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轮临床试验结果全矛盾,这减肥药,把积极结果做毁了……
剩下三组数据出来,还挺不错,有明显剂量相关性,1.8mg组只用了6周就减重5.4%。期待值拉上去了,股价大涨16.49%,当天最高涨幅达到了37.7%。
结果,三个月后,1期临床的完整结果出来了,让人大跌眼镜,之前做出的剂量相关性止步1.8mg,在2.4mg组减重效果开始减弱,划出了一个完美的抛物线。
这事不太好理解,GLP-1/GCGR双激动剂又不是副作用特别大的化疗药,怎么会刚爬坡就到剂量顶点了呢?你能想象用降压药的时候,吃三片会比吃两片效果弱吗?
当然,反过来想想,就算抛开2.4mg剂量组不谈,1.8mg剂量组12周减重10.3%依然是个极好的成绩,虽然难以理解,但临床结果还是好的。资本市场也充分反应了这种先震惊,后接受的情绪。股价当天开盘大跌近30%,随后一路上涨,最后收盘的时候几乎持平。
“这事就算混过去了,到时候看2期吧。”股民们在心里暗暗想着。
吃瓜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波跌得有点不讲武德。但这次我站投资者这边,这个利好变利空,完全是Altimmune自己挣出来的。
由于Altimmune方面对这个药的减重效果非常有信心,所以在做NASH试验的时候,也不忘在入组条件里加上“超重”这个条件,甚至还把患糖尿病与否分了个层。
因此,在披露临床数据的时候,必须得把减重数据披露出来,具体数字我就不说了,直接上图。
肥胖1期试验好不容易做出来的惊喜没了,12周减重效果直接腰斩。非糖尿病患者的剂量相关性还是没有,但是糖尿病患者又做出剂量相关性了。
数据打了个对折不说,还自相矛盾。这到时候进了3期,用哪个剂量做?可以说,这个试验做完,不仅没把药物摸清楚,还越做越糊涂了。回头又得做条件分析,找出NASH与减重效果削弱之间的关系,再找一下糖尿病患者高剂量组减重效果更好,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
反正Altimmune这波操作,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弄的非常复杂。你说你做NASH就做NASH呗,把肥胖带上干什么。
Fy
在一片祥和的资本寒冬里,时间又过去了半年,Altimmune终于披露肥胖的2期临床数据了,虽然是中期分析,但新闻稿依然将其描述为“积极结果”。
为了庆祝这个积极结果,公司专门准备了一个详细的PPT给投资者汇报,所以关于这次试验的背景,我们有了更详细的数据。
先上试验结果。
这个试验结果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看,大家发现了一个有点细思极恐的事:对比1期临床12周的数据,这个药,好像吃到第24周的时候,没什么疗效变化啊。
这下可坏了,别家的药都是越吃效果越好,怎么pemvidutide吃12周就到瓶颈了?只看1.8mg剂量组的数据,减重效果还往下掉了。
剂量相关性倒是做出来了,估计跟改变了用药方式有关,2.4mg剂量组变成滴定用药了。
不过,随着老问题的解决,新问题又接踵而至。之前的1期临床结果,pemvidutide没有什么安全性、耐受性的问题,但是当用药时间到了24周之后,2.4mg剂量组不良事件比例激增。
要是用24周的2.4mg去PK 12周的1.8mg,还勉强算得上是变强了,但是安全性风险也增加了,还是没解决原来的问题:用哪个剂量进3期?
更尴尬的是,与肥胖2期临床数据一起披露的,还有合并糖尿病的1期临床,这次Altimmune倒是吸取了NASH的教训,没把两个试验拧成一个做。但是结果依然不理想。
试验做到这,其实效果变弱都是次要的了,关键是又跟前面的数据矛盾了。我们把减重1期,NASH 1期和这个合并糖尿病的1期临床结果合起来看。
NASH对pemvidutide减重效果的削弱,基本能确认,但是糖尿病对pemvidutide减重效果的影响,能看出来是增强还是削弱吗?
别人试验做的越多,对药就越了解。Altimmune是试验越做越糊涂,如果没有更多分层分析的话,基本上啥有效结论都得不出来。
换句话说,这几个试验,只看现有数据,就是白做了.....
参考资料:
3年前,百济神州为了一个冷门靶点花了800万美金,如今......
10年时间,临床成功率翻10倍!辉瑞的成功之道在哪里?
默克KIT抑制剂M4205的研发之路
点击在看,共济新药研发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