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快车盈利窘境对民宿的五个启示
因为车送修,最近用了几次滴滴快车,在跟这些司机闲聊的过程中,了解到目前网约车行业遇到的巨大瓶颈甚至是黑洞,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行业在某些方面与自己所从事的民宿行业有许多共通之处,特别是“互联网+民宿”的语境之下,如果单纯的把经营民宿看做一种投资行为,那么这些民宿投资人或业主目前面临同滴滴司机几乎如出一辙的困难境地。
本文所述的民宿特指体量较轻的狭义民宿单体项目
这篇文章的阅读需要5-8分钟。
首先,让我们先以快车为例,给滴滴的司机算笔账,就可以直观的看到这些网约车的“投资人或业主”所遭遇的尴尬境地。
先看单公里成本
油耗:0.7元/公里(较低的水平)
折旧:0.375元/公里(按15万的车,40万公里报废计)
保险:0.07元/公里(按每年4000元保险,跑6w公里计;实际上滴滴是按成单扣0.5元保费的)
保养:0.1元/公里(每5000公里保养一次,每次500元计)
维修:0.1元/公里
罚款:0.1元/公里(每5000公里罚款一次)
洗车费:0.06元/公里(按500公里洗车一次,每次30元计)
停车费:0.01元/公里
合计:1.52元/公里。
可能光看这个数字还没有概念,再对比一下滴滴公司的按公里对客计价方式(北京地区今年4月调整为1.6元/公里),想必你就会佩服它的收益管理手段了。
再直观一点,我们找一找快车司机们的利润空间在哪里?
“幸亏”除了里程计费,还有时长计费(按0.5元/分钟),我们按每天工作10小时、跑300公里(40%为有效载客公里数),平均时速60km/h。
那么
连同上面的里程收入,
一名勤奋的快车司机,
每天起早贪黑,
一天的利润空间大概在(1.6-1.52)*300*40%+0.5*60*300*40%/60=69.6元
一个月下来大概可以净收入2000元
在北京,这个收入水平处在怎样一个层级想必我不用多讲。
觉得这个利润水平少的可怜?
可是,
如果我说这还不够惨呢!
其实,上面算账的时候,1时间成本还没有严格的计算在内(等客人、空返等,40%的有效载客里程远远达不到),2最头疼的平台20%-25%的抽成也没有计算在内。
不详细算了,一句话,滴滴的快车模式已死。最多时,快车司机超过两千万,有材料说目前北京的规模已锐减到十万量级。
如果套用投行的说法,滴滴公司显然地不是民宿行业的可比公司,请把这种类比理解为一种巧合,更何况这巧合还比较多。
巧合一:成本高筑对盈利空间的严重挤压
与标准化的酒店项目类似,除了投资成本,单体民宿项目的成本主要来自运营层面的人工、物耗、能耗三大方面,粗算的话,这三项大致占去了营收的一半,此外还有物业租金(浮动较大,在一、二线城市甚至可以高达20%以上)、维护维修费用和日常消耗等。同时,不可回避的是,民宿项目为了提升入住率因而亲密拥抱互联网之后的,交给类似滴滴的OTA平台12%-15%左右的佣金,这在民宿本已狭窄的利润空间里又是一击。
过分依赖ota或其他平台,同时又不能很好拓宽自身的盈利渠道、增加二销或产品附加值,民宿在成本端将与滴滴类似,面临利润空间近乎完全被挤占的窘境,这是巧合其一。
巧合之二:客单价非理性的不断攀升、居高不下
当某一类型的产品单价畸高到不符合基本供需经济规律之离谱,只能说明两个问题:1雷军口中风口上的猪(政策热点)和为其助攻的猪一样队友(请自行思考对号入座);2市场收缩之后的倒逼。为了平衡不断攀高的成本,因客房总量、消费频次较难推升,只好人为调高价格以试图谋求短期可观的现金流,熟不知此类主观臆断的一锤子买卖往往缺乏持续性的市场动力,更类似于在产品初创期自杀。
目前,滴滴陆续将发力重点转移到优享、豪华车、专车、敬老出租等不同产品细分,其实一个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提高消费单价,提档产品定位,这种战略调整显然是被动的,是眼下这个阶段无二法的选择。
类似的,目前小规模的单体民宿项目(抛开连锁品牌或其他资本运作等模式)价格在数千元甚至万元一晚的不胜枚举,基本高出同类地区五星级酒店定价。并且,往往越是客房数量少、市场消费能力不突出的项目,越是希望在价格上寻求突破,走进一个死循环。
个人认为,无论是滴滴也好民宿也罢,还是应该在产品本身的内容上多下功夫,这个内容既包含硬件设施配套,也包括软性的服务品质,更包含了民宿主人的一颗真心,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感动消费者,不是吗。
巧合之三:同样面临监管收紧之后准入门槛的提高
即便利润空间狭小,但因为在风口之上,仍有试图短期攫利者络绎不绝的步入滴滴和民宿的金字塔陷阱,而忽视了这一盈利模式本身的阶段性和政策风险,互联网背景下产品的打磨与建构周期被极大压缩,能否在很短的周期里一步登天是很现实的问题。
对于政策风险,最典型的一个例证是北京把京牌以外快车一刀切掉的做法,政府的手把这个行业在一夜之间推向了2.0阶段。试想一下,这是否也是未来民宿这种业态在野蛮生长之后不可回避的必然阶段。据悉,下个月北京民宿相关具体管理规定将出台,作为已经度过了1.0时代的民宿行业下一步何去何从,请拭目以待。
巧合之四:此物只应“一线城市”有
滴滴离开了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无论从成本端(用车成本不因地域而转移)、消费端(议价能力因离开一线会大幅下降)审视,都没有生存土壤。
类似的,当民宿下沉到二三线城市之外的乡村,我们也往往冠以扶贫的名号,而非商业。但这里需要点明的是,对于民宿而言,它的一线市场可以更广泛一些,包括实际意义上的一线城市周边和知名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
巧合之五:仍在坚持的,在坚持什么
先讲这样一个故事,在北京有一个名为后厂的村子,这是从90年代起重庆彭水人在北京的一处聚居地,他们如今几乎占据了北京搬家市场的大部。滴滴快车兴起之后,这个颇具经济头脑的村子就迅速切入这个行业,很多家庭以或租或买的方式,重资产投入了这个行业。对于后厂所缩影的这样一批前期入局者,为什么仍在坚持的原因显而易见。换句话,被深深套牢。
消极吗?
我记得之前同一个刚入行的孩子讲自己对于这个行业的喜爱和理解:我说做旅游开公司是我小时候的梦想,而当我发现这个梦想太容易实现,我决定把小目标调高,目前就调高到做一个有挑战的新行业,比方说民宿。我说民宿实际上并不是民宿,而是对旅游这个大行业环境的一个缩影,是一种发生在度假住宿行业内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必然趋势型产品迭代现象,它给你更多种可能,让你有机会经历这个行业在孵化一种新的产品时如何充满魅力。但较之传统酒店等,民宿玩法的先进性在于,民宿的玩法可以简单粗暴也可以复杂繁琐,甚至复杂到让你不认识它。举个栗子,投资型玩法、互联网打法、讲故事的玩法。
积极吗?
原创文章,凡转引请注明出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