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燕科研】张敏课题组在双语双向自愈合神经形态器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信息工程学院张敏课题组在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研究领域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 (Nature-index期刊,影响因子18.027)上发表题为“Bilingual Bidirectional Stretchable Self-healing Neuristors with Proprioception”的文章,成功实现了一种具有双语双向响应、自愈合能力,并能够模拟生物本体感受功能的可拉伸神经形态器件。

人工神经形态器件在神经逻辑和认知功能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可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人机交互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赋予神经形态器件软性和可拉伸性的特性,使其能够适应各种不可预测的变形情况,还能够提高信号采集的准确性和佩戴的舒适性。然而,这些器件仍然容易受到严重的机械损伤(如穿刺、撕裂和切割),严重限制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寿命。因此,理想的可拉伸人工神经形态器件还应具备自愈能力,以在经历机械损伤后恢复其结构和性能。此外,在生物神经系统中,同一神经元的突触在相同刺激下可以表现出相反的可塑性形式,以支持一系列复杂神经功能。然而,目前可拉伸的神经形态器件仅能实现基本的单突触行为,无法满足复杂神经系统的需求。


张敏课题组首次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可拉伸的双语双向自修复神经形态器件(Bilingual Bidirectional Stretchable Self-healing Neuristor,BBSSN)。BBSSN的设计基于范德华力集成,利用聚氨酯脲弹性体和碳纳米管电极的本征可拉伸特性,通过离子迁移和静电耦合,在不同操作阶段能够对相同刺激做出抑制或增强的反应。这使得BBSSN能够模拟生物突触中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共存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四象限信息处理能力。这种能力使得BBSSN具备了模拟生物行为的多水平可调性和适应性,例如戒断和成瘾反应。



BBSSN结构图和应用场景


此外,BBSSN能够在两个小时内自愈严重的机械损伤,消除了神经形态电子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限制。从而开发了BBSSN作为具有本体感知功能的人工传出神经,通过不同拉伸程度调节突触后电流,实现本体感知反馈,模拟生物运动神经对屈肌和伸肌的协调调节,以及生物系统的自适应性运动功能,从而有效地预防肌肉过度损伤。该研究在医疗健康监测、智能软机器人、物联网和受生物启发的可拉伸电子领域具有广阔应用潜力。


集成本体感受功能的运动传出神经


该工作由张敏课题组独立完成,论文通讯作者为张敏副教授,信息工程学院为唯一作者单位,2021级硕士生邱睿为第一作者,博士生朱家豪、刘德行,硕士王佳鑫、任沁琦、黄巍宏、高新宇、王婉婷、刘奇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3c03212

本期排版:南燕新闻社 Neon

本期校对:南燕新闻社 夏星

审核编辑:王惠

审核发布:王可佳

青春不散场——深圳研究生院毕业生参加北京大学2023年毕业典礼

南燕·节气 | 今日·小暑

【微观南燕】一周新闻热点回顾(6.28-7.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