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面连接杜萌:实习生如何选择身边的选题和机会|媒笔记

深度训练营 深度训练营 2022-04-30

/ 媒笔记 /
🕐 2022年2月26日
📚 杜萌:实习生如何选择身边的选题和机会
✍🏻 伍甜甜

杜萌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曾任校园媒体主编,曾于深度训练营,每日人物,新京报深度部,端传媒,全现在等多家媒体实习。毕业后入职“正面连接”。‍


代表作有《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还原“墨茶”:一个虚拟主播是如何被真实世界杀死的》等。


曾获谷雨之选“月度公共写作”、大学生校园媒体大赛优秀校媒深度报道类优秀作品奖、高校数据新闻可视化创意大赛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二等奖、最佳数据新闻创新奖、最佳可视化奖、人民网奖学金优秀融媒体作品二等奖、中国数据内容大赛最佳数据新闻奖、红枫大学生记者节十佳校园记者、教育部“读懂中国”活动“优秀微视频”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赛一等奖等,连续两年获得Bloomberg实习比赛Finalist。



深度营九期培训课程第一课如约而至。在本次课程中,拥有丰富实习经验的杜萌将分享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实习、实习过程中的技巧与经验,讲述她在实习期间所撰写的稿件《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幕后的故事……
以下是杜萌的自述:我总结了我们新传学子用来找实习的一些公众号:新传实习、传媒简职君招聘、23楼、传媒圈招聘。新传实习和传媒简职君招聘一般会发布如三联、GQ等偏文字类报道的一些实习;23楼则会更偏向于党媒,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路透社之类;传媒圈招聘则更偏向于传媒,会招一些经纪人实习等。猎聘、boss直聘、LinkedIn等APP大家也可以看一看。


其实我们新传的同学去实习很少通过这些正规的招聘渠道去应聘,一般都是通过内推。如果很想去某个媒体实习的话,结交人脉往往更管用。
而倘若你本科不是学新闻的,也没有师哥师姐在这个行业里,你可以通过深度营等平台创造机会,你还可以去采访一些业界的前辈,问他们那边还缺不缺人、这个实习可不可以推给你,这是非常好的机会。如果你有一些采访作业,我也建议大家去找一些媒体界的前辈去做,这样的话你就可以跟他要一些媒体的资源。
当你发现自己想去的媒体没有招聘启事,(可能很久之前招过实习生,但是之后都不再公开招实习生了),你也找不到熟人在这里工作,你就可以在公众号里搜索他们是否有邮箱,不管是主编的邮箱、记者的邮箱还是他们之前招聘的邮箱,都可以给他们发邮件;再者你可以下载LinkedIn,而后在这个APP上搜索目标媒体的名字,它会为你显示一些会员,也就是在这家媒体工作的人,你就可以直接去私信他,跟他说自己特别想去这里实习等等,说得言辞恳切即可,以上是我觉得找实习比较有用的途径。
投递实习简历的时候也有一些技巧,我之前也帮媒体老师看过简历,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简历不建议用太花里胡哨的模板,我推荐大家用“超级简历”这个网站上的模板,简洁而美观。
此外,你可能需要做一个自己的作品集,不管是你的作业还是发布在校园媒体的作品,都可以放进你的作品集里,我知道大家找第一份实习一般都会比较麻烦,或者之前的实习都没有什么作品发表出来,其实没有发表也没有关系,你仍然可以把你的作品链接插到你的简历里面,或者把它做成PDF,以附件形式发送。我发现大家好像都不知道一个技巧,就是如何把在网页上看到的刊发的报道做成PDF文件。你可以用谷歌浏览器把这篇报道打开,左上角就有文件打印选项,不用真的把它打印出来,可以把它另存为PDF,而且还可以调格式,输出之后的文件既有插图又有文字,排版比较好看,你发送的时候也可以发这样一个PDF。
如果你真的没有实习经历,一开始你还特别想去一些知名媒体,我觉得写求职信也很有效。我有朋友曾就读于北师大心理学专业,之前也没有去过媒体实习,但是她大三的时候特别想去《GQ报道》,于是她就写了一封求职信,在信里她说自己特别想去GQ,因为对他们的几篇文章印象特别深刻,最后也成功入职,我觉得她的经历也很值得借鉴。你需要写得很有针对性,而不能看起来像“海投”,你可以把自己大学的经历串联起来,谈谈自己为什么想要去做这个媒体的实习,例如看了一些论文或是做过一些访谈;你还可以为对方提供一些选题,一般申请媒体实习其实都会要求你带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选题,有的媒体或许并没有在招聘要求中提及,但是最好还是要带上选题,同时附上200字左右的选题介绍,而且这个选题还不能是自己临时拼凑出来的三个选题,你自己最好还有“先天优势”,比如这个选题你其实已经联系到两个人了,如果对方对这个选题感兴趣的话,现在把你录取,你马上就可以去做这个选题,这样更容易通过实习生的选拔。
有时候大家觉得一些媒体文章写得不错,但是你去那做实习生体验却并不一定好,因为或许一些优秀媒体里的记者都非常独立,并不需要实习生的帮助。你去了之后可能没有人管你,除了周一选题会,大家平时也碰不到面,你在里面参与度非常低;或者这家媒体对文章要求太高了,以至于你放在“差”一点的媒体里非常出色的稿子却达不到他们的发表标准,最终无法发稿。
那么你怎么确定这个媒体是合适你的?你可以在媒体公众号里直接检索“实习生”,因为一般实习生写稿署名都会是:实习生xxx,然后你搜一下,看看到底有没有实习生曾经在这个媒体独立发表过稿件,或者是他们在这个媒体里面一般都是什么样的角色。实习生到底是连稿子都没有出过,还是一般协助记者,又或者是他们有很多可以自己独立写稿的机会?
大家在面试的时候要记得,实习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妨问一问这个媒体是否给实习生提供出差的机会?实习生有没有机会独立写稿子?有一些媒体不太放心实习生独立做稿,可能会安排会记者去带实习生,这种也是比较好的。但我也知道有一些朋友可能并不在北京、上海或广州读大学,但是大家也希望能够在平常的时间去实习,我觉得这种情况你也是有自己的优势在的,你可以去找一些线上实习。
因为媒体通常都不需要坐班,一般都会在周一线下开选题会,也有媒体是线上开选题会的,你可以去这样的媒体实习。我本人之前就在端传媒实习,端传媒的每一次选题会都是在线上,他们的记者和实习生也都是分散各地,而且如果你在二线或三线城市,如武汉、南京,这里发生了一起新闻事件,从北京或者是上海去派记者去现场,其实是不如你在当地更快的,你有自己的优势在。
如果你不是新传专业,其实也不用担心,因为新闻本身就很无学,而且如果你是社会学专业、心理学专业,或者是其他的人文社科专业,你们的领域可能有一些比较厉害的老师、有一些自己的理论,可能从你的专业领域出发,更容易去写一些吸引人的文章。所以我觉得不管你是在哪边上大学或者是学什么专业,都不会有太大影响。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实习中的经验。
首先是怎样找选题,我最开始做实习生的时候,我也非常苦恼,因为我会一周报上十来个选题,结果都被毙掉了。
但是我后来就发现,其实找选题也是有一些技巧可言的,比方说之前我在谷雨就看过一篇印象很深刻的文章,讲的是有一个男孩在贴吧写自己父母双亡,自己现在又生病了、很孤单,这个城市有没有人可以陪他一起打游戏。底下就有人回复说我可以陪你打游戏等等。过了几年之后,这个男孩儿去世了,但是这个帖子又被人挖出来,觉得这个人竟然可以这么孤单。谷雨就写了一个这样的稿子,当时我看了很感动。后来在全现在实习的时候,发生了一个类似的事情,大概是讲一个B站up主,也是生病了躺在病床上,他父母跟他几乎断绝了关系,他也是在饥寒交迫中去世了,关于他的故事真假参半,我就跟编辑说,可以参考谷雨写的那个故事,而这个故事也是挺值得挖掘的,所以这个选题也通过了。
大家可以看一些往期类似的故事,比方说切·格瓦拉,他当然被报道了很多,可是后来他又出狱了;或者是庞麦郎,他也被写了很多,但后来他又离开了或进入了精神病院。历史的新闻人物都会存在变化动向,大家可以关注这些动向,如果你特别想写一个人的话,你是总能找到机会的。
我们暂时不讨论那些如“丰县铁链女子”等特别火的选题,这个大家肯定都知道,但是大家都做不了,或者是竞争不过其他媒体,因为我们毕竟是实习生。但我们可以找一些地方新闻的公众号,比方说“民生大参考”——河南的一个地方公众号,它就会写一些例如“震惊!14岁男孩连续玩手机十小时,导致他患了一种怪病”这类消息,但其实这也都是真消息,你就可以对此进一步挖掘。这个故事其实还挺有意思的,但是他最开始写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有意思,所以你就得要持续关注。像我之前的同事吴呈杰老师,他写的《两个世界:父亲与自杀的少年》讲的就是父亲去探寻儿子为什么自杀的真相,那个其实是在“民生大参考”上面的一条简短的正能量新闻——父亲为了了解儿子为什么自杀,潜入了儿子生前所在的QQ群。
还有类似的是今日头条和腾讯新闻,大家的阅读习惯可能是觉得这两个APP并不是我们新闻学子应该读的、高大上的新闻平台,但是其实它有时候会有一些特别有意思的新闻,例如某地菜市场集市上出现了两条狮子腿,这是一个马戏团的一头狮子,它莫名其妙死了,过了几个月后,这两条狮子腿竟然出现在了跨好几个省的这个菜市场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也还挺有意思的,在今日头条上经常会有这种故事,大家也可以浏览一下。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知网找选题这是一位资深的前辈传授给我们的经验,他会去知网上看一些最近的学术动向,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人物》杂志所写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其实这篇稿子是和中科院的一个老师合作完成的,他当时也是在看一个关于劳动经济的论文,才受启发去写这个稿子。现在似乎新闻和学术相结合也是一种新的方向,所以如果大家比较喜欢学术的话,也可以多看一看知网。
找附近的故事也是一种有效途径,像这个的话其实有很多故事,大家会觉得有一些故事可能都被写滥了。比方说,抑郁症写得也很多,可是如果是我的好朋友或男朋友有抑郁症,我对这个事情便是非常有感触的;又或者我本人有很丰富的经历,比如我们外地人在北京租房困境重重、经常被房东坑骗或者怎么样,像谷雨实验室有一个“附近栏目”,里面有一篇是讲作者在租房的时候不小心卖掉了房东的一个柜子,房东向他索赔,笔者就在其中学到一些人生道理。大家可以挖掘一下自己身边的故事,不要觉得自己身边的是没有什么好写的,其实也都还挺有意思。另外,大家可能需要加入一些新闻线索群,例如大家都在深度营的群里面,像这种群也都非常有用。
我发现大家可能在约访上还不是特别规范,便给大家列了约访模板,这样约访会更加礼貌。首先称呼要有指代性,然后自我介绍是谁,接着表现自己做过一些案头,表现出对对方的了解,这样会更容易博得对方的好感。此外要写一些采访由头,有时候他可能并不想接受你的采访,可是你提出了一个他特别想回答的问题,他可能就会愿意和你聊,注意尽量在工作日上班时间发送,避免让他觉得你这家媒体很剥削。
我曾经在“正面连接”的时候用pages(苹果自带的软件)做过约访函,因为当时要采访林书豪团队,如果要采访这种专业团队的话,在微博上发一条文字私信显得不太正式,所以我就做了一封约访函。上面写了专访主题、提纲方向,做了公司介绍,最后在页尾写了我们公司的地址、公众号和微博,然后最后再写自己的联系方式和落款,这个用pages做非常方便,大家自己也可以做一个,如果你们公司没有特别正规约访函的话,你也可以给他们做一个。
再给大家讲讲采访被拒之后怎么办。有时候采访对象拒绝采访,可能并不是真的想拒绝你的采访,也许你再争取下是可以争取到的。
比方说他可能拒绝你比较委婉,你就可以利用他的委婉,自己厚脸皮一点就可以攻破;他也许回应下次或者现在没有时间,有时间的时候再跟你聊,你可以直接问他:那您明天晚上有时间吗?给他一个具体的时间;如果他说明天晚上没有时间,你就说那后天晚上有时间吗?/下周哪天有时间?/这周末几点方便?他总不可能这一周都很忙,忙到一个小时都抽不出来时间给你;或者是他说我没什么时间,你就说你只要半个小时,你知道不管多忙,其实半个小时都是能抽出来的,而且如果你跟他聊得非常好的话,他到时候反而会依依不舍,跟你聊更长的时间;又或者说你就想问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你可以问得非常大而化之,他可能听到你的问题都会惊讶,觉得自己一时间也说不完,他说着说着,你可以在里面提出一些追问的小问题,这就不属于问的三个大问题之一,就可以一直这样问下去。
有的时候如果说你要去采访一个热点事件,或者是一个名人的话,他可能经常会告诉你说自己已经被采访过了,要说的也就这么多,那篇写得已经很丰富了,你看那边的采访就行。
而你可以跟他说,他那边的确写得很丰富,可是我现在有一个新的角度,我其实主要是想围绕这个角度来问您的,他可能就会感兴趣。这时候你可以提出一个真正的问题,或者是一个采访对象感兴趣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你要自己想,总之你要提一个让他马上就特别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你可能会遇到采访对象明确拒绝采访的情况,比方说我之前在做墨茶那个选题的时候,在网上发布他去世消息的那个网友在他的社交平台的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可是我拿到他的微信之后,我就直接打电话打过去,我完全不问他愿不愿意接受采访,我就直接问他问题:那你现在心情如何?其实你直接这样问他的话,他不会立即跟你说自己现在不能接受采访,他会愿意跟你聊。
我做实习生的话还有一些总结出来的微不足道的经验。比方说如果我要采访一个遥远的事情,之前凉山发生了一起新闻事件,当时我是在新京报实习,我要帮老师去找当地的人,可是当时那边的村民他们口风非常紧,他们去了之后地形非常复杂,根本就找不到那个地方,他们问我们这些远程实习生,能不能提供一些帮助。
这看起来很困难,可是有两个非常好用的工具,一是在微博同城上检索,如果这个地方非常小的话,同城发的微博并不多,你可以在小范围内找到事发地;而如果这个事情非常轰动的话,有人可能会说,这个人是他的一个远房亲戚,你就可以去私信他。二是你可以把你的美团外卖地址直接定到那个地方,不管多么偏僻的地方,总有奶茶店、饭店,外卖平台上面一般都会有商家电话,你可以直接打商家电话问商家了不了解这个事情,因为商家一般都在这个地方呆了很久,对当地的事情比较熟悉。
实地采访的时候如果找不到目的地,你就可以拿着当地的照片进行比对,像我采访墨茶的时候,当时也是找不到那个地方,但是因为墨茶在他的社交平台上有po过他居住环境的照片,我对着照片,浏览谷歌地图、向周围的人询问,才找到他住的房子。有些时候,我们去一些很偏僻或不太熟悉的地方,当地居民可能都不会说普通话,或当事人家属所说的方言非常难理解,这种情况下找出租车司机做翻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出租车司机经常会接待外地人,他的普通话相对来说比较好,你去到当地通常马上就会打车,这时候你就可以给他一些钱,让他帮忙做翻译。
还有一个让我非常疑惑的问题是发现很多记者到当地之后有出差机会,但可能因为社恐等原因更愿意在宾馆里面打电话,而不是直接去受访者家里,其实我觉得一直呆在受访者家里是一个更好的方法,因为你不仅可以一直观察他家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也一直可以跟他聊天、变成他最信任的人,同时你还可以看到其他媒体的进展,不会感觉太焦虑。
至于采访提纲的思路,我读到大三的时候,我都倾向于把采访提纲写得非常满,采访一个人前两天,我可能要写2000字的采访提纲,把问题写得密密麻麻。我会预想对方的每一种的答案,比如说这个问题他会说是或者否,如果他说是,我应该怎么问;他说否,又应该怎么问。那时我还以此为傲,但这种方法并不好,因为这样也是在做预设,假设你跟采访对象更放松地、当成朋友一样聊,也许反而会有更好的效果。把采访提纲列成一个大概的框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但是采访提纲一般都分成两种,一种是发生了一件事,你要围绕这件事去采访,另一种是围绕一个人物,你现在要去做一个人物采访。这两种思路是类似的,以下这几个问题在采访的时候都是一定要问的。

之前我有朋友提到说,采访之后发现自己采访的细节并不够支撑这个故事,现有细节都是非常模糊的,他就会非常悔恨采访的时候为什么不多问一点。大家在采访的时候就可以想着成稿要怎么写,你问了一件事,接着问另一件事,你以为都问完了就行了,可你还是要想写的时候怎么把这件事承接起来,你要问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要问尽可能多的细节。在写采访提纲的时候,我知道大家都是非常仔细的人,可能会做很多的案头,增进对对方的了解,也许还想要特别骄傲地告诉这个人自己已经对他非常了解了,甚至比他身边的好朋友都要了解他,由此就会问一些非常长的问题以显示你的了解。这时候可能的确会让他们对你产生更大的好感,但更多情况是如果问题越长答案就会越短,因为他记不住你前面的问题。这是我们之前校园媒体的采访提纲,显然是比较有问题的。

一方面它是一个一般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用是或否,很简单就可以回答了,我们要谨慎地使用一般疑问句;另一方面他这个问题太长了,让人不知道前面在说什么,可以把这个问题就拆分成这四个问题。

应当避免很广泛的采访方式。我记得之前央视体育频道有一个笑话,讲的是体育女记者特别爱问两个个问题:你夺冠了,你开心吗?你现在是什么想法?这两个问题经常让运动员哭笑不得,太广泛了,大家还是要问一些更具化的问题,如:你能用一句话或者三个关键词概括你当时的感想吗?他一旦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了,你就可以接着问:为什么是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这三个词之间有排序吗?是什么样的排序?有的时候你发现采访对象很明显欲言又止了,他可能马上就要说一些自己比较隐私的问题的时候犹豫了,这时候有一个比较有用的心理小技巧,如果是面对面采访的话,你可以凝视着他,他受于心理上的压力,可能会被迫接着说下去;你也可以问他:还有呢?“还有呢”和“还有吗”是不同的,问“还有吗?”对方就说没有了,但是“还有呢”,就意味着我知道你还有,他迫于压力,或许就会跟你说。而如果他讲得太“宏大叙事”了,例如他说他确实很爱他的母校、觉得他的母校非常好,你就可以问他:能举个例子吗?/你能给我讲一个为什么这样说的故事吗?或者他有时候他说得画面感很弱,但你写故事总会需要画面和细节,你就可以问他:你大学最美好的瞬间是什么?对方可能觉得大学的时候美好的事情太多了,不知道哪个是最美好的,你就接着问他:当我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画面是什么?你能给我描述一下那个画面是什么样的天气、你在和谁在一起、你在做什么?这样的话就可以得到一些很有画面感的材料。
主要为大家介绍两种提问方法,一是漏斗式提问,另一是倒漏斗式提问漏斗式提问就是一层一层收敛,从大问到小,把整个的细节都呈现出来,倒漏斗式提问大家都掌握,便不再多说。
至于采访心态,我发现大家可能会比较惧怕权威的采访对象,我之前采访一个美国顶尖高校的终身教授,他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并且学的是理工科的,而我却是文科生,我觉得他好厉害,我特别怕我问他一些让他马上就觉得特别浅甚至很蠢的问题,但实际上大家不用过分忧虑因为大家其实都是愿意帮别人解答的,而且以你的水平问这样的问题本来就是合理的,这只是一个采访,而不是研究生面试,所以问这种问题,都是很合适的。
另外,大家不要害怕电话采访或者线上采访,我发现大家好像有电话恐惧症或是线上恐惧症,因为你接电话会感觉对面不是人,是一个就是马上要拒绝你的冰冷的机器。但是面对面采访就觉得好很多,因为知道对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有一段时间特别恐惧,而克服恐惧的方法是我先把约访的话写到我的备忘录里面,而后直接粘贴,迅速发给他。我也不等他回复,把手机关机,去做别的事情,过了十分钟或过了半个小时,然后再打开手机,发现他还没有回,或者他回了并同意了,到时候打电话之后觉得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
此外,不要害怕冒犯采访对象,大家可能会觉得质疑采访对象会很冒犯别人,但是其实记者这个职业就是会冒犯别人的,有的时候大家会觉得没有听清楚,都会有点不敢再去追问,就觉得没有听清楚是我的问题,或者是以为录音里面可以再去补充。但其实这样不太好,大家还是要积极去追问。我在做这个分享之前,我也问了一些有经验的朋友,有什么可以相授给大家的,他们就建议说大家不要害怕补充采访,如果觉得自己之前的采访做的不够完美,再去约采的话也没关系,因为真正采访从第三次开始。
还有我的师弟师妹们有时候会有一些心态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大家也有,所以我就跟大家聊聊。
首先不要自我pua,因为我真的有一个师妹,到我们那儿实习之后,有一个月的时间选题没有通过,或者通过了后做着觉得不合适,没有做出来,她那时候特别焦虑,老是在微博说“我是废物”,但其实她非常优秀。这些情况也都很正常,媒体和实习生本来就有磨合期,而且即便你一直都没有找到选题,或者你一直都没有写出稿子,大家也不会对你有任何意见,因为媒体招实习生本就有损耗率,大家对你没有太高的期待,所以也不用太自我pua、觉得自己很差。
到了一家媒体之后,我自己一般的做法是先加上这个群里面所有能加的正职老师的微信,跟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主动跟老师说如果以后有什么材料需要整理或是有一些周边采访需要做的话,都可以找我。这样的话,老师们都会对你有所挂心,而不是等他需要实习生的时候,再到群里找,而群里面可能你也没有给自己备注实习生,于是他根本就找不到你,这样的话可能大家就会错失很多机会。或者有的时候可能有个正职老师提了一个选题,你也非常感兴趣,或者你刚好有一些资源,你也不要害怕去跟那个老师说自己也可以帮忙,其实大家都是非常乐意的。
值得注意的是,实习生在周一报选题之前,比如说我可能准备了三个选题,这三个选题我都要先做初步了解,先不要管这个选题能不能通过,可以先要到对方的联系方式,问人家愿不愿意接受采访。这样的话,等到选题会上报选题的时候,这三个选题都有信源联系方式,也已经做了初步的采访,只要老师通过这个选题,我都可以马上接着去做,非常高效。而如果这个选题在选题会上通过了,可是你并没有做初步的采访,然后等到选题会结束之后,你再去做采访,然后被拒绝了,发现这个选题其实是没有可操作性的,那你这周就相当于荒废了,等到第二周的时候可能还要重复这种情况,甚至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选题,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
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个媒体和你本人可能都真的很不错,但你们之间就是不合适,你在这里就是没有办法做出稿子,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常见的。比方说你关心社会议题,你却到了财经媒体;或者是你其实更合适去做数据新闻,但你身在特稿媒体。有时候大家会有这种想法:既然自己到这里实习了,我至少要写出一篇稿子才可以走。但其实这是一种沉没成本的心态,可能你跟它就是不合适,而如果你觉得不合适的话你就离开,不要觉得是不是自己还不够好或者怎么样。
这是我找的马尔克斯的插画,这句话的意思是:活着是为了讲述。希望大家可以挖掘一些自己的故事、自己身边的故事来写。 
我一直都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以写,而且每个人的选题绝不会雷同。大家可能都有一个自己的“母题”,只不过有时候你觉得这个不重要,或不应该写,其实我觉得很多身边的故事都是很好的。我写了这篇稿件之后,很多朋友来问我,他身边这个故事能不能写?其实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
比方说我朋友曾在以素质教育著称的青岛二中,它和衡水中学是非常相反的。虽然它也在高考大省,却一直希望推进素质教育。可是,因为山东省高考非常严酷,导致青岛二中逐渐被专注于高考的高中排挤、超越。我的另一个朋友,在广州一所以素质教育著称的中学读书,他们的老师有许多人毕业于清华北大,甚至还是博士后。当他进入大学后,却发现这所大学的素质教育都比不上高中,大学老师的素质可能都没有高中老师的素质好,他感觉非常失落。我觉得这些故事都可以折射教育体系,都是很有意思的。
还有一些故事,例如我之前的同事于蒙老师开了一个狗咖,写了一篇《柴犬的意思是,没关系》,讲了自己和几只狗的感情。还有前段时间“正面连接”写的《我的抑郁症男友》。这些题材可能乍一看都觉得真没什么可写的,它们不过是中学的故事,或人和狗的感情,又或者是抑郁症,这三个题材都十分常见。可是如果把它和个人的经历相联系,写私人化的体验的话也是非常新的。
又或者可以写一些家族的故事。我有一个同学的祖母在山西,她有一段非常传奇的人生经历,如给自己放脚、创办自己的企业,在过了非常精彩的一生后和家暴的爷爷离婚了。 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也可以写。我有一个朋友是潮汕人,他的家乡有非常强烈的男女不平等观念。在他们那里,即便女孩上了一个很好的大学,也觉得她们的价值仅仅是正常生活加换一个彩礼。大家可以把自己身边有特别特色的地方写出来,也许总有故事是你的母题。我觉得把自己的母题找到然后写出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至于寻找平台,我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就想着一定要把衡水这个故事写出来。等到大四时,我要做毕业设计来完成我的本科学业,所以我就决定去写衡水中学。我是新闻系的,不可能去写自述,所以我打算先去采访一些我的高中同学,我在里面选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同时还有关联的故事,写了一篇特稿。那时候如果我要去写篇自述,其实可能是最好的机会,因为当时我对于衡中的感受与氛围被唤醒了,如果再不写的话可能就晚了。但当时我正在实习,我想要找一个合适的平台把这篇稿件刊发,那时我知道曾鸣老师在做“正面连接”。我约吴呈杰老师一起吃饭,说我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来写这篇稿件,他就内推我到“正面连接”实习。我在选题会上提出了这个选题,曾老师听完之后非常感兴趣,所以实习期间我就一直在写这个故事。
我觉得大家一定要主动,一定要相信自己,找到合适自己的平台。有时候如果找不到平台,也可以去参加一些非虚构写作比赛,如真故、网易、在人间都有。此外要写稿件的话,最好还是有编辑指点,有时候大家可能会自己想写,但是写了之后没有地方发,也是挺遗憾的。
其实我写自述体的感觉并不好。我写了半年,这种感觉就像坐上曾经的自己的副驾驶,眼睁睁看着车祸发生,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搜集到足够的细节,给我留下了非常沉重的心理阴影。当时我的老师也极力劝我不要写,觉得我还太年轻,不足以去驾驭这种体裁。他引用王小波的话跟我说:痛苦是人类创造的源泉。可是这个痛苦最好不是你自己的,但是我当时就是处于这样的环境下,所以我还是写了。
如果说你也想像我一样写一个自述体故事的话,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可能比较有用的建议。
写自己的故事,肯定想要写得特别细节,但是有很多事情我都忘记了,比方说我已经忘了衡中的食堂是哪一年引入筷子的,按成绩分宿舍到底是在高中还是初中,我就把这些问题就列成一个文档,有一些可以直接在衡中的新闻网站上找到答案,还有一些我就会去求证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当时有几个同学非常支持我的写作,有时候我们会聊衡中聊很久,当时他们就跟我说了很多词汇,比方说纸塑声。宿舍熄灯之后,如果你想喝牛奶,撕开吸管纸或者插入吸管发出的声音就叫纸塑声。我当时已经练就了躺着喝牛奶不会发出声音、也不会呛到的技巧。这些词汇让我回想起很多当年的事情。
我还找到了一些书和卷子,其中也有很多线索。比方说有一次我翻到了一个数学记错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记错本上有些内容我写得非常精致、四平八稳,但有些则写得很疏松,就几个大字儿。我很疑惑,但接着想起来,当时我为了看得更清楚,故意站到教室前面去听课。高三时,老师和我们说如果困了,可以站起来听课。后来夏天的时候几乎半个班的同学都站起来了,因为前面同学站起来,后面的人也不得不站起来,不然看不见黑板。有时候你站起来也看不见,因为前面的人比你高,所以一部分人就会蹲到讲台附近去记笔记。其他人觉得,你到前面去做笔记了,那你是不是看得比我清楚、是不是听到的声音更大了,那我也要到前面去。最后,大家都不在自己座位上坐着,都蹲到过道里面,但其实大家本来可以坐在座位上的。这是我第一次深刻地理解“内卷”这个词,我觉得在这个词流行之前,衡水中学已经非常炉火纯青地实践着这个词。后来,衡水中学不得不出台规定:不管同学因为犯困还是违纪,都不可以站起来听课,所有人必须坐在座位上。这时家长和学生都开始抗议,认为学校不能剥夺学生站着的权利。
其实我在大三以前,不太想衡水中学的事情,我觉得那很痛苦,并且我的大学生活也过得非常好。
后来为了还原我当时那种感觉,我就从衣柜里面找到我高中的班服——一件蓝色T恤,夏天的时候,我就一直穿着这件衣服。每天早上醒来我就会想,在衡水中学的时候,我是怎么醒来的,我是怎么洗头刷牙的?当时我根本没有时间洗头刷牙,只能利用做值日的时间偷偷地刷牙,所以为了保持一点个人卫生,我就主动请缨负责值日;我还会想,我当时怎么吃饭的?那时吃饭的时候老师也会给你发一张卷子,专门在吃饭时做,就两道题,不多不少;我当时怎么走路的?在衡水中学的时候,我几乎下意识就会要跑起来;我怎么写字?我现在已经很久不写字了,但当时我会写一种“印刷体”,就像打印出来的那样。所有人都写一模一样的字,英文试卷发下来,如果你没写名字,其实很难找到自己的卷子;我们还有一些引以为耻的事情,比如身体上的痛苦。当时我有胃病,有时候吃完饭就会痛到蹲在地上,可能要蜷缩五六秒,才能站起来继续行走。
我其实把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有些事情也可以从网上找到蛛丝马迹。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在衡水中学就读是什么体验?那里面其实就有很多很鲜活的口述细节。大家如果要写自己的口述的话,可以在知乎上搜索此类问题,或者在豆瓣上查相关小组,会有人跟你分享类似的体验。
比方说,知乎上有人说,当时考场是按照成绩划分的,成绩很差的考场冬天就很冷,成绩好的同学所在的考场冬天也很温暖。所以,如果你到那个很冷的教室,你的手指就很僵硬,写字就更慢,导致不可能考好。你只能一直待在这个很冷的差生考场,好像进入了循环地狱,永远也出不来了。因此,大家最好就不要考差,一次都不要考差。
这些事情就像浮起来的线头,一拉就可以顺藤摸瓜想起一串事。有些事情因为忘了太久,现在看起来就像是别人的事一样。我觉得有些事在当时还是很自然甚至很温馨的,尽管我现在想起来可能觉得荒诞。比方说成绩好的人就是会享有一些特权,如果有非常著名的教授来我们学校做讲座,而学校礼堂的位置有限,要么就只让成绩好的同学听,要么是让成绩好的同学坐在软皮座椅上,成绩不好的就坐在过道里,成绩更差的就站着听。
这种歧视当时就会觉得很正常,好像成绩不好就活该被歧视,可是后来觉得还是挺恐怖的。这就像调整焦距一样,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终于可以把当时的事情对上焦看清楚。我记得有一个“在衡水中学就读是什么体验”的帖子对我帮助特别大,答主把衡中描成一场游戏。我把这些细节列了一个文档,去扩写成一些句子,再把我的经历都写出来,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写完了之后,编辑部又进行了讨论,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我写了这么多细节,就像无限放大的一张超清照片,每个细节都特别清楚,但它的情节不流动。我就在想,怎样能让这个情节流动。我开始冥思苦想,高中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有没有什么情节?我找了一张衡中的年历表,其中列了每年的大事记,大事就是考试,还有八十华里远足、成人礼和百日誓师大会。这些我都经历过,印象也很鲜明,可是这并不是真的情节发展,它是“平地起高楼”,你必须要经过,但经过了也就完了,没有什么意思。
我后来又尝试分班写,一共分四个班级,也失败了。但是我发现了一个很有用的技巧——对我来说,说比写容易。因此,我就开始拉着我的朋友,拉着我的猫开始说我当时的故事,有一些事情在谈到过往的经历的时候,不假思索就说出来了。我就把这些先说出来,然后整理成文字。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些写作的技巧。如果你要写一篇类似的文章的话,首先要找到氛围,你需要去采访一些同学,感受当时氛围是什么样的。然后,你也可以去找一些类似的文学作品和特稿来读,但最好是文学作品,因为如果模仿特稿的话,你只能写一个比特稿更差一点的东西,模仿一个文学作品的话,就算写得比它差也是很好的。《肖申克的救赎》和《聋哑时代》,都让我觉得很有帮助。另一个就是可以进行口述录音转写。

Q:对于比较内向、回答很容易带出意识形态话语的受访者,怎么让对方回到一个比较放松、自然的状态,让受访者说正常的、自己的语言呢?


A:我觉得可以把他带到非正式采访的环境里,比如一起吃饭或者和他一起去他生活的环境看一看,等到他到了自己的地界、自己的主场,可能就会比较放松。你也可以先不要跟他聊采访的事情,根据他想聊什么你就聊什么,比方说他比较喜欢猫,或者他是二次元等等,跟他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先把他的话匣子打开再去跟他聊采访的问题,这可能是比较有用的,此外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Q:有时候与采访对象当时并不在采访状态,但是采访对象透露了一些有效信息,或者记者观察到了其他信息,这些内容可以直接被写进稿件吗?还是要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呢?


A:这是需要征求同意的。我们之前上传媒伦理课的时候,老师是这样说的,你要让他知道房间里面录音机的存在,让他知道这是在采访的状态,现在的一切都是有可能会被记录的。比方说你们是在一个采访的状态,不管他表现得神色慌张或者怎么样都可以写的,但是倘若在这个时候他忽然要求你不要把他刚刚说的写进去,这时候你是不可以写的;可是如果你已经写完了,他想看一下这个稿件还是可以看的,但看了之后他说某个部分还是不要写了,这时候你是可以拒绝他的,他有查而不改的权利,可以看而不可以改。


Q:在介绍中看到您之前也有很多数据新闻制作的经验,请问可以分享一下这方面的选题或者制作经验吗?


A:我是在读大学的时候一直对数据新闻特别感兴趣,所以我先试着旁听了一个学期我们学校的python课程,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用,因为现在的数据新闻其实以我的水平也用不到代码。但是我跟一些同学组队参加了很多比赛,我可以给大家总结一些常用的软件。


我之前在伯克利上暑校的时候,也上了一门叫可视化故事讲述课的课程,老师教给了我们很多前沿的软件,其实我觉得最有用的一个叫“Readymag”,通过这个软件,即使你不会用任何代码,你都可以做出互动的效果,实际上后来我们的得奖作品都是用这个去写的,几乎一行代码也没有用。你还可以去学一些AI的制图方法,或者有一些软件、平台自动生成的图表也非常好看,比方说Flourish


Q:对于社恐的人做新闻您有什么建议吗?


A:我本来是完全不社恐,但我做了新闻之后反而社恐了。我之前在新京报实习的时候,当时中传有一个跳楼的研究生,我想要去帮助他,他微博关了私信,我就给他发的微博下留言说我是记者,想要采访他。然后我就被网暴了,因为他们对新京报都特别排斥、特别讨厌,网友们就一直在底下骂我,终于把我骂得社恐了。


对于社恐的人做新闻的建议,我觉得可以在采访的时候,不把自己当成单个的人来与对方交往,而是当成记者这一整个大的群体。我其实特别怕别人拒绝我,有的时候群发采访消息,很担心被拒绝,所以我就会先编辑好一段可以给所有人发的文字,群发后立即关机,下楼跑半个小时后再上来看有没有人回复我。我还特别讨厌打电话去约采,因为我每次打电话之前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后来我就发现只要拿到电话就直接拨过去,不要想怎么去跟他约访、怎么自我介绍,打过去通了后直接问就可以了,这样反而是更有效地克服恐惧的一种方法。

-END-
值班编辑 | 许愿
统筹总监 | 胡世鑫
推荐阅读
[1]九派新闻赵翔:突发现场中记者的遭遇、准备和突破|媒笔记[2]媒笔记 | 王伟凯:如何拆解一家多元庞大的集团[3]南方周末苏有鹏、蒋敏玉:在报道“人象冲突”中找到新的增量|媒笔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