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号楼业主专访 | 洪宁——我是一个安静的人
洪宁是个腼腆的人,相处不深但记忆深刻,记得一次23号楼业主开会,讨论展览的主题,报出几个名字大家举手表决。洪宁留着精干的发型,眼睛呆呆的坐在桌子远端,举手表示同意,指尖超不过眉梢,手掌紧贴着面颊,低着头,眼睛向上瞟。
会后几个人站在门口聊天,他精巧的扭动身体,从人群中穿过去,默默的离开。
洪宁的表达欲很强,但紧张和激动的情绪使他不能很好的组织语言,采访时他眼神总往上瞟,左手大拇指搓着右手虎口,轻咬着嘴唇。
壹玖:你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洪宁:肯定那种...
诶呀,突然有点忘词了。
肯定是那种偏内向的性格吧,大多数时间我都比较安静…
好多事情毕了业都没有尝试,比如蹦迪。
《不思量》(剧照)
影像
2017
壹玖
:是什么原因让你在工作之后选择考研呢?
壹玖:说说你最近正在进行的创作吧?
洪宁:进行中的片子(《示众》)是我这段时间最关注的一个话题 ,而且这个片子能够把我的工作方法向相对完善的制作流程中靠拢,以及会同专业的特效师和音乐人合作,在片中我更关注的是女性身体话语。这个片子需要的素材涉及到了人脸肖像,我在想如何去处理这些相对隐私的问题,为此我去看了徐冰老师的《蜻蜓之眼》,还听了美院的一个关于“缝合时间与空间”的影像讲座,于是我开始关注摄像头这个媒介。后来我看到了一些网络上流传的酒店偷拍视频,接着我大量搜集并且梳理,从隐私问题延伸到其他方面。我把收集到的视频一帧一帧打印出来,然后进行再创作,我想要抹除摄像头的特质。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偶然性的事情发生,比方说个别帧打印出来的颜色会不同,再把它们扫描对齐的时候,也会出现预期外的事情,这些东西是灵动的,但又不影响作品在叙事规划上的核心性。
壹玖:你为什么选择影像这个媒介去创作?
洪宁:最初使用影像这一媒介,是因为它是我最熟悉的表达方式,也是能面对当下所发生的事情较为迅速的记录手段。到现在我更试图在这一媒介中搭建新的空间,这些都不断的让我感到兴奋并去尝试新的可能性。
壹玖:你之后的创作还是以影像为主吗?
洪宁:会以影像为主,也会尝试更多的媒介。某种程度上我不希望把一部影像局限在空间或者美术馆里,我更希望把影像的展出方式向电影节和影展靠拢,让观众在影厅观看我的作品首映时有一种仪式感和完整性。并且我也有创作长篇的打算,就像电影《大世界》,刘健老师是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去独立创作。我想探索趋于常规的题材、不同的媒介,尝试做出具有电影体量的影像作品,但还是以一个创作者立场,不要受太多商业因素的影响。
洪宁
1996年生于山东威海
2018年毕业于吉林动画学院,动画专业
微博 @洪宁作品
获大连二十四格国际青年电影节先锋艺术奖
入围第2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学生竞赛单元
入围第7届金拴马桩奖大学生影像艺术节
入围第4届候车时周传基国际电影大赛
群展
@艺术节,George V艺术中心,北京,2019
桥下艺术节,朝阳文创街区,重庆,2019
烟·烟·烟
2016
影像
我的短片处女作,尝试把同一属性的照片使用单帧频闪的方法逐一排列,因相同闪动照片会在不同观众脑中的主观停留时间不同,以此构建出一幅幅影像相同却主观臆断会有差异的故事讲述。
不思量
2017
影像
不思量,自难忘,影像记录处在沙尘暴弥漫中的长春。大小颗粒尘土疾风迎面,街道来往行人、车辆稀少,唯有路边环卫师傅依旧同往常工作。我围绕拥抱和毁灭的比较来展开对自然生态的隐喻性探讨,在影像结束处,对春雨带走嘈杂城镇中的那瞥,是对当下工业化进程发展部分回望的某种表达。
雾花
2017
影像
原始的照片,真实的呐喊。简练传统的叙事语言,尝试用意向的表达,记录最质朴的生活体验。我在家中收集从出生到中学初期的代表照片,把它们按时间顺序组合起来,对每张照片进行纯白、填字(回忆每张照片在拍摄情境下的故事)、重复曝光等动作。后续通过实拍记录的辅助方式对采访行人进行关于在“家庭”语境下的提问,被采访人在回答过程中不经意产生的肢体动作便被记录,并采用逐帧绘制遮罩的手段使其被放大。我通过将这些真实、有趣的内容拼贴组合,呈现出一部依托于家庭语境下的成长记录。
中国制造
2019
影像
秋春夏
2019
影像
在当代,我们普通人对生活照片的保存,经历了传统胶卷照片的冲洗,大头贴的流行拍摄,直至智能手机兴起,普通大众保留照片的习惯更多转变为存储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中。在审美上我们对生活照片的拍摄习惯,也随着照片保留方式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在过往我们更多依赖照片记录真实发生事物的属性,到大头贴兴起人们对单帧影像中二维装饰图案的搭配,再至如今像激萌、抖音等APP对镜头中被拍摄者形象发生巨大改变的流行,人们不单纯是为了记录自我,它随保留方式的转变在美学上发生了更大变化。通过这部影像我尝试探讨不同时间阶段的相同自我对个人乃至潮流化审美趣味的表达,甚至在对未来生活照片里自我形象发展的设问。
采访 — 壹玖
编辑 — 大志
美术 — 酷酷
(作品图片版权归属原作者)
23号楼是中央美术学院的1~22号楼概念外的独立空间,作为共治性的艺术家社区,为学院内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位于北京的实践空间,致力于发现不同领域的才能在其中共振的可能性。定期呈现展览、分享会及艺术现场等,使“23号楼”成为吸收和释放能量的稳定生态环境。
23号楼艺术家社区 | 业主招募
“如果这些希望使那样的人突然出现,他们将以其所有力量、心灵和头脑,以其理解和爱,彼此团结彼此关照,而人类至今尚不可想象的奇迹将会出现,我们将创造新的世界。”
——康德
艺术家共同承担空间运营费用及工作
费用透明
建立独立空间形成艺术家社区
去中心化
呈现艺术家群展
资源共享
| 社区制度
· 关于业主
参与空间建设(租金、电费、布展费,布展,空间维护)的艺术家为“23号楼”业主,“23号楼”为业主提供展览及媒体宣传。
展览主题由业主会议共同决定;布展工作由展期内业主共同完成
| 关于物业
“23号楼”物业为业主展览提供整理艺术家作品集、展览方案、布展物料采购、媒体宣传策划、展览文案编写及视频拍摄,每场展览费用支出将如实记录并随展呈现。
“23号楼”物业在本次艺术家社区计划中无任何个人收入。
年度展期安排
展期内容
23 号 楼 艺术家社区
报名方式
请将 作品集 + 业主简历 等资料
发送邮箱至
twentythree23_nose@163.com
标题栏请注明“姓名+23号楼报名”
报名模版下载地址: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gO2S3bn9AeTwFPv1eibPA 密码:jjtm
23号楼艺术家社区|公众号
微信号 : 23号楼NoseArtProject
新浪微博:@23号楼艺术家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