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富汗战地记者余勇:做时代的记录者 | 记者手记

杨楠 深度训练营 2022-04-30


成为一名“专业”记者需要什么?极强的学习能力?能吃苦耐劳的精神?灵活应变的能力?

这次,我们选择从“记者”二字出发,区分领域,以某一类型记者为单位,了解他们深度根植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职业现状,将会遇到哪些人,经历哪些事,又会遇到哪些难题……

以下是记者手记系列第一篇,我们对话凤凰网驻阿富汗特约观察员余勇,了解在和平年代的战地上,第一个传回视频的报道者。

/ 记者手记 /


作者 | 杨楠

编辑 | 张馨尹 杜锐峰 胡世鑫




余勇

1973年出生

商人、凤凰网驻阿富汗特约观察员


“砰!砰!砰!”


2021年8月31日,当地时间凌晨一点。一颗颗红色的曳光弹从漆黑的夜空划过,密集的枪声不绝于耳,这是塔利班士兵在集体向天空发射曳光弹庆祝。这一夜,足以载入阿富汗的历史。


伴随着最后一名美军登上C-17运输机,美国宣布完成从阿富汗撤军。5架飞机、20分钟,美军掐断机场的通信信号,关闭了所有灯光,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这片他们军事介入长达20年之久的土地。


几个小时后,一个戴着眼镜、头发微微泛白的中年人在随行翻译、司机的陪同下,获得塔利班安保人员的许可后进入喀布尔国际机场。他记录下这样的画面:“机场周围的铁栏杆外侧都加装了铁丝网,偌大的停机坪不但没了赶来搭机的汹涌人潮,连飞机都仅剩零星四架,一派空旷荒凉景象。”


彼时,只有数家国际通讯社发出了美军撤离的文字报道,战地记者余勇摄下的这段视频,使他成为美军撤离阿富汗后,全球第一个传回视频内容的报道者。


视频:凤凰网视频


全球第一个传回视频的报道者



通过余勇的记录,万里外的我们同步见证了发生在阿富汗的剧变。


“8月20日的阿富汗街头,一切和平常没有什么两样。没有大规模庆典,也没有戒严封路。街上行人依旧,商店也在照常营业,偶尔能看见全副武装的塔利班巡逻车,但频率比平时低多了。”


余勇微博截图


看上去再寻常不过的一天,对阿富汗来说却意义非凡。这是塔利班政权上台、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建立的第一天,余勇在他当天的微博里记录下有趣的一幕:街上旧政府的旗帜仍在飘扬,貌似新政府和百姓都无人在意。


8月30日下午,余勇以凤凰网驻阿富汗特约观察员的身份在喀布尔国际机场外,拍下了正在执勤的美军士兵和多名等候在围栏外的阿富汗妇女儿童。这里是阿富汗的战略要地,对于许多平民来说,进入机场可能意味着人生的新转折。此刻,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美军会在几个小时之后从这里完全撤离。


当地时间8月31日上午5时许,美军撤离后喀布尔的第一个黎明


8月31日早上9时许,余勇和随行的翻译、司机在获得塔利班安保人员的许可后进入喀布尔国际机场。在他拍摄的视频中,机场外侧不远处的行车道被“车墙”堵得严严实实,机场内的人寥寥无几。


28日起,塔利班为余勇配备了荷枪实弹的士兵,以在采访活动中保障他的人身安全。他成了美军撤离阿富汗后全球首个从喀布尔机场传回视频的报道者以及全球首位有塔利班士兵全程陪同开展采访的记者。


我对危险的感知比较迟钝



70后的余勇来自北京,面容和蔼,人称“余大哥”。2017年,余勇应朋友邀请来到阿富汗,做些工程项目和进出口贸易,也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一些物资。几年下来,他对阿富汗的风土人情十分了解,也因工作关系和塔利班打过不少交道。


余勇和巴米扬村庄的孩子们合影


阿富汗政权易主后,余勇暂停了工作,开始在自媒体分享在阿富汗的见闻。8月17日,他应邀成为凤凰网驻阿富汗特约观察员,战地记者的一种。(当某地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媒体无权或无法及时地赴当地采访时,常在当地寻找媒体人或普通民众作为自己的“特约观察员”,以了解当地情况。在阿富汗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余勇作为一名特约观察员,他所承担的工作在某些程度上等同于战地记者。)


从商人到记者,谈及身份转变可能带来的风险,余勇显得淡定从容。“我在阿富汗待了这么多年,爆炸、枪击见多了。这样的环境是在国内无法想象的,没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也没办法待下去。


如今的阿富汗战事未平,危险时有发生,生活在当地的人们,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余勇就曾数次和爆炸、枪击擦肩而过。一次,他接到一位媒体朋友打来的电话。从电话里他得知,就在5分钟前,机场门口发生了爆炸,许多人丧生。彼时,他恰好从机场回来,刚在办公室坐定。


当地时间10月15日下午一时左右,位于坎大哈的shiya清真寺发生一起恐怖袭击事件,包含三次连环爆炸,造成逾30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得知消息后余勇迅速赶赴事发现场,带来清真寺内外部第一手画面:寺院外墙已被炸黑,寺内墙壁乃至天花板上满是鲜血,惨不忍睹。


shiya清真寺爆炸后,伤亡人员被送往医院


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余勇说:“大多数时候我是很平静的。如果不做新闻,我会更平静。我们心里都有准备,比如爆炸,如果真的赶上了,人一冒烟也就没了,要是没赶上,那就跟没发生没有任何区别。”


尽管对这样的环境习以为常,多数情况下可以泰然自处,但一些时候余勇也会感到紧张。譬如发生在机场的那次爆炸,余勇到达时人潮汹涌,塔利班士兵正朝天开枪疏散人群。“枪管离你不到20公分,晃来晃去的。我们面前的士兵,手指就放在扳机上,保险也开着,随时准备开枪。那时会感到紧张,因为害怕他们误伤。有一次子弹就打在我面前不到一米的地上,‘砰’的一声响。冲天打我倒无所谓,打到地上弹起来反而更危险。”


余勇面对危险时的“镇静”和成长的环境有关。部队大院长大的他,家里往上数两辈,半数都是军人出身,有长辈亲历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因此,面对凤凰抛出的“橄榄枝”,身边的朋友都为他感到兴奋,余勇和他的家人们却没有过多的激动。


在余勇的微博下,许多网友称赞他的勇敢。面对这些评价,他表现得很是低调:“比我勇敢的人太多了,我只能说我对危险的感知比较迟钝,往往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危险已经过去了。”


“愿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早日和平”



两个多月来,余勇心里始终记挂一个人。


M是曾经保护余勇采访的阿富汗塔利班士兵,这位21岁的小战士“一脸的大胡子,有点儿腼腆,平时沉默寡言,偶尔会笑一下”。后来,M所属的部队要去潘杰希尔作战,塔利班为余勇更换了安保人员。


余勇去和M道别,见到他时,M和他的战友们正要出发。见到余勇,M跳下皮卡车,他们握手拥抱。


“我去潘希打仗。”


“祝平安。”


小战士笑了一下,冲余勇挥一挥手,跑回车上。皮卡车开走了。


潘杰希尔是阿富汗的“最后之地”,是目前阿富汗唯一一个还在有组织抵抗塔利班政府的省份。那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反塔利班的部队大部分集中在那里。在余勇看来,潘杰希尔的战斗或许是阿富汗统一的最后一战,或许是内战的开端。


9月5日,离M出发已经过去两天。余勇从朋友那里得知,塔利班已经顺利占领了潘杰希尔的外围,攻入城区,但塔利班士兵死伤众多。他急忙给M打电话,系统显示无法接通。直到记者采访当日,他仍旧没能联系到小战士。


17日,余勇和凤凰的同事前往潘杰希尔对省长进行专访。这里战事基本结束,只有深山处存有少量抵抗。采访结束后,一行人在省政府门口被大量的塔利班士兵团团围住。主路被完全堵死,来往车辆不得不绕行。


塔利班士兵纷纷掏出手机,要求与余勇一行合影,他们当即同意。余勇和同伴在人群里穿梭,热情的士兵们几乎是在排队等待着合影。


“在我看来,此时此刻身边的这些塔利班战士,不再是一身杀气的士兵,而成了邻家的男孩和大叔们。


潘杰希尔之行,余勇及同事与塔利班士兵合影


阿富汗动荡的局势下,当地人们的生存状况成为全世界人民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潘希之行前后,余勇不仅记录下民众组织抗议美国冻结政府海外资产的大型集会、塔利班高层机场迎接中国援阿物资等场景,还探访了正在艰难维持的孤儿院和被炸毁的巴米扬大佛。除此之外,塔利班政府水利电力部长、喀布尔大学医学院的女学生、街头卖鸽子食的小贩、曾有5年媒体工作经验却一朝失业的女记者……余勇和他们对话,传递着阿富汗人们的声音。


余勇与失业阿富汗女记者合影


余勇称,对于阿富汗的普通百姓而言,他们的第一诉求是和平,其次是经济,第三是包容的政府。当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的时候,民主、自由这些高大上的话题显得不那么有意义。许多国家的媒体希望阿富汗建立包容性政府,但相较于此,百姓更为关心的是自己是不是安全、能不能吃饱饭。


9月5日,余勇在微博里记录下了M的出征和失联。在最后,他写下一段话:“我无法知道他现在如何,或许受伤、战死,或许正在进攻,或许在某个地方小憩。……小人物为之流血牺牲的战斗或许是人心所向,或许是助纣为虐。他们的付出或许永远没人知道,他们的牺牲也许毫无意义,父母、亲人的担忧和痛苦又与他人何干……庆幸我的祖国强大,愿大权在握者悲天悯人,愿阿富汗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早日和平。”


9月5日,余勇发布的微博(局部)


“拼命可能也是一些人的理想”



从低调的商人到需要抛头露面、各处奔走的记者,余勇在凤凰网的同事的指导和协助下很快适应了角色。有翻译随身、有塔利班保护,再加上不错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多年经商积累的人脉,余勇的身份过渡似乎实现得很是顺利,但其中不易,只有他自己知道。


很多记者爱说这样一句话:“当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余勇把阿富汗的最新消息和采访的所见所闻呈现在网络上之余,更多时候,他是在追寻新闻和故事的路上


余勇探访巴米扬大佛(巴米扬的石窟群)

 

“阿富汗新政府刚建立,很多事情突发性很强。可能突然有消息说有一场重要的新闻发布会,但到场之后却发现并没有什么要紧的信息。还有的时候已经答应好的事情,到了现场却发现对方临时换人,之前的约定是否还能作数?我们要在紧张的时间内抢新闻,但报道之后情况又可能发生变化,这些问题都无可避免。”


阿富汗局势瞬息万变,“抢新闻”意味着有些事实无法全面核实,信息的准确性难以保证,但经过多方渠道核实后,又可能错过了发布的最佳时间。渐渐地,针对这些情况,余勇积攒了一些处理经验:“你一定要对你发布的内容负责。有些时候可以放弃一片草原,只去抓那一棵树。报道时不一定要把整个事件全部覆盖,有一个很好很准确的点就可以了。”


美军撤离阿富汗后全球首个从喀布尔机场传回视频内容的报道者、全球首位有塔利班士兵全程陪同开展采访的记者……并非科班出身、甚至在十几天前刚刚成为一名记者的余勇,一下子创造了这些世界“第一”,这在他人眼中多少有些不可思议。


对于这份殊荣,余勇并不居功。“当时你需要去机场采访,需要传输视频,你做出努力,最后碰巧变成了第一。有些事情是自己努力做到的,有些事情是被动的。我没有刻意地去做这件事,但它确实自然地发生了,后来被大家总结了一下,我才觉得,呀,这是我?”


余勇


谈及对战地记者这一职业的理解,余勇坦言:“这是个很危险的职业,如果是在不能充分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从事这份工作无异于拼命,但拼命可能也是一些人的理想,有些人可能一辈子连拼命的机会都没有。这就看你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了。”


许多战地记者信奉一句话:“如果你不能阻止战争,那么你就要把你所想告诉外界的真相告诉世界。”在协助凤凰开展新闻活动之余,余勇会把阿富汗的最新消息和每日采访的见闻发布在微博上。他的文字清通流畅,不加褒贬。不少网友在他的微博下评论“真实”、“客观”,还有人评价他的报道比许多职业记者更加“公正”和“接地气”。余勇称,自己通常只是陈述事实,不会下定结论,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多评论和想象的空间。


余勇的微博下,聚集了越来越多关注阿富汗局势的粉丝。后来,余勇建立了一个“答疑群”,以便更及时迅捷地为这些网友答疑解惑。网友L是答疑群的一员,在他看来,“对于阿富汗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国家,要长时间全方位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需要余大哥这样的特约观察员。我从余大哥的微博中可以获取到很多媒体不会关注和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能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阿富汗的现状。”


在余勇看来,战地记者这份职业最需具备的品质是“激情”,它是支持许多战地记者坚守在危险境地的原动力,带着激情做出来的东西能让读者觉得身临其境。


天然的激情之外,余勇强调了“敏感”对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性。“我觉得做一名记者,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对于新闻的敏感度。迅速捕捉到新闻事件,并从中快速甄别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一半天生,一半来自后天的培养。”


余勇说,这样一段职业经历,尤其是在这样的国家和社会背景下,带给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就像“走路时踩到一棵小草,你不会有感觉。但如果你可以去仔细观察,就一定会有感触。


如果你还想听到哪些类型的记者的故事,

欢迎在推送下方留言,与我们分享!




-END-


“记者手记”系列

 

统筹组:张馨尹、冯平、祁雯欣、

唐卓雅、杜锐峰、邓雨洁


统筹总监 | 胡世鑫

值班编辑 | 邓雨洁


推荐阅读


成为一名专业记者 | 记者手记


听说,有趣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