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训练营十期招募 | “新闻厨房”上菜啦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2-10-26

(点击图片查看招募详情)


‍‍‍‍‍‍‍‍‍‍‍‍‍‍‍‍‍‍‍‍‍‍‍‍‍‍走过九期,深度训练营曾被称为新闻学子大本营,也被比作青年记者孵化器,这一次,我们将把深度训练营打造成开放式“新闻厨房”,等待你来打造“下一盘菜”。

如果把选题比喻成寻找食材,

那么采访好比处理食材,

写稿好比调味,

编辑的身份则如同行政主厨。

一盘美味的诞生,

新鲜的食材,精湛的刀工,上好的作料,恰当的火候,缺一不可。


八年来,不少新闻厨师在这里打造品质美味,
为新闻食客献上饕餮新闻盛宴。

在深度营

你的高度就是天花板的高度

你的思考被肯定

你的选择被鼓励

你的主动有回音

深度训练营,你心中的新闻理想地......

(点击图片查看范文库公开版彩蛋)

‍‍‍‍‍”


什么样的稿件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内容组织是值得学习的?当谈论到灾难性报道时,什么样的稿件是可以参考的?范文库——一个有价值稿件的集合地。我们为营地托底筑基,为思想添砖加瓦。

菜品推荐官:温度
深度营九期成员、范文库项目统筹

我理想中的范文库,是一道“自助餐”。


范文库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项目。在最初的设想中,参与者自主上报对自己有帮助的范文,长此以往,培养精读范文与积累素材的习惯。但显然,在线上交往为主的社群里,提升大家的参与度并不容易。所以,在前期我一直在苦恼,怎么让范文库“自己转起来”呢?


事情的转机在我们开辟第二期“灾难性报道”和第三期“获奖作品合集”。

(非常感谢当时小伙伴们给我的帮助)


总结下来,我们主要做对了两件事:第一,目标更明确。无论是灾难报道还是获奖作品,我们都有了明确的主题,不会出现“大海捞针”的情况。这也一定程度解决了参与者的疑问:“究竟什么是一篇称得上范文的好稿子”。当我们自身鉴赏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那就借助更专业的人评判,比如第三期中对获奖范文的收集,比如关注长期深耕某领域的从业者,他们也会分享自己心中的好稿件。第二,执行性更强了。线上合作更考验配合,重点在于如何分工,不能总是统筹催一下,项目才动一下。我想到的办法就是轮流,一周五篇入库,周一到周五各自不同的人负责,最终实现了“自转”。


一直觉得,范文库是深度营的“基建”。一时看不出对我们的帮助,但积累与思考,日日不辍,终有“直到凌云始道高”之时。 






我们关注经典稿件,我们关注热点事件。回访作者以重现写作场景,追本溯源以梳理事件脉络,梳理结构、理清思路,分析得失、总结经验。复盘,始终是为了下次更好地创作。

菜品推荐官:曾颖仪
深度营九期成员、媒稿复盘项目成员
如果说读一本小说,就是让人生多活一次,那么新闻热点和媒体稿件的复盘,就是让自己多一次采访、写稿的经历。深度营九期开营不久后,我们就进行了一次“热点事件复盘“的尝试。

我们小组四人选取了“刘学州事件”,但这个任务没有明确的模板,大家一开始也不知道“该复盘成什么样子”。不过,我们很明确的是: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复盘,而是要从复盘中学习新闻采写。

奔着这个目的,我们一步步回溯事件发展的经过,分析每家媒体在事件过程 中的作用,针对疑惑采访了相关记者……

从事件分析和记者讲述中,我们对新闻伦理、采访技巧、写作手法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也让我们更加明确,复盘的意义在于: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力量,化为己用,让我们自己在面对类似困难时,能更好地去处理。

 推荐阅读 
[1]极昼工作室邹帅:追溯刘学州最后的48天|媒稿复盘
[2]36氪杨林:如果不能核实故事的真实性,再刺激也不能留|媒稿复盘
[3]冬奥混采现场,媒体如何进行人物报道?|  事件复盘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编辑的工作,就像是捉迷藏。你很少留意他们的名字,但在每篇报道中,他们的痕迹却无处不在。我们将如初入魔法世界的哈利波特,去寻访那些深耕一线的编辑隐形斗篷下鲜活的面目,了解并记录他们的经验与技巧。

菜品推荐官:杜锐峰
深度营八期成员、编辑的方法论项目成员
编辑的方法论系列,我参与的两篇稿件分别对话宋建华老师和金赫老师。从宋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判断选题价值的方法,即本身的故事性与背后的社会性、时代性;从金赫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始终对词语保持敏感,通过“陌生化”恢复对生活的感知。他们的视角与记者有所不同,要更加整体、宏观。

因此我也推荐大家阅读这一系列。不仅是有志于成为编辑的同学,只要是和文字打交道的人,了解编辑的思维与方法,大概都是有益无害的。有时候拍脑袋想到一个选题,会问自己,选题的故事性够不够?选题的背后能反映什么?通过这样的方法能理清楚许多问题。

 推荐阅读 
[1]对话编辑金赫:写故事就是死去,活来
[2]「我要WhatYouNeed」编辑Acher & Kitty:近乎于坦诚的真诚就是我们的底色
[3]《北青深一度》主编宋建华:“老生”常谈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媒笔记是深度营讲座课公开的精华信息,是工具箱,是方法论,是经验谈。伴随着一节节讲座课程,我们得以从老师们的经历中总结经验作为借鉴,也借此机会与前辈们建立起更深厚的链接。媒笔记连接新老新闻人与准新闻人,相信彼方尚有荣光在,新闻理想在传承与沉淀。

菜品推荐官
深度营九期成员、媒笔记项目成员

王婧

曾颖仪

张晓艺

听了很多课下来的整体感受:我们曾遇到的困难和疑惑都不是特例,也可以解决和努力,这条路上有前辈有伙伴,我们要做的是多去了解和尝试,而不是守着自己的经验哀叹。
——王婧
“解困式报道”这个概念,我最开始是从论文、书本上看到的,所以此前对这个概念没有什么感觉,看过定义就忘了。当作为解困式报道践行者的黎宇琳老师在我眼前,给我讲这个概念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印在纸张里的东西变活了,它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而是一种让社会变得更好的实践。或许这就是我们需要面对面讲座的原因,有很多东西是自己闷头看书体会不到的,特别是注重实践的新闻。
——曾颖仪
非常神奇我在后来的采访中经常回想起他这节课,尤其是“主持人”和“心理咨询师”这个比喻,非常恰切,后来我经常如此思考对采访平衡的把握。

凉子老师在讲采访中提到,采访者需要身兼两职——心理工作者和主持人,前者负责倾听、共情和疏导,后者负责牢记主题、控制方向和引导话题。

后来当我自己开始做采访实践,真切体会到这两种角色的重叠和交错,也不断回想起凉子老师的这个比喻。这也是现阶段我认为采访中最难平衡的地方——我什么时候可以倾听?什么时候应该打断和引导?如果无限倾听,造成采访时间过长该怎么办?如果总是打断,打乱采访节奏、影响受访者的回忆怎么办?

这似乎又需要分情况讨论,比如在人物采访中,或许要以倾听为主,让受访者多打开一些,多讲一些他认为重要的事情;而在例如社会热点事件的采访中,采访目的性更强、更加短平快。对于这个平衡的把握还需要继续探索……
——张晓艺

 推荐阅读 
[1]澎湃新闻权义:心理创伤——我与MH370家属的故事 | 媒笔记
[2]记者朱轩、何沛芸:新闻实操中的困境、风险与伦理|媒笔记
[3]正面连接杜萌:实习生如何选择身边的选题和机会|媒笔记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有人看到传统媒体在浪潮过后,经历的阵痛与转型;有人感受到新媒体,在流量之外的勃勃生机。漫游在不同的行业和岗位里,实习生们前行的足迹渐渐串联,勾勒出一篇篇动人的故事。

菜品推荐官:徐紫洋
深度营九期成员、我的实习生手记项目统筹
深度营一直有在传递一种价值,就是给渴望实践和打破壁垒的同学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更多的可能性。“我的实习生手记”项目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这样一种价值下的延续。从课堂到业界,从校园到职场,内外世界的边界从不是一脚踏过去的,而更像一个一次次费力翻越壁垒的过程。每一次翻越,都会看到更多的风景。这是有关翻越者和翻越者的对话。

或许有些人比我们更早上路,或许有些人走得更远一些,“我的实习生手记”项目就是创造站在壁垒上向更远处张望和探寻的机会。对话漫游在不同行业和岗位里的实习生们,收集他们在探索新世界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沉淀下来的方法论,让更多的同学能吸取前者的经验,也更好地上路。

 推荐阅读 
[1]周和山:实习是一场文化旅行|我的实习生手记
[2]李嘉豪:做一个会“实习”的实习生 | 我的实习生手记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跨界共学实验室里,我们交流专业的趣事,探索链接新闻与万物之间的路径,我们以共学为旨,打破专业分类的固有边界。

菜品推荐官:王宇瑄
深度营九期成员、跨界共学实验室项目主理人
我是跨界实验室一期的成员,同时也是跨界实验室二期和三期的主理人王宇瑄。2021年春末,加入了跨界实验室,结缘深度营,开启了在新闻实训方面崭新的体验,收获了友情,收获了经验,收获了快乐。

从一期的参与者到二期三期的主理人,身份的转换让我对于“跨界”有了更深的领会。新闻需要更加广博与多元的视野来探索社会,在多学科的社群中共同探讨新闻的价值。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共同因为“理想和热情”相聚于深度营。

 推荐阅读 
[1]跨界共学实验室 | 王鹏凯:如何用人类学“拆”新闻
[2]跨界共学实验室 | 张嘉欣:心理学祛魅
[3]跨界共学实验室 | 郑奕晖:用语言探索世界的边界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我们将对话那些深耕于教育、人文、财经、科技、娱乐、体育、泛文化等不同领域的自媒体人,倾听他们讲述关于自媒体的那些事。我们尝试理解,他们所经历的、所见证的,以及所期望的。

菜品推荐官:贾婧枭
深度营八期成员、对话自媒体人项目成员
这个系列是我参与最积极的系列,曾经的我的梦想就是做一个自媒体人。采访到的几位老师在不同的垂直领域发光发热。他们大多有过传统媒体的就从业经历,带着积累的经验与阅历投身新的赛道,一样可以成为领军人物,原来优秀的人不会局限在一片天地中。

这个系列的采访对象相比较之前的记者老师们,是全新的感觉,打开了新世界。采访杨一老师解决了我很多的困惑,助力我的播客梦;凉子老师为我们的采访路径打开新思路,也看到了内容创作者的坚守;理想主义者曹柠让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的追求,给予曹柠自由发展空间的张琳,也让我们看到了90后领导的宽容与野心;「有据核查」主理人魏星老师更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们每一个问题,还记得那晚我匆匆跑在回驻地的 路上,结束采访已经接近凌晨12点。

与这些前辈的对话给了我很多滋养,不知怎么的在之后的生活中也觉得自己更有自信了。我一直追求眼界的拓宽和认知的成长,很感谢这些老师的耐心,也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推荐阅读 
[1]「有据核查」主理人魏星:公共讨论应该建立在事实之上
[2] “知道分子”曹柠:第二次成为理想主义者
[3]《凉子访谈录》创始人凉子: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突发,是没有预告的现场;热点,是没有线头的针。我们选择重返现场,对话突发热点记者,聆听奔波在最前线的记者们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卡转接到记者的手里,复刻出他们最初的从业印象。

菜品推荐官:余一璇
深度营九期成员、对话突发热点记者项目统筹
“记者,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职业”是深度营的slogan,如何突破学生思维,迈向记者职业?以随机应变对付新闻现场变化莫测,以“深入虎穴放得虎子”的胆大心细捕捉新闻线索。

从学校到现场、从学生到记者,需要经历数不清的摔打、磨练,才晓得现场不会像教科书里一般有规律可循;反复的训练、实战才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底气。在对话的过程中,亦为采访实战机会,印象最深就是“采访的底层逻辑是交流,采访不一定会打动人,但交流一定能打动人,这是现场采访的一大法门”,这句话打破了采访在我心中高高在上的、一定得正式的心里魔界,采访平常化,内容方能有亲切感。

“对话突发热点记者”系列给记者一个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一吐为快的场所,也给予同学们汲取丰厚经验的集结点,在现场报道的实战中少份青涩多份稳重。


记者,是一个需要反复“烹调”的职业

深度训练营十期“新闻厨房”

招募进行中


邮件名称:组别+学校+姓名(不标注组别的简历在筛选中容易漏选,个人简历为PDF格式,直接用附件上传)

邮箱:nanduzhoukanshendu@163.com

截止时间:7月7日23时

视频面试:7月9日、10日左右


快来加入我们吧!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END-


十期招募组|方淼雯 王宇瑄 吴梓楹

推送制作组|方淼雯 李孟晗 申珺 张滨淏 韩梦杰

统筹总监|许   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