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誉医药徐耀昌:浇不灭的新药梦,斩不断的张江情

张江头条 药时代 2021-12-13

(转自:张江头条)

引言

时代的洪流推动着生物医药产业前行,我们迎来创新药的黄金发展时期。而在这中国创新的背后,则离不开一批批生物医药人的努力与付出。他们曾在跨国药企里摸爬滚打,在强手如云的职场中一步步闯出天地,做到高管职位;而后又在时代的机遇中转身归来,带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技术,践行初时梦想,探索中国人自己的创新药!


近日,正值张江创新药企和誉医药宣布完成新一轮4200万美元融资,借此机会,我们一起去看看和誉医药在中国创新药研发道路上,那些背后的故事,与张江,与中国,与世界。


浇不灭的新药梦,斩不断的张江情▲▲▲


两年多以前,“50后”徐耀昌、“60后”喻红平和“70后”陈椎,这三位共事多年的“老中青”,共同创立了和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在李冰路开启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药研发之路。


公司成立两年多来,已完成两个自主创新小分子药物的临床前开发,即将进入临床试验。一个合作开发项目已获得美国药品食品监督局(FDA)及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许可。公司后续管线丰富,包括多个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肿瘤免疫及靶向候选新药。


作为中国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的医药故事并非只从和誉而起,而是在更早的世界舞台。


徐耀昌博士


时钟拨回到21世纪的头两年,彼时的徐耀昌,供职于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礼来(Eli Lilly and Company)。一次偶然的机会,徐耀昌因公到香港参加会议。


在国外生活和工作了好多年的他,想趁这次回国的机会,去内地转转,问候一些过去的同学和朋友。他去了好多个城市,从香港到上海,再一路北上。尽管当时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远不及欧美,但各个城市所迸发出的活力和激情,让徐耀昌振奋无比。

他隐约地觉察出了什么,但又说不清楚,更没意识到,这次短暂的中国之旅会将他和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回到美国后,徐耀昌照旧带着团队研发新药。随着人力成本的持续走高,礼来公司的发展遇到瓶颈,公司委托徐耀昌带领一部分人与外包服务公司合作,共同研发新药。在美国,有很多这样提供外包服务的公司。徐耀昌的项目请了6位研发人员,礼来支付每人23万美金。


这笔不菲的费用让徐耀昌猛然意识到,礼来公司的外包项目完全可以与中国的外包服务公司合作。虽然中国的新药研发起步较晚,实力也相对较弱,但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大学生对生物医药产业抱有很高的积极性,这事完全可以在中国做


那时候,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普遍为1000-2000元,博士3000元。也就是说,在美国支付外包服务6个人的报酬足够在中国聘请36位科研人员。这对于在转型突破阶段的礼来而言,是一笔性价比不错的交易。公司高管听了徐耀昌的提议后很有兴趣,徐耀昌便带着他们来中国看看。


徐耀昌带着礼来的考察队,辗转到了大连、北京、香港、南京,最后一站是上海。一路马不停蹄,到上海的时候大家都已经很疲惫了,但并没有找到特别满意的落脚点。在时任科技部副部长惠永正的牵线搭桥下,徐耀昌一行人参观了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松涛路上的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实验室窗明几净,整齐敞亮,给大家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双方当时就定了调子,可以合作。


这是2003年,徐耀昌第一次来到张江。



实际上,对于欧美医药企业而言,此前从未有任何一家公司尝试在中国寻找外包服务团队。礼来内部对于这个决定也十分审慎,尽管在之前的考察中对上海的印象不错,但仍有一些人坚持认为,应该将这个项目落在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


然而,在徐耀昌心里,这个项目最佳的归属地早已有了答案。在公司内部争持不下时,他第二次联系了惠部长,希望他提供一个英文版本的PPT全面介绍上海的情况。惠部长接到消息后十分重视,连夜找来了“海归”金克文和陈克文(Kevin)以及“张江药谷”的开发方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将上海及张江相关的资料翻译成一份精致详实的材料,传给了礼来。


徐耀昌对礼来的高管说:“上海做事是很认真低调的,搞科研的,需要一帮科学家踏踏实实做事,不见得要和政治联系起来。”最终,徐耀昌说服礼来在中国合作组建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公司,并将部分研发工作转到这个在张江新组建的公司。



在2003年到2004年一年多的时间内,徐耀昌频繁往来于美国和上海,敲定项目落地的每一个细节。首要问题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场地建实验室。徐耀昌至今都清楚地记得,现任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总经理的王兰忠带他和同事张彦涛博士去了哈雷路和李冰路交界处的10号楼,通往这幢小楼的路一半平整一半还在修葺。王兰忠总经理替他们准备了套鞋,以防他们一不小心踩到坑坑洼洼的水洼里。


尽管当时这里的环境不尽如人意,但王总当场承诺:“别看现在就这么一栋孤零零的小楼,路还坑坑洼洼,你们三个月回来再看吧!”


场地的问题有了着落,更关键的环节便是找人。惠部长当即答应帮他招5个博士,每个博士带着课题组成员 “加盟”。核心的研发团队也因为惠永正部长的强势推动,在两年的时间里面,从25人扩大到150人。


科研人员和科研场地都解决了,礼来的协议顺利落地后,徐耀昌便回美国去了。


三个月后,徐耀昌从美国再到张江,哈雷路和李冰路交界处的10号楼已经从毛胚房水洼地变身成宽敞整齐的研究所。“答应我三个月把实验室建好,还真的做到了”,徐耀昌心里想,这大概就是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吧。



窥一斑而知全豹,徐耀昌此时更加坚定,这事儿放到这里做,准没错。


2004年初,科研人员到位,化学实验室装修完毕,礼来这笔海外订单就这样顺利落在了张江。


礼来领导和科学家参观上海开拓者研发实验室



谁曾预想,2003年,这笔无心插柳的交易,为礼来实现开源节流的同时,也意外带火了中国医药领域CRO产业的崛起。当时承接礼来订单的这支队伍便发展成为如今的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是张江的第一家规模较大的生物医药外包公司。这之后,越来越多跨国药企落地张江,张江生物医药外包行业就此发展起来。


尽管礼来外包项目进展顺利,但徐耀昌打心底希望更进一步,能够带着团队去中国研发新药。遗憾的是,礼来当时制定的中国战略非常明确,合作外包而非设立研发中心。这多少让徐耀昌有些心灰意冷。


不过就在这时,事情竟有了转机。


2005年的一天,徐耀昌接到诺华研发总裁的邀请,请他到波士顿聊聊。相比于礼来,诺华作为全球三大药企,他们希望迈进中国的步子更大一些,需要徐耀昌帮助诺华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我觉得这个事情应该行,来中国做创新药!”一番思量之后,徐耀昌答应了。


2007年1月,徐耀昌和诺华的另外两位中国同事一起,再次来到张江。这一次,他的任务是牵头筹建诺华中国研发中心。


曾经一片荒地如今已落成诺华研发大楼


在诺华上海的五年,从最初的公司选址、团队的组建,到后来的新项目建立和推进,徐耀昌同中心一起为诺华打造了一支优秀的研发人才队伍。然而就在诺华新药研发体系基本建立之时,徐耀昌却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开。


事实上,这个决定并非突然。从做生物医药这个行当起,徐耀昌心底就埋藏着一个最初的梦想:做中国人自己的创新药。离开诺华后,徐耀昌选择了一家中国本土的生物医药企业担任新药研发总裁,这一干又是四年,并且促成了这家企业的新药研发中心建在了张江。



来到2016年,此时的张江,25年来始终作为主导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早已领跑国内,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25年来始终培育生物医药创新创业企业的信念之花也日渐盛放,收效斐然。


随着张江生物医药环境的愈发成熟与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也让不少有识之士选择放弃跨国药企优渥的待遇,转身组建团队践行自己的新药梦想,做中国人自己的创新药。


如果说,在徐耀昌第一次踏足张江的时候,离中国人自己研发新药的梦想尚有距离,那么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如今的张江,交通越来越便利,环境越来越舒适,人才越来越聚集,徐耀昌强烈地察觉到,中国人自己研发创新药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听闻徐耀昌想出来组建公司,很多人邀请他去当地落户,6000平米的临海研发大楼,五年内一分钱不收。徐耀昌没有丝毫犹豫,摆了摆手全拒绝了。“有的事情可以在苏州做,在嘉定做,但是张江是最适合做创新药的地方”,他坚定地说。


“新药梦”并非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要有志同道合者一起才能成事。多年栖息于大药企羽翼之下的徐耀昌,并没有选择只身开干,而是选择与两位创业伙伴喻红平、陈椎共同前行。


喻红平博士有近15年在大型药企从事新药研发的经验,在创建和誉之前,他曾任上海翰森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豪森集团新药研发中心)副总裁,建立了药物化学团队,针对EGFR、FXR、NS5A/B等靶点,发现和开发了新一代的药物候选化合物。在这之前,他还曾先后任职诺华制药公司任药物化学副总监、默克制药公司任高级研究员。


陈椎博士则是经验丰富的生物学家,拥有十余年的一线新药发现和开发经验,参与了从早期药靶确立与新药筛选优化到转化研究以及临床研究在内的多个新药研发项目。在创建和誉之前,他则曾任美国强生制药中国研发中心的肝癌药物研发发现和转化以及肺癌药物研发负责人,诺华中国研发中心的主任研究员、美国雅培公司高级科学家。


2016年,“50后”的徐耀昌、“60后”的喻红平和“70后”的陈椎,他们三人共同创立了和誉医药,带着40多个科研人员,在李冰路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药研发之路,并在不久后获得了A轮2800万美元投资。



创业后的徐耀昌,工作量与此前作为职业经理人时不可同日而语,从科研到招聘到融资,事无巨细,但徐耀昌的精神头却更足了,而支撑他的正是内心对于梦想的坚持和清晰的自我认知。


“我们国家的新药和欧美差距依旧很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给生物医药企业更多的耐心和信心,坚定不移地支持100家生物医药小公司,10年、15年后一定能产生国际级的大企业。我们做医药研发的,也要静下心来,不要浮躁,做个8-15年,那时候会有一些好的东西出来,美国挡都挡不住。”徐耀昌坚定地说。


哈雷路10号,和誉生物办公地


兜兜转转,从国外到国内,十年多来,徐耀昌始终难释怀做中国创新药的初心,也绕不开他和张江斩不断理还乱的情缘。如今,他正带领和誉团队扎根张江,在新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相信随着新一轮融资的完成,在资金的加持下,和誉医药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欢迎联系我们!邮箱drugtimes@qq.com;微信27674131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