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日读经评注 ‖ 天主比赏善罚恶者超越的多

2017-10-01 漠道 天主教玛纳工作室


图文 | 网络

编辑 | 玛纳工作室

天主的话是我们灵性生命得以存活和成长的必需品。在本栏目里,从事神学研究和教学的漠道老师,将结合圣经学和他自身的信仰经验,每主日向您通传那离我们不远的,和总有话对我们讲的圣言。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音福

玛21:28-32


那时候,耶稣对司祭长和民间长老说:「你们以为怎样?从前有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对第一个儿子说: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园去工作吧!这儿子答应说:主,我去。但他却没有去。


「父亲又对第二个儿子,说了同样的话,第二个儿子却回答说:我不愿意。但后来他悔悟过来,就去了。


「两个儿子中,那一个履行了父亲的意愿?」

司祭长和民间长老说:「后一个。」


耶稣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要在你们之先,进入天国,因为若翰来到你们这里,履行了正义,你们仍不相信他;税吏和娼妓倒相信了。至于你们,见了后,仍不悔悟去相信他。」


──上主的话。

主日读经评注


天主比赏善罚恶者超越的多


则18:25-28

斐2:1-11

玛21:28-32

 

因果报应,不只是佛教的教义,更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的思想倾向,一种对正义的诉求。坏人做了坏事,怎么可逍遥法外?弱者受了欺凌,难道没有公道可讨?假如好人行了善,没有相应的回报,善的价值又在哪里?问题是,人往往是在自己行了善,别人做了恶的时候,才会对正义有强烈的渴望。而如此的渴望一旦极端,就会超出以牙还牙的尺度,演变为想要株连九族的报复心理。

 

曾经陷于充军之悲惨境地的以色列人,就把这样的心理投射到了天主身上,他们当时认为,他们之所以国破家亡、流亡异邦,是因为从他们的祖先直到他们那一代的罪,都归到了他们头上,天主在他们身上作了清算。当时以色列有句俗语说:“祖先吃了酸葡萄,酸到了子孙的牙。”(则18:1)

 

事实上,以色列的这种思想可追溯到加音:“凡杀加音的人,一定要受七倍的罚”(创4:15)。而加音的后代拉默客更是变本加厉,宣称“杀加音的,受罚七倍;杀拉默客的,是七十七倍”(创4:24)。加倍报复的结果之一就是株连。

 

我们知道,天主是根据人的情景、思维、习俗等慢慢来陪伴和带领人前进和改善的,为此,以色列对天主的概念和信仰,是渐渐明晰化的。我们在今天的厄则克尔先知书里读到的,就是以色列宗教思想史上的一个转捩点,即每个人只承担自己罪的后果,与他人无关。

 

也许在今天看来,这没什么,但就历史的发展而言,这却是一大进步。尽管如此,厄则克尔的思想并没有绕出以正义为中心的赏善罚恶的逻辑圈。直到《约伯传》时,此逻辑圈才会被打破,出现另外一个思想上的飞跃,即恶不见得有恶报,善也不见得有善报,因为天主虽是正义的,却不囿于赏善罚恶的机制——惩罚不是祂的目的。

 

再后来,以色列人更进一步发现,那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不管是福是祸,都不一定跟天主有关。事实上,那种认为天主是一切发生之事的决定者的思想,是决定论异端。可惜今天许多基督徒仍然有此倾向,甚至觉得这是虔诚的表现,其实那是对天主之旨意、全知和人之自由的误解。限于篇幅,我们不便在此深入讨论此问题。

 

在厄则克尔先知的革命性言论中,另外更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天主并不在意人是否应承担他自己的罪的后果,祂在意的是人是否悔改;如果人悔改,那么天主就不会令他丧亡。换言之,天主的重点,不在于以正义的标准来要求人对自己行为的负责,而是以爱的逻辑来等待和接纳人悔改。

 

但天主的这份良苦用心,不见得会被领受,比如耶稣在今天的福音里所批评的法利赛人。面对他们自命清高和不思悔改的态度,耶稣讲了两个儿子的比喻。那个干说不练的儿子是指长老和经师们,那个先前拒绝,后来又答应父亲要求的儿子是指被长老和经师们指责为“公开罪人”的妓女、税吏等人。

 

耶稣讲此比喻的背景,是之前长老和经师们质问耶稣权柄的来源。耶稣用一个两难问题回答他们:“若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若他们回答是从天主来的,可他们却没听从若翰;若他们回答是从人来的,又害怕相信若翰为先知的民众。事实上,耶稣这样问,是想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没有听从天主派来劝他们悔改的先知,并用比喻中第一个儿子来形容他们;假如他们进不了天国,完全是咎由自取,因为天主已经给予他们悔改的机会了。

 

相反,许多妓女和税吏们,虽然曾是公开的“罪人”,却听从了若翰和耶稣的宣讲,悔改并信从福音了,如匝凯、玛窦、右盜、玛达肋纳等门徒。对于天主来说,我们做过什么,并不重要,祂看重的是我们现在的样子;换言之,祂看重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人所“做”或所“有”的东西。因此,祂虽然厌恶人所犯的罪,却会怜悯犯罪的人正如祂借厄则克尔先知的口所说的:“我决不喜欢恶人丧亡,但却喜欢恶人归正,离开邪道,好能生存。”(厄33:11)

 

说天主更看重人现在的样子,也意味着祂并不在意我们已经在正路或歧路上走了多远——哪怕我们在歧路上走了一辈子,像右盜那样,但如果我们最后回心转意、悬崖勒马,祂也会接纳我们;相反,不管我们在正路上走得多远,如果在某个程度上,我们停止不前、故步自封,祂也没有办法迎接我们因为这里所涉及到的,是一种关系。

 

关系的深度是无限的,因此不管我们深入到什么程度,只要我们还在继续深入,我们和天主的关系就是在正向发展;而哪怕我们和天主的关系已经很深,如若我们不同继续深入的话,这关系就僵化了,关系一旦僵化,就降为零点。所以,天主会看重我们现在的状况。

 

由此,我们也可理解为何耶稣说:“凡是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富裕;那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由他手中夺去。”(玛25:29)那“没有的”,就是停止和天主深入关系的;当他停止时,他曾经和天主所深入的关系就会随之失去。人的经验也是如此,不管曾经怎样山盟海誓,只要一朝关系僵化,过去的一切就会结为悲痛的记忆

 

犹太长老和经师们的悲剧就在于此。他们虽然懂得法律,也至少在形式上做得像天主的选民,却在若翰和耶稣的宣讲前止步,无法继续深入和天主的关系。不仅如此,耶稣还批评他们非但自己不愿进入天国,还阻止别人进去(参路11:52)。那是因为除了个人品德问题外,他们还封闭在僵硬的法律框架、民族主义情结内,认为耶稣是个捣蛋鬼,专门来破坏他们的传统,抢他们的饭碗。而且他们习惯用如此的法律和传统标准来判断人,比如把税吏等定为“罪人”。

 

然而,耶稣说,偏偏是这些被认定为“罪人”的人要先他们而进入天国,因为他们没有封闭在自己的坏习惯或罪恶当中,而是在听到若翰和耶稣的宣讲后,真心悔过,且实际地改变了——他们成为耶稣的门徒,以新的生活方式开始深入和天主的关系。保禄说,我们应“怀有基督所怀有的心情”,基督的心情一定是让所有人悔改和得救。在他的眼里,没有可憎、可恶的、应受惩罚的人,只有可怜的、需要被宽恕和拯救的人。怀有基督的心情,也意味着以同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人。如此,我们就不可能去判断他人了,正如德肋撒姆姆说的:“当我们去判断他人时,我们就没时间去爱他们了。”

相关原创

主日读经评注 ‖ 基督徒比非基督徒更优越吗?

主日读经评注 ‖ 天主看似吝啬的严格,是真正的慷慨

主日读经评注 ‖ 借着耶稣的祭献,我们获得生命


简介:这是由圣经、教会法和神学专家,以及投身媒体福传的神职人员和有志青年,为更荣主益人而协力打造的一个公众号。玛纳工作室将以独创、独特和独到的文字、语音和视频等方式,和您共同深入圣言、灵修、礼仪、法典等信仰生活的堂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