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圆满落幕,时代继续飞扬!——2020中国新药CMC高峰论坛精彩回顾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为了人类在对抗疾病的竞赛中夺冠,为了每一个人的健康福祉,我们继续努力,乘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苍生!
高惠君教授
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会副会长
《鼓励创新,推进我国新药研发》
高教授指出目前制药界的重点偏向于肿瘤治疗药物,肿瘤药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显示了中国新药研发市场形势大好,但同时表明中国生物技术类产品研发的同质化较为严重。高教授呼吁大家在关注热门领域时,要鼓励创新,注意差异化发展,从而促进中国新药研发、生物技术领域更健康地发展壮大。
李靖博士
药渡经纬、欧博方创始人、董事长
《中国未来十年抗肿瘤小分子药物的研发布局》
李靖博士以药渡自有药物大数据为依托,对上市及临床在研药物、药物研究进展和重要药物市场商业动态作出信息整合分析,传递药物创新一手资讯。本次演讲中,李博士对未来十年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布局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中国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研发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1)2000-2015年期间,中国药企主要跟随已上市或已进入3期临床的药物;(2)2015-至今,中国药企开始逐渐跟进处于2期临床的药物,逐渐成长为有机会产生“first-in-class”药物的药企;(3)未来10年,中国药企有能力与国际药企在同一个起点进行研发竞赛。
截止2020年8月,全球上市及在研小分子肿瘤药物已经超过3000个。以top20跨国药企及top10生物技术公司对于靶点的布局策略来看,我们能发现以下原则:(1)对于成熟老靶点,MNC采取终止在研项目,不再投资,深挖潜力,解决前代药物的未满足需求的策略;(2)对于较成熟靶点,这些公司争取“first-in-class”,寻找差异化的临床应用,避免陷入过度竞争;(3)对于较新靶点,多家大公司均看好并采取布局。
目前中国1类抗肿瘤小分子药物上尚未进入大规模收获期,仍集中在1期临床。此外,主要靶点仍集中在较老的靶点。纵观中国药企的靶点布局,不难发现中国抗肿瘤小分析药物同质化竞争严重。
谢雨礼博士
微境生物、偶领生物创始人、CEO
《生物新技术到药物:跨越CMC鸿沟》
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如何落地成为治病救人的药物一直是制药工业界的重大命题。基础研究探索疾病的致病机理,发现相关靶点以及干预靶点的手段。但是,从这些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到上市药物还有巨大的鸿沟。
如何跨越这个鸿沟,谢博士从成药性、药物递送与CMC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谢博士以RNA药物与PROTAC举例进行了讲解。RNA药物第一波火热在2006年左右达到高峰。但是在靶向肝脏的GalNac技术助力下,并解决CMC难点后,直到最近RNA药物才重新迎来第二次爆发。十年以内,RNA药物有望成为第三大药物。另一方面,现在很火的PROTAC技术拼的不是idea,而是成药落地能力,这凸显了成药性研究和CMC的重要性。
谢博士依次介绍了大分子药物、细胞疗法、基因疗法等方面的CMC考量。谢博士指出,跨越CMC鸿沟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监管。企业与监管机构的沟通至关重要,比如美国FDA 的Emerging Technology Program。谢博士也就未来生物科技新技术面临的CMC挑战提出了展望。
博腾股份上海制剂研发中心启动仪式
▲博腾药业上海制剂研发中心启动仪式
博腾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居年丰先生在启动仪式中致辞,并表示:过去15年, 博腾通过服务海内外客户,支持了大量重磅新药上市。我们已建成国际一流的质量体系、五位一体的API技术平台、中美协同的CMC团队,获得国内外官方和客户的认可。未来15年,博腾将继续加大对技术领域的投入,协同全球资源,拓展细胞与基因治疗CDMO平台,建设创新、复杂制剂技术平台,与API协同,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开放、最创新、最可靠的制药服务平台,支持好药更早惠及大众。
郭明博士
亚盛医药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早期原料药和制剂研究及临床用药生产》
在原料药(API)方面,郭博士从放大生产的内外制约条件、放大生产的时间计划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分享了在原料药放大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例如放大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以及生产工艺对工人和病人带来的健康问题。制剂研发方面,郭博士讨论了限制制剂研发的问题和研究需要重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上游的辅料限制和下游的毒理学研究,并且讲述了不同剂型造成的剂量差异对于临床试验的影响,以及在制剂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残留溶剂、药物的稳定性等的影响;关于1期临床用药,郭博士讲解了一些考虑因素,比如简单剂型的应用、剂量设计、生物利用度,等。
万建胜博士
上海宣泰医药总经理
《创新药(小分子)制剂早期研发要点》
万建胜博士表示,创新药制剂的研发应该与目的相匹配,也就是所谓的fit for purpose。Fit for purpose不是少做,但也绝不是多做,是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判断。
在演讲中,万博士指出了新药制剂研发早期常遇到的三大挑战:首先,原料药数量少,价格高,如何节省制剂研发需要的原料药非常重要;第二,口服吸收和体内的暴露量不够,毒理和药效试验数量不够。在这一部分,万博士讲解了限制口服药物体内暴露量的影响因素,包括体内代谢、膜渗透性、稳定性和溶解度等。最后一点,则是多数新药研发初创公司出于多方面的压力和考虑,都希望尽力缩短新药推上临床的进程。此外,万博士对于不同情况的制剂特征和制剂难题举出了精彩实际的案例,让在座的嘉宾以更加具体的实例体会制剂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地位。
肖柏明博士
资深分析色谱专家
《新药放行标准、货架标准与分析方法的关系》
报告的最后,肖博士为我们讲解了如何利用现有的分析方法从温度、湿度两个维度去筛选适宜的分析条件和预测未来药物的发展。
李永国博士
嘉越医药首席科学官
《创新药药学研发变更管理》
从合规性方面考量,对于CMC来说,药学研发有渐进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所以过程中出现变更是难以避免的情况。根据CDE给出的临床试验申请技术指南,李博士为大家讲解了临床不同时期需要关注的重点。在技术性方面考量,李博士表示,要充分考虑药物的生物药剂学特征以及不同研发阶段药学变更中的质量链接等。从策略性方面考量,CMC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要做到顶层设计、系统考虑以及减少重大变更,且其中的变更要基于科学,基于风险进行综合考虑。
佘劲博士
华领医药高级副总裁
《MAH持有人的CMC能力建设》
佘博士强调了CMC部门的能力要求,概括为18个字:懂科学、熟法规、明战略、定标准、抓质量、管项目。之后,佘博士以华领医药的案例分析了CMC部门的重要作用,具象化CMC团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要求。
赵建先生
博腾药业研发副总裁
《QbD框架下的创新药制剂研发和技术转移》
质量源于设计(QbD)是一种科学的、基于风险的方法,将质量和客户需求设计入药品中,通过对生产工艺和药品变异性的关键来源持续进行识别、评价和理解,仅通过生产工艺本身即可对药品质量加以控制。赵建先生详细介绍了技术转移的知识、风险评价等多方面颇具实操性的内容,为与会来宾细致地分享了4方面的内容:1)指导创新药制剂开发的法规指导原则和QbD框架,梳理了ICH Q8、Q9、Q10、Q12和Q14构成QbD基本框架的5个指导原则是如何系统回答了NDA申报阶段所重点关注的针对制剂药学要求的问题;2)QbD框架下的创新药制剂研发流程,其中后期制剂开发包括工艺设计、工艺性能确认(工艺验证)阶段,对应制剂处方和工艺开发、技术转移、工艺放大、NDA、pre-PPQ和PPQ等开发活动;3)技术转移的分类和流程,创新药制剂的技术转移涉及工艺放大、工程确认批次、NDA注册批次和工艺验证批次的生产,共涉及6大步骤,强调了不仅仅是处方、工艺和分析方法的转移,更是知识管理和转移的关键阶段;4)通过一个案例分析展示了创新药制剂技术转移的全过程。
鸣谢:
衷心感谢朗盛投资合伙人李佳博士对4日下午演讲环节的精彩主持!
圆桌讨论
主题:大话IND和NDA!从PCC到FIH,如何缩短时间、降低成本而高效开展新药研发?如何打造新药NDA的CMC一体化开发策略?
▲吉耀辉先生(博腾股份研发副总裁)、王泽人博士(深圳药欣生物董事长及首席科学官)、李永国博士(嘉越医药首席科学官)、佘劲博士(华领医药高级副总裁)、胡永韩博士(信诺维联合创始人、CTO)、吕彬华博士(泽璟生物副总经理兼化学高级副总裁)
1、我们应该如何去把握CMC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环节?
五位嘉宾就这个问题分别举出了自己职业生涯中参与的新药项目从研发实验室走到商业化的具体案例,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对CMC的不同环节进行了经验分享。吕彬华博士表示内部有一个核心的专业CMC团队来全程主导非常重要。
2、CMC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如何看待一体化的CDMO平台?
李永国博士表示,一体化的CDMO平台在价格、内部的协调性等多个重要的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佘劲博士表示平台的选择需要根据项目各阶段的难度来判断。
3、如何处理中后期CMC开发与NDA相关的需求?
王泽人博士就时间管理、临床流程以及CMC团队在不同时期的要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胡永韩博士则以自己公司的项目进展实例进行了经验分享。
4、新技术在CMC中的监管问题,是否会影响到申报效率?
嘉宾们以流体化学在药物生产和审批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和具体经验进行了讨论。
现场观众踊跃提问,与嘉宾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获得了Fiona老师撰写、何如意博士和王磊总裁联合作序的图书《制药巨擘的成功密码——小故事,大策略,为你解读跨国药企背后的秘密》。该图书,由药时代荣誉分享、隆重推荐,内容非常丰富,多达几十万字、500多页,受到业内朋友们的极大关注,好评如潮。
蒋华良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抗新冠肺炎新药研发》
COVID-19在全球肆虐,已经造成数千万人感染,数百万人死亡,但截至目前全球尚未研制出特效疫苗或抗病毒药物。蒋华良院士以“抗新冠肺炎新药研发”为主题,介绍了上海药物所的新药研发和结构改造之路,回顾了在SARS期间老药新用的经验以及将其应用于此次新冠疫情的经历:在2020年2月,有科学家提出将羟氯喹老药新用,但羟氯喹无法作为抗病毒药物使用,随着研究深入,该药物被作为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使用,低剂量长时间应用可降低死亡率并减缓疾病进程。
之后,蒋院士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李洪林教授等科学家研发的靶向人体DHODH抗新冠候选药物S312和S416d的发现与设计思路。
最后,蒋院士还介绍了他们人工智能药物设计最新算法与在新靶标发现和新候选药物发现方面的最新成果。
王泽人博士
深圳药欣生物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官
《难溶药制剂开发理论与实践》
马健博士
晶泰科技CEO
《AI助力新药CMC研发》
马博士介绍到,近年来AI制药公司蓬勃而生,预计到2024年,每年全球在AI大健康领域的投入将超过100亿美元。每年全球在AI药物发现领域的投入将超过40亿美元。AI制药有其特有的优势,包括避专利、优性质、少合成、快迭代。药物设计中常常面临着药物筛选的工作量巨大这一问题,而AI制药可以向药物设计中引入计算化学方法、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力场和自由能微扰方法,精确计算药物分子的亲和力,进行构想采样。AI与计算化学可以相结合。比传统的药物改造迭代更快,所需要做的实验更少,从而提升新药研发的速度和效率。
郭炬声博士
博腾股份上海研发中心研发技术平台总监《流体化学制药工艺最新进展及成功案例分享》
邓飞黄博士
南京三迭纪医药技术总监
《MED 3D打印,一种全新制剂开发和生产技术》
闻晓光博士
越洋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以缓控释新药为例,阐述二类新药/505(b)(2)产品的开发》
而在Hatch-Waxman法案颁布的数十年后,中国也产生了二类新药概念。二类新药独占期以及市场和一类新药相当,但研发周期相对短,投资相对少,成功率相对高,是中国医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
高杨博士
精鼎医药研发战略首席顾问
《改良型新药的法规综述与解读》
高杨博士以“化学药改良型新药的法规综述和临床考量”为核心,梳理了中国化学药改良型新药和美国505(b)(2)的整体法规和指导原则体系。根据CDE《化学药品改良型新药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强调了在中国开展改良型新药研发,需要更加的从临床证据的角度论证临床优势。 对比了近5年来中国化药改良型新药和美国505b(2)的主要申报和获批类型,指出了中美市场的一些差异点。通过三个经典案例,分析了不同类型改良型新药或505(b)(2)在研发策略和监管要求上的差异,特别是在临床优势的关注度上,中国走在了全球的前列。这些都提醒此类产品的投资人和研发者,需要充分考虑中美监管和市场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做好整体开发策略。
赖才达博士
杭州剂泰医药CEO
《人工智能驱动新药制剂开发》
赖才达博士在演讲中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驱动新药制剂开发,通过全新的递送系统设计临床差异化的制药。赖博士表示,由于人体内复杂的生物学原理以及优秀的先导化合物的研发耗时耗力,目前新药开发成本逐年上升。而AI制药可以以大数据探索基础物理,提升分子设计效率。临床前分子成药性难以改进,递送不畅,造成39%的新药开发失败。而智能、快速制剂开发可以解决许多企业的痛点。赖博士指出传统新药制剂开发高度依赖专家经验,大多以试错法找寻优化解。专家设计试验参数维度受到个人经验的限制局限性较为明显。而人工智能开发可以解决这些痛点。
刘岩博士
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药物晶型控制与结晶工艺开发》
陈洪璋先生
无限极固体制剂工艺专家
《固体连续化生产技术最新进展及产品开发实例分享》
圆桌讨论之后,红包抽奖环节欢乐登场,偌大的会场里气氛温暖,其乐融融!2020中国新药CMC高峰论坛画上圆满的句号。
Thank
衷
You
心
Very
感
Much
谢
衷心感谢乐嘉文、中国医药城、晶泰科技、药渡、优弗实验室、剂泰医药、杭州医药港、海步医药对本次大会的大力支持!
2020中国新药CMC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我们期待与朋友们明年再相见!
这正是:
时代起兮药飞扬,
创新研发为健康!
待到良药上市时,
人间处处好时光!
会场热况
▲优雅大气的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