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晶:记录本身就是意义 | 记者手记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3-02-13


成为一名“专业”记者需要什么?极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灵活应变的能力?
这次,我们选择从“记者”二字出发,区分领域,以某一类型记者为单位,了解他们深度根植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职业现状,将会遇到哪些人,经历哪些事,又会遇到哪些难题……
以下是记者手记系列第二十四篇,我们采访陈晶,听她讲述对商业社会的理解。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还是高中生的陈晶坐在学校附近一家馆子里吃面。电视里,一位央视记者正在报道战争。
突然,一颗炸弹在记者身后爆炸了,整个镜头都在摇晃;那位记者定了定身子,稍微偏头看了一下,继续沉着报道。陈晶瞬间被这个细节打动了,“这个职业太酷了!我以后就要做这样的工作。”
她把要做新闻这件事告诉了身边所有人,填志愿时按照新闻专业排名选学校,第一志愿全都是新闻;进入大学,她加入了所有能加入的新闻社团,每一个寒暑假都去媒体实习;再后来,她跨保了新闻专业,毕业后入职晚点至今。
“这个大概也就五秒钟的影像,让我在之后的十年中都在做新闻,直到今天。你永远都无法了解一份记录可能对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作为记者的职业生涯初期,她机缘巧合地踏上了在线教育腾飞的起点,见证了整个行业的起落兴衰;记录了或成功、或挣扎、或倒闭的大小公司;记录了热心教育的人、投机取巧的人、伤心离开的人,还有那些不甘心不服输的人,并与他们深深共情。
以下是深度营和陈晶的对话:
Q:您当年为什么选择了教育条线?见证了整个行业的兴衰周期,感觉如何?
A:我在晚点最早做的几篇稿子都和教育相关,或许和我之前做过线上家教有关。2018年我在《财经》杂志写的第一篇深度报道就是关于教育行业的。当时采访了很多专家和CEO,还采访到了某位头部教育公司CEO——那是至今我对他做的唯一一次采访,后来公司做大,他再也不愿接受媒体采访了。(《都说在线教育是风口,为何85%的企业亏损或倒闭

这是我第一次深度接触教育行业,由于缺乏明确的商业模式,在线教育行业初期受挫。到了2019年,猿辅导、作业帮这类公司找到在线教育规模化的商业模式,这意味着资本可以开始入场砸规模——这正是是投资机构所乐见的。

字节、腾讯在18、19年下场做教育,这是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信号。2020年的寒暑假是竞争最激烈的时期,线下广告铺天盖地。头部教育公司比如猿辅导和作业帮每天在广告上的消耗就高达几千万。我记得一个细节:当时字节做了一个蛋糕,上面写着“猿力集团&字节跳动日耗突破3666万”。那年字节广告排名前三是游戏、教育和电商。

当所有人都在向上的时候,没人会反思行业存在的问题。公司的销售氛围都很浓厚,尤其是高途这类公司,每一个角落都挂着横幅,走过的拐角挂着成功语录;销售季尤甚,空气中充满了劝家长买课的声音,还会有人突然站起来喊口号,大概是类似“很好特别好”这类传销风的表达,而后办公室的另一边就开始鼓掌,响应和重复这句口号。

这个氛围很洗脑很可怕,所有投资人都想挤进头部公司,那年全球大概有超过五百亿的现金涌入了在线教育行业。

在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行业分化出这么几类人:一类人真心热爱教育,前半辈子都投入在这个领域,习惯了讲课和做教育。他们躲避政策的方案五花八门:有的去做实则上课的上门保姆,有人去篮球场、巴士、军区大院上课。

还有人不甘心,因为失败的原因不在内部,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很强,转型新领域也能做得很好。但是一年后,这种人认输了,因为新创业的不确定性太高,而低垂的果实已经被摘完了;有人轻度抑郁,每天回家后玩手机,不愿和家人交流。这种落差、失落和不甘心是必然要经历的。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命运波动,很难不共情,因为我自己也同样受到影响。

Q:后来教培行业逐步衰落,您是如何应对的?

A:我要接受以前那套打法(跑一整个领域,领域内的信息相互交叉印证)难以继续,我得关注更多新领域、更多跨领域的话题。比如最近我在写社区团购,看直播电商,关注更多中小型消费公司。

在这个过程中,面对一个新领域时基本的新闻操作规范和方法论是没有变的,例如要快速学习,快速积累信源;更重要的是调整心态,要接受从零开始,接受同等投入不再能获得从前那么多回报。

Q:羽绒服,茅台与家长委员会这篇稿子当初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产生自您对教培行业朋友状况的跟进?

A:对。其实一开始我没有想到这个选题方向,有一次和编辑闲聊,聊到我那个上私课上得很猖狂的朋友,当时编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应该把它写出来。

于是准备先写这个朋友的故事。中间了解到猿辅导在内的公司的情况,又有一个朋友和我讲了家长的情况;我采访了一批家长,后来发现稿子里这位的故事最完整,表达最有趣;最终几个故事串成了目前这篇稿子。

这是我写过最顺畅的一篇文章。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类别——在某个巨大的变化落地后出现的足够荒诞、讽刺、有意思的事情。这类文章不需要上升高度,不需要精妙的结构,单把事情清楚呈现,就已经足够让人啼笑皆非了。

另外,这篇文章所有信源对我都是比较信任的,它可以说是我之前所有阅读量一万、三万甚至一万以下的稿子积累而成的,新进入这个行业的记者是很难做出这个选题。受访者愿意掏心掏肺地和我聊,是这篇稿子成立的基础。

点击图片阅读

《羽绒服、茅台与家长委员会》

Q:那您是如何逐步完成人脉积累的?

A:早期冷启动是靠在社交软件上陌生拜访;后来逐渐有了文章和积累,别人觉得你的文章有价值会主动来联系你。跑新条线都是这样。

刚开始我找人非常认真。19年下半年我刚来晚点,有一次坐地铁时编辑给我发了一条独家消息,当时我很兴奋,觉得这可能是我写出来的第一个独家新闻,立马开始问所有我认识的相关人士,但大部分人都严厉地拒绝了我,表示“不愿意出卖公司信息”;最终我也没能问清楚,地铁还坐过了好多站。

后来我每天都在脉脉、领英上找教育行业的人,把免费加好友的日额度用完;对方通过后,我会介绍自己、晚点以及我关注的领域,表示想和对方交流,可能的话转化为微信。这个路径特别像销售,很朴实很笨,转化率很低,但是只要你找的人足够多,总有人愿意出来和你聊一聊。

迈过新手的第一篇后,大量而持续地写稿非常重要,这是连接他人的重要路径,也是约访时打开局面的重要工具。我在晚点的第一篇长报道写的是VIPKID,这篇反响还不错,非常多人来加我微信,单那一天我就积累到了不少行业人脉,正巧也赶上了在线教育腾飞的起点。

Q:为什么这些人会愿意和你聊一些深度有料的信息?

A:不同的人心态不同。有的人平时交流得就比较多,我也会努力为受访者提供帮助,采访后会表示“如果有需要帮忙的欢迎来找我”,无论是找工作、打听其他公司的情况、打听行业状况、帮忙介绍人脉等等;有的人会觉得我对他有信息价值,尤其是投资人、猎头这类有很强的信息需求的人;有的人就是单纯的人好,这种人非常稀少,遇到一个就要好好珍惜。(笑)

Q:晚点的深度稿采访量都非常大,为什么需要这么庞大的采访量?

A:总的来说是三个维度:横向做同行业采访;纵向做公司高层、中层、基层采访;时间轴做公司生命周期的采访——成立,激烈竞争,出现颓势,挽救失败,最终倒闭。

商业组织的核心就是钱和人。首先是钱,钱是怎么被一点点花掉的?花到哪里去了(说明不同阶段的业务重点)?现在还剩多少?最了解一家公司的钱的状况的就是财务,这是必须争取采访到的核心业务线之一。然后就是人,人去哪了?哪个阶段投入在哪里的人最多?人是怎么被组织起来的?这涉及到管理问题。

以我印象最深刻的同程生活倒闭的采访为例。做这个选题时我和同事采访了20多个人,对高管的采访每个大概就有两个小时以上。同程生活是一个社区团购公司,它的业务简单来说就是从批发商处拿货-进货到仓库-分拣到服务站-分拣到团购点-消费者拿货,流程很长并且非常重。

点击图片阅读

《杀死同程生活:社区团购第一大破产案》

记者需要搞清楚核心环节。比如这个案例中仓库环节就是很重要的,仓库是怎么运转的?为什么花了这么多钱?在同行普遍租仓库的情况下,为什么选择自营自建?

再比如供货商是重要的,因为他们可能是最早感受到公司衰落迹象的人。采访中就有供货商和我说,这家公司从前一周就结货款,后来两周了还没结,他当时就发觉事情有点不对了。

同程生活属于未被大量报道过的公司,这时采访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对于已经被大量报道过的公司,案头工作就更重要,选几个接受采访相对较少但是依然重要的人重点去接触就可以了。

稿子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做得好不好。如果采访做得好,内容充分事实清楚,最后效果是不会差的。

Q:您认为一个好的采访需要做到哪些事情?

A:做大量准备,多做周边采访在公关催你时不理他(bushi)尽量争取时间。

Q:报道企业负面消息时,晚点会遇到怎样的情况?会怎么处理?

A:我可以讲讲企业大概有哪些手段——商业社会残酷和丑陋的事情非常多,但是曝光出来的非常少,原因第一在于没有人认真挖,第二在于少数公司会用所有手段阻拦媒体。

第一步,公司表示要买下这篇稿子,让媒体按照他的意思改稿;或者直接给记者塞钱。

我也被塞过钱:有一次公关送给我一本书,我上了出租车才发现装书的袋子里有一个信封,里面有一沓钱,我立马给公关发消息说你是不是想害我丢工作,然后就立马让司机调转车头,回去把东西还掉了。

第二步公司就开始来硬的。他们会直接威胁媒体,表示将永远不再合作,永远不再接受采访。如果最终稿子还是发出了,有公司会想尽办法投诉到稿子下架。

但我要说,这些手段非常极端,很少被用到的,其实7、80%企业找上门来的问题都是能通过沟通解决的。媒体和公司的关系不是始终对抗的,而是有很大达成共识、友好沟通的空间的。

晚点不会恶意中伤一家公司,文章一定要基于三方信源验证的事实;稿件刊发前,我们也会就部分关键信息向公司确认,会尊重公司的意见,考虑是否要接受,如果的确是我们写错了(比如记者只采访到一方),会加一些平衡的信息。其实,即使被放了“不再合作”的狠话,真的发出去后也还好,这就是公关的手段。走到不可商量的地步甚至文章被投诉到下架的情况是比较少的。

总之,稿子发出来是不容易的,一定会承受公司的压力,但是我们还是要为读者服务。

Q:有什么稿件操作经历对您商业认知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吗?

A:每一篇稿子都能加强我对商业的理解——商业是一个很残酷、有时很丑陋的东西,有一些人并非像外表所见那样光鲜。商业还有很多基础常识,无论多么高深的商业模式都是符合这些常识的。

Q:老师怎么看待对话稿这种稿件形式?有些观点认为相比深度报道,对话稿更加省事。

A:对话稿能够呈现一个人真实的性格和特质有的人特别会讲故事,但是废话很多,那么保留他讲的精彩故事就好了;有的人金句很多,那么就突出金句;有人讲话自相矛盾,有人爱吹牛,那么就呈现出这个人的特点。

我的第一篇对话稿写的是“跟谁学”的陈向东(《对话跟谁学陈向东:不再恐惧》),当时采访了六个小时。改稿时,由于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更有逻辑的人,于是我就把稿子改得更有逻辑了,但是其实不应该这么做。

比如当时我觉得下面这段话没意义,于是把它删掉了,结果这段话后来是业内传播最广的——大家都觉得特别搞笑,也很能突出这个人的特点。

Q:六个小时,采完不会很疲惫吗?

A:会。采访的时候脑子要转得很快,要跟上对方的思路、要考虑正在讲的这个问题是否需要追问,还要考虑下一个问题问什么。所以采访还是挺需要集中注意力的。

Q:您如何把控采访中倾听引导和把控节奏的平衡?

A:看对方状态。比如陈向东的个人表达是非常好的,他讲的故事很精彩,那么就让他讲完;如果没什么意义,就打断。

另外追问到底非常重要,你要拿到你想要的东西,问到清楚为止,不要不好意思。写特稿尤其如此,比如你问他生日蛋糕几寸的、什么颜色、什么样的奶油、尝起来是什么味道的、让他联想到了什么,这是构建场景;再比如关于公司有没有造假,你可以问公司为什么盈利、怎么盈利的、为什么别人没有盈利而你盈利、具体哪一点盈利、盈利多少、毛利比别人高多少、这几个点你是怎么抠出来的、哪些成本最多……总之要问到能说服读者也能说服你自己。

还有一点(这一点相对于日常采访可能更适用于对话稿),就是作为采访者要有自己的思考,能引导受访者,并且能对他说出的话做出反问和质疑,这样稿件才能呈现出采访者和受访者之间的冲突感,这也是晚点很多对话稿看起来有意思的原因。

比如晚点和唐彬森的对话就非常有意思(《对话元气森林唐彬森:富翁、海盗与产品经理》)。唐彬森是一个非常爱吹牛的人,他吹的每个点都被编辑精准地一拳打回去,整个稿件会呈现出刀光剑影的交互感,我认为这是对话稿好看的基础。同样的,在日常采访中,如果你明显感受到对方说的不合常理,你就要问清楚,不要怕得罪他,受访者当场说谎是非常正常的。

Q:您刚才说的编辑“一拳打回去”,这个过程是现场即兴的吗?

A:大部分是依赖现场的。因此首先作为采访者你要有思考,要真的明白对方在讲什么,能敏锐捕捉到讲的不对的、没讲透的问题;其次就是不要怕得罪对方,要问下去。

Q:您在对话罗永浩之前做了多少准备?想来是非常多的。

A:具体忘记了。当时同时在准备写“交个朋友”这家公司,因此对于公司、同行和他个人的采访是交叉在一块的,因此最终的素材量非常大,估摸有4、50万字,单单罗永浩本人采访量就不止10万。

Q:开始做记者后,有什么惊喜或者说落差吗?

A:曾经有一位外国的摄影记者说记者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因为有人花钱请你去学和看很多新东西。这个职业至今依然能带给我很多新认知。

我对我跑的第一个现场印象深刻。当时跟着老师去墓地采访一个为救溺水小孩身亡的大学生的事迹,看到逝者的妈妈抱着儿子的遗像很绝望地哭,现场非常惨烈。我被这个场面撞击到了,当时我还小,没怎么经历过人生的变故,很懵,全程像跟屁虫一样无意识地跟着记者老师采访,回去的路上整个人都是呆的。

但当时的确很有热情。我在宿舍的床上看到天津港大爆炸事件时,第一反应是我想去现场,没有任何犹豫;台风“山竹”过境时,我和社团的朋友们专门跑去深圳采访,这种热情一直持续到最后在晚点的实习。

工作之后可能会有些疲惫,但是一旦有可以参与的重大公共事件,我依然会非常愿意参与其中。在今天的环境下,把话说清楚,同时又不说透,很多敏感问题又不点明白,这个确实非常难做到,但也是我们努力在做的一件事情。所以就像读者评论我们写的是“冰山式的文章”,下面的很大一部分是需要读者自己体会的;如果有读者体会到我们会很开心。

我相信现在还留在这个行业、不仅仅是在混日子的记者依然都保有这份初心和热情,只不过有人坚持了一年,有人坚持了两年,有人坚持了五年。所以说,其实在这个行业多坚持几年,你对初心的坚持就已经胜过很多人了。

Q:对于刚进入媒体行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吗?

A:我做过非常多份实习,在我看来实习生是非常好的职业阶段。大家对于实习生的期待并不高,实习生一开始做的工作也都很基础,需要做的就是认真、少偷懒,尽量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再小的事情再短的新闻,去找第一手的信息,标注好信息来源,把这件事写清楚,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往深处多想一步,我相信记者和编辑都会很欣赏你。

在做好基础工作之后,如果真的想做记者,要尽早独立操作选题,哪怕从最简单的开始。越早开始就能越早地适应这个职业。另外可以积极地去向记者或者编辑请教,大家还是非常乐意分享的。


-END-


作者 | 张晓艺

 编辑 | 施嘉翔 

值班编辑 | 王冠杰

统筹总监 | 许   愿


推荐阅读


[1] 刺猬公社主编石灿:底色悲凉但乐观实践的行动派
[2] 跨界共学实验室 | 闫梓萌:让天坑专业带我认识这个世界 ‍
[3] 财经记者杜卿卿:从业近十年,始终珍视认识世界的自由 | 记者手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