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仲夏夜惊魂 | 人类学外壳下的心理恐怖片

银河制造 银河制造纪录影像
2024-09-05

在恐怖片日渐变成血浆片和猎奇片的今天,传统的心理恐怖片越来越物以稀为贵了。

我曾经玩过几作《寂静岭》,那种氛围和表里世界的设定实在是太赞了,表世界的迷雾,里世界的心理映射与神秘主义,红色与黑色的色块实在是太销魂了。

然而《寂静岭》改编成电影,你就体验不到那种在幽暗的自我逃避氛围里被潜意识的恶魔吓到的感觉了,只剩下平凡无奇的猎奇,甚是可惜。好在电影事业稳步发展,各种新人导演总是会有那么几个喜欢玩寂静岭的人的,玩得好不是看画面,而是看元素的设计和氛围的营造,阿里艾斯特虽然也就初出茅庐几年,但他已经可以用用各种唯美的画面制造出四平八稳却又丝丝入扣的恐怖感,成功将恐怖片的定义从打打杀杀来回到了人心的恐惧——死亡的恐惧是最浅显也最无聊的,活着的恐惧才是最深刻的。

在这个题材上,阿里艾斯特看来是有了很多点子了。

于是有了今年这部“人类学”大作——《仲夏夜惊魂》





故事不再发生在现代化文明顶端的美国,而是跑到了瑞典一个偏僻的小村庄。

片中的主要角色们,几个关键人物都是一起的人类学博士,正在为博士论文发愁,于是一个好基友带他们去了自己的老家,一个很有人类学研究价值的小村庄。

 

什么是人类学?

20世纪以前,欧洲人认为人类是一种独特的生物,所以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高贵的白人与低劣的其他人种之间的差异。20世纪之后,人类学学者们在逐渐增长的游历见识与学术道德中开始研究人类的文化差异,从而重新定义人类学的标准,即更偏向于文化的多样性,而不再抓几个印第安人关在笼子里观察了。他们走出象牙塔,以田野工作为主,调查人类文明在演化与共存中如何保持了诸多形态,从而有了今天的现代人类学。

所以影片中的人类学博士们就要去一个偏僻的地方,去看他们的宗教,仪式,观念以及种种行为,然后就可以有自己的论文了。

影片也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了。




然后是女主的出场。

女主是学心理学的,结果家里却突发变故。为了寻找安慰,找到快要分手的男友,男友决定带她去散心,于是就和几个好基友一起去了影片的发生地。

心理学也可以说是现代人类学的某个“分支”:其他的各种少数民族,差异族群,形形色色的文化各种各样颇具有研究价值,而如何研究现代人类文化,科技与工业时代的现代人类文明,目前仅有心理学了。

但是研究来研究去,现代人类的各种问题谁也找不到答案,美国的心理医生还是一年比一年多。光靠吃药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很多悲剧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姐姐的自杀),对于女主来讲,他的内心已经到了极度脆弱不堪的程度,她与男友的关系也是一种完全不正常的相互依附,他们的结合就如同现代社会的某种缩影:这个社会不允许表达脆弱和无助,因为你是独立的,所以只能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解决问题。

而唯一被允许的也只有“爱情”的形式,所以即使没有爱情,也只能用“爱情”的仪式来保持。

于是,一个包裹着“人类学”外壳,其实是心理学范畴的故事就开始了。

 

 



汽车带我们走进一个翻转的世界中。

即将到达的瑞典村庄,一定是一个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朴素小镇。

事实正是如此,与片头的阴暗相对,哈加这里如同伊甸园一般,大家一袭白衣,头戴花环,面带微笑,如同上帝居住的天堂,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温馨与洁净。


所有人都在草地上如同嬉皮士一般,享受着自由的味道。大大的长桌摆在草地上,像极了今天的民宿风情草地餐——大家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享受着有机食物,谈论着高尚的事物。

在这种“向往的生活”中,几个美国来的兄弟却让人不敢恭维,他们身上带着现代文明社会的“恶臭”——嗑药,性欲,对陌生事物的敌意与不敬,对大自然敏感,甚至是互相之间的冷漠。


从这个人类学村庄的第一个仪式开始,故事便从白色的神圣感中急转直下——在村子中,人的年龄是按照春夏秋冬来划分的,一共72岁,而满了72岁,便要完成轮回的仪式。于是,在一系列安静的礼仪过后,两位老人从悬崖上一跃而下。

如同《楢山节考》中那令人印象深刻的老人自杀仪式,这里的仪式更为血腥,如果没能死亡,还要前去补刀,直到生命完成整个轮回仪式。对于村子的人来讲,这个仪式不仅仅是送灵魂去往往生,也是他们族群的特有语言的一种表达:生老病死,快乐痛苦,要同样分担和感知。所有人都要痛苦地和老人一起感受死亡的来临,呐喊,呻吟,去思考与共享共同的知觉。


而看见这一幕的英国人和美国人早就吓呆了。

好在片中的主角都是人类学博士,对此不仅没有愤怒,反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现代文明开始在“向往的生活”面前崩塌,英国小伙子抛弃女友跑了,朋友之间反目,只为了这一个选题,所有人都为了各自的欲望而成为独立的个体,与那个痛苦也要共同承担的社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这边骄傲自私的美国人,亵渎神树,偷窃神书,最后就失踪了。男主赶紧撇清关系,我们并不是什么朋友,所以他并不需要负责任。而第二个仪式也要开始了,这是一个与死相对的“生”的仪式——交配。



男主喝下致幻药,兴高采烈的带着偷情的快感进入房间,看到赤身裸体躺在中间的女孩。旁边是同样赤裸的成年女人,她们唱着歌,指引女孩,而男主就像一个看不清脸的精囊而已,只是机械地完成交配,便在惊慌失措中逃出这里,而屋子中的女人们并不在乎他。


在另一边,女主成为了五月女王,她开始融入到这个社区,开始理解这种生活方式。与美国人的现代生活不同,这里没有隔阂和情感仪式,这里的一切都是共享的,舞蹈就是语言,语言就是舞蹈,她们在旋转中互相知晓了对方的所思所想。


这是一场打败黑暗之王的舞蹈,意味逃离语言的无趣与肤浅,用身体的语言重新掌握身体的话语权。所以那个坚持时间最长的人,便是击败黑暗之王的五月女王,而在迷幻剂中与自我对抗的女主,正是那个不断需要对抗自我的人,黑暗之王就是自己,而她终于在最后获得了胜利。


 



大家都已经接受了女主,而男主也发现了失踪的人的最后的下场:他们被制成了各种“邪恶兽性”的代表,代表“愚蠢”的小丑被剥了皮,代表“兽欲”的男主被塞进了熊皮之中,包括自愿献祭的人,最终一共九个人成为了这一次整个仪式的祭品,这是对所有被异教文明污染的人类做出的一种抵抗式处刑:烧死。

最终,这样一个建立在共产主义上的理想主义社群,用共情来代替语言,用身体来完成仪式的小村庄,走上了某种“邪教”的道路,将自身从现代文明中隔离出来,也用自己的语言,对现代文明来了一次深刻的反证与剖析。

当然,也用了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手段,而在他们的语言中,这样的献祭,或许是充满了神圣而光荣的。

最终,在女主的笑容里,你可以看到现代文明的某种“解药”:所有的“独立”与“文明”并非是人所能承受的极限,而某种远古的仪式与共同知觉,反而是心理疾病最好的良药。

当然,在这个脆弱的天平上,“正教”与“邪教”的平衡是现实至今所难以把握的。



从人类学到心理学,也是片中所有杜撰的人类学的概念所指向的心理之症结:把所有美国人的心理疾病翻转一下,便是影片中“哈加”的理想生活。所有的冷漠,贪婪,虚伪,傲慢,脆弱全部翻转,便是村子里所有失去个体却能感知共同情感的热情,无私,真实,谦虚和坚强。然而从结局看,这个问题也是无解的,翻转过来的世界并非完美世界,这里没有个体,所以也将没有自我的生命权,发言权,也不会再有任何的进步,从而将外来的事物一并烧掉。

但是在心理学角度来看,这里终将是女主的归宿。因为遭受了如此生活剧变的她来讲,在现代社会即将独身一人面对所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人和药物以及心理学都无法治愈的,只有在一个大的熔炉之中,所有人都参与通感,痛苦才会减轻,也会减少那些因为缺乏共同体而造成的自我收缩,终将孤身一人,不免走上和姐姐同样的道路。

被社会吞噬的自杀者与年老自杀的人,哪个更加痛苦,哪个又更加正常呢?

一个光怪陆离的冷漠社会与微笑却残酷的温馨社区,有什么区别呢?

一切都只是天平上轻微的一晃罢了。


题外话:

看完这部影片没多久,突然想起来《老无所依》这部电影,然后便听闻雪莉自杀的新闻,让人不免联想起来。无论是网民的自我感动秀还是“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种傻逼言论,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一个现代文明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人只要进入社会,何止是老无所依,基本是生无所依。需要用量子波动速读法培养出来的下一代抚养自己,需要用父母的养老金抚养自己,需要用网络的行为艺术来感动自己,整个社会的行为仪式越来越近于一种“机械时代”的人类学样板:知识精英阶层的物质与地位追求,对外来者与独立者的诋毁和抹杀,对“共情”的迫切需求与表演,从某个角度讲,机械时代的人类学仪式仍旧是人类的自我进化,只不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共情的社会主义是充满了良善与协作的氛围的,而在一个物质丰盈的阶层,泛指中等以上阶层里,共情与独立都将成为某种行为艺术,所有人都生无所依,真实的自己无处可逃。

用一句老话来讲,只有和别人融为一体,忘记自己是谁,也就成功融入了这个社会。

所以说,人类都是一样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银河制造纪录影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