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喜欢的事,寻找更合适的方向|记者节x初入职场的我们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4-04-09

2022年11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和过往的每一年一样,林锦对这个节日没有额外的仪式感,但她转发了RUC新闻坊的推文——《做记者,不止是“青春期的热病”》,真切地怀念刚入大学时,在院报实践的那段经历。这为她后来初入职场、探索职业可能奠定了基础。

从大一开始,林锦就已经确定自己未来要进入新闻业界,因此积极加入所在学院的院报组织,在师哥师姐手把手的教学下学会找选题、列采访提纲、采访和写作,也和组织里的小伙伴们一起操作感兴趣、有意思的选题。在这里,她和同学合作采访多位未婚妈妈,写出自己第一篇深度报道;也因为做儿童走失的选题和儿童走失预警平台的工作人员打过交道,“那位叔叔还请我们去喝茶,可好玩了”。那是2019年,林锦和伙伴们可以自由出入学校,“厚着脸皮”一个个找采访对象。

如果说之后在不同媒体做实习记者是她“初入职场”,那么在院报的实习就是给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她一个锻炼和尝试的平台,帮助她打好了基础,也更加确定自己对于“记者”这个职业的认同感。“万事开头难,在院报的经历相当于我职业生涯的一个开头”,林锦如是说。

从大一暑假开始,林锦成为了初入职场的实习记者,并通过在不同媒体、不同领域的探索,一步步描摹自己对“记者”一词的认知轮廓。

林锦大一买的相机

在院报锻炼了本领,在喜爱的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愈发澎湃起对“新闻理想”的向往,大一暑假,林锦就在家乡——一所新一线城市的传统媒体担任民生类调查记者。“那时候我觉得做记者就能够除恶扬善,可以帮助一些人发声,而这段经历确实满足了我的想象。”通过整合市民提供的信息以及访谈当事人、公益律师等,林锦一步步深挖民生事件,点对点地帮助市民解决问题,每一次都会收到市民们的正向反馈。“比如市民们充了某家店铺会员之后,发现店家跑路了。如果走法律途径维权很麻烦,他们就会求助媒体,有一次报道后效果还不错,一位阿姨甚至要给我送锦旗”,谈起这份实习带给自己的成就感,林锦的声音里带着笑。

但在实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件事动摇了这份成就感。那天她参加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和正职记者、摄像师们坐在车里回单位,在昏昏欲睡之前突然听见他们在谈论薪资待遇问题,一位摄像师毫不避讳地表示,“不靠我爸妈支援的话,这点工资根本不够我用”,而一位研究生毕业后回来当记者的姐姐也向林锦透露,“在这儿做基层记者工资真的不高”。

所以,靠理想,靠热情,靠市民们的反馈,都无法养活自己吗?尽管第一次接触职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林锦最初的“新闻理想”,但最后这不经意间的“发现”却把她“打进了现实”。从那以后,她有意识地在每一段实习过程中咨询薪资待遇问题,发现就算在北京,基层记者的工资也仅够维持生计,这让她感受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林锦在工作中拍摄视频

此后,林锦对职场的探索多了更多现实的考量,也开始认真思索,能不能依旧做这个职位,但是寻找一个待遇更高的方向?为此,她做了多方面的尝试,也在一次次“试错”中做着关于未来职业的“加减法”。

考虑到财经新闻操作风险较小且对个人投资有利,林锦开始在财经媒体实习。与陌生知识打交道的过程中,她发现财经记者会收获另一种做新闻的成就感——因为同受众群不明确的民生新闻相比,操作财经新闻的过程中能够更强烈地感知到“有人看、有人关注”。但在深入了解财经媒体之后,林锦慢慢发现本科专业与金融无关的自己明显缺少一份竞争力,作为实习生还可以面对指定的选题从零学起,但要是以后想独立寻找选题,难度相当大。

从自身专业学习的角度出发,林锦也尝试担任过数据新闻领域的实习生,同样没有找到自身出彩之处。“我们学校其实还蛮对标业界的,比较重视实际操作能力,但真正进入到业界,还是发现课上完成的作业、操作的选题和职场差距很大”,在这样的尝试中,林锦再次意识到自己无法成为领域中的佼佼者。

“我怎样去找到更加适合我自己的方向?”林锦不断在内心叩问自己。初二那年,看到叙利亚战争的视频,她哭了一个晚上,无助和“想做些什么”两种情绪在她心里交织,她就是带着“想做点什么”的信念一步一步靠近了“记者”这个职业。这份职业理想也曾动摇过,林锦走出迷茫的诀窍是“舍”,抛弃兼顾理想、工资待遇、稳定和社会地位的想法,给这些因素排序,紧紧抓住对自己最重要的那部分。如果暂时无法排序,就先把手头的事做好,交给命运和机缘。

今年九月,林锦推免到了本校的传播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专业 “我肯定比不过学习小语种的同学,也需要再去丰富自己对国际政治的了解”,这对她来说十分具有挑战性,但和以往迈出每一步一样,她依旧决定向前出发,“我希望能成为一名国际新闻记者”。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社会民生到财经新闻、数据新闻,从深度报道、热点新闻到时事评论,林锦在不同媒体“初入职场”,也感受到媒体间操作体系、发挥空间的不同。

传统媒体很少会给实习记者自主报选题和进一步操作的机会,往往都是直接把选题安排给实习生,指导实习生如何参加新闻发布会、撰写新闻稿件等;但在新媒体,编辑们往往更希望从年轻的实习记者那里汲取灵感,不仅鼓励实习生自主报选题,还常常主动问起年轻人关注的话题。

林锦参加新闻发布会

因此,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实习生更能够把选题和自己的兴趣领域相结合,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进行选题的操作。而财经媒体这种专业性非常强的媒体往往会把实习生负责的部分划分得极其细致,选题的报送也完全针对负责的那个“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题的发挥。

在新媒体实习时,每次参加选题会之前,林锦都要对自己准备报出的选题做初步的了解,比如寻找有关数据、拟定撰写角度、搭建写作框架等等,确保自己展开选题描述时有话可说,也方便编辑进一步判断这个选题能不能往下进行。当然,选题被“毙掉”是常有的事,对此林锦已经做到了坦然接受。和在院报时坚定相信“任何选题都能做”不同,现在她觉得,“并不是所有选题都适合写”。

谈起印象最深刻的选题,林锦提到自己作为深度营七期成员时写过一篇与“付费陪聊”有关的深度报道。最开始她只认识一位与选题有关的采访对象,但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她慢慢接触到更多从业者,在一次次访谈中对这个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行业有了深入的认知,“和他们聊完,能感觉到别人在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过的生活,这种新鲜感也是我想当记者的原因之一,它可以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林锦说。

同时,在林锦看来,做这篇深度报道的过程和写田野调查类论文的感觉很相似,“都是做大量采访、获取和总结信息,只不过没有论文的诠释性那么强”。

当然,林锦也坦言在操作选题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困难,无从下手的感觉时时萦绕,一次次被拒绝也会带来难以言喻的挫败情绪,对此,她给初次开始操作选题的新传学生提出的建议是,不要轻易涉足完全陌生的选题,尽量从身边寻找话题和采访对象。

在初入职场的过程中,林锦和工作多年的新闻从业者有了接触,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她对业界的认知。

首先,无论在哪个媒体实习,林锦都能感受到前辈们在工作过程中的认真和谨慎。尽管这个时代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对记者从业规范的质疑声也屡见不鲜,但在林锦眼中,正规媒体对从业人员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在提升,“我实习过的媒体,对任何一个提交的文案都会逐字逐句地批改”。令林锦最为难忘的是在一家传统媒体担任实习记者时,自己一篇要见报的文章被主编打印出来,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上面圈圈点点,几乎每句话都留下了批改痕迹。

此外,林锦觉得踏入业界后,对新闻信息的核实尤为受重视,毕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文章涉及到的数据,编辑们都会反复核查数据来源以及其准确性,确保无误后才能发表。

第一次实习结束后买给自己的花

而在一次次操作选题、了解不同领域新闻制作流程后,林锦慢慢发现“记者”这个职业在新媒体时代被赋予了同过去相比更丰富的内涵。

一方面,它好像“门槛更低”,不仅每年各专业跨考新传的竞争愈发激烈,而且拥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往往更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从业方向,比如学法的同学做法制新闻、学财经的同学可以跑金融口……在此背景下,学科融合发展不仅是高校培养新闻人才的趋势,也是新传学子自身所要明确和追求的方向。

另一方面,在林锦看来,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更多搜寻和获取信息的渠道,这也对记者承担的职责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仅仅是信息的简单汇总和传达,而是发挥专业优势,多方面调查后进行全面、多角度地分析报道,让民众看见主流媒体的态度,也对社会进行正面舆论引导。在此过程中,记者本身的信息获取能力、政治敏感性等都受到更高的要求。

结合自身经历,林锦认为,新闻学子在进入业界的最初阶段,一定要针对所要操作的选题以及了解的领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和试错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并进一步探索和提升,确定最能让自己闪闪发光的领域。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锦为化名

*图源受访者


记者节系列全面开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们将在每篇推文后附上关键词,后台回复,即可解锁海报卡片。


今日关键词:【行业里的特种兵】



-END-

系列统筹 | 申   珺

作      者 | 朱梓函

编      辑 | 王   婧值班编辑 | 钟楚滢
统筹总监 | 许   愿

 推荐阅读 


[1]以初探,共结伴,得心安 | 记者节x初入职场的我们

[2]第三人称 | 离开新传后的第一千零一夜

[3]快门故事︱纪实本身就是意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