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在深圳】贺雪琴:新能源材料的故事值得慢慢讲
编者按
为庆祝北大120周年校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联合北京大学深圳校友会,推出“北大人在深圳”专访及参访项目,历经10个月的时间,采访25位不同时期求学于北大、现扎根在深圳的北大校友,通过那些激情的、创新的、奋进的、值得记忆的故事,与丰富的文字与图片资料,书写“北大人”在深圳的故事,传播北大的精神与情怀。
个人简介
贺雪琴,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87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就读地球物理专业,于1992年9月加入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担任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653qttwjo&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进入贺雪琴的董事长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字“开拓创新,科技领先”,办公室陈设井然有序,办公桌背后是一排书架,窗外绿树茵茵,十分安静。这家位于深圳光明新区的贝特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坐落于一个办公与厂区一体的工业园区。虽然从外表上看与周围其他工业园区并无太大差异,但这家公司目前已是负极材料的世界级供应商,并在石墨烯等新能源新材料领域飞速向前发展。贺雪琴和贝特瑞一样,都在创新道路上不停求索,同时又谦逊低调。1月19日,我们在贺雪琴的办公室见到了他。
“这个正是我喜欢的”
1984年,由国家海洋局组织的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乘坐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考船“向阳红10”号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从上海起航,拉开了我国第一次南极科考的大幕。此举之于中华民族的荣誉意义非凡,而在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念高中的贺雪琴却看到了科考中对地球物理综合学科的运用,这让不希望做纯物理研究的他心动。中学时期,他也为一本杂志——《中学生数理化》的封面人物深深痴迷,那些来自北大的科学家的故事和成就就像一盏灯,摇曳闪亮在他可预期的前行之路上,北大,就是他梦想闪亮的航标。
就这样,这个喜欢物理的南方男孩一路北上。1987年,他走进燕园,也进入了地球物理系,这门以物理为基础向外延拓的综合学科。初入北大的他,第一个感觉是北大之“大”,宿舍、饭堂和教室之间的穿梭都需要骑自行车。当时课堂中,师生之间平等而自由的讨论保证思想与学术观点百花齐放,让他勇于思考与交流。贺雪琴回忆道:“在专业课上,老师和学生经常互换角色:老师抛出理论,边讲边走下讲台,而学生可以上去,交换平日的积累和先锐的观点,氛围非常活跃。” 在贺雪琴看来,北大的老师都有这么一个基因,即思想开放、包容,鼓励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包容各种先锐思想,让其在学术框架内充分碰撞,在碰撞中进步和升华。同时,这门专业对于物理和数学的严格要求也帮助他搭建出更好的基础知识体系和逻辑思维架构。
北大求学的贺雪琴
贺雪琴在寝室
而更深的感触是与大师的不期而遇和园子里自由的学术氛围,以及对于科学和真理的追求。当意识到自己确实置身于这个将要改变命运的地方时,迷茫与希望并存,他与那个时代一同接受着思想解冻、理想重建的冲击。这些冲击塑造了他的学生时代,也点亮了他之后的事业发展,“我觉得这个时代真的非常好的。思想是开放、自由的,有一种求真、务实的浪漫主义情怀。”贺雪琴说。
毕业工作后,贺雪琴并不经常把北大挂在嘴边,而是深藏在心里,“让所有的骄傲都默默地作为对自己的要求、鞭策以及坚定前行的勇气”:每次出差到北京,不管什么时间,都要去校园里走一走;他日常都使用带有不显眼北大logo的笔记本,这一切都是为了时时提醒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贺雪琴说,在北大求学的几年,让他形成了对一些事物,特别是真和美的认识和坚持,让他的性格成长、成熟。起初进入北大的“自豪感”,慢慢在这座校园里熏陶、发酵,成为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而北大精神,特别是兼容并包的精神深深地触动并影响了他,深深地影响着他日后的工作和生活。贺雪琴认为,北大的“常为新”,正是北大之所以为北大的根本,也是推动其不断进步的动力。现在我们常说创新,其实首先要兼容并包各种先进、优秀、新鲜的事物,去容纳、吸收、学习,去积累、去进化、去为新。割舍不下的北大情结,让他在日后总要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来审视自身和寻求发展。
“选择南方,无问西东”
因家庭原因,贺雪琴毕业后来到深圳,从宝安集团开始施展拳脚。起步是在宝安电子研究所,正是这里研发了中国的第一代空调遥控器和第一代GPS。而非专业科班出身的他有着明晰的定位,为从研究岗转型,他考取了当时在深圳办学的北京大学世界经济在职研究生。此期间,贺雪琴调动了工作岗位,他认为,锻炼自己的机会已经提前到了,他选择放弃学位,去往厦门龙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负责人,带领公司关停并转,突出、苦攻主业,顺利实现扭亏为盈。在厦门,贺雪琴特意将住所安排在离厦门大学较近的地方,便于他旁听厦门大学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及时补上这部分的短板。在厦门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几乎没有缺席过一次相关课程。
这也为他的进一步转型奠定了基础。回到宝安集团工作后,他进入集团投资部门,参与了公司的多项投资,包括目前就职的贝特瑞公司。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投资项目的增多,投资经验日渐丰富、知识结构已然较为完整的他仍然清楚地认识到单纯的项目投资工作不能搅动其内心深处的激情和抱负,沉甸甸的产业情结让其毅然选择回归实业、回到贝特瑞,深耕实业。
贝特瑞公司成立于2000年。贺雪琴回忆说,2002年,他们在高交会上看到了这家公司,新材料的概念触到了他敏锐的投资嗅觉。历经大半年的时间,力促宝安集团正式入股,并于两年后控股贝特瑞公司,2005年初,贺雪琴来到贝特瑞任董事长,在贝特瑞一待就已十三年。
贝特瑞如今已是全球领先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优秀企业,它生产的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已经连续6年保持全球第一。负极材料是锂电池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中国具有充分的负极材料原材料资源,但苦于技术不精,在过去的十多年,这一领域一直被日本企业垄断。通过不断深耕技术研发创新,2010年起,我国在此领域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技术的重大转变,贝特瑞就是其中翘楚。
说起领导和企业发展策略,贺雪琴喜欢用“未来”两个字表达。他认为,在当今资讯充分发达,员工个性、特质充分彰显的时代,领导者的核心特质是对“未来”的认知与把握,就是要把企业的未来说清楚,把如何与大家一起奋斗未来、取得胜利的策略、手段说清楚,用“未来”(愿景与梦想)凝集团队,在实现“未来”的脚印中打造团队,用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来拥抱未来。站在新能源材料(锂电负极材料)全球第一的山头上,他与同事们又提出了“肩负历史使命、承担历史责任、创造世界经典,打造新能源材料全球龙头企业”的新愿景,“创造需求,引领未来”就是其带领团队实现梦想的新路径和战略企图。
在这十余年间,贺雪琴与团队深耕“新能源材料”,在经营策略上布局完整产业链,同时着力研发、注重创新、打造内部浓厚的“学术氛围”。 贝特瑞快速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2006年,贝特瑞负极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2007年获批成立深圳市新型储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2008年实现负极材料批量出口, 2010年,贝特瑞投入近1亿元成立了综合性的内部研发机构——贝特瑞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并以每年营业收入的5%进行研发投入。目前,研究院拥有研发人员近300人,其中博士近30人、海归留学人员近10人,拥有30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国际专利,有5项产品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同年,实现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2011年完成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国家标准的制定,2015年获批成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2014年1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与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率团到贝特瑞考察调研
作为深耕材料的先行者,贝特瑞对整个电池系统体系的研究,是从电池材料,这一最根本的环节开始的。这种考量所基于的是,材料才是电池技术的核心,专注材料才是贝特瑞发展的基础和本质。因此,贝特瑞的主营业务均是围绕着核心材料展开,包括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和功能材料三大体系。在负极材料领域,贝特瑞不仅构建了完整的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价值产业链,同时在下一代负极材料技术——硅基负极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正极材料领域,贝特瑞构建了从电池回收到正极材料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并借助其技术研发优势和差异化的经营理念,快速成长,有望成为贝特瑞第二个快速增长点;在功能材料领域,贝特瑞瞄准未来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发展方向,借助贝特瑞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研发平台,前瞻性布局了锂离子电池功能材料和石墨烯功能材料,并有望将功能材料拓展成为贝特瑞的第三极增长点。
如此深耕,天道酬勤。 围绕着这三大板块,不到10年的时间,贝特瑞已在全国完成了布局,并做好了技术储备,未来发展的潜力不容小觑。
与日本索尼新能源公司工作人员合影
在贺雪琴的描述中,这些新材料应用之广泛,已远远超越新能源汽车、电池,还包括柔性穿戴、生物传导、海洋防腐等,几乎在未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贝特瑞目前深耕的领域。这个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时代,这家高科技企业虽然很少在日常生活中曝光,低调的贝特瑞已经默默地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2020年实现“百亿”。无论未来多么光明,贺雪琴更多的是带领团队默默地做好当下。他相信对于产业发展之基础、本质的认识对经营策略和对整个公司未来的打造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将引领贝特瑞去认识未来: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认识的高度也决定了贝特瑞未来发展的高度。贺雪琴将自己的价值理念灌注于贝特瑞的企业文化,既稳扎稳打做研究,厚积而薄发,坚信发展要靠自身的力量和核心能力,而又顺势而为,把握吻合产业发展的规律与方向。
贺雪琴谦逊的说,正是贝特瑞团队的专注、团结,理念、目标一致,为公司战略布局和战略执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贝特瑞成为行业标杆以及后续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大风起兮立风口,大浪涌兮舞潮头”,这是贺雪琴给自己及其团队的评价,既是情怀和勇气,更是担当与责任。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风口面前,他正与他的团队一起,在新能源材料事业发展上越走越欢、越奔越远。
“大道多岐,但行心事”
对于毕业之后就回到广东的贺雪琴来说,对深圳自有一份割舍不下的情结。深圳的平等、包容,为事业的发展提供自由而开阔天地,在深圳这片土地上,努力总是会有回报的,这些深圳特质,让他非常适应深圳这个地方。
贝特瑞的发展已经成为行业里绕不开的名字,不仅是市场份额,在品质、技术、或软实力等各方面也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尽管如今,贝特瑞产业链上的枝干脉络已伸向了祖国各地,但深圳仍是它发展之路上的重要推手。“某些特质上说,深圳就像大学中的北大”,贺雪琴说。这里为贝特瑞这类新能源材料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崇尚研发与创新,并用实实在在的资金、机制、政策支持研发与创新。深圳没有更多的资源优势,但深圳敏锐地感觉到,先进高端科技并非靠资源去推动,而是靠技术来推动,令其应用价值、使用价值不断演进。几年前,深圳市就积极支持贝特瑞牵头成立了深圳市先进石墨烯应用技术研究院。
贺雪琴在办公室
对于未来,贺雪琴继续引领贝特瑞前行。他出身物理,转型管理,专于投资,最终脚踏在实业。在他眼里,这一切不过是顺其自然。他宽厚的品质让他拒绝浮于表面、也没有过多的短期逐利与浮躁。他认为,投资的本质与价值终将回归于产业。他将和他的团队一道,以未来定义现在,做最基础的研究,并在新能源材料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如同当年南极科考那般踏实向前。
一路走来,贺雪琴总结为“坚持”、“遵从本心”、“不忘初心”:方向选择要出于本心,对自己认定的东西,要认真去坚持。在这个过程里面,兼容并包很重要,紧抓学习、吸收、积累、升华。
处在决策核心的贺雪琴是一位宽厚的、重视团队的向导。即便北大自由的氛围让他成长成为一位有个性的学生,而兼容并包的核心精神指引他一程又一程。于他,个性与兼容并包并不矛盾。他说,“什么叫包容?如果你自己不够宽大,没有足够的胸怀和格局,你就包不下,你就容不下。”这种格局,令他从日韩合作方那里也获得很高的赞誉。
贝特瑞的员工评价贺雪琴是“北大才子”。“他平常对员工非常好”,“他不管是在思考问题的逻辑性以及看待事物的本质各方面,确实非常非常不一般。”,“贺总的涵养和在工作中没日没夜的投入,特别激励人,也让人敬佩。”无论是合作伙伴,还是公司员工,都对贺雪琴有着极高的评价,他的坚守和笃定让人十足诚服。
直至采访的结束,贺雪琴仍说,我没有多突出,我也没有特别突出的资本,我只能尽我所能让我们团队紧紧融合在一起、紧紧围绕在事业周围,迸发出团队的光芒。这种低调和专注,使得他和他带领下的贝特瑞,花更多的精力修炼技术实力和软实力。
人生实难,大道多岐。贝特瑞的沉淀与深耕,远比它满身的成就来的动人和生动,如同贺雪琴眼里、足下、心上拥有的平和和坚守,让他本人比我们描述的故事来得更为旷达和深远。
祝福北大 120 周年
之于我,北大的每一个角落我都很喜欢,而之前看到更多的是《中学生数理化》列举的科学家,也特别倾慕当时的学术氛围。当下,特别是十九大之后,对高校提出了更多也更细的要求。 我特别期待北大不会丢失她原有的特质,特别是兼容并包、常为新的特质,以及真正的求真、求实的学术氛围。敢于坚持真理,去坚守北大最吸引人的特质,正是做好一所基础性综合性大学的根本。
作者 | 汤骅 王可佳
本期编辑 | 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