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手抖音会让我们变蠢吗?

月光下的水鬼 深度训练营 2022-04-30

导语:快手抖音会让我变蠢吗?不一定,但是,只看快手或者抖音可能会。



文字:芦浩艺  微信编辑:邓文艳

专栏统筹:图图


这是一个老问题


“因为有了它,人们将变得健忘,因为人们再也不需想方设法去记住很多东西了。人们将接触更多,但什么也学不会;看上去无所不知,实际上一无所知;貌似很有智慧,但实际上无聊透顶。”[1]

 

嗯……听起来很有道理,像是在讽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一切替我们管理记忆的电子产品,毕竟我们成天在刷快手抖音,已经背不出几个号码了。

 

让人震惊的事情来了:实际上,这段话出自柏拉图的《斐德罗篇》,说这段话的人是苏格拉底,也就是那个已经去世几千年的先哲。当然,“先哲”如他说的也并不是21世纪的现代科技(又不可能穿越),而是在批判那个时代的新科技——文字。

 

苏格拉底一生无所著述,他的思想都是通过学生柏拉图的记述而保留下来。如此也并非不能理解,毕竟,他觉得书写文字将会使人的记忆机能衰退,看似金玉其外,实际败絮其中。

 

苏格拉底在提出问题方面倒确实是“先哲”。在他发问的1500年后,古登堡的印刷术在欧洲扩散。这回,斯夸尔齐亚斐柯等人也忧虑了:书本太容易获得,会让人变懒、变蠢吗?

 

在苏格拉底发问的2000年后,各种科技产品和互联网席卷全球。2008年,Nicholas Carr扛起了批判的大旗,他在《大西洋月刊》上以《谷歌会让我们变蠢吗》为名,把全世界的谷歌用户吓出一身冷汗(那时候谷歌还没被墙)。

 

Carr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他看了《2001太空漫游》,超级电脑请求人类宇航员别切断内存的场景让他感到慌张。他觉得,近几年来自己的脑内存也在被某种神秘的东西改写,这是一种他极其不舒服的改写,他觉得自己丧失了某种主动权。尤其是,以前他可以连续几个小时阅读长文章,而现在(那还是2008年),他才刚看了两三页文章就会走神。[2]



纽约公共图书馆的Ins小说。图片:由纽约公共图书馆/Mother公司提供


看了两三页就走神的当然不只他一人。最近,纽约公共图书馆将《爱丽丝漫游仙境》《变形记》《黄色墙纸》以幻灯片的形式搬到Instagram上,此举博得粉丝和路人的一众追捧,倒也侧面印证了长文阅读衰退的现实。


被改变的大脑


在文章中,Carr也引用了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历时五年追踪记录电子文献使用者的网络使用习惯,并将其总结为“一扫而过”的“新”的阅读方式:使用者们在文献间跳来跳去,一视同仁地略读标题、摘要和正文,通常读上两三页就跳到另一个网站上去,另外,电子文献使用者有时会保存长文,但没有充分证据显示他们日后的确曾回头再读。[2]

 

这样的研究还有很多。没有人能否认,深度阅读和其他一切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事物正在不断地被短平快的刺激所拆解。相对应的,媒体也在迎合读者,“注意力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并且吸引了一大波注意力。

 

当然,Carr也很快被怼了(关于科技这把双刃剑的争论从来就没停过)。

 

2009年,依然在《大西洋月刊》上,Jamais Cascio在科技版发文《变得更聪明》,并在内文中直接借用《谷歌会让我们变蠢吗》来完成他的先抑后扬:科技让世界变得更加复杂,也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谷歌不是问题,而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开始。

 

Cascio并没有否认新科技给大脑思维模式带来的改变,但他并不把这种变化看作是一件坏事,相反,他引用其他科学家的话,将其称之为“流动智能”,即在混乱中发现意义、解决新问题的能力。[3]

 

也是在2009年,美国诺瓦东南大学(虽然不是很有名但绝对不是野鸡大学)的Marc Prensky比Cascio更早发力,在内文里直指Carr的担忧“虽然确实值得注意,但这从来都是新科技所必然造成的影响——Carr在引用苏格拉底对文字的担忧时就应该知道的”。

 

在这篇论文里,Prensky将新科技所召唤的人类智能称作“数字智慧”。没错,会使用科技并不代表拥有好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道德水平,但是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复杂世界,如果没有被数字加强,不管你有多么聪明,都比不上被数字武装的最不聪明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科技的帮助下,有了在这个时代所必须的(1)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2)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规划和优先排序的能力(4)关照他人的能力(5)探索超出正常感觉范畴的事物的能力。[4]

 

所以,科技究竟是让我们变聪明还是变蠢?

 

终于,2010年,美国皮尤中心以数百位专家为调查对象,请他们对“到2020年,互联网将会使人们变聪明还是变蠢”问题做出投票。你猜结果如何?如果急着想知道,可以拉到文章末尾。


我们在变蠢吗


回到我们的问题:快手抖音会让我们变蠢吗?

 

百度一下——有一些营销号说是的,虽然百度和营销号也聪明不到哪里去。

 

如前所述,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作为现代科技的一种,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那它们究竟改变了什么?

 

这两个APP还很新,还没有人做过长期使用快手抖音对受众影响的研究。但是目前我们已经有无数关于电视对观众影响的研究,比如其中极富盛名的格伯纳等于上世纪提出的涵化理论:电视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将会对观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其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在脑科学更为发达的2013年,日本东北大学一组研究人员更是发现了神经学方面的证据:孩子看电视时间越长,额叶、额极皮层、下丘脑等里某些部位就越粗壮,而额叶、额极皮层的厚度与智商成反比的,下丘脑的肥大也指向更强的攻击性和更强的人格障碍、情绪障碍患病几率。[5]

 

这似乎正对应着我们现在对快手抖音的担忧。“抖音五分钟,人间三小时”,没有人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一刷抖音就停不下来。前段时间,抖音惊现“直播死妈”视频,还有网友发现一堆模仿视频,有媒体集合了无数与儿童有关的“抖音怪象”,让人不知该感慨拍者的脑洞还是心眼。沉迷和模仿恶习——不管让人沉迷和模仿的是快手慢手,还是抖音抖乐,没有人会不把它当作洪水猛兽。

 

然而2015年,当一项新的研究在电视和犯罪行为的联系上纳入遗传学的考量后,问题变得复杂了。Joseph Schwartz和Kevin Beaver 先对近1.5万名孩子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在青春期早期看电视较多的年轻人更有可能从事反社会行为。接着,Schwartz和Beaver研究了3000多对兄弟姐妹,而几乎所有负面行为和看电视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在研究人员统计了亲缘关系后就消失了。他们得出结论:基因决定了大脑和行为,反之亦然。也就是说,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更喜欢看电视,然后,他们会变得更有暴力倾向。[5]

 

沉迷和模仿恶习,被快手抖音放大了。



左边为海得拉巴婚纱,右边为锁子甲 | Pinterest


与之类似的还有AI的歧视。在做家务的男性会被识别成女性,印式婚纱会被识别成欧洲中世纪的锁子甲,当搜索黑人名字时会有80%的概率被搜索引擎建议导向“逮捕”、“犯罪”等字眼(当搜索没有种族特征的名字时,这概率只有30%)[6]这不是算法的问题,而是人类的问题。算法来自人类世界,然后进一步塑造着人类世界。

 

研究人员正在尝试修正算法的歧视,我们也得直面快手和抖音。让我们变蠢的也许不(只)是它们,但如果沉迷并且模仿其中恶习的话,我们可能真的会变蠢/坏。


如何变聪明


好了,接下来该谈谈“如何变聪明”了。

 

2015年还有一个为电视“扳回一局”的研究。Jessica Black和Jennifer Barnes发现,与文字媒体并无二致的是,获奖电视剧也会激发观者理解他人的能力,即通过理解剧中角色从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人,也就是让人情商更高。当然,她们研究的是美国的获奖电视剧(《广告狂人》《白宫风云》《傲骨贤妻》《迷失》),而获奖电视剧的质量和复杂性都远超一般电视剧。[7]

 

这个发现遥遥对应着2006年Steven Johnson为流行文化辩护的书《坏事对你有好处》。当前人讽刺地说“科技确实带来进步:以复杂的方式表现傻逼”时,他说:“这确实是进步:当流行文化越复杂,就越需要认知参与。它让我们的大脑更加敏锐。”

 

也对,当林子越来越大,我们总会(被逼着)去认识越来越多的鸟,不管是好鸟还是坏鸟。认识更多的鸟不一定是坏事,但在大林子里只认识几种鸟则可能很危险。同样,复杂不一定是坏事,但复杂时代里的不复杂很可能是(所以,快手抖音赶紧学学人家纽约公共图书馆吧)。

 

在这个短视频风行的年代,谁不曾见识过一些沙雕,谁又不曾在从中get一些生活技巧或者长了知识?但如果成天只刷快手抖音上的沙雕们,那完了,你也要沙化了。

 

Prensky在介绍“数字智慧”时也说,只认识字并不意味着拥有智慧,只会用特定的科技产品也并不意味着拥有数字时代的智慧。数字智慧并不意味着简单或创造性地使用机器,而意味着在科技的帮助下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让科技更好地为人所用。[4]

 

对了,皮尤中心的报告显示,大部分人还是认为互联网将会使人变得更聪明的。[8](以及,如果是跳着阅读翻到这的,你果然是数字数代的阅读者——那就顺便点个赞吧)



我猜,看完这篇推文的你,也变得更聪明了 : )


参考资料

[1]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41022-are-we-getting-smarter

[2]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08/07/is-google-making-us-stupid/306868/

[3]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09/07/get-smarter/307548/

[4] Prensky, Marc. "H. sapiens digital: From digital immigrants and digital natives to digital wisdom." Innovate: journal of online education 5.3 (2009): 1.

[5]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does-tv-rot-your-brain/

[6] https://mp.weixin.qq.com/s/fjDhsVaCa9-2xVNLv9lP8A

[7] Black, Jessica, and Jennifer L. Barnes. "Fiction and social cognition: The effect of viewing award-winning television dramas on theory of mind."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9.4 (2015): 423.

[8] http://www.pewinternet.org/2010/02/19/part-1-a-review-of-responses-to-a-tension-pair-about-whether-google-will-make-people-stupid/ 



我们长期向读者征集故事或者新闻线索哦~如果你经历了让人惊讶的事,或者你最近遇见或者听见了有意思的事,欢迎来和深小度聊天留言哦~


听说,有趣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