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FAN某”的离婚财产分割判决书(全文)
”FAN某”的离婚财产分割判决书(全文)
刑讯逼供、管辖异议,唐山杨立国涉黑案争议
大瓜!找工作太难了:私募大佬白嫖95后小姐姐事件刷屏!
深度 |台积电断供大陆芯片,任正非罕见感谢特朗普,美霸权摇摇欲坠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温乎
毛泽东做自媒体的日子
Original
温乎曰:
27岁的毛泽东,已是
撩拨人心的高手。
1
1919年1月,“一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开会,准备讨论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中国是名义上的战胜国之一,也派代表出席会议。
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要求,希望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和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并且归还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当年的中国
太天真了。
欧美列强坐在一起开会,不就是为了瓜分世界地盘么,如果满足中国的利益要求,他们还怎么分。
于是,欧美列强
不仅没有对中国
另眼相看,
还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权利,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洋政府像个认命的中年男人,已经没有逆天改命的勇气了,准备认栽,在对中国不利的“对德合约”上签字。
消息传回中国,北京的学生们热血沸腾,怒斥政府卖国。
5月4日,3000多名学生喊着“还我青岛”的口号,到北京的大街上游行,随后火烧赵家楼,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五四运动”爆发。
北京学生的示威行动,迅速传遍中国。
天津和上海相继成立学生联合会,发起罢课示威行动,而“五四运动”的骨干邓中夏,到湖南找到毛泽东和何叔衡,希望把湖南学生也组织起来,呼应北京的爱国运动。
毛泽东告诉邓中夏,这种爱国的事情,湖南肯定不能落后啊。
5月28日,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工作人员基本是新民学会的会员,而
毛泽东又是新民学会的灵魂人物,可以说湖南学联的幕后人物就是毛泽东
。
经过几次罢课行动之后,虽然成绩不错,但毛泽东发现,想扩大战果,就必须把学生的想法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
也就是说,学生运动要出圈。
那怎么才能吸引到更多人呢?
毛泽东说:“不如以湖南学联的名义,出版一份报纸吧,用文章来表达观点,吸引志同道合的粉丝,粉丝越多影响力就越大。”
大家都觉得不错,任何事情都应该有宣传平台,要是只知道闷头做事,猴年马月
才能出圈。
经过一番
讨论,众人推举毛泽东做新报纸的总编辑,负责给湖南人民讲道理......谁让毛泽东的文章好呢,能者多劳吧。
7月14日,《湘江评论》第一期正式出版。
毛泽东写了一篇创刊宣言,其中有这么几句话: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不管什么人看到这几句话,恐怕都会觉得很提气,然后在心里默念一句,
这个作者太牛逼了,能不能交个朋友
?
出道即颠峰,《湘江评论》想不火都难。
2
第一期《湘江评论》只印了2000份,估计毛泽东觉得文章很好,但毕竟是零粉丝的新报纸,能卖完就不错了。
结果却大出意料,2000份报纸不到一天就卖完,紧急加印2000份,三天时间又全部卖光。
毛泽东明白了,文章质量才是王道,喜欢我文章的人还是蛮多的嘛。
所以从第二期开始,《湘江评论》直接5000份起印,卖的好再加印,总之不会亏待读者。
说起来也怪科技不发达。
要是百年前有公众号、抖音什么的,哪用辛苦印刷报纸,读者直接点赞转发就完了,阅读/播放量直接飙升到百万以上。
不过就算条件简陋,毛泽东依然出圈了。
《湘江评论》在长沙发行之后,迅速流传到湖南全省,然后沿着水陆码头扩散到武汉、广州、成都、上海等大城市。
很多精英人物刚读完文章,便和毛泽东惺惺相惜,感觉《湘江评论》的作者太懂我了,而毛泽东也用报纸和文章,在南方数省收获了大批精英铁粉。
我们当然可以说,毛泽东走红的太快了。
但毛泽东能在短时间内走红,其实也是拼出来的,比现在半夜想选题的苦逼自媒体人好不到哪里去。
原本《湘江评论》
是约稿的,
不过
经常
到
印刷
前几天,稿子都收不
满,
导致有些版面没有文章
,
根本
没法发行。
眼看报纸要开天窗,
毛泽东么的办法,只好自己动手写,争取在印刷前凑齐文章数量。
他
当时住在小学宿舍,
条件非常差,
而且他
白天要教历史课、
参加社会活动,
忙的一塌糊涂,所以只能
晚上熬夜写文章,
每天想睡个好觉都不行。
文章写好之后,毛泽东
还得亲自动手编辑、
整理版面、
校对错别字
......
原本需要好几个
人做的事,
他一个人都包了。
好不容易等报纸印刷出来了,毛泽东也不能休息,还要带着报纸上街叫卖,每份售价一个铜板。
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风:“新鲜出炉的《湘江评论》,先到先得啊。”
类似于现在的自媒体作者,费尽心思写完一篇文章,赶紧自己转发到朋友圈,求大家转发点赞。
《湘江评论》的读者很过瘾,特别希望毛泽东的文章能日更,可他们哪里知道,毛泽东的日子其实很苦的。
他写文章没有收入,只能用小学发的几元月薪生活,除了吃饭基本没有剩余,以至于毛泽东常年穿破旧的衣服。
生活苦尚能忍受,身体的疲惫更折磨人。
某天早上,易礼荣去教员宿舍找毛泽东,发现他没起床,便掀开蚊帐准备叫他起来,没想到蚊帐刚掀开,惊动了几十只吸满鲜血的臭虫。
我们睡觉的时候,如果蚊子或者臭虫接触皮肤,很快就感觉到不舒服了。
可几十只臭虫爬到毛泽东身上吸血,他却一点反应都没有,可见身体太累睡得太沉,对外界一点感知都没有了。
日子虽苦,毛泽东依然坚持下来了。
因为他知道,办《湘江评论》的方向是对的,而且以报纸的文章和格调,一定能成功。
经过第一期试水,毛泽东在第二期《湘江评论》连载《民众的大联合》,向世界发出自己的观点。
他在文章里说:“贵族和资本家的联合到了极点,国家也坏到了极点,人类也苦到了极点,社会也黑暗到了极点,于是乎有民众的大联合。”
到底怎么才能联合起来呢?
毛泽东给出自己的答案:
“民众大联合必须建立在全国工人、农民为主体,各阶层人民都分别组织起来的基础上,才能有力量,才能胜利地进行革命斗争。
”
可民众是一盘散沙,不是说联合就能联合的,得给民众一个联合的理由才行。于是毛泽东又给出一个理由: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最后还不忘给读者打气:
“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我们的黄金世界,光辉灿烂的世界,就在面前。”
怎么样,读完是不是感觉很精彩?
百年前的人也是这种感觉,读完毛泽东的文章感觉非常过瘾,所以《民众的大联合》很快就传遍中国。
远在北京的《每周评论》都转载了,并且说眼光远大,议论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
刚创刊不到一个月,就写出扬名立万的爆文,这份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
有人写了一辈子文章,依然清汤寡水没什么进步,有人写了几十万字,才能在小范围有点名气。
而毛泽东从出道到成名,只用了短短一个月。
要说误打误撞肯定不对,运气这东西,可以帮人成功一次,但不可能让人成功一辈子。
要说毛泽东的才华横溢,没错,可是才华横溢的人太多了,像毛泽东一样快速成名的没几个。
我觉得啊,还是
毛泽东学会了宣传的方法
。
3
《湘江评论》刚创刊的时候,毛泽东就定下文章的基本方向,那就是
研究、传播和推行当前世界革命的新高潮
。
这个定位非常清晰了。
经过北洋军阀十年混战的教育,那时的人们已经想明白了,指望北洋军阀救中国是没戏了,想要国富民强,终究要走孙中山的革命道路。
所以“革命”是一个非常时髦前卫的词。
在百年前的中国谈革命,类似于现在谈国际博弈、赚钱一样,都是非常接地气的话题,可以最大化扩展报纸的受众群体。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什么“吃革命饭”,毛泽东也没有为了圈粉而投机的意思,相反毛泽东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他属于
个人奋斗赶上历史进程,正好处于时代的风口上。
那个风口是全国热血青年都关心的,也是毛泽东的兴趣所在,这才是他快速成名的大背景。
那走在时代风口上就能成名吗?
快别扯了。
民国有四万万人口,写出爆文的只有毛泽东,其他人也没走上人生巅峰啊。
毛泽东写文章
能
成名,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气
。
文气是个琢磨不透的东西,很难用语言说清楚,但文气就贯穿在文章之中,你把一篇文章从头读到尾,就能感受到什么是文气。
比如读金庸小说就知道作者是温良敦厚的人,读古龙小说就知道此人性格有点怪异,读《过零丁洋》就知道文天祥热血爱国,读某些杂文能感受到作者嘴贱。
你在文字中感受到的东西,就是所谓的文气。
这个东西完全模仿不来,因为你不可能常年扮演另一个人,你只能做你自己,文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
而毛泽东的文章,通篇都有一种不妥协的意思,战斗力非常强。如果不仔细观察,还以为是两军交战的战书呢。
读完《民众的大联合》之类的文章,你很容易被其中的文气感染,变得热血沸腾起来,然后不由自主的和毛泽东站在一起。
这就是
个人魅力吧。
而且对于读者来说,如果特别喜欢一篇文章,认定文章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那么他其实已经喜欢写文章的人了,并且想成为他这样的人。
于是作者和读者互相交流,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毛泽东的文气如此吸引人,到底有什么方法学习呢,或者说成为毛泽东一样有人格魅力的人?
我觉得方法是极端
。
注意,我说的极端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因为极端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往往非常自信。
只有自信,才能让别人相信。
如果你写文章表达一个观点,自己都畏畏缩缩的不敢确定,那么让读文章的人,怎么敢相信你说的就是对的?
而世上大部分人是没有观点的,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判断是非,所以他们往往会听意见领袖的观点,然后选择值得相信的,成为某个意见领袖的粉丝。
那么谁的观点值得相信呢?
当然是最自信、最具感染力的观点呀,也就是最极端的那个。
换句话说,
极端就是在某个维度上做到极点
。
比如在百年前的中国,有人说民国太乱了不如恢复大清吧,可能很多人嗤之以鼻,但这种极端言论,肯定在相当一部分人中有市场。
有人说民国不行,必须用革命彻底推翻现有的一切,地主资本家和遗老遗少肯定不喜欢,但是年轻爱国者和无产者喜欢。
毛泽东就是站在这个极端立场的。
如果有人说民国不好,清朝也没好到哪里去,推翻现有的一切更不得了,还是凑合过吧。
这种看似谁都不得罪的立场,其实把各方都得罪了,必然是没有市场的。
所以说...极端和自信才有煽动力。
毛泽东
在安源大罢工
的时候,
也在党支部会议上说
:
“共产党员必须站在斗争的最前面,绝不动摇,群众自然会跟着领头人走。
”
和写文章是一个套路嘛。
当然了,有些人是什么都不懂的无脑极端,而毛泽东经过多年学习思考,已经认定革命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才坚决站在革命的立场上。
这两种极端是不一样的,我们一定要分开来看。
最关键的是毛泽东写文章提出问题,还能给出解决的办法,这才是无人可比的真水平
。
他在《民众的大联合》中回答了如何联合民众的问题、后来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里,回答了红旗可以打多久的问题......他的很多文章,基本都是这样。
毛泽东不是空口白牙的讲道理,而是告诉你该怎么办。
这都是多年思考的结果啊。
1919
年8月的时候,
毛泽东想成立一个问题研究会,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世界存在的问题。
不过“问题研究会”没办起来,可能大家觉得不现实吧,研究那些不着边的事情干什么。
后来毛泽东写成《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邓中夏征求意见,结果邓中夏给发表到报纸上去了。
在这个章程里,毛泽东列了71个可以研究的大问题,包括教育、女子、孔子、劳动、民族、经济、财政、文官制度、俄国、日本等等。其中7个大问题之下,总共又列了78个分类小问题。
毛泽东既然敢列出
149个问题
,便是准备攻克的难关。
多年下来,毛泽东到底研究了多少个问题,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他发在报纸上的文章,其实就是自己的思考心得
。
这么有干货的文章,任何时代都是稀缺品,怎么可能不火。
邓中夏(建党伟业剧照)
4
《湘江评论》办了一个多月,被湖南督军兼省长张敬尧
查封,总共才出版了5期。
其实也很正常。
鲜明的观点吸引人,但是容易拉仇恨,属于爱者欲其生恶者欲其死,如果站在政府对立面,404是必然的结局。
要是
写点风花雪月的文字,凭毛泽东的才华,也能混到不少流量,平时发点小广告什么的,日子不要太舒服。
可毛泽东不愿意做伤春悲秋的小男人,偏偏要为苍生说人话,
而就在《湘江评论》被封之后,毛泽东决定驱逐张敬尧。
这不是闹着玩的。
张敬尧是位高权重的督军兼省长,毛泽东是一介书生,不管怎么说,两人都不是
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一旦驱逐张敬尧失败,就不是404那么简单了。
但是毛泽东说了,驱逐张敬尧一定能成功,我自有办法。
如果之前说这句话肯定是吹牛逼,但经过《湘江评论》的宣传,毛泽东已经扬名立万,在湖南动员起无数知识青年,以及教育文化界的精英人士。
换句话说,毛泽东有了庞大的流量和粉丝
,
这就是可以用到的资源
。
他要用
《湘江评论
》积累
的粉丝做杠杆,
撬动起张敬尧
这座
大山
。
张敬尧是皖系军阀,麾下士兵在湖南杀人放火强奸妇女,没做过一件阳间的事情,湖南人民称张敬尧为张毒。
1919年11月,毛泽东等人公开串联驱张运动,第二个月又在长沙组织起焚毁日货的示威大会。
张敬尧怒了,让弟弟张敬汤带兵冲进会场,驱逐焚烧日货的示威群众,并且大骂湖南人都是土匪。
忍无可忍,便无须再忍。
毛泽东让新民学会的会员联络热血青年,也就是《湘江评论》积累的粉丝,他们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组织网络,发动了13000名学生罢课,并且放言:
“张毒一日不除,学生一日不返校。”
张敬尧这座大山,逐渐被撬起来了。
不过很多人犯嘀咕:“我们都是手无寸铁的穷学生,唯一的手段是罢课,张敬尧真的在乎吗?”
毛泽东告诉粉丝们,不要怕,我们一定能成功。
他为啥这么自信呢?
因为在毛泽东看来,《湘江评论》积累的粉丝是杠杆,可以在长沙甚至湖南发动罢课,把“驱张运动”闹大。
而
发动起来的
罢课
学生,又成为一股更大的流量,可以做为杠杆撬动起军阀混战的大山
。
当时北洋政府是皖系的段祺瑞执政,推行武力统一政策,于1919年3月攻占湖南。
但是战功最大的吴佩孚属于直系,段祺瑞不愿意把湖南督军的职位给他,反而给了皖系的张敬尧,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皖字。
吴佩孚打仗半年,什么好处都没捞到,还被派到衡阳驻兵,继续给段祺瑞的武统政策卖命,憋了一肚子火。
驻兵常德的冯玉祥也是直系,不被皖系重用,也对张敬尧心怀怨恨。
驻兵郴州的谭延闿则是湘系军阀,更不可能和张敬尧穿一条裤子。
这三个军阀都和张敬尧有矛盾,不就是可以利用的地方么?于是毛泽东在学生罢课造势之后,便派人联络吴佩孚、冯玉祥和谭延闿。
说辞基本差不多:
“张敬尧在湖南不干人事,湖南人民已经起来反对他了,大帅手握重兵,应该顺从民意啊。”
反正不用他们出兵打仗,只要顺水推舟,就能除去心头之恨,当然开开心心的同意了。
所以毛泽东派出的几路人马都很顺利。
而三路军阀在湖南虎视眈眈,让张敬尧不敢对罢课学生动手,这样内外夹击,“驱张运动”的大势就造起来了。
这才是毛泽东的野心。
他通过层层加码,逐渐把小流量变成大流量,小杠杆变成大杠杆,以一人之力推着“驱张运动”向前走。
到1920年初的时候,毛泽东组织“驱张代表团”到北上广活动,继续壮大声势,争取全国人民的同情,毛泽东也亲自去北京,组织了几次大规模游行。
正在此时,
皖系段祺瑞和直系曹锟的冲突加剧,双方都在准备开战争权,
吴佩孚做为直系大将,
必然要带兵北上参战。
既然直皖两系都直接撕逼了,吴佩孚还用在乎张敬尧?显然不可能,把段祺瑞赶下台之前,吴佩孚要先解决湖南的张敬尧。
吴佩孚和谭延闿约好,吴军向前走一步,谭军向前跟一步,造成两军一起进军长沙的姿态,逼张敬尧下台。等张敬尧退出湖南以后,吴佩孚继续北上,湖南留给谭延闿。
6月11日,张敬尧逃出长沙,麾下军队也被赶出湖南。
驱张运动成功了。
准确来说,这件事不是毛泽东独立完成的。
而是他用文章带来的流量造起大势,然后精准判断全国和湖南的政局,在军阀之间纵横捭阖,把张敬尧逼入进退两难的处境。
一介书生说驱逐湖南督军,用了大半年时间,还真的做成了。
那年的毛泽东才27岁。
1920年赴京驱张请愿(左四为毛泽东)
5
写这篇文章不是
吹毛泽东少年英雄,
而是通过毛泽东
办报纸和驱张的故事,
说说宣传、舆论和
流量的
方法论。
毕竟这些都是
毛泽东亲测有效的。
个人用来做自媒体之类的副业,
大富大贵不能保证,
每个月挣点饭钱
应该问题不大。
从现在的技术水平来看,这个行业起码还有十年的生存空间,至于怎么玩,就看个人悟性了,反正我是没学会。
至于国家的舆论战线,最近赵立坚和澳大利亚的事,其实有点“驱张”的意思了,比年初的时候进步多了。
总之一句话,
写文章做视频只是宣传舆论的起点,最重要的是勾起人心带动流量,然后以流量为杠杆撬动别的东西
。
千万不要把起点当成终点。
最后。
毛泽东晚年批评某报纸是二流报纸,倒不是他对编辑和记者有意见,实在是那些东西太烂了,他真的看不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