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回归祖国 25 周年,走进北大港籍女孩的深圳故事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重要的日子

↓↓↓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热爱网上“冲浪”的大家

有没有看到香港街头这震撼一幕?


尖东尖沙咀中心。来源:香港中联办

九龙城何文田邨。来源:香港中联办

中环码头天桥。来源:香港中联办


#香港街头出现移动中国红#

冲上微博热搜



尖沙咀星光大道。来源:香港中联办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祖国

如今转眼已过去25年


香港与深圳一衣带水

25年的时间

香港早已成了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

👇

  • 有人通过罗湖口岸通关往返,白天在香港工作,晚上回深圳居住;

  • 有学生乘坐大巴跨境去香港读书,晚上再返回深圳;

  • 网络平台让莎莎店里的化妆品48小时即可送达内地;

    ……


南下北上的人群

拉近了深圳与香港的距离

香港回归祖国那一年

你几岁?

这些年,你又有怎样的感触?


时代的脉搏

投射在一个北大港籍女孩的身上

产生了奇妙的共振


陈浣明

她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22届硕士研究生,曾获得“三好学生”、“学习优秀奖”、校级三等奖学金等荣誉。


在校期间曾加入南燕新闻社新媒体部门,首发推出北大深研院第一弹表情包专辑。


今年夏天,她从北大深研院走出,即将走进深圳校园,成为一名港籍在编老师,一名深圳未来教育园丁。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大家庭,也在这一年,陈浣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香港家庭,两年后,她的爸爸伴随港资北上热潮,把家搬到了深圳。


2022年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将欢送一位港籍研究生;而深圳的一所小学,将迎来一位“香港来的陈老师”。




一个“跨过深圳河,天地更广阔”

的双城故事

由此展开


01

双城闯荡

目睹深港交融



陈浣明很特别,出生在香港回归之年,穿梭于深港双城之间,目睹两座城市的交融发展。她笑称:自己是幸福的一代,幸运的一代。


浣明爸爸在香港的一家大型电器厂工作,从基层做起,直至升至小管理层。1985年,这家港企看到深圳“三来一补”的发展机遇,随即把部分加工业务迁移至深圳,浣明爸爸跟随工厂跨过深圳河。



1980年早期,“三来一补”这种贸易形式在深圳逐渐兴盛,依靠这样的产业模式,在经济特区建立初期,深圳企业捞到了发展的第一桶金,由此快速进入工业化进程。到1994年,深圳此类企业达到近8000家,从业人员有100万人,实现了当时经济特区一半以上的工业产值。


时代浪潮裹挟着每个人朝前走。在深圳工作几年后,浣明爸爸在香港的师傅提出在深圳办厂的想法,让他在宝安沙井拍一些照片参考。条件成熟之际,浣明的爸爸便辞职和师傅一起在深圳创业,在宝安区投资开设一家模具厂。


“深圳正处于大发展初期,给了我们很多的机会。”浣明爸爸说,相比打工的安稳,在深圳闯荡尝试,成功机会高,试错成本低。


让他印象很深的是,深圳当时非常欢迎投资,尽管自己开办的是中小型厂,但工作人员接待时很热情,很快就办理好办厂的各类手续。



感受到深圳的热情与速度

浣明爸爸觉得这座充满激情与干劲的城市

蕴含了巨大发展能量


在一切都有可能发生的深圳,浣明爸爸不仅开起了公司,也组建了跨境家庭,妻子入籍香港并产下三个女儿。


陈浣明回忆说,父亲很少讲大道理,更多是身教榜样,比如早出晚归的努力工作,工厂永远收拾的干净整洁,办公室画图工具等都摆放的有条不紊,有着良好的工作习惯,有着上进心。这些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她们三姐妹。


由于母亲在香港住不惯,全家干脆定居深圳,三个港籍孩子,相继进入深圳学校读书。


香港出生,定居深圳

陈浣明见证深港双城发展

02

经历了香港的繁荣

见证了深圳的腾飞


那段时间的记忆

深深留在了陈浣明脑海里


1999年,相比光彩夺目的香港,一张白纸起步的深圳,差距惊人。


“爸爸每个周末都要带我们回去,玩遍香港好玩的地方,吃遍香港好吃的小吃。”


在陈浣明幼时的印象里,香港是丰富、彩色的,每样东西都是新鲜的。但那时的深圳百业待兴,整座城市就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色彩单调,不好玩。


来源:央视新闻


但深圳年轻敢闯

发展机会多,试错成本低

在深圳创办模具厂后

其父对一手创办的企业投入很多心血


在1980年代,摩托车在深圳盛行,浣明爸爸也经常骑着摩托车上下班,到处在深圳转转,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现在的深圳则是道路宽阔笔直,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摩托车在路上狂奔已成历史。


25年间,陈浣明明显感觉到深圳日新月异的巨变。当年的工地、荒地全变成高楼和绿地,图书馆、少年宫、书城、美术馆、公园等各类文体娱乐设施拔地而起,一应俱全。



陈浣明的父亲对香港感情很深,对深圳感情也很深。一个是养育他的地方,一个是成就他的城市。


“现在爸爸已经60多岁了,住在深圳却不愿退休,每天继续帮客户优化方案,把事业做下去。”


在陈浣明看来,香港的经济优势明显,金融业服务业发展很快,而深圳更像一张白纸,愿意尝试,发展中不断查漏补缺,产业更新迭代快,在变化中跨越式发展。


03

在深圳

港人描绘新蓝图



三姐妹在深圳都享受到很好的教育,也都考上心仪的重点大学,大姐考到中国传媒大学,妹妹考到天津的南开大学。陈浣明本科考上武汉大学,研究生更是考上北京大学,就读于深圳研究生院。



三姐妹考大学的时候商量好,一定要考到其他城市去,更多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宏大历史。


在武汉大学,陈浣明接触到来自香港的其他学生,独特的身份让陈浣明接触到更多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体会到多元和不同。


陈浣明安静内敛,但翻开她的简历,写满的都是优秀——


  • 本科就读武汉大学会计学专业,连续三年获得校级一等或特等奖学金,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


  • 研究生就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获“三好学生”、“学习优秀奖”、校级三等奖学金等。



今年夏天

陈浣明将完成研究生学业

经过多轮面试

她将走进深圳校园

成为一名港籍在编老师



“当教师的想法是研一研二的时候,当时到附近小学去当志愿者,看到孩子们成长、收获,自己也很开心。”陈浣明说,自己在研二就开始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然后参加教师的秋招,进行几轮面试考试才拿到职位。


“不来实习完全不知道当老师的不易,大学阶段的课堂汇报、PPT都可以做的很漂亮,讲话流畅。但作为教师,不是一个人的表演,而是要与学生互动、对话,提醒学生正确。”



陈浣明笑着说,没有想到小学教师挑战性这么大。


对教师这一全新的身份,这种理念的转变,陈浣明从中感受到乐趣与挑战,也坚定自己的选择。



如今,陈浣明一家尽管不会每周都回香港,但还是延续着回香港过年的传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推进,深港两地的互动交融频繁深入。陈浣明也感到这一相融带来的便利,现在家人用香港身份证在深圳办各种手续也很便利,没有以前那么繁琐。


陈浣明的姐姐大学毕业后也在深圳有了很好的发展。从父辈的创业,到三姐妹的成才,陈浣明一家在深圳创业、求学、毕业、求职,跟随着深圳的发展节奏,抓住更好的平台和机会去实现自我,成就自我,过上幸福的生活。


陈浣明感慨

自己是幸福,又幸运的一代


在成长过程中,香港和深圳两地政府都非常关心她们,举办各类的暖心活动,而且深圳不断出台各类针对香港的引才计划,让她们这些在深圳的香港居民有了更好的就业、创业平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深港两地的人才有了更多互通互融机会。



2021年,超过千名香港青年通过“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到湾区城市工作,其中选择深圳的有689名,占到总数的六成以上,成为教育、金融等各领域的人才。


蜿蜒的深圳河见证着

越来越多香港青年过河北上

在此地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人,每逢他的生日,必有另一人无需请柬与客套,也会与他一同唱生日歌、吹蜡烛,那么这两个人一定是血脉相连的至亲;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座城,每逢他的“生日”,另一座城必然会全城响起生日歌、飘满彩带、送出祝福,那么这两座城一定是香港和深圳。


欣逢盛世,携手筑梦

俯拾皆是的“双城故事”

注定两座城市必将赓续血浓于水的手足情

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好地体现和诠释

“深度交融”的意义



香江水澎湃不息,紫荆花永远盛开

陈浣明同学也将
带着北大精神的烙印扎根湾区
跃入深圳这拼搏进取的浪潮
做一朵奔腾浪花
为湾区教育事业

贡献北大学子的一份力量

25年来

香港特区与祖国同呼吸,共发展

一同期待并肩同行的下一个25年

祝香港特区生日快乐

🇭🇰


来源:深圳大件事

本期编辑:王惠

责编:王可佳


喜讯!国产人工智能期刊闯入SCI一区 我院刘宏教授担任创刊主编

对话·2022:南燕人的N种可能 | 郭倩汝:当律政剧女主角照进现实

对话·2022:南燕人的N种可能 | 陈希阳:走出家乡,回报社会,她在热爱的世界中闪闪发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