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涵 | 社会分层,一种旅游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文sir 闲人不在场
2024-10-05

旅游社会学是研究旅游的动机、角色、制度和人际关系,以及上述因素对旅游者和被访地的影响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而社会分层作为其中的重要范畴,在旅游研究中本应体现出重要的地位。一篇枯燥的正经文章,希望从社会分层的理论基础出发,说清楚是什么的问题,为旅游规划和开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01


旅游社会学。
据以色列著名旅游社会学家科恩( Cohen,1984)考证,对旅游的社会学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 L Von Wiese,1930),第一部旅游社会学著作出现于60年代 HJ Knebel,1960)。中国大百科全书则认为,真正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系学者K埃里克发表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国际旅游业》这一论文为代表。求同存异,两种看法均体现出旅游社会学研究的起步较晚。
 
国外对于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旅游者本身;旅游者与当地人的关系;旅游系统的发展与结构;旅游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由于认识到我国社会的特殊性,及从社会学角度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其自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80年代开始,中国也开展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主要领域涉及旅游的人口构成、旅游的社会影响、旅游的社区开发和旅游的社会政策等问题。应该说“社会阶层”、“阶级”、“中产”这些名词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可是系统地在旅游领域中对社会分层现象进行的研究则是寥寥无几,其实从旅游社会学角度来看,它往往被包含在诸如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等分支中。只不过,这样一来直接的结果是忽视了社会结构变动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可能造成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从而达不到更好的指导旅游产业发展的目的。



02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下属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范睛,按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解释,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该范畴的形成与古已有之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密不可分,在资本主义社会前,这种不平等一般以“等级”的形式存在,如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中世纪则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的划分等。而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整个社会的阶级对立逐渐简化为两大敌对阵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与此同时,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与阶级斗争作了独特的分析,对社会分层问题也有着重大的理论贡献其阶级分层理论揭示了私有制下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认为划分阶级的标准主要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同时每一阶级内部又分为具有不同态度的若干阶层。
 
西方社会学家则借用类似地质学上“地层构造”或“层序”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故而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范畴。最早明确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他研究了马克思的阶级分层观点,认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应为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和权力(政治标准)。今而视之,这三重标准均与现代旅游活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03


为什么旅游社会学鲜少听闻。
 
长久以来旅游研究与社会学的结合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分层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体现更是凤毛麟角。这一方面是由于旅游研究本身尚不具备完善的学科体系,并未融入主流的学术视野之中;另一方面,专业的社会学者普遍认为旅游太过琐碎、肤浅,从而对旅游现象采取学术漠视的态度,将其“合理”地排除在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外。可是,随着旅游业在人民生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旅游的社会学意义也逐渐凸显,旅游业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对社会结构造成的不同程度影响和可能导致的社会变迁也均有重大的现实研究意义,社会分层便是该类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04
经典的旅游社会学基础研究。
 
20世纪末期,旅游社会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出现了被后来者奉为经典的系列研究成果,国外关于旅游社会学研究的主流理论流派有七种:发展演进学说,新迪尔凯姆学说冲突批判理论,功能学派,韦伯主义学说,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以及符号互动主义
 
纵观国内出现的零星成果,主要还是集中在将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认识,少数能够触及到社会分层硏究的学者也主要将视角圈定在旅游对社会结构单方面的影响,普遍认为旅游活动扩大了目的地社会分层的范围,表现为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金钱逐渐成为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
 
此外,也有学者探讨了社会分层与旅游产品的消费和开发之间的关系(罗金华,2008),利用“文化宰制论”和“制度激励论”从宏观上解释了旅游消费的社会分层机制和外部激励因素(李怀等,2010)。但是,仅从经济意义(消费)上来看待社会分层与旅游之间的关联显然不尽全面,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还是难以跨越出旅游作为一种消费方式所体现出的符号意义。除此之外,社会分层与旅游的相互作用还将体现在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

05


社会分层与旅游研究联系之复杂性。
 
一般而言,位于同一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中的旅游者,有着相同或类似的旅游动机、目的、旅游消费需求、方式、水平与结构;而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旅游者,则由于其社会地位与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他们的心理追求、个人情趣、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均有区别,体现在旅游消费需求、消费方式、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等方面也都有明显的差异和特点。
 
(1)看待社会分层与旅游之间的关联不应仅仅局限于其经济意义(消费)范畴,复杂的联系体现在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

(2)我国当代社会分层的最主要特点是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利益分化,并直接导致了旅游的经济资本分异,决定了旅游支付能力的大小;

(3)旅游对于构筑旅游者社会声望有着明显的作用;

(4)政治权利对旅游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从人类学视角看,通过旅游活动,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社会地位变动、身份认同、角色再造均发生了变化鉴于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当代规模最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而这一活动的主体正是广大的旅游者,是人类本身。
 
关注旅游与社会分层现象的相互关联,探究其中内在的旅游者动机、旅游体验、经济意义,以及旅游者与被游览者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角色扮演等,将为旅游规划、景区点管理、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营销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施思路。
 
[參考文献]
[1]李建欣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管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64-68
[2]王宁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1]社会学研究,19996093-102
[3]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评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上几]旅游学刊,2001(6):16-26
[4]周霄人类学视野—论旅游的本质及其社会文化影响[小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5)114-116
[5]胡荣陈斯诗时尚消费的符号意义与社会阶层建构[社会科学研究,20086:110-114
[6]仇立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兼论稀缺性生产要素在社会分层中的意义社会
2006(4)1-16
[7]严振书,程元恒八大社会阶层的划分及存在的结构性问题[门宁夏党校学报,20101)35-38
[8]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门]社会学研究,2004(6:93-9
[9]李春玲中国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J科学社会主义2004(1):12-15
[10王宁,刘丹萍马凌旅游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l1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12]刘丹萍保继刚旅游者“符号性消费”行为之思考由雅虎中国”的一项调查说起[旅游科学,
2006(1)28-33


1原创文章,凡转引请注明出处;
2本文仅代表作者文sir个人观点,是行业思考,不是学术文章,仅供参考。


近期热文选推:穿透大悦城(上篇)| 商业地产的5个社群化内容创新思维模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闲人不在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