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
王冠杰乏善可陈
阮宇宁可圈可点
嘉宾
韩冲从业13年的视频记者、编辑,有长期驻外经历,曾驻耶路撒冷、布鲁塞尔等地担任视频记者
冉旻鹭2022年7月份入职的新任图片编辑
-时间轴-
04:04
摄影记者的工作日常和摄影风格
07:06
进入新闻工作的契机
18:06
日常摄影与新闻摄影工作的不同
24:40
照片背后的故事
34:09
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46:37
新闻摄影跟纪实摄影的区别
53:14
摄影的意义
59:30
如何处理摄影者的身份和立场
1:07:07
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
1:09:36
新老记者互相提问
-Intro-
亲身体验之后,你会知道这份工作给你带来的苦与乐,你会去享受其中的乐,然后去体验其中的困难,就去克服问题。一名专业的摄影记者或视频记者的话,应该要在现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拍到自己要发稿的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的工作需要,然后迅速地离开现场,确保自身的安全。纪实照片更有时间沉淀的这种意味,我觉得更吸引我。但是新闻照片更吸引人的是他怎么在短时间内去抓住这种事件的爆发点,其实这个也是很刺激的一件事情。我们面临的这些世界上种种的矛盾和对立的时候,就不会只在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可能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或者说这是我在巴以地区学习到的一个东西,你思考的方法变了,你会站在双方的立场,更综合地去看这个对立和冲突。摄影对于我而言,或者是对于其他新闻摄影记者而言可能只是一种媒介的表达方式。我觉得更重要的确实是作为个人,你需要去体验当下的生活,去热爱生活。作为这个群体来说,我觉得我们确实是承担着记录当下会成为历史的瞬间的使命的。当我们在一个中立的状态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双方的声音都能被听到,双方发生的事情都能被看到。这样的话,读者才能得到一个更接近真实的新闻产品,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很难做到这一点。冠杰
今天这期节目是基于我们深度训练营的时空对话栏目而发起的一次对谈,邀请深度营同学、新记者以及资深记者,以三方视角展开一次不同视角的问答,解答记者在新闻行业中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的疑惑。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了两位摄影记者老师作为我们这期节目的嘉宾,他们分别是韩冲老师和冉旻鹭老师。
这期节目主要是想聊两个话题。第一个是通过两位老师的从业经历,认识摄影记者在新闻行业中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状态,汲取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因为两位老师的经历都十分丰富。
第二个是关于摄影,我们好奇老师们怎样看待摄影这件事情,也好奇如何用视觉这种表达方式去反映一些议题,然后摄影对于你们有什么样的意义。所以接下来想先请两位老师分别聊一聊自己的个人经历,也算是对听众朋友们做一些自我介绍。
冉旻鹭
我是今年刚毕业,7 月开始当图片编辑的,但我们这个岗位的话其实也会做记者,也会有采访的机会,所以也算摄影积极者。但整体的职业经验就差不多只有三四个月这样。
韩冲
我是 09 年开始工作的,一开始的工作岗位是视频编辑。然后两年以后我就申请了这个驻外,第一站驻外常住的地区呢是中东地区,所在地是开罗。在开罗待了一年多以后,2012年的时候是去了耶路撒冷常驻,在耶路撒冷就从2012年待到2015年。在这段时间内所担任的职位是视频记者,从2015年到2016年这两年不到的时间是在国内继续当编辑。然后其实中间有办理去欧洲的这个手续,从2017年年初开始到2021年4月份是在欧洲,在布鲁塞尔担任这个视频记者。然后从2021年的4月份到现在是在继续当编辑。这是我大概的职业历程。
冠杰想了解一下两位平时的拍摄风格,或者说会侧重于拍摄一些什么样的作品?韩冲因为我常驻的时候,担任的是视频记者的工作,所以我拍摄的大部分的内容还是电视新闻——新闻现场的视频画面,还有一些新闻人物的采访和访谈,然后还包括自己的这个出镜的部分。也拍一些新闻照片,但只是作为辅助,或者是专职的摄影记者不在现场以及出现其他情况的时候,我做一些补台的工作,但是这方面工作是不多的,主业还是视频记者。
冠杰那这些拍照就包括您驻外那段经历,其实也是算是一个个人的随行记录吧?韩冲拍照它分两部分嘛,一种是我在新闻现场拍摄了一些有新闻属性的照片,有的是可以用来发图片稿的,还有一些是我在所在地的日常生活,我随身的一些记录吧,我觉得这些可能没有太多的新闻属性,但是我也一直在坚持拍下去。我们拍摄视频的要求是你在新闻现场,需要尽快地去拍一些满足新闻属性的图片,让读者能一眼看到画面,就知道大概发生什么事情,然后再辅以少量的文字补充,他就能直观地了解这个新闻事件。对新闻视频和摄影的要求是差不多的,视频只是注重于信息量的要求。冠杰想问一下那冉老师这边也是这样的情况吗?因为了解到您的单位属性,我感觉可能你们单位的要求会更严格一些?冉旻鹭我的工作大致跟韩老师刚刚提到的是差不多的,这边工作跟通讯社的区别在于,因为我们主要会为报纸提供图片,会除了满足刚刚提到的一些新闻要素之外,还会注意到比如晚上的景色不会用。因为报纸印刷出来不会是彩色是黑白的,夜晚的画面会不太好看。因为我现在工作经验还是比较有限,所以了解得还不是特别透彻。冠杰因为我们有了解到韩老师您的本科的专业不是新闻,而是行政管理专业。这对你后来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帮助吗?你也可以详细地说一段这段经历。韩冲因为这个行政管理专业,在我们学校它学的不单是行政和政治这方面的内容,它也包括一些传媒专业的基础知识。当然行政方面的课程是必不可缺的,了解我们国家的行政制度、西方的政策等,这些专业课的知识对我在国外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如果你了解所在国家的特征、基础知识,判断你所在国家的政治眼见、做政治新闻的时候会更好的有的放矢。当然这些基础知识也只局限于与政治新闻挂钩的报道会提供给你帮助,像其他的新闻比如体育、财经就需要不同方面知识的积累。冠杰想了解一下韩老师做电视编辑的具体工作内容是怎样的?韩冲做电视编辑对我后来做视频记者帮助很大,当时是各个国家、各个省份外派的记者每天会发来大量的稿件,包括文字稿和相应的视频素材,我们做编辑就修改这些文字稿、改成可以发布的格式和文本,将视频素材进行编辑成可以播发的产品。担任编辑期间就会更清楚发稿流程、以及对稿件的要求,所以我们这些电视编辑出去做记者时,在格式文本上是很完整的,不需要花费编辑很多时间修改,这其实是做编辑的帮助。冠杰韩老师后来直接去进行驻外记者的考试,然后去成为一名外驻记者是吧?韩冲对,我们单位每年都有驻外记者的考试,通过考试考核就可以申请驻外记者。我当时是做编辑做久了感到疲劳,你每天要看十几条、二十几条稿子,然后你要对它进行编辑、处理,有点儿像一个标准的生产流程。那时候人也年轻待久了就会觉得做这些很枯燥,我还是想出去看一看世界,到一线去做一些采访。正是有这样的驱动,我就报名了单位的驻外考试。冠杰那成为一名驻外记者,需要具备哪些技能?考试难度大吗?对语言要求高吗?韩冲考试是单位内部出的题,主要是考察新闻记者业务,当时是四道大题两道中文题、两道英文题,是与你所报考的岗位有关。我是申请报考的视频记者,那四道大题是跟视频相关。语言这方面的要求是有,但和考试不一样,在实地工作中允许你使用语言工具比如翻译软件、英文词典等,主要还是看你对外语的处置能力以及你翻译的精准度、和对外语材料的理解。冠杰从一名电视编辑到出去做驻外记者,其实身份转变很大,还有什么原因促使你做这样的选择呢?韩冲可能从小有一个记者梦吧,想到前线去见证一些新闻事件,当了两年编辑之后对记者的工作比较熟悉,所以最后选择做视频记者,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吧。宇宁冉老师本科专业是法语专业,后来为什么会成为摄影记者呢?冉旻鹭其实整体上是不冲突的,我在大学时有在法领馆实习,当时接触到国际摄影,然后经过那次活动后就对这份职业心生向往。后面有去法国交换留学一年,本来是想留在法国那边学摄影,但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需要用法语考摄影史和艺术史。后来我就选择“曲线救国”,回国考中传的新闻专业,原本是很想去中传念摄影专业,但考试难度很大,所以我就又进行“曲线救国”,选择法语作为外语科目考中传的国际新闻专业。这样做是让我离梦想更近一点儿,那一年我在法国留学最大的感受是想做一名国际摄影记者,这样既能发挥我的专业所学,又能去感受体验不同的文化和世界。包括我毕业找工作也是比较波折的,但最后能进现在的单位拥有这份工作,我觉得也实现了当时考研的初心吧。还有也有受韩老师的影响,因为本科学习期间有通过同学知道韩老师的工作经历,有被他的经历所打动,所以我现在也是向偶像学习的过程中。宇宁冉老师有很多摄影实习经历,比如中法美食节开幕式上担任摄影记者、中国日报社21世纪联合国模拟大会也有担任新闻记者,请问您这些经历对您现在的工作选择有所帮助吗?冉旻鹭亲身体验之后,你会知道这份工作给你带来的苦与乐,你会去享受其中的乐,然后去体验其中的困难,就去克服问题。我觉得本科的实习对我现在的工作来说,都是特别好的沉淀。其实也有受韩老师的影响,因为在读研期间也是同学介绍,知道了韩老师的工作经历,也有被他的一些故事所感动。所以现在还是在向我的偶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宇宁关于摄影记者的实习怎么找?需要哪些技能?冉旻鹭在法领馆实习,是我当时对于法语学习的方法和学校老师教的会有不同,我是倾向于与法国人直接交流沟通。所以当时文化处的老师在招实习生有选择我,其实我当时法语能力水平是不够的,但是我的态度特别积极,老师们可能觉得你的态度比实习更重要。其实一开始实习做的不是摄影记者,但是我从小喜欢画画、影像这些,领导也知道我有这样的兴趣爱好。因为我们会举办很多文化活动嘛,音乐节、读书沙龙等,这些活动会让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升摄影能力。之后的话,像中国日报的实习也是同学介绍的,也是因为在之前有相关摄影工作经验积累之后,我们才能去找相关的兼职。所以我觉得最开始找实习的第一点是你的态度要积极,第二是工作过程中要踏实。冠杰基于你们的工作性质,要求拍摄那些新闻摄影图片其实比一般摄影会有更多的要求。那两位会觉得说上级要求和本人想拍的照片风格,出入会很大吗?会不会因为这种工作性质要求的风格,感觉在拍摄时候会受限呢?韩冲像你说的这种限制其实还挺大的,因为如果你拍摄新闻图片的目标是要发稿的话,那么你就要按照发稿的标准来拍摄。并不是说我们日常的这种所谓的创作,拍的每一张都是可以发稿的。我觉得还是之前说的,要发稿的照片新闻要素要足够丰富,但是在很多场景下,你的新闻要素丰富了以后,图片美感可能就没有那么强。想要这两方面都特别完美,其实是很少见的,或者说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拍到。我日常拍摄的话可能不会考虑能不能发稿的问题,自己喜欢就好,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拍摄心态。还有图片编辑老师的喜好,以及他们的摄影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所以可能你认为特别满意的新闻图片,你觉得一定能发稿的,也许在编辑老师那边就会被毙掉,但也许你不是很满意的照片,可能编辑老师就会给你发出来,而且通过他的编辑会让这张照片会更有影响力。现场的新闻图片的拍摄,我觉得还是跟个人的这种拍摄喜好和习惯不太一样,这是我的感受。冠杰刚刚冉老师有提到说受韩老师影响很大,那对韩老师的哪些照片会比较印象深刻呢?冉旻鹭还挺多的,但主要集中在韩老师在中东拍的那些照片,就用徕卡拍的那些黑白照片印象比较深刻。我记得是有一个人带很长的一顶帽子,我不太知道那个名字具体怎么说,然后那个老头子在看一盏灯。然后还有一张图,应该是一对情侣手牵着手向着光照过来的方向走去,这个应该是在一个走廊或者过道里拍的。反正还有小孩举着手枪对着镜头,但是他展现出来的眼神怎么说,既代表着他对于未来的一种向往,同时也能看出他对当下那种战乱时刻的一点恐慌。韩冲其实这几张照片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新闻照片,它算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记录。其中第一张她说的应该是一个正统的犹太教徒,他当时穿着犹太人传统的那种衣服,戴着礼帽,穿着黑色的长袍。他们会在犹太人的传统节日光明节的时候,点燃他家门口的这个油灯,是这样的一个场景。当时的光线,包括老人的神态都特别特别的好,然后我正好想拍一组关于光明节的传统节日的照片,就凑巧拍到这个老人,我自己也特别喜欢这张照片。《光明节的油灯》第二张照片,可能是那一张在耶路撒冷老城一对夫妇,他俩手拉着手从老城的门洞里面走出去这样的一个场景。当时也是我在现场感觉那样的画面很温馨,所以我在他们身后就记录下这个场景。
《苦路夕阳》第三张的话,拿着枪的小孩可能应该是在利比亚的前线的时候,拍了一张小孩拿枪的一张照片。其实这个小孩因为他年纪还很小,其实他对战争的理解并不深,只是觉得拿着枪很酷,对着外国记者摆pose,他可能觉得这是一件比较酷的事情。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已经十多年过去了,那个小孩现在应该长大成年了。就不知道他现在的情况,因为他现在所处的国家还处在战乱阶段,不知道这个小孩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四龄童的胜利》冠杰韩老师和知乎合作了一本书,里面也有很多照片的记录,刚刚提到这几张有没有在书里呢? 韩冲我印象中这几张照片还都写进书里了,因为这几张照片我印象还是比较深的,所以刚才旻鹭提到的时候,我马上就想起照片背后的故事,应该是写在书里面了。冉旻鹭对,是写了,我反复阅读过品读过韩老师的这本书。冠杰那冉老师在看书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触吗?冉旻鹭真的很佩服能够去记录这些照片的人,其次是也想成为这样的记录人,去拍下一些可以载入史册的画面,但你刚刚问我的时候,我又觉得也挺触动的,而且也有产生一些共鸣。因为我当时看书的时候还是学生,现在已经算成为半个摄影记者了,有一些画面和文字描述可能会更加打动我的心内心。因为之前只是说我作为一个读者去看,现在相当于作为一个经历过的人,再去回想这本书的内容会更感动。冠杰因为我也看了这本书,我当时的感受是图片本身就很好看很震撼。韩老师的写下的图片背后的故事给我的触动也很深。我对那个拿着枪的小孩那张照片印象也特别深。我记得有个篇章叫《又一幅油画》,里面的照片拍得真的和油画一模一样。韩老师当时是怎么拍到这些照片?而且能拍得这么好看,就像真的画一样。《又一幅油画》韩冲当时是外面还在下雨,然后这些信徒他们可能从世界各地赶来,是有人穿着雨衣,进到这教堂里面就开始在那祈祷。我当时看到这个场景以后,因为我经常去这个教堂拍照,我就感受到世界各地的信徒对于他们所信仰宗教的一种虔诚。然后我看到那个场景的时候,我就觉得哇,这好像是我在某幅油画上看到的那种场景,而且当时的光线是从教堂外面的窗户穿过来的光线,是自然光,包括一些温暖的灯光,就让整个氛围渲染的特别得有质感,所以我就举起相机拍下了这样的一个场景。回看这张照片的时候,也觉得它就特别像油画,就定格了一个很经典的画面。当然我不能说我自己拍的照片经典,我只是说就那张照片,会让我想到很多相关的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这也是我喜欢的照片的一种类型,所以我就把它放到了这本书里。我觉得如果不从它背后的各种宗教信仰的意义来解释,单纯从视觉上来讲也是一幅我非常喜欢的画面。冠杰对于这本书的,您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有哪几张呢?韩冲我最喜欢的照片大概有两张,第一张之前可能也在别的地方说过,一个士兵手里拿着一支玫瑰和一个少年在一起庆祝一个场景。当时是在利比亚的时候,卡扎菲政府倒台,然后前线参战的士兵凯旋,他们家乡是班加西的这些民众,就在道路两边夹道欢迎他们。然后这时候这个士兵他手里的枪就换成了玫瑰,坐在那个皮卡车上。那个时候打仗都是用的皮卡车,然后他就站在皮卡车上,之后有一个少年就跳上皮卡车,跟他一起朝两边的民众挥手。当时我看到这个场景就特别的触动,因为我也被他们这种快乐氛围所渲染,我就跳上那个车的前盖去拍了一张这样的照片。这张照片的场景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我当时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悦,而且我觉得我那个照片也已经把他们那种胜利的喜悦给表达出来了,我觉得是对于我来说是一张拍得很成功的照片。还有一张照片算是一个街头的小景,在耶路撒冷的街头,一个小孩拉着一只大狗这样的一张黑白照片,然后大狗不为所动,这张照片相当于是一个街头趣味的小故事。这张照片从故事性来讲,它其实没有太多的故事,它就只是一个单纯的街头的趣事,但构图和拍摄的时机我觉得我把握得都比较好,所以是我非常满意的一张照片。《孩子和狗》冠杰韩老师提到“故事性”这个词,我还记得您在书里面其实有一些照片,包括您自己描述的时候也提到一些故事,比如去看泳衣的展览的一位女性。我记得你在书里有提到,有时候面对一张照片每个人的主观解读是不一样的,而且对于一张照片的场景,拍摄的时候,实际场景和照片成型之后,大家看到它的理解也不一样。所以想问问韩老师,您是怎么看待这种情况的呢?《穿不到的泳衣》韩冲那张照片其实很能说明问题,因为那个女人她的身材跟那个穿泳衣模特的身材其实差别非常大。当她走过那个模特的时候,如果你在那个时候只截取这两个人,这个模特和看泳衣展览的观众,只截取这样的画面,展现她们之间的一种互动,你会觉得从视觉上来看是一种身材上明显的反差,以及你看那个观众的表情可能是一种失落的感觉,就可以解读很多的东西。但是对于当时的摄影师来讲,虽然我看着她在那个地方看了一小会儿,但其实她并没有特别的失落,她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她不会把模特的身材和自己的身材联想到一起。所以拍摄者在记录这个场景的时候,其实已经先行把自己的一些想法灌输到里面去。这个观众和泳衣模特的身材对比如此之强烈,那我要把这个画面记录下来,它一定会非常有趣,这是我们当时拍摄的时候一种主观性的体现,然后呈现给读者的也是这样一种主观性的感受。我敢相信大部分的读者,看到这一张照片都会联想到体型上的这种对比,但可能现实中这种对比并没有那么强烈,而是我们用我们主观的、截取了片面的事实,把这种对比变得更强烈。冠杰冉老师作为一个摄影者,有时候拍摄照片反映的内容,和当时自己拍摄之后或者大家理解存在出入,您是怎么看待这个情况的?您有没有遇到过这样问题?冉旻鹭我目前好像还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但是我想到八月份我在长春航空展的时候拍了一张图,我本来是想从观众那个角度拍他们看飞机的图,这算是一个大场景的画面。然后巧合的是,我捕捉到有一个中年人,他拿着望远镜在朝着另外的方向看飞机。我后来给我的朋友包括同事也看了这张图,他们第一感觉和我的想法确实也是一样的,就觉得比较搞笑滑稽。但其实我当时拍摄这张图的出发点,其实是想捕捉一下观众看飞机,没想到这位观众他没有在看飞机,可能跟韩老师的那个图这种对比还是差别也挺大的。因为我其确实现在工作经验有限,拍的图不够多。冠杰如果想要成为一名摄影记者,有无必须具备的素质呢?比如说在镜头感或者说对构图的把握方面?韩冲我觉得首先倒不是业务方面的问题,首先应该是自己的职业操守的问,你作为影像的记录者,其实在现场是有很多可以操作的空间的。并不是说我们拍摄的视频或者照片都得百分百地去还原现场,这是不可能的。你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就像我刚才说的那张照片为例,它其实隐藏了很多主观的因素在照片里面。但是如果你作为一个现场的记录者,你没有这样的职业操守的话,可能你传达给读者的是一个错误的、或者是你个人极强的主观色彩的一个画面,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我觉得作为拍摄者,无论是摄影还是视频,在现场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你要能准确地抓住这个矛盾的所在,找到这个事件发生的最高潮的时刻,把它记录下来,这样能用更短的时间或者说是更小的篇幅去讲述这个故事,我觉得这是一个专业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对自身安全保证的体现,比如说你在一些骚乱的现场,或者在一些比较危险的地方,你作为一个拍摄者,你肯定必须要冲到前头,其次你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采集到你所需要的这种素材,以最快的时间离开现场来保证你自己的安全。你不能在现场说,我拍了半个小时都没有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然后我要在那儿一直待着,你在那儿待的时间越长,你面临的危险就越多。所以作为一名专业的摄影记者或视频记者的话,应该要在现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拍到自己要发稿的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的工作需要,然后迅速地离开现场,确保自身的安全。我觉得这个技能是需要把握住的。另外还有一点是对于风险的预判能力,我们去采访的时候并不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换取新闻。所以在现场的时候,你一定要对周边环境有所敏感,如果你感觉到有危险,在靠近的时候要尽量地去避开危险,还是要保证自身的安全。简单说就是机灵点,在现场的时候还是要注意观察周边的环境,不要让自己陷入到危险的境地。我觉得这可能是一名现场记者所必须具要的一个素质,差不多就这些。冉旻鹭除了韩老师提到的安全要素以及职业操守素养这些要点,就我目前有限的经验来看,首先第一点是我们需要预先演练,就不管是会议活动或者是室外的航展还是运动会等等,在拍摄很重要的照片之前,要尽可能多地多练多拍,在决定性瞬间到来之前一定要多加练习。第二点是需要去深入地研究自己所拍的照片,包括摄影前辈或者国际国内知名的摄影师,学习他们的拍摄方法。第三点需要学会伸手去求援,就比如说刚刚韩老师提到如果遇到危险的环境或者是情况,要学会去求助。第四点是明确优先,也是刚刚韩老师说的那个时间,你要抓住短暂的时间去拍到很重要的画面或者是决定性的瞬间。再者的话需要和前辈同辈们多多交流学习经验。最后一点,我觉得是作为摄影记者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学会引申,就作为一个在场者去记录当下真实的画面是很重要的。在这里想提一下前段时间遇到的一位前辈送给我的几句话,第一句是两翼起飞,图文并茂;第二句是用心去搭线,用情构图纸。宇宁您刚刚有提到那个长春的航空展是在今年 8 月份。在这些图片里面,对于空中像高速移动的物体,您有怎样的拍摄经验或者心得呢?冉旻鹭其实在拍摄之前,我还请教了韩老师,他还给我发了之前他在中东拍的一张图,以国旗在前作为前景。然后我当时去拍飞机之前其实挺忐忑的,因为从来没有拍过飞机,再是对这个领域也不是特别了解,就感觉专业性的词汇也不太会用。当时拍摄的时候,对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当然是先从技术角度,就是你的设备参数、快门速度一定要调到最高,最好使用快门优先模式,这样的话你可以捕捉那架飞机在天空中表演的画面,这样操作会更主动一些。我开始拍摄前两天是不太清楚的,我就用的手动挡,然后快把自己累死了,拍了很多图,但是很多画面也没对焦也没拍好,画面和构图也不是特别完美。后来慢慢发现,你在拍高速运动的物体,你要提前预判,也是刚刚韩老师提到的要预判一些画面或者是一些物体的运动方向。我当时在第三天、第四天才在心里大概有自己的构图,然后我预判它的位置,提前调整好参数,用快门优先模式。所以是第一个是技术,第二个是得提前预判,第三是对于我来说目前是这样的选择,但可能也是一个缺点,我会尽量地去多拍,你多拍的话你肯定会有选择的余地,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个问题,你在选图的时候会特别费劲。宇宁你们一般外出策划任务的时候,会使用哪些拍摄的设备呢?就比如说习惯用什么品牌的相机,带哪些镜头之类的?韩冲因为我的本职工作是视频记者,我们在一般采访的时候会带一整套的视频拍摄设备。在以前微单相机还没有发展到这么好的时候,我们带的摄像机是比较大的,会比较占地方,也会比较耗费体力。同时那个时候摄像机也没有很好的防抖功能,所以三脚架也是必备的,所以那个时候视频记者比较惨的一点,你要带太多的东西,你的摄像机还有灯具、还有录音系统、麦克风,包括记者要用的小蜜蜂,还有三脚架,这还不包括你发稿的设备。你可能还要带一台笔记本电脑用来剪片子和发稿。像我之前在中东这种战乱地区,它没有信号,我们还要带一台海事卫星,就会非常非常多,而且很沉。那个时候我带的相机是一台尼康的单反,然后带了一个广角的镜头,因为我觉得广角镜头它的视野比较广,在我靠近被摄物体的时候,也能收录到更广泛的这种画面的元素,能获取更多的信息,所以我就比较偏爱那只广角镜头。到后来随着这个技术的演进,我们身上所携带的设备可能越来越少,可能后来这种灯光设备都不是特别必要,因为相机的感光能力也越来越强,在一些暗光的环境下也能拍摄出不错的画面,包括录音的设备也会更加小巧和便携。我比较喜欢徕卡的那个相机,它非常小巧。在我携带一台摄像机,同时再背徕卡相机,它也不会占据我占据很多空间。因为我长期在拍摄,我们那时候拍摄视频也是多用手动对焦,所以我也习惯了拍摄照片用手动对焦。徕卡相机很多,但它都是需要手动对焦,这一个特点可能很多人他就无法接受,他觉得效率很低。但是我从摄像到摄影全都用手动对焦的话,我没有觉得效率特别低,当然这前提是你得对你的设备非常熟悉,你拍摄的效率就会逐步提高。倒也不要频繁地去更换你的设备,我觉得对于设备的第一要求还是它的可靠和耐用,这是我对设备的基本要求。至于它的自动化程度怎么样,我觉得不是最高的优先级。你对拍摄设备熟悉以后,其实它的性能是没那么重要的。冉旻鹭我个人在拍摄过程中是主要用佳能的单反,就跟韩老师设备是不太一样,但是我现在也会带着那个尼康的微单,因为它是 28 毫米的焦段的话,就比如说我用佳能,但凡用长焦可能在必要的时刻我的尼康微单可以帮我捕捉一些大场景的画面。像我前段时间出差的话,带的设备除了佳能的单反,还带了那个口袋相机。主要是有两个单反,因为我当时是想着我这样可以不用着急去换镜头,我就可以两个单反就放在肩上。如果我需要特写镜头,我就用长焦的,不需要的就用广角镜头。我的设备也是有一点年头了,是佳能5d3,其我工作了之后,是有想入一台比较先进的佳能单反,但后来也是在拍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韩老师说设备其实不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是需要熟悉你的设备。现在想来设备就足够了,因为首先我熟悉它,第二是功能完全够用,第三可能对我来说可能是个累赘。因为像比如说佳能E的话,它的那些性能比如说对焦太快了,现在拍的特别多的话,我加个 5d3 我都能拍很多。如果用更好的设备,那个对焦性能太好的话,我可能会拍成千上万张,然后更难选了。所以目前我是坚持用我的老设备,然后再配上尼康微单。宇宁我们前面也提到了很多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新闻摄影可能要涉及新闻属性、新闻要素以及一些限制发稿的要求,另外还有一种是作为日常记录的摄影,我们可以把这两种称为是新闻摄影跟纪实摄影的区别吗? 韩冲我们先设定一个限制,我们所说的新闻摄影是新闻现场的这种照片,而不是长期的新闻专题。因为长期的新闻专题可能它的拍摄的手法或者说呈现的方式跟纪实摄影还是比较像的。比如说你长期关注某一个群体,长期关注某一个话题。我们所说的新闻摄影可能是一个新闻事件,它的一个现场的记录。这个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新闻摄影可能更考验摄影师现场对于新闻事件的把握的能力,你大概了解这个新闻事件的发展的过程,你也知道这个新闻事件后续可能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在这种前提下,你去这个抓住一些视觉的要素去把它记录下来,或者说用你的图片把这件新闻事件给讲述出来,传达给读者,以最快的时间、最精准的这种方式,最精准的语言来传达,这是新闻事件,这是新闻照片的一个要求。纪实摄影的拍摄可能它是一个更长期的过程,他对于你的这种快速反应的能力可能不会特别的高。比如说你只关注某一个课题、某一个群体,你可能会去花很多的时间去地研究,深入地去了解这个群体。你要做的功课可能比你拍摄的这个时间还要多。你要去做,你要去挖得特别深。比如说像寇德卡她拍摄吉普赛人的时候,她会跟她们生活在一起去了解他们、去观察他们,可能是花上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去拍摄,这样出来的这种纪实照片才会更有深度。纪实照片更有时间沉淀的这种意味,我觉得更吸引我。但是新闻照片更吸引人的是他怎么在短时间内去抓住这种事件的爆发点,其实这个也是很刺激的一件事情。宇宁在您心中对于纪实摄影这个纪实的定义是怎样的?那像我们平常在街上拍的街拍算是纪实摄影吗? 韩冲我觉得也是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像我们平时拍的这些照片,包括我们自己随身的记录,包括我们拍摄的家人的生活照,其实这些都算纪实照片。因为这些照片就像我们现在去翻看我们 20 几年前的这种家里的照片,它记录是我们当时的一种生活的状态,我们当时的容貌,我们当时的着装,当时的这种生活场景,它其实就是一种纪实。狭义地说,可能就是我刚才说的类似于社会学的一个课题,对某一个群体、某一个事件或者某个现象做一个记录,这是一种纪实。我们日常拍的甚至发朋友圈的这些东西,我的理解是在广义上它也算是一种纪实的照片。冠杰韩老师的驻外经历丰富,您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是什么呢?韩冲我印象最深刻可能是在以色列生活的那段时间。之前在中东地区住在开罗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生活在开罗。我要经常出差,去不同的国家去跑去采访,那其实是一个工作经验积累的一个阶段。然后在以色列生活了将近三年,长期的生活在那个地方的话,可能对那个地方的了解会更加深入,同时在当地的人际关系也会更广泛一些,你获得的新闻线索也会更多,而不仅局限于一些重大的突发的新闻,包括一些当地的民生、社会、科技、农业都会涉猎一些,了解也会更深刻。我觉得作为一个记者,在那个地方待得久你的作品会更深入一些,也更立体一些。冠杰那您自己在这段经历里面,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拍摄到了作品是哪一幅呢?韩冲印象最深的作品谈不上,因为我觉得它是一个整体,在以色列拍摄的包括巴勒斯坦地区拍摄的民生、军事、政治的一些照片或者视频,他们组成的其实是一个整体,是我作为一个去那生活两三年的记者的观察。我们平时对巴以地区,包括对犹太人的社会,或者说对于耶路撒冷这座圣城可能了解的仅限于书本上的一些知识,但是有真正深刻的体会是在那生活了以后。可能对于宗教信仰、民族冲突、政治的对立,了解得会更加直观一些。巴以地区最明显的两个尖锐对抗的势力在进行,在那个地方共同生活,并且时刻发生了冲突。我们面临的这些世界上种种的矛盾和对立的时候,就不会只在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可能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或者说这是我在巴以地区学习到的一个东西,你思考的方法变了,你会站在双方的立场,更综合地去看这个对立和冲突。冠杰您有说过,“没有战斗机飞过的时刻,那才是拍摄照片的最好的时候”,怎么来理解这句话呢?韩冲这是一个比喻,因为你在冲突最尖锐的时候拍摄的照片,你面临的这个场景它本身非常震撼,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的,你会很轻松地去拍出这种很有冲突感的照片。但是你整个人是紧绷的,整个人是一种在工作的状态,甚至是面临着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工作的一种状态,并不会去享受拍摄的这个过程。但是当你真正处在这个地方,在一个和平的状态下的时候,你再去沉下心来观察你周围的环境,再去观察你周边的人周边的事,你可能会带着更多的思考去拍摄。这就是我说为什么在没有战斗机飞过的时候,你才会是一个更最好的拍摄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你拍的可能才是自己要的东西,而不是图片编辑想要的东西。冠杰您有想过通过自己的这样拍摄一些照片或者说作品做到一些什么,或者说表达一些什么呢?韩冲这个场景很美,是我拍摄的最原始的动力。因为我随身带着相机,我看到一个场景很美或者很有意思,我就马上会本能地把它拍下来。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就还是因为我想让我的照片传达给我的朋友或者我身边的人,我所生活的一个环境其实并不像我们新闻报道里所说的那么混乱那么危险。它有很多生活的场景,有很多有趣的东西,还有很多特别美好的画面。可能就想让我身边的人更多地去了解它。但是随着这些图片可能越传播越广,这些图片可能影响的人就更多。这样的话大家对那一片地区可能除了在新闻报道之外,会有更多的一些资料,我觉得这可能也是我这些照片的意义所在。冠杰冉老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拍一些照片只是因为有单纯地觉得很美的冲动,还是说也有想要通过照片表达的东西?冉旻鹭我最近有在想,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比较变化多端的一个时代,也不一定只去记录这些美好的,能够真实就挺好了。你能把当时、当下你所经历了事情或者是在你面前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能够最直观地去记录下来是我现在的想法。我希望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以及更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冠杰刚刚老师有提到“记录”这个关键词,一般意义上理解,我们都会认为照片它的最大价值就是记录,两位老师是怎么想这个问题? 韩冲我觉得图片它最原始的功能就是记录,但是在后期它的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历代摄影师的这种拍摄,或者说对他的进行对他的这个对他意义的拓展,他其实不光是记录了,甚至说现到目前来说,记录已经不是它最主要的一个功能了。我觉得它更多的功能可能是在于表达。图片虽然是我们截取的一段画面,但其实它的主观性还是特别强的,只要有主观性的东西,就有我们表达的空间。我们通过选择一些我们要拍的东西,我们要拍摄的瞬间,甚至是一些色彩光影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一个体现。所以我觉得现在图片对于我们来说,记录只是它一功能之一了。我觉得更重要的部分可能还是在于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怎么去表达我们的观点,而且是通过这种视觉的方式进行一个输出。冉旻鹭韩老师的回答让我陷入了沉思,我在想摄影对于我而言,或者是对于其他新闻摄影记者而言可能只是一种媒介的表达方式。我觉得更重要的确实是作为个人,你需要去体验当下的生活,去热爱生活。作为这个群体来说,我觉得我们确实是承担着记录当下会成为历史的瞬间的使命的。它不仅仅是记录,但它的意义确实是在于记录。冠杰韩老师那本书里面就出现了很多次这样一个词叫做“闯入者”或者说“局外人”。拍摄风景或人的时候,两位老师在拍摄时对自己是怎样的一个定位?韩冲作为一个记者或者纪实摄影师,可能最好的状态是在不干扰对象拍摄对象的情况下,去忠实地记录他们的生活。这是最佳的一个状态,也是最理想的一个状态。但是比如像我拍摄这些题材,因为是在中东地区,我又是这样一个中国面孔。所以可能因为这些外貌特征,包括我身份的这个限制,导致我在很多地方它都是作为一个闯入者的身份来出现的。你在一个地方拍摄,你不可能不被对方发现或者是被对方警觉,他们会知道你是一个外国人,或者知道你是带着一种身份,你是像游客也好像记者也罢,你是在拍摄我而不是跟我在一块生活的这种人。他们可能会有一些不能说戒心,至少他面对镜头的时候会有一定的表演成分在里面,不会非常自然地展示他的生活或者他的状态。所以只能尽量去排除这种表演性的存在。如果你想做到更真实的记录,就尽量少地去干扰他们,尽量削弱自己这个闯入者的身份,让他们放松警惕,放下戒备去表现自己真实的一面。冠杰那冉老师呢?冉旻鹭我觉得韩老师刚刚说的局外人的这个角色我是赞同的。但另外我想补充的一点,在尽量让拍摄者不感受到我们存在的同时,我觉得能够作为一名隐身人也是很好的,但是能够做到完全隐身可能性也比较小。可能就需要一些技巧,比如说你是长期去跟拍一个选题,比如说拍少数民族什么的,你可能要跟这个拍摄对象拉近距离,尽可能呈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画面。所以我的看法就是既要是局外人又是隐身者,其实这两者这两个概念应该也是有相通的地方。冠杰你们在拍摄的时候会告知他人自己的记者身份吗?会不会询问他们拍摄意愿?韩冲我在拍摄的时候很少去询问他们的意愿。在国外的时候,可能我们拿着这种设备,或者说我们这种长相天然的就带有一种记者的属性。尤其是我们经常出现的又是新闻现场,他们可能就会默认为你是记者,否则你也不会来到这个地方去拍这些东西。还有一部分这种场景,他们会认为你是游客,所以好像我们生活在国外,就有一种天然的可以拍摄的这样一个权利。在国内的时候,可能这种事情就少一些,你还是会要让对方看到你在拍摄,我觉得这是我个人的一种做法。因为很多很多摄影师他讲究,就在对方没有发现自己的情况下去完成拍摄,但我还是希望对方知道我在拍摄并且愿意让我拍摄,而且他不在乎我拍摄,这是最完美的状态。如果对方很介意或者说很反感这个事情的话,那我就不拍摄了。当然这只是给自己拍照片的这样的一种心态,但是如果要是拍新闻的话,那我就不管了,我是要完成我的任务。冉旻鹭目前来说,我拍摄的过程中也是不会去告知拍摄对象的,尤其是在一些活动中。但是可能当你的镜头举向他的时候,他可能会有感觉,所以拍摄者可能会有一点点不自在。如果距离足够远,那个镜头足够长的话,这倒不影响。所以整体来说的话,我不会选择去告知他我的身份。这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大部分情况我是会选择隐身,不会告知对方。冠杰书里面您给一个士兵拍照,然后您去拍他的时候拍成了一个剪影,但是士兵在看了之后就觉得照片不太满意,他想看到他自己原本的样子。您怎么看待您自己想拍摄的和被拍摄对象期望的有所偏差这件事呢?韩冲用一个不太恰当的词来说,可能是立场的问题。我站在一个摄影师的立场,我在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已经知道我要拍什么照片了,我要的就是它这个剪影我不需要它一个真实的脸,我需要的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因为当时的天色也很好看,他身上所有的要素又都很齐全,带着贝雷帽,拿着一把枪一看就知道是士兵,这就够了。对于我来说,我要的就是这些。但是他看到了一个相机,对着他,那他希望看到他真实的样子,他其实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考虑。《他举起了枪》宇宁有一句话叫,一个摄影师很难摆脱自己的主观好恶。我们摄影师个人的主观好恶这些立场,有时候跟新闻强调的客观其实是有所冲突的。你们有遇到过这些问题吗?韩冲是有这个问题的。虽然是在拍摄照片,你记录了真实的东西,但是你只是框取了事实的一部分,但是在你没有框取的地方,它也是事实。但你框取的这个事实可能会曲解整个真正的真相。所以摄影师他其实在现场拍摄,他呈现出来的最终的东西其实是主观选择后的成果,跟摄影师的立场是息息相关的,包括他选择的角度、拍摄的时机、拍摄的主体,都会影响这张图片的客观性。摄影师主观因素导致的图片的意义表达不一样。还有客观原因,中国的记者和西方国家的记者在不同的阵营受到待遇是不一样的。在矛盾严重对立的双方,很多记者很有可能就只能在一个阵营里去拍摄,在另外一个阵营他就会面临着危险,或者说他根本得不到拍摄的许可。这时候他呈现出来的图片也好,视频也好,甚至他的采访报道都是不全面的,他只能发出一方面的声音。所以我们记者想克服的这个事情的影响,尽量让双方的声音都听得到,尤其是当我们在一个中立的状态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双方的声音都能被听到,双方发生的事情都能被看到。这样的话,读者才能得到一个更接近真实的新闻产品,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很难做到这一点。宇宁两位老师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什么新的想法?是会选择继续做摄影记者,还是之后会转向做专职的摄影师?韩冲我觉得我可能就在摄影这方面其实没有特别大的执念,因为摄影已经成为我的生活的一部分了,哪怕不是摄影记者,我平时也会去拍,也会去记录。然后如果如果组织有需要的话,我也可以随时去到前方去拍摄。只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可能会更关注专注于这个新媒体。因为现在我在做编辑,但是我做的也是新媒体方面的内容,我发现就和以前做传统媒体的这个节奏包括简单一点来讲,甚至语言文风都不一样。我入行十几年了,可能算一个老记者了,受到之前的这个工作的影响比较深,对于新媒体的这种转变来讲可能还是慢一些。所以我想就更多地去了解一些新媒体方向的内容,看看这个年轻人他们都在看什么,他们都在关注什么,用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画面,让他们更容易地去接受一些我们的作品。冉旻鹭我还是想踏踏实实地把现在这份工作干好,然后努力成为一名合格或者且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但是同时还是想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些自己感兴趣且有深度的选题,就比如说能拉长线去做一个关于某个族群或者是某个地方的人,或者是这个社会的一些变化。但对于这个选题具体的方向和内容还没想好,还在探索的过程中。我的初心是做好一名国际新闻摄影记者,当然也想在之后能够接触到一些国际摄影的机会。冠杰两位老师你们对彼此有没有想问的问题?韩冲那我想问问冉老师刚开始做摄影记者的时候,有没有面临一些特别大的困惑,感觉自己很难解答的东西?冉旻鹭特别大的困惑是指在拍摄还是编辑稿件的过程中?韩冲对于拍摄内容的把握,或者说对于选题的把握。冉旻鹭这个问题就是我目前这三个月面临的最大的困难了。首先我个人对于新闻摄影的专业性了解还是不够深,再就是相关的实践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跟领导和同事有探讨过。比如说我去拍一个座谈会,我需要拍他们大场景。但是这个大场景中万一那些嘉宾的神态动作不是特别好,不知道怎么去把握这个情况。再像我们的日常工作,还会做图片编辑,会编辑一些国内各个省份的地方摄影师传上来的图。对于他们的选题的话,我现在拿捏得也不是特别准,我们每天需要编辑他们的图片,然后发稿。这就需要你自己得了解这个编辑的取向,你还要知道领导审核的要求,还在努力地探索。韩老师在十多年的从业经历中对摄影的认知有变化吗?或者是对于自己的摄影状态是满意的吗?韩冲我觉得我对摄影的认知没有任何变化,因为它是一个其实摄影是一个很是一门很成熟的语言了,它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其实像我们这些脑子里的新的新鲜的想法。当你看的作品多了以后,你会发现已经被前人已经都是以前人玩剩下的。那我们就去享受摄影就好了,没有必要去创造一个流派或者是去开发一种理论,就去好好地去享受你喜欢拍照,随时随地去拍,看到好看的去拍就行,所以我觉得摄影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虽然我一直不是专职的摄影师,但是我会以摄影师这种职业的来要求自己。现在拍摄的设备越来越丰富,其实拍摄难度也越来越低了,也可以拍出更多以前必须要很好的技术或者是说很难的这种操作才能拍到的东西。所以可能以后会越拍越多,但是作品不一定越来越好,但是拍的内容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这个在当下看可能意义不大,但是放在以后去看,都是自己特别好的回忆,我觉得对于自己来说就很有意义。冠杰好的,感谢两位老师的分享,让我们对摄影记者的工作内容,还有对摄影的理解都有很大的收获。我们也有从你们的经历里面获得一些对新闻实践过程中的疑问的解答。今天的录制我们就到这里了。辛苦两位老师。*本期节目推荐使用小宇宙平台收听
推荐您使用小宇宙平台收听,你还可以在 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FM、苹果Podcast 等平台搜索 「不太彳亍」收听并评论,与我们互动。欢迎大家关注评论收藏,我们将持续输出与新闻传播相关的有趣有料的内容。
如果你有更多想听的选题,或者你有有趣的故事,请大胆在评论区留言,你的关注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
ABOUT US
一档新闻传播领域的垂类播客
用声音记录新闻背后的故事
-END-剪辑 | 徐含烨 王冠杰
编辑 | 郑思芳
主播 | 王冠杰 阮宇宁
视觉设计 | 陈宇龙
播客统筹 | 胡 辰 贾婧枭 张滨淏
值班编辑 | 胡怡芹
统筹总监 | 许 愿
推荐阅读
[1]时空对话 × 不太彳亍 | 相隔十年入行,跨界新闻人对谈(上)
[2]不太彳亍×面面俱到 | 听过互联网衰退论,我还是选择在鹅厂做游戏
[3]不太彳亍 | 对话唯理:当我们谈博雅教育时我们谈些什么