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安日记(2018.5.23)

银河制造 银河制造纪录影像
2024-09-05

1,上山


养蚕词——明·高启

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

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

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

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

檐前蝶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


蚕,那是所有中国人都熟知的最火的昆虫了。蚕的诞生与使用,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延续,直到现在,未曾断绝。很多人想来,农业就是种粮食,但对于泱泱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屹立世界不倒的密码,光靠粮食是远远不够的,满清时期要不是茶叶与丝绸,中国的未来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而如今,中国已然强大,可以说蚕功不可没。


蚕一开始是野蚕的阶段,是桑树上的害虫。经过人们细心观察,发现它吐丝作茧,丝可以拿来纺线织绸,从此丝这个字,就留在了众多以衣物,服装,颜色,书写为含义的汉字里。最早在三千年前,蚕已经被驯化,成为家蚕,说不定已经是规模化养殖了。蚕丝制品除了衣物,还是书写工具,丝织品的逐渐完善,也伴随着阶级分化,成为了贵族阶级的专用品,和农民阶级重要的经济来源。


丝绸之路就是这样诞生的,当欧洲战乱,美洲蛮荒的年代,包裹在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之内的黄河与长江文明正在繁衍生息,当流浪的外国人偷偷学到了养蚕技术之后,中国人发现贸易可以通向更远的地方,丝绸就带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史的领头兵,而一个文明重要的时代也来临了,经济逐渐富足,老百姓的生活逐渐发生变化,养蚕遍布全国,农桑就成了这个几千年不断绝文明最重要的法宝。


如今的养蚕虽然不像以前那么发达,但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出口国。除了各地参差不齐的养蚕方法,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江南这里古老的养蚕技术。而这些技术现在依然保留,农民用上了很多便利的工具,但是养蚕的辛苦还是和过去一模一样,没有变过。


清代以后,养蚕的农民才终于可以被允许穿丝绸,而现代,丝绸也不再是官僚贵族的象征,成了普通人的消费品。但是养蚕的辛苦,从来没有变化,也代表了农民的辛苦,依然是中国的阵痛。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蚕从黑黑的蚂蚁大小,从吃细细的切碎的桑叶开始,一直吃,一直吃,吃到又白又胖,变成小拇指大小的老蚕,终于开始要上山了,上山也叫上蔟,蚕到了结茧的时候了,而茧子就可以拿去卖了。这些茧子就是过去人,现代人,可以用来购置家当,出门旅行的经费,是难得的积蓄啊。



织图二十四首·上簇

宋代:楼璹

采采绿叶空,翦翦白茅短。
撒簇轻放手,蚕老丝肠嫩。
山市浮晴岚,风日作妍暖。
会看茧如瓮,累累光眩眼。


一个月的时间,经历了起早贪黑,跟雨作斗争,大眠时的争分夺秒,终于可以稍微轻松一下,农民们把桑田里的桑枝都修剪了,一年一度的养蚕季终于就算是结束了。只剩下期待着收成,期待着一点收入了。



2,拆迁


隔壁村子的房子已经开始拆迁了,拆房子的起重机长了一只恐龙的嘴,简直像是在吞噬一般,人们也叽叽喳喳的围观着。



3,雨后


雨后的永安,合欢花开,一切生灵又都爬上了枝头。只是不知道在车轮碾过之后,未来的孩子们还能不能认识他们,认识这些和人类共生的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银河制造纪录影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