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高——新经济视角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导读
本文章由2019空间与未来上海国际研讨会专家发言梳理而成,经作者授权发布。
(作者简介:郑德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今天跟大家共享一下我们最近研究和思考的一些内容,《新经济视角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总体来看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一是高质量,二是一体化,两个方面都要回答。
实践层面,围绕“高质量”和“一体化”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长三角三省一市、都市圈,以及跨界城镇圈等,这些为我们研究长三角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学术层面,长三角也一直是热门话题,是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实践区。在中心地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的指导下,2010年以前,对长三角的研究主要关注地区历史特征、空间演化、城镇组织模式等,更多是规模经济对空间演变的影响。而2010年以后,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等级化、网络化的组织模式开始显现,弗里德曼的中心-边缘理论,以及萨斯基娅·萨森的全球城市理论,都开始应用关联的视角去理解区域和城市,因此,长三角地区的研究焦点也逐渐转向关联网络和流动空间场所。
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围绕制造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总部-分支”网络,做了大量的实践性研究,我们将此看作是传统视角。但历史总是在不断演变的,随着近年来创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中,我们发现“新经济关联”似乎更能代表未来的方向,尤其在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经济活跃的地区。
个人认为,制造业为主导的时代,按照生产、服务领域分类是很重要的衡量指标,但在新经济时代,不再是简单的区分制造业和服务业,而是把它们联动在一起,形成新的经济模式、经济现象,并相应地带来新的地理重构,推动高质量的发展,这是我对新经济的总体判断。因此,通过传统关联和新经济关联的两个视角,对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和都市圈进行研究,从中分析并预测新经济影响下的一体化格局。
一、传统关联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发展
首先,我们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总部-分支关联。这一维度上,上海-苏州之间形成了最强关联,位居第一层级,上海-南京,上海-苏州位居第二层级。将关联度最高的上海设为100,则南京、杭州、合肥分别为84和63、33,位居第二、第三、第四位。总体来看,省会城市整体靠前,生产性服务业呈现省域组织的格局。
其次,在制造业企业的总部-分支关联中,上海-苏州仍为第一层级,上海-南京、上海-台州、上海-宁波、上海-无锡位居第二层级,前两层级均为上海向外的关联辐射。且关联度衡量下来,差距较大,第一名上海算作100,那第二名苏州仅为40,第三名杭州为31。说明上海是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总部核心,且很多总部从周边城市、甚至更外围地区向上海转移,形成了以上海为中枢的组织模式,构成了上海的总部经济。
我们调研的企业家曾经说:如果总部在其他地方,最多能赚一百亿,但要想赚一千亿,就必须来上海。可见,总部落在哪一个城市,对企业的发展差别很大,上海在这方面遥遥领先,所以,上海的总部关联越来越强。当然,我们如果把上海跟北京相比,那北京更有优势,长三角民营企业集聚上海,而大的国资企业在北京更多,所以北京的制造业关联更强。
将上述两个关联叠加起来,就构成了全产业链的总部-分支关联。上海-苏州毋庸置疑是第一层级,输出的关联度最强,其次是上海-南京、上海-杭州、上海-宁波。我们也做了纵向的对比,从2005到2015年,全产业链的关联度均在加强,反应相互之间的联系在显著提升。这样来看,长三角一体化确实是在加速之中。但整体的城市排名较为稳定,上海、南京、杭州,稳居前三,四到六位略有微调,从合肥、苏州、宁波,变为苏州、合肥、宁波,但关联度相差不大,说明传统维度下,区域的格局和城市的地位是比较稳定的。
传统关联视角下的中心城市排名
二、新经济关联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发展
那么,再换一个新经济的视角。我们发现城市的排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当然,新是相对传统而言的,我认为不同时间可以定义不同的新经济。目前的研究中,我们采用了5大门类,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健康服务业、信息相关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等。
长三角地区的新经济关联中,第一层级就是杭州-上海、上海-苏州,关联度分别为100和95,新经济维度下沪杭地区非常凸现。再看城市的排位,杭州超越上海成为榜首,上海97排名第二,再往下合肥超越南京,变化很大,值得关注。可能目前新经济所占比重还不一定很高,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潜力很大。
细分到新经济各个门类中,城市各有所长,并非上海独大。高技术服务业杭州、合肥优势明显,信息产业上海、苏州排名靠前,文化产业上海、杭州领先等等。长三角地区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形成一体化的产业分工。过去是大家做同一件事情,未来发展是错位分工才能形成产业链,长三角新经济正是这样的趋势。
传统关联视角下的中心城市排名
三、新经济关联视角下的都市圈演变
我们一般划定都市圈,考虑四个方面:一是通勤紧密,10%的通勤率或50公里圈层。二是功能关联,三是强调地理临近,四是利益共同。目前长三角规划中提出了五个都市圈,上海也在着手规划上海大都市圈。
但从新经济关联来看,都市圈也有变化。相比于现在的提法,上海、杭州、合肥的都市圈范围均有差别,上海的收缩和跳跃,杭州的扩展增强,合肥的向东关联转为向西关联。总体来看,一方面地域范围更远,二是不完全紧邻,是跳跃式的,我暂且称之为“数字都市圈”,未来很多的创新供应链可能就在“数字都市圈”中进行组织。 比如,杭州2050中,提出全球科技-杭州孵化-杭州中试-都市圈制造,就是这样视角下的组织模式。
新经济关联下的 “数字都市圈”
四、总结
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讨论的话题。一、新经济持续迭代生发,我们可以定义新经济范围、大小、逻辑,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创新对新经济至关重要,新经济又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二、新经济视角下,长三角会形成新一轮的产业分工与重塑,形成新的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三、在都市圈层次,城市之间的合作会突破实体都市圈,形成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数字都市圈”,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新模式。
以上就是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点思考,仅供大家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