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学 | 理科之外,心有关怀

邢峰彬 贾靖枭等 深度训练营 2022-04-30

记者 | 邢峰彬 贾婧枭 范诗琳

编辑 | 张蔚婷 陈冬艳 胡世鑫 


提起“心理学”,你会想到什么?


是星座、占卜、塔罗牌等玄而又玄的“算命学问”,还是读心术、催眠甚至精神操纵他人行为的“特异功能”?是以mbti为代表的种种繁杂测试量表,还是神秘、智慧且高薪的心理医生?……


以上种种,其实都是大家对“心理学”的猜测和描述。这样的猜测赋予心理学神秘、浪漫的色彩,但终究没有揭开这个学科的奥秘……


本期心理学专业开箱,采访了来自不同院校、从属于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同学,以及心理咨询的资深从业人员,试图为大家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让大家在专业选择时多一分了解、多一分把握、多一分理智——信息供给之外,审慎和理智的选择态度可能更为重要。


心理学 Psychology 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syche,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从人的“灵魂”变成人的“心灵”。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 Wilhelm Wundt 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Wundt 本人也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


1917年,陈大齐教授在国立北京大学(现北京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几经起落,心理学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繁荣的发展时期。2000年,心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学科。这表明心理学被正式列入我国主要学科建设体系。


目前,心理学最重要、最普及的分类方法的是“理论”和“应用”,也就是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实验,最前沿的研究方向是“认知”,和神经科学研究相结合;应用心理学相对比较宽泛,很多大学都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注重和本校强势专业的联系、结合,比如管理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经济心理学等等。

背景资料,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制图:丁雅洁



理科or文科?科学or玄学?



01  作为理科的心理学,也需要人文关怀


连老师早年毕业于北师大心理系,在高校多年从事应用心理学教研。在她眼中,心理学的定位既“清晰”,又“模糊”:(以下内容来自连老师的口述)


纯粹、传统的心理学属于“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在自然科学范畴内



马斯洛1943年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在历史上,心理学有了实验室才成为独立的理科,因此这个学科很重视研究方法。


而弗洛伊德等非实证的心理学家,在社会上被捧得很有名,但是在心理学里经常受人诟病。因为心理学研究的不是单纯人的“全部心理”,而是在科学上能证明的一些“点”。有一些研究“超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比如马斯洛晚年就转向“超人研究”,科学心理学常常把他们“踢到外面”。


不过作为理科的心理学,也需要人文关怀。连老师表示,因为这个学科涉及到“人”,而“人”不能仅仅用实证的方法去研究。加之心理学横跨各个学科,自然就会有人文的东西在里面,比如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等,所以它也和纯粹的理科不一样。例如,心理学的很多理论都是从哲学体系里渗透出来的,它的基本观点都是哲学的大思路,不能完全用科学的范式来解释。


“总的来说,心理学很多时候奔着“科学”去,人家却觉得你是研究“人”的,不算是“纯科学”;好不容易“挤”进去了,又产生了很多人文社科的分支……有的时候没法很准确地加以界定。”


02  “科学算命”?


心理学本身有自己的主体性、有它的“一套”。但是要向外延伸发展,就要跨界;一跨界,主体性就容易模糊。“所以别人对它有误解也是很正常的,比如对心理咨询等等就有误解。”连老师说。


事实上,媒体宣传的不到位、不准确也是导致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进一步加深。


“一些网络小游戏都被冠以心理学之名——给你看一些颜色、听一些音乐,就能判断性格……这些勉强算是投射法,但真的不科学。是媒体把心理学刻意地神秘化了。”


关于星座、关于手相的“玄学”,实际上都不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但是外界很容易把它们和心理学建立关联,从而就会认为心理学就是“科学算命”。换句话说,人们对心理学的认知,其实夸大了心理学本身的研究范畴,导致心理学成为被模糊化最严重的一个学科。“心理学一直都被质疑不是一门科学,很多人会抨击心理学是伪科学。”连老师表示。


心理学实际上是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心理学家的工作包括统计实验数据的处理、量表的编制等。一个经典的量表需要几十年才能编好。还有的生理心理学家研究狒狒,一辈子在猴屁股后面盯着看——这都是科学家啊!”


张欣绮:很多人接触到心理学,是因为一些比较有名的心理效应,比如光圈效应、鸡尾酒效应等等。但心理学不止研究这些有趣的心理现象,有很多“深层”的东西可以探讨……


小雁: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揭示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学科。我们要利用自然科学中的数学、统计等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所以心理学研究离不开自然科学。


对于许多把心理学看做纯人文学科的考生来说,心理学的理科属性着实带来了冲击。小雁正在北师大心理学院读大二,两年的专业学习中,她也颇感苦恼。“入学以后才意识到心理学比较偏向理科,我其实不太能接受。高中的时候我是理科生,那段学习经历已经让我觉得痛苦了。”


小雁觉得自己目前学到的心理学“人文关怀不太够”。在入学之前,她觉得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科,落脚点是对人的关怀。“但是越学我就越有一种感觉,好像是把人当作数据去分析,得出规律,然后再去总结怎么做。这带给我很大的落差。”


同时,她也难以理解热衷“内卷”的学习氛围,“学心理的学生却不可抑止地卷入焦虑和压力,这让我感觉有点讽刺……如果我们能多一些人文关怀,多关注身边人,是不是会更好呢?”




探索世界、治愈别人、治愈自己



三年前,高考完的欣绮在报考华南师大心理学院时,了解到心理学是一个文理交叉学科。她觉得这个专业和自己的个人气质比较符合,“我小时候就想做科学家,觉得从事科研有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成就感。所以我愿意去试一试,看看自己到底适不适合。”


小雁选择心理学则与自身经历有关:她在高三时曾持续接受心理咨询,对心理学的临床有所了解。“我接受咨询的时候,觉得咨询师对我很好。慢慢地,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可以去帮助别人的人。”


“就我的了解,很多报考心理学的都是‘冲着’心理咨询去的。” 连老师说,“但是心理咨询并不是那么简单——既要有心理学的基础训练,也要有实打实的临床经验,最终才能做咨询。”


此外,不少人学心理学的初衷不止是“治愈别人”,还要“治愈自己”。妮子在北师大做心理咨询时发现,有很多心理学部的学生预约咨询。她最初颇感疑惑:“为什么学心理学还要去做咨询?按理说他们学心理学不是应该把自己状态调整得很好吗?”



很多人选择心理学专业的初衷可能是“自治”


渐渐地,她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学心理学的人,进入专业的初衷,是他们的家庭、成长经历里有非常多创伤性的东西。他们想治愈自己,但是又没有好的渠道,就想学心理学来‘自治’。在试图‘自治’的过程中,有人发现这一套办法不仅可以治愈自己,还可以用来治愈别人。所以他就会考虑以后从事心理咨询:是不是可以帮助更多曾经像自己一样经历过苦难的人?……”


妮子本科阶段学的是传播学,毕业后带着对心理的好奇和对“人”的兴趣,开始了传播心理学方向的深造。


后来,她发现,学习的内容与她期待的心理学“不是一个样子”。博士毕业后,她留校、任教、做科研,却始终觉得有所缺憾、有所怀疑。


大概十年前,妮子偶然间接触到一些心理咨询的工作坊,慢慢了解、参与了一些国内的心理咨询项目,才感觉自己真正找到了方向。“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触摸到我想要的那个心理学的轮廓。”


小tips:报考之前不妨问问自己,我想要的心理学是什么样的?我报考的院校专业能满足我的愿望吗?


在学习心理学相关课程的过程中,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感受。文理综合,学科交叉,涉猎面广是心理学的一大特点。而不同院校培养方案不同,各有侧重——这也是考生报考心理学专业、挑选院校时要着重注意、特别斟酌的。


除此以外,选读心理学专业之前,大家也要大致了解毕业后的发展取向:是深造还是就业?是去高校还是去中小学?走纯心理学的路子,还是范围更广的应用心理学?如果想从事心理咨询,大概要做怎样的努力?





实践、收获、感悟



小雁前不久刚刚完成了实验心理学的课程作业,研究的课题是“不同环境色温对同性依恋的影响”。她说自己在设计实验时,会尽量地把人文关怀掺如其中,“我的课题是由现象引入实验,而不是由文献综述引过来的。我更喜欢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来提出问题,得到的分析结果至少可以对生活作出‘解释’”。


回想过去三年的心理学的学习经历,欣绮想到的第一个词是“感谢”,“我很感谢这个学科,它在探索自我的发展、还有跟他人的关系上,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所以我整体上很认同心理学。”


而梓茵则觉得心理学让自己能更坦然地去接受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一个人不是单纯地这样想,他的想法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路怒族’开车的时候情绪暴躁,但知道他们为什么暴躁之后,我反而不会被他们影响了……心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没那么容易情绪失控。”


小雁觉得,乐观是享受一切的前提,并不局限于心理学。目前周围人还处于一种高焦虑且内卷的状态,“我觉得必须要会自我调节,自我照顾,才适合学这个学科。”比起高精尖的认知科学、脑神经科学等等,她还是对心理咨询等和人打交道的心理学方向更为心仪,“这才是真正能够接触到人的内核的职业”。



“心理资本不可量化,但是能让你更有幸福感,内心越来越和谐,和别人的关系越来越健康、且具有建设性。”


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出发,妮子觉得这个职业最吸引人之处不在于经济收入,而是由职业“反哺”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滋养”。“人在帮助别人成长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成长。这是看不见的软性资产,我们把它叫心理资本。它不可量化,但是会让你更有幸福感,会让你内心越来越和谐,和别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健康、且具有建设性。”


她也承认,这份工作对一些人会造成严重的自我损耗,“每天面对太多的苦难,考验的就是专业能力了。如果你真正进入职业的良性循环,别人给你倒垃圾,你看到的是宝藏,你看到的是力量和资源,你有能力把这些垃圾变废为宝。也就不会是一种输出和耗竭的状态——我不是一味付出来帮助你,我也得到了很多思想。”


“我们不是去评判这个人,我们是去理解这个人,不断的去understanding,去理解他/她到底怎么了。在理解的过程中,某一时刻,你可以跟他/她相遇。这是非常美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职业本身就很治愈。”——妮子描述心理咨询工作





结语




我们希望本文是你了解一个意向专业的开始,而非结束。填报之前的每一份谨慎和认真,都会转化为之后人生历程的收获与满足。比“爱你所爱”更重要的,是热爱你所适合热爱的,或者说,热爱你所真正热爱的。


最后的最后,预祝学弟学妹们考上心仪的院校和专业,并在之后的学习、工作中收获满满。“别有世间曾未看,一行一步一花新”!


   采访人员名目与基本信息:


连老师

211大学教师,应用心理学教研多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妮子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中挪班”在读学员


张欣绮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基地班,大三


李梓茵

广东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二


小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专业,大二


本期作者:

邢峰彬

中国传媒大学,第八期深度营成员

贾婧枭

中国传媒大学,第八期深度营成员

范诗琳

 暨南大学,第八期深度营成员


即日起,深度营将推出系列文章,解密各大专业!帮助大家了解各个专业究竟在学什么,以及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情况。


往期推荐:

《学姐学长 专业开箱 | 为你揭秘高校各大专业!》

《新闻 | 一问多答,解密新闻人的秃头日常》

《新闻 | 在这里,多元地了解世界》

《生物学|一问多答,生物就业到底难不难?》

《生物学 | “天坑”的另一面》


Notice


如果你有熟悉的高中愿意与深度营进行合作,共同为高三学子提供专业分享,欢迎留言。与此同时,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某个专业,也请在留言区评论,我们将一一为你解密!



如果你还有其他疑问,在公众号“深度训练营”回复“心理学”即可获取咨询群二维码。扫码入群,心理学专业的同学将为你解答


专业开箱统筹组:陈冬艳、张蔚婷、施嘉翔、胡世鑫、许愿、施展、唐雨筠、江欣仪


- END -


运营总监|谢 婵

统筹编辑|陈星萌

值班编辑|丁雅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