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立秋】 “秋膘”您得这么贴:“姑姑筵”,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都馋这口!

2016-08-07 王凯 文史e家
点击上方“文史e家”可以订阅哦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文史e家(wenshiyijia2016)

团结报·团结网旗下官微


团结出品,必属精品

今日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后,北方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人到夏天没什么胃口,体重大都要减轻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吃些美味佳肴贴补,以肉贴膘,这就是所谓的“贴秋膘”。

民国年间成都有一位叫黄敬临的美食家,在自家庭院开了一家私家饭馆,这便是当年闻名川渝的“姑姑筵”。“姑姑筵”虽以家常菜肴为主,选料、做工却极为精细,深受食客青睐,可惜黄敬临去世后,“姑姑筵”失传。

1
“姑姑筵”的由来

“姑姑筵”在川渝一带非常有名,但在外地知道的却不多。 

“姑姑筵”的创始人黄敬临,光绪元年(1875)生于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今成都双流),是成都名绅徐子休的弟子。对于黄敬临的家庭,地方史志记载不多,但民间却有很多传说,李宗吾先生1930年代在《姑姑筵餐馆食谱序》中这样说:“敬临的烹饪学,可称家学渊源,他的祖父,由江西宦游入川,精于治馔,为其子聘妇,非精烹饪者不合选,闻陈氏女在室,能制咸菜300余种,乃聘之,这便是敬临的母亲。于是黄陈两家,烹饪法冶于一炉。”

关于黄敬临其人,《双流县志》人物篇中有一份小传,这样写道:

性潇洒,喜交游,幽默风趣,酷爱古董字画,园林山水。更善烹调,常与徐氏门徒,同窗好友,诗酒酬酢。每遇珍馐美味,必探本溯源,亲自入厨,时日一久,遂成美食家,烹调手。

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黄敬临是个非常有趣的人物,据其后人介绍,黄敬临在前清参加过科举考试,中过秀才,还曾在四川法政学堂读书,但没有做过官。民国后曾在川内当过几任县知事,后辞官回蓉闲居。

1930年前后,黄敬临在成都开了一家饭馆,听说哥哥开饭店,妹妹笑坏了:“哥哥你哪里是做生意的材料,你怕只能办个‘姑姑筵’,玩玩小孩儿过家家的游戏。”不料黄敬临听了妹妹的话,豁然开朗,拍手叫好,决定以此为名。


看上去就胃口大开的剁椒鱼头

所谓“姑姑筵”,本是川中小儿模仿大人做饭炒菜的一种游戏,当年在成都一带风靡一时,小炉子、小锅铲、小菜刀在杂货铺里都能买到。今天看来,黄敬临之所以以“姑姑筵”为名,估计是文人脸皮薄,意思是说自己属票友下海,游戏而已,这在他为饭馆写的对联上也能看出:

学问不如人,才德不如人,

只有煎菜熬汤,才算我的真本事;

亲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

安于操刀弄铲,正是文人下梢头。


2
闻名蜀中的私房菜

黄敬临的饭馆除了一两个主要厨师外,帮厨和跑堂皆为黄家姑嫂,饭菜基本上以家常菜肴为主,其中坛子肉、青筒鱼、红烧牛头、麻椒牛筋、香花鸡丝、樟茶鸭子等,都备受食客青睐。

对于烹饪艺术,黄敬临既无师承,也无菜谱,全凭穷搜博采,独创而成。他的坛子肉用的是陈年绍酒坛子,因年代久远,酒汁浸入内坛皮层,将公鸡或老母鸡、宣威火腿、鸭子和猪排等加入坛子,文火煨烂,酒味肉香融为一体,风味独特,诱人食欲;而青筒鱼系从川滇边界少数民族用鲜竹筒烧饭的方法移植而来,做法并不复杂,取新嫩竹筒一节,一边留下节底,将剖洗干净、码味充分的鲜鱼和作料放入筒中,再加入老汤,封上筒口,然后在炭火上旋转炙烤几个小时,待鲜竹的清香完全融入鱼汤时即可食用,这道菜鱼嫩汤鲜,清香扑鼻,别具一格;就连席后下饭的各种泡菜也是别有风味丰富多彩,泡小黄瓜、酱小黄瓜、酱小茄子、甜姜、甜蒜、泡灯笼海椒等等,这些泡菜虽然价格不菲,一小碟可卖到厂板(四川厂造银元)五角,但食客们仍趋之若鹜。

1 23



1  蜀中名吃 夫妻肺片

2  川菜(1)3  川菜(2)

车辐是民国年间非常活跃的川籍记者,也是一位很会吃的美食家,对“姑姑筵”非常熟悉,他在《川菜杂谈》中如此记述:

(“姑姑筵”)以家厨为主,做菜的人手少,做的菜中又多用文火煨㸆,花费时间,黄老设计的菜肴,选材严格,以高质量、高品位出之。故在经营上也独具一格:席有定数,每天出席两三桌,最多不过四桌,要提前几天预定。他还要记下客人名单,他心中有个数,名单上客人的身份、嗜好、吃什么或不吃什么?以便因人而施、安排菜肴,这样掌握了食客脾胃,投其所好,取得信任——这也是他最好的经营方法之一。又是他还自任招待,亲自端菜上席,并为食客饕翁们解说。

“姑姑筵”在成都包家巷黄家私宅,是当地独有的园林式餐馆,院落虽然不大,却是亭榭错落,花木扶疏;室内更是花窗明亮,桌几干净,四壁名人字画,琳琅满目,自有一股儒雅气息。这家小饭馆可能是四川有史以来最牛的小馆,需要提前几天甚至十几天就要预定,并且只能预定席桌,不售零餐,尽管如此,仍是食客如云,成都凡是有头有脸的人,都以在“姑姑筵”请客或者被请为荣。当时川军邓锡侯、刘文辉和田颂尧三个军的军部都设在成都,黄敬临与这些军长、师长都是好友,他们宴请宾朋好友时,每次订席必在“姑姑筵”,吃饭时也都为黄敬临预留一个座位,而黄也常常以当地名流和卸任县太爷的身份与他们觥筹交错,谈天说地。


就连席后下饭的各种泡菜也是别有风味

就这样,“姑姑筵”的名气越来越大,而在不知不觉中,饭馆也形成了几条不成文的规矩:

一、所有来吃饭的客人,必须称黄敬临为黄老先生或黄老太爷,敢叫黄老板或者黄师傅的,免吃。

二、每天只做四桌,必须提前几天预定。

三、预定时只说一桌多少大洋的规格,不能点菜,所有菜品,由黄敬临根据客人的身份、地位和喜好随意安排。

四、定席时须交足菜金,并且还要列出客人名单,注明年龄、籍贯、身份和性别。

五、不论黄敬临是否到席,主桌上必须给他留一个桌位,表示尊敬。

瞧人家这饭馆,比县太爷派头还大。


3
刘湘夜宴张学良

“四川王”刘湘

1935年秋,张学良到成都向蒋介石述职,素有“四川王”之称的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刘湘邀请张学良吃饭,以尽地主之谊。张推辞不下,便对刘湘说:“实在要赏饭,希望吃到你们成都有名的‘姑姑筵’。”

张学良对姑姑筵慕名已久

张学良提出这个要求,说明他对“姑姑筵”不太了解,不知道吃饭需要提前几天预约,刘湘大概也不晓得其中的规矩,便让绥署交际科长李召南去订菜。

得了刘湘口谕,李召南马上去找黄敬临,说:“甫公(刘湘字甫澄,时人称其“甫公”)宴请张副司令( 张时任西北剿匪副司令),晚上就要见席。”

黄听了连连拱手道:“实在办不到,晚上倒有一席,是王元甫师长三天前早定了的,敝处从来不敢失信。”

李召南在四川军政界素以脑子灵、主意多而著称,听了黄敬临的话,略一思忖,计上心头:“黄老先生,你且准备,在下去去就来。”说完驱车直奔布后街荣乐园酒楼。

荣乐园是成都著名的菜馆,老板蓝光鉴,擅做满汉全席,招牌菜有“叉烧鸡”“红烧熊掌”“葱烧鹿筋”“干烧鱼翅”等。李召南找到蓝光鉴,三言两语说明情况和来意,要他准备一桌酒席给王元甫师长,以便让王将“姑姑筵”让给刘湘宴客。蓝光鉴乃饮馔界老将,熟谙“以南池之水救北地之焚”的典故,当场答应准备一桌正宗川味酒席救急。

在荣乐园安排好后,李召南马又不停蹄地赶到王元甫公馆,对王说刘湘宴请张学良,要求师长让出预定的“姑姑筵”。刘湘请客,王自知非同小可,正好做个顺水人情,所以满口应承。

随即李召南马上赶回向黄敬临说明经过,待其允肯后,又向刘湘复命。当晚,刘湘在“姑姑筵”欢宴张学良,宾主尽欢。

这个饭局,不知黄敬临能否上桌陪客?


4
落户重庆汪山

蒋介石(左)幕僚杨永泰(右)

蒋介石的主要幕僚杨永泰曾吃过“姑姑筵”,对黄敬临的手艺赞不绝口。1935年,杨出任湖北省主席,便邀请黄敬临到武汉三镇开办分号,黄正好想到川外发展,两人一拍即合。

1936年10月间,黄敬临从成都出发,准备经重庆顺江东下,不料此时却突然传来杨的死讯——10月25日,杨永泰赴汉口日本领事馆宴会,在江汉关轮渡码头遇刺身亡。

黄敬临万没料到出此变故,无奈之下只好滞留重庆,后来在四川南充人鲜英帮助下,“姑姑筵”在重庆左营街公安局附近重新开张。开张之际,黄敬临照例在大门口贴出一副对联:

流落在贵码头,

装一个忸忸怩怩新嫁娘杀鸡为黍;


公安局大门口,

来几多漂漂亮亮高贵客下马闻香。

开张之初不太顺利,当时正值蜀中大旱,百姓流离失所,政府号召节约救灾,高档餐厅禁止营业,所以没多久便停业了。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的迁驻,重庆成为中国的陪都,大批军政人员及文化、工商界名流涌向山城,黄敬临瞅准了这个有利时机,在重庆南岸的汪山恢复营业。

汪山是重庆有名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权贵、富人云集,公馆、别墅林立,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许多政府高官和工商名流也在汪山一带建了别墅,当时蒋介石的官邸就在距汪山不远的黄山,每到周末,蒋就和宋美龄到风景如画的汪山散步。除了这些大人物的私邸,汪山还筑有苏联、法国、印度、西班牙等国的使馆,来来往往的都是重庆城里有钱有势的高官名流。

来到汪山,黄敬临可谓是如鱼得水,不长时间便研制出几十种特色菜肴,“姑姑筵”的名头很快就在这个富人圈子里声名鹊起了。

“姑姑筵”找这样一个地方开张,想不出名都难。


5
黄敬临之死

陪都时期是重庆历史上最繁华的一段岁月,官员、大亨、商人、雅士云集于此,将各地的饮食文化带入山城。黄敬临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博采众长,将一些外地名吃与川菜文化相结合,造就了川菜史上的许多著名菜肴,美龄兔丝、软炸斑指、开水白菜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美龄兔丝原名银针溜兔丝,是用豆芽和兔丝炒制,整道菜咸鲜清淡,色泽白亮,是“姑姑筵”的招牌菜之一。据说宋美龄常邀黄敬临到黄山官邸做菜,特别喜欢这道银针溜兔丝,经常把它作为筵席的主菜,时间一长,人们就把它改名美龄兔丝了。

“姑姑筵”的招牌菜开水白菜

开水白菜是川菜中的一个另类,不是传统的麻辣风格,而是以清淡鲜香为主。开水白菜名为开水,实则是巧用清汤,汤要味浓而清,成菜后乍看如清水泡着几棵白菜心,一星油花也不见,但入口却是清鲜淡雅,香味浓醇。做此菜时要先用老鸡、老鸭、排骨、肘子做汤底,小火慢煨48个小时后,然后将鸡脯、猪肉剁泥放入汤中,最后把汤里的油和杂质过滤干净,使其清澈如水,汤调出来后,将白菜菜心放入汤内清蒸即可。

软炸斑指源于鲁菜,原名九转大肠。此菜需将猪大肠头裹一层面糊,热锅凉油,以低温炸熟,出锅后外焦里嫩,且酥且脆,既可配上稀卤、姜汁、椒油等各种调料上席作为大菜,也可作为茶水点心食用,大快朵颐之际,没有人以为这是猪大肠做成的,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匠心和手艺非“姑姑筵”莫属。

虽然饭馆生意兴旺,但黄敬临最担心的还是日本人对重庆无休无止的大轰炸,这让天生胆小的他整天提心吊胆。

日军轰炸重庆始于1938年初,目的是打击中国政府的抗战意志。空袭开始时规模不大,出动的架次也不多,多数为陆军航空队,主要是试探性的轰炸。武汉沦陷后,日机轰炸迅速升级,愈演愈烈。1939年5月3日和4日,日机从武汉起飞,连续轰炸重庆中心城区,并且大量使用燃烧弹,市中心大火两日,商业街道被烧成废墟,死伤市民无数,近20万人无家可归。同时被炸的还有外国教会及英国、法国等各外国驻华使馆,连日本的盟友德国大使馆也未能幸免。

“姑姑筵”所在的汪山虽然地处重庆城外,但由于蒋介石的官邸就在附近,所以成为日机重点“关照”的目标,当时居住在汪山的四川工商领袖康心如之子康国雄在《独舟孤树》一书中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蒋介石当时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无论是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还是在国际上看来,他当时都是领导中国进行抗日战争的最高领袖。他在黄山有一处官邸——当时可能有汉奸告密,日本飞机曾经轰炸黄山,但炸弹丢到了汪山。人们都知道那是冲着蒋委员长来的。那次轰炸中,著名经济学家何廉的双胞胎儿子大宝、二宝(我的小学同学)就被炸死了一个,他们一个姓韩的老师也被炸断了腿。

黄敬临这时已年近七旬,据说每闻轰响必躲入桌下,并且还蒙上棉絮。后来黄实在不堪惊扰,准备歇业回成都暂避,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如此屡遭惊吓,黄氏抑郁成疾,于1941年秋不治身亡。


文史e家

觉得不错,踊跃点赞哦!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本期编辑:陈晓燕  吴姝静


文史e家丨ID:wenshiyijia2016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团结报·团结网旗下官微)

团结出品,必属精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