体一帮手持记者证的兄弟们冲锋在前,所谓铁肩担道义是也。这回本地搞出了丑闻,当地“正规”媒体后知后觉,却让新媒体抢了先,不免有些灰头土脸。当然也很难说当地媒体就对雇用童工的黑作坊一所无知,可能是有所顾忌,如今这年月,媒体揭黑愈发不易。但无论如何,就曝光阴暗面而言,传统媒体、新媒体应该是在一个战壕里的,相煎何太急?


这篇题为《常熟童工:在生存面前,青春就是个屁》的记者文章,主要表达了两个意思。其一是,童工们在常熟的黑作坊里生活得很幸福,和“西北的煤矿山旮旯”不可同日而语;常熟的工厂老板对孩子们关怀备至,工厂里有很多游戏机;有个童工帮农村的父母还了债、盖了房,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总而言之,“我们以为是地狱,他们却认为是天堂”,“比起老家挣扎在贫困线上,常熟对他们而言真的是好太多”。


不否认该文的煽情描述部分是实情。两年前《半月谈》报道大凉山童工在深圳,“不想回家,回家只能吃玉米和土豆,这里天天有米饭和肉”。被骗到常熟黑作坊打工的孩子们,大概也会觉得一个月拿1000多块钱工资比在老家啃土豆强。但这种比较是残酷的,这样的“幸福”是不人道的,也是政治不正确的——堂堂社会主义中国,难道孩子们只能在做童工和忍受贫穷之间二选一?这置“三个自信”和政府责任于何地?


针对梨视频曝光的种种虐待童工现象,该文称:“被骗来卖给作坊主,被打被虐,肯定有,但绝对不是大多数。”如此“绝对”,不知哪来的底气,倒很像是官方的语气——坏蛋只是极个别,大多数都是好的。


这篇文章的第二个意思是,梨视频的曝光,把事件搞砸了——这些童工本来在常熟过得好好的,“因为梨视频的报道,政府关停这些雇佣童工的工厂和作坊后,这些孩子怎么办?”总之,梨视频是在无事生非,“你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们耐以生存的”(原文如此)。


梨视频的曝光,当然解决不了童工们的生计,确有可能让他们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但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两个问题,媒体从来都只负责前一个问题,“你解决不了童工问题,所以你不能揭露童工问题”,是对媒体责任的绑架,此种腔调正为责任部门所乐见,非常值得警惕。


作者毫不掩饰对梨视频的深恶痛绝——“梨视频做到现在,这是我最讨厌的一个视频,一个新媒体却充满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矫情”。“矫情”二字很有意思,看似是作为传统媒体人的自黑,实则为居高临下的指斥。“矫情”者,“情怀”也,此为传统媒体所独有,一个新媒体居然谈起情怀,你也配!


这已经不仅仅是是酸葡萄心理,简直腐朽之极。而此种腐朽,正见证传统媒体的危机。


日前京华时报被曝即将关门大吉,传媒界悲声四起,“纸媒必死”再度成为话题。本是倒是觉得,只要新闻不死,传统媒体终归会有出路,理由有且只有一个:就“新闻”本身而言,传统媒体依然是业内才俊聚集地,其职业素养整体上远非新媒体从业者可比。此种职业素养,当然不仅指采编能力,还得有一点点必要的“矫情”,亦即“铁肩担道义”。


广告市场被瓜分,读者在流失,传统媒体仰仗信息垄断地位躺着赚钱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了。然而卖不了广告,至少还可以卖新闻——这或是传统媒体实现盈利的正途。但前提是做得出真正优质的新闻产品,拿着记者证的记者们原本是有这个能力的。若一事当前忙着洗地,则终将被市场抛弃。


新媒体晋升为“麻烦制造者”,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沦为“杂音消声器”,此种“情怀的转移”,毋宁说是一种“新闻衣钵承袭”。传统媒体从业者的犬儒化,将陷都市类纸媒于万劫不复之境地。


- END -


本文经公众号萃萃LOOK授权转载

剑客会丨ijiankehui

原三剑客

有温度的思想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友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